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参赛优质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8.59 KB
- 文档页数:5
我与社会-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家庭、社区、学校等;3.掌握社会规范的概念,如公德、礼仪、法律等;4.了解社会问题的存在,并知道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社会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社会规范的概念;4.担当社会责任。
三、教学难点1.社会问题的存在;2.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过程1. 社会的定义和特点1.引入:小组讨论,思考社会的定义2.课件展示:用图表等方式呈现社会的特点3.讲解:解释社会的含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社会的特点。
2. 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1.讲解:介绍家庭、社区和学校等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2.图表展示:用图表等方式呈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举例: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 社会规范的概念1.讲解:介绍公德、礼仪、法律等社会规范的概念2.课件展示:用图表等方式呈现社会规范的概念3.讨论:小组讨论社会规范的作用和意义4. 担当社会责任1.讲解:解释社会问题的存在以及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2.举例: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担当社会责任3.案例分析:分析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五、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评价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成果2.课堂互动:评价课堂互动的质量和积极性3.测验评估:通过测验评估学生对社会概念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掌握情况。
六、课后作业1.搜集一则社会新闻,并思考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2.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看法,如何让社会更美好。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引导学生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如何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活动】讲述一个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总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与社会”这个话题。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课程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与社会。
环节二:新课学习——我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讲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这一关系。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由个人构成(二)了解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理解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观察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明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树立参与社会生活、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我与社会》是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章节,主要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渴望独立,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同时,他们通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有效自学和合作探究。
然而,由于社会经验相对匮乏,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仍有待提高。
此外,八年级学生可能对社会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纠正并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懂得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理智的选择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视频:“康辉2分钟带你看百年中国巨变”思考: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主学习】(预习教材P1—6页)思考: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2、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重点)3、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怎样的?(重点)4、社会关系有哪些类型?【新知探究】运用你的经验:情境一:周六早上6:30,李铭和爷爷到公园晨练。
《我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认识社会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1.2.1 社会的概念:人类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组织、制度和规范,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1.2.2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发展性、互动性。
1.2.3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口、物质、文化、制度。
1.3 教学活动:1.3.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中?1.3.2 小组讨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1.3.3 案例分析: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社会规律。
第二章:家庭与社会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家庭和谐对社会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2.2.1 家庭的概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的小型社会单位。
2.2.2 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
2.2.3 家庭的作用:情感支持、生活照顾、教育培养、社会化过程。
2.3 教学活动:2.3.1 家庭照片分享:让学生带来家庭照片,分享家庭故事,感受家庭温暖。
2.3.2 小组讨论: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家庭和谐对社会的影响。
2.3.3 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场景,让学生体验家庭关系和责任。
第三章:学校与社会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个人在校园文化中的责任。
3.2 教学内容:3.2.1学校的概念:教育机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
3.2.2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3.2.3学校的作用:教育培养、文化交流、社会化过程。
3.3 教学活动:3.3.1 校园参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设施和组织结构。
3.3.2 小组讨论: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个人在校园文化中的责任。
3.3.3 主题演讲:邀请校友或社会人士分享学校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四章:朋友与社会4.2 教学内容:4.2.1 朋友的概念:朋友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
《我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社会关系的不同类型。
2.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难点: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社会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社会的联系。
2.提问学生:“你在生活中参与了哪些社会活动?”
2.新课讲授
1.感受社会生活: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分享,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的
丰富多彩,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
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
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介绍不同的社会关系,
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
3.小组讨论
1.讨论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2.分享自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感受。
4.课堂总结
1.总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
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布置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社会现象,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社会
生活的感受。
我与社会教案(精选15篇)我与社会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自己周边大人们学习的情况,感受当今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
2、感受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给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学习就会落伍。
3、在观察中找到身边的榜样,并从大人们“学而不厌”、“学习不止”中受到鼓舞。
二、教学重点:通过看图,让学生知道当今社会,不论男女老少,都不断地学习,接受新鲜事物。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大人们“学而不厌”、“学习不止”的精神。
教学关键点:通过学习,启发学生珍惜时间,抓紧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和本领。
三、前准备:a)教学课件。
b)要求学生做好调查,家里的人近两年来新学到什么知识和本领,现在又在学什么?四、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检查调查结果。
(学生都说出家里人近两年新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教师以一个学生小明家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一下。
)2、电脑出示课本40~41页的八幅图,每幅图都有旁白说明3、小组讨论:他们都那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学习?4、引出课题:大家都在学5、师说:小明爷爷是一位种田能手,很多事情都干,是村里有名的能人。
现在,爷爷遇到了新问题。
电脑出示书中42页的三幅图。
6、教师小结:通过过去是劳动能手,今天却遇到了新问题,说明了社会进步真快呀!天天都有新变化。
大人们在抓紧时间学习。
我们要和他们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
我与社会教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议。
3、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
二、教学重点认识、了解规则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议。
教学关键点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
三、课程准备(a)教学课件(b)搜集有关规则作用的典型正面反面事例(c)课堂游戏所需的'三个小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a)介绍一位新朋友扬扬,并和他一起唱《文明用语》这首儿歌。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一)丰富的社会生活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提示:同学关系。
提示:师生关系。
提示:母子(女)关系。
提示:消费关系。
3.分析:四幅图片及社会关系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提示:我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教学过程你知道“自给自足”吗?请思考:⒈在现代社会,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吗?2.说说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业有什么样的联系?暑期生活分享会:角度一“走中国”(旅游见闻、文化风俗、美食故事)角度二“看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志愿体验)角度三“宅在家”(读书学习、生活技能、陪伴家人)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呢?学生:教师:①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②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③阅读报纸、收看电视;④上网查询……【思考与分享】宅家,暴雨天,该不该点外卖?观点一:点。
①外卖平台就是靠外卖而生,不点,平台没法运营。
②外卖小哥靠接单挣钱,不点,收入打折。
③大雨天实体商家生意惨淡,提供外卖可以保障收入。
④客户有需求,不点,生活上确实少了很多便利。
观点二:不点。
下雨天行车不安全,道路积水严重,外卖小哥很辛苦,安全不能保证。
观点三:不该讨论点不点,而是暴雨天运营商应不应该提供外卖服务。
平台应该在能够保障服务质量和外卖小哥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评估外送服务的可行性。
学生:教师:从平台来说,可适当延长派送时间,作为安全保障的基础,或增加外卖小哥接单的费用;从用户来说,当然就是多体谅,不无缘无故的差评和过度催单,理解对方的不容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思考:感受社会活动有何重要意义?学生:教师:①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③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案例分享】李华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项目经理,他负责领导一个由不同背景和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共同开发一款新的应用软件。
在项目过程中,李华充分发挥了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克服了技术难题和市场挑战,最终成功推出了这款应用软件,并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教师: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工作成果和职业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条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课题《我与社会》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责任意识: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积极参与支援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热爱自然,培养担当精神。
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新课导入思考:小林是否脱离了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提示:小林没有积极主动融入社会生活,但是并没有脱离社会,他通过网络与社会发生联系。
参与社会生活会使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更好的融入社会。
由此,引出本课主题--《我与社会》重点问题1.我们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2.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4.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阅读材料,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小林是否脱离了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讲授新课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探究一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聊聊暑期生活:你的暑假是如何度过的?去了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趣事?参与了哪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提示: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去书店看书,等等笔记:了解社会的方式(1)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聊聊暑期生活:你的暑假是如何度过的?去了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趣事?参与了哪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学生分组,分享一下(2)阅读报纸书籍、收看电视新闻、上网查询;(3)参加公益活动、夏令营活动;(4)广交益友等。
探究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结合材料:宋某某,终身禁入思考:我们在参与社会生活时需要注意什么?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积极、正确的方式融入社会。
结合材料:一群中学生点亮社区治理“明灯”思考:材料中中学生的做法启示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提示: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我与社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我与社会》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的情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我与社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关注自我,关注社会。
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认知,但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社会问题,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社会现象,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2.课件:教学课件。
3.视频:相关社会现象的视频资料。
4.实践活动材料: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视频等资料呈现社会现象,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社会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我与社会》教案第一章:了解社会与个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1.2 教学内容: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个人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与个人的相互关系。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的定义和特点,个人的定义和特点。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与个人的相互关系。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与个人的理解。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二章:社会的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具体案例。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理解。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三章:社会责任与义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
3.2 教学内容:社会责任的定义和特点。
义务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关系。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责任的定义和特点,义务的定义和特点。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关系。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理解。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四章:社会参与与公民意识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的意义。
让学生培养公民意识。
4.2 教学内容:社会参与的定义和意义。
公民意识的定义和培养方法。
4.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社会角色,体验社会参与的意义。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公民意识的培养方法。
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义的理解。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五章: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种类和影响。
《我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2.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3. 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在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2. 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3. 在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 教学难点:在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在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个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3. 讲解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爱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4. 分析在社会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实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提出改进措施。
7.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单元八上道法第一单元周次总第课时 1 主备人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1.1我与社会》课型新课课时数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知道人的身份由社会关系决定。
核心素养健全人格: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责任意识: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感情,关心社会、关心时政。
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个性化修改(二次备课)环节一:教材分析活动1:本册教材分析——图片联想。
根据每个单元名称,让学生进行联想,引导学生思考八年级上册学习内容。
环节二:学生分享活动1:学生分享。
让学生分享暑假里面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活动2:播放图片。
播放暑期游玩图片加强共鸣,同时引导学生回答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环节三:欣赏视频播放视频。
播放《中国24小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中日新月异的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事件?(可适当播放相应图片进行提示,如看新闻、上网等等。
)环节四:观察图片播放两张图片:图片一:社会是张“大关系网”;图片二:个人是“大网”上的“节点”。
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知识点。
环节五:探究与分享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P5):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2.想想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环节六:活学活用活动1:探究情境。
针对不同情境,判断社会关系类型。
活动2:总结回顾。
老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得出本节课的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堂练习1、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下列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不恰当的是( )A、去农村体验劳动的艰辛B、关在家里凭空想象C、上网看新闻D、参加夏令营活动2、如果说社会是张网,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A.网上的一个结点B.漏网之鱼C.互不相干的个体D.一条线3、接种疫苗是对抗疫情最有效的手段。
第一站“我与社会”最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逐步促使学生掌握和不断提高收集,处理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形成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甘愿奉献等思想,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体验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
【教学安排】2课时,每站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具使用】学生课前准备、粉笔、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示标(约5分钟)
(故事导入)1920年在印度人。
一个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能见到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的森林。
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脚走动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了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三岁。
这两个小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脚行走,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吃素食,要吃肉。
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
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从这则故事到底说明个人与社会是什么关系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五课。
(板书课题)第五课积极融入社会第一站我与社会
〖或者:
让学生事先预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完成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环节,揭示课题。
(在课堂上,选派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发言代表进行新课导入,时间限制在5分钟之内。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朗读,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约2分钟)
自学指导
请你在3分钟之内快速浏览P54-56的内容;然后对照下列目标思考题,在5分钟之内,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快读,找出相关答案,并用铅笔做好标记;最后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各展所长。
讨论、组织思考题如何讲解事宜,并选出1名发言代表担任讲解工作。
(5分钟左右的时间准备。
)思考题:
1、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本第55页的社会关系网状图。
①找出自己的位置②这个关系网说明了什么?
3、讨论:①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会相关?
②举例说明我们每天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各业有
什么关系?
③如果离开了社会,人会变成什么样?
4、什么是社会?
5、活动:讲述故事《鲁滨孙漂流记》,配合课本第57页“心理学的感觉剥夺实验”,来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13分钟)
(在巡视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或作适当的点拨)
四、学生讨论,讲解或问答问题;教师点拨、更正和补充(约15分钟)
(方法:让学生来当“老师”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帮忙找出“老师”的不足,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讲解同一个问题。
当出现个别不会的,让会的帮助不会的;当出现多数不会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思考题1、狼孩子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老师指出:说明个人和社会是紧密联系的,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在社会中发现,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思考题2、让学生看课本第55页的社会关系网状图。
①找出自己的位置②这个关系网说明了什么?
(指导学生落实到P55第三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