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25课
- 格式:ppt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24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25 王戎不取道旁李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1.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能解释“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学情分析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适当进行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语文要素1.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历史传说故事"。
阅读经典“历史传说故事”,体会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格,明白人生道理。
本单元围绕“历史传说故事"这一主题,编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三篇课文。
既有文言文,也有根据古代经典改编的现代文,讲述了古代一些很经典的故事:有名士王戎幼年“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有战国地方官西门豹惩治恶人、造福百姓的故事;有名医扁鹊和蔡桓侯之间的故事;有纪昌在飞卫指导下苦练眼力,终成射箭能手的故事。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故事情节”指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由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组成。
“简要复述"就是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话题是“我的心儿怦怦跳"。
以常见的生活和学习场景为契机,让学生从“喜怒哀乐”等方面回顾自己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选取一件感受强烈,令自己馨儿怦怦跳的事写下来,并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3.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天才无数。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刘姥姥进大观园学习目标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5.探究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探究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导入刘姥姥虽然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却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他的语言和动作极富个性。
读了她的故事,会让你忍俊不禁。
当你读完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后,也许你会捧腹大笑的。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清代小说家。
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
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
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
曹雪芹才华横溢,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小说的创作。
《红楼梦》是他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可惜由于他早逝,在他生前,小说没有最后完稿。
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1.《红楼梦》写作背景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
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
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复述故事,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与他人交流。
语言运用:认识“戎、诸”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
思维能力:能发挥想象,还原故事画面,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
审美创造:能质疑思辨,感知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深刻。
【课前解析】关注人物:王戎,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颖,神彩秀彻。
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关注出处:《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关注内容: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关注词语: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
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
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
关注插图: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