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全部必考基础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136
2019高考地理必识记知识点⑴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⑵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⑶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⑸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⑹七大洲地形特色:亚洲:①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非洲: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欧洲: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广布北美洲: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南美洲: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大洋洲:①地势低平。
地表起伏和缓;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南极洲:①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②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人为原因:④对植被的破坏(7)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8)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9)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①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②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③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④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10)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2019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汇总第1讲《地球》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
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
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1、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2、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a、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3、高中地理日照图中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点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归纳起来主要有:(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019高考地理最全知识总结2019高考地理最全知识总结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003年神州5号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
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
高考必备: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全汇总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了一些地理课本中经常会考到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哦。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 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 的西面)9.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 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 1 .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 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总结第1讲《地球》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
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
2019年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2019年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发出高能带电粒子影响地球气候、灾害(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
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
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2019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背诵必修 11.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1) 坡度判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2) 地形判断平原海拔200_m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丘陵海拔500_m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_m等高线稀疏较和缓山地海拔500_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_m等高线密集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突出。
2. 经纬网图(1) 经纬网图中经线长纬度差×111_km(2) 纬线长经度差×111×cosα(km)(α为当地的地理纬度)(3) 地球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球面上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
3. 地理信息技术上图中的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⑤和①表示“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的是⑥和④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②和③。
4.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 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2) 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原理日地距离适中)(3)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原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4) 有液态水。
5.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扰动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 两极出现“极光”(4) 与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有一定的相关性(5) 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6. 地球自转运动(1) 周期为23时56分4秒为1恒星日(地球自转了360°)。
日常生活中的一天是以太阳为参照点的运动一周时间为24小时及1太阳日。
(2)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递减极点为0。
赤道地区线速度1_670_km/小时计算V任意纬度V赤道×cos当地纬度(受海拔因素影响)。
(3) 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各地自西向东约为15°/小时。
(4) 其他太阳相对运动自东向西约为15°/小时晨昏线移动自东向西约为15°/ 小时在自西向东的飞机或船上看日出、日落则昼夜交替周期太阳日。
2019高三地理复习提纲2019高三地理复习提纲一、地球1.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有生命存有的原因。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形状。
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二、地图1.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4.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
自然地理一、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4.大气运动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季风环流。
5.天气与气候“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简单天气图。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资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
7.洋流洋流的形成。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笔记总结大全中国自然地理考点搜索〖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
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
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湖泊的分布。
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
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一、地形特征及评价1.地势:1)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看地形剖面图,找阶梯界线)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水深小于200米),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
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2)评价优点: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①利于水汽深入②有利于东西向水运③有利于水能开发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缺点:东西方向的铁路、公路施工时难度较大2. 类型及其结构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2019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复习第1讲《地球》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1 )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一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 )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
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氮,氢核不断聚变为氮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
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1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线速度计算公式"=1670千米/小时XC0S4)(其中4)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 /h)o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 时,昼夜更替周期)注意: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间,每天提前4 分钟,15天提前1小时,一个月提前2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义:①昼夜更替(周期2 4小时,一个太阳日)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差1° =时间4分钟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例如: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
【注意】 :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
右图中的D岸侵蚀最厉害;A岸比B岸侵蚀厉害。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6、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 00,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 007、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一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一夏至、冬至;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直射点纬度8、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土区时差+途中时间9、时区=经度/15° (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同区减,异区加)10、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 )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或国际标准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1、日期分割:0:00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
)为地球上的“今天”或称“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或称“旧一天”。
若0时经线为西经度,则新一天大于一半;若0时经线为东经度,则新一天小于一半;若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则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若0时经线为0° ,则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12、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即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1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2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 )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4、地球公转(1)速度:1月初一近日点一速度快,7月初一远日点一速度慢;(2)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1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 一△(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有两次直射机会一-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一一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
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7)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①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⑤ib算楼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ib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响年太阳耦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气候、地势高低16>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
9. 23-一次年3. 21为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3月21 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
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 12月22日昼最短。
(3)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4 )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17、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1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2)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18、昼长计算昼长=日落时间一日出时间=24小时一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 *2(1 )日出时间= 12: 00—昼长/2 (或0: 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 00(2)日落时间= 12: 00+昼长/2 (或24: 00一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 0019、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一一出现昼夜现象(1)地球自转一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2 )地球倾斜着公转一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 26,):(1 )黄赤交角存在: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四季;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一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 )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 )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4)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太阳宣射点(1)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2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12点;(3)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90° o(4)太阳宜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5)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6 )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 / /| / / /00° /、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刀玄如久 * 7n o(7 )太阳宣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直射在10° S 直射在20。
N "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
例如: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的太阳高度=90。
一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X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或X (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8)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9.23〜次年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