高中美术_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齐白石的艺术世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5.20 KB
- 文档页数:6
1 教案设计
一、课前准备:
典型图片的搜集,视频资料的筛选,课件制作,课堂材料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通过对画家一生经历的简单介绍,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引出本节课的主要人物---齐白石。
学生带着对齐白石传奇的一生及作品价值产生好奇心
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
课
教
学 一、齐白石作品展
齐白石作品展
A、描述(观、感、惑)
观:看到了什么?
感:你的感受有哪些?
惑:……
B、分析(解答疑问)
1、题材的创新。
2、乡土气息、浪漫情怀
3、技法--工笔与写意的结合
4、色彩
5、章法布局
C、探究(学生结合手中资料自主探究)
1、齐白石为什么画这些题材?
2、想表达什么?
3、齐白石独特的绘画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
D、评价
学生欣赏齐白石作品
疑问比较多如: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画好在哪里?
……
思考:
1、齐白石作品的独特之处
2、齐白石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思考:
从题材、主题表达、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感受齐白石创作的过程及作品的感染力。
感受白石老人最后作画的状态,用一生不断的探
学生初步感知艺术家作品
调动学生感官感受力、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及质疑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分心作品,感受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以及对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主题的表达、绘画风格的形成过程的呢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强化理解解齐白石的艺术风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艺术创作的真 2
欣赏齐白石晚年作品《风中牡丹》《葫芦》
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
索,寻找到灵魂和艺术切合的生命点,创作出雅俗共赏的绘画作品。
正目的。
2、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多角度的思考
课
堂
拓
展
用西班牙诗人阿尔贝蒂诗表达我们对白石老人的敬慕
感受白石老人在作品中传达出的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关爱。 通过对齐白石生平及作品介绍后,这首诗歌更具有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白石老人作品是一种真善美的集合体和化身。
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只是以齐白石的花鸟画为代表,对齐白石及其绘画有了一个粗浅了解,了解了他的绘画风格以及对中国绘画的贡献。对于整个20世纪的中国绘画来说,并不是仅仅只有一个齐白石,像徐悲鸿、李可染、林风眠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都对中国绘画进行了不同尝试与探索,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认真倾听
课堂总结,情感提升。
学情分析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今天,高中学生思维开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生活和学习中能经常接触到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美术活动和美术现象。但要让他们进行评价或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或感受时,往往表达比较浅显或人云亦云,鉴赏的语言组织不够明晰,也不会主动运用美术语言语汇进行表达等问题,从诸多方面说明现在的高中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深入学习和关注不够,没有形成良好鉴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除此之外,学生对于整个东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发展及艺术流派和经典作品缺少系统的认知。
鉴于这种情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20世纪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引导学生从观、感、惑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特别是从美术角度去分析其作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到鉴赏作品的思路和角度,客观认识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3
效果分析
这节课主要采用了讲授和探究的方法,设置了较多的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学
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对于一幅作品的鉴赏开始
了思考,而不再是人云亦云,能从内心的感受来进行一幅作品的评价,并对20世纪中国画创新
与发展的原因、形式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白石老人作品的分析,主要从题材、技法、色彩、章法布局等方面进行
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白石老人作品的独特魅力,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最后通过探究和评价的环节,加深了学生对20世纪中国画的变化与发展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的
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教材分析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是山东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四课。第三单元主要以中西美术历史上最重要的风格、流派为点,串联起中西美术发展的历史线索。本课是主要介绍20世纪中国美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变革特点,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原因和主要现象。本课内容涉及时间较长、内容较多,因此对本节课内容作了重构,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齐白石为例进行讲解,旨在以点带面向学生阐述20世纪中国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变革特点,同时学生学会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所学知识,使用美术语言分析评述齐白石的作品。对20世纪中国画变革中的具体观点、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学生通过欣赏、探究等方式,理解齐白石在作品中对传统中国画的延续和创新。同时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以提升和锻炼,尤其是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齐白石作品的分析,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文化理解等素养都得以提升;学会热爱和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学重点:
1、了解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
2、了解作品中对于传统笔墨的继承和在题材、色彩等方面的创新。
教学难点:
1、齐白石在作品中的创新 5 2、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评测练习
课堂活动:
1、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材料,从白石老人生平、社会时代的背景、美术领域等方面尝试分析齐白石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
2、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齐白石晚年作品《风中牡丹》《葫芦》进行赏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要求:
对于美术作品的分析要从美术的角度切入,运用美术语言多角度进行分析评述。
教学反思
二十世纪中国画的格局可以说是新旧冲突的,也是东西方艺术的矛盾与融合并列的。
对于中国画来说,没有哪一段历史比二十世纪更富于挑战性。如何使学生正确的认识20世纪美
术,如何让学生可以用美术的语言去欣赏、评述此时期的美术作品,是我在备课的时候一直思考
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以齐白石的作品为主线,从观展开始,通过观、感、惑三方面的疑问开始
步步深入。在作品分析阶段,让学生从构图、色彩、题材、技法等美术角度去分析作品,设置开
放式问题,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和参与。通过对齐白石作品分析,让学生感受到20世纪美术 6
是一个冲突和融合的时代,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时代。
教学设计中的探究与评价环节的设置,都是围绕提高学生对审美感知水平为宗旨,并引发学
生对艺术的思考、对生活的关注。
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对齐白石作品的分析角度比较多,可以尝试从一个方面深入讲解。
再者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的理解停留在图像和书本上,若能有所实践体验感受
会更深刻。
课标分析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不仅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热爱本民族的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原因和主要现象。本节课选取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齐白石,从分析其作品入手,进一步深入分析齐白石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由此引出20世纪中国画变革呈现出“推陈出新 百花齐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