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色——五代两宋山水画评说
- 格式:pdf
- 大小:575.30 KB
- 文档页数:2
一.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宋朝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进展的顶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宋朝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制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宋朝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
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乐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尽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割裂和隔膜,在一段时刻内维持着相对安宁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进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显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标准,道释画中以吴家样阻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绩最高宋朝山水画取得了空前的的进展。
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
与北宋山水画相较,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显现了新的转变。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述演化为南宋精致简练,“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
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事实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反对追求的宋朝,力主“作画贵有”,以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大体功与实践技术,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郁,韵味转变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取得深化,涵盖更为普遍。
阻碍阻碍阻碍阻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提倡“”,从而确立了艺术思维的。
作为价值学原那么,赵孟頫既保护了的人格趣味,又了的游戏态度;作为原那么,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类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在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论五代两宋时期北方山水画的特点作者:胡树斌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0期[摘要]唐末至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相对混乱、战争频繁的时期,动乱的社会现状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绘画创作,主要表现为山水画创作的勃兴。
其中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人的山水创作,奠定了当时北方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北方山水画;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66-02唐代末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统治局面混乱。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此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北宋王朝的相对统一,南宋政权和金朝的短暂对峙。
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等对美术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唐末的连年战乱使长安洛阳失去昔日的繁华,当时一些厌恶政治的仕人纷纷纵情山水,隐居林泉,其中一部分和山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专意于山水。
山水画和具有山林性格的画家最为相通,每当政治混乱、国运不祥、文人学子心情不适之时,山水画总会出现新的局面。
晋末南北朝时,天下大乱,文人学子对国家的前途失望,山水画萌芽;中唐大乱,山水画面貌大变。
五代时山水画变化最大,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飞跃。
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立了真实生动的北方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
“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
以荆浩和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
一、北方山水画的奠基人荆浩在荆浩之前的唐代,人物画一直是当时绘画创作的主流,如阎立本、吴道子、张暄、周昉等人的画作。
在唐代,除了李思训、李昭道之外,几乎所有的山水画家都兼擅人物画,或者是以人物画为主,山水画次之。
真正把山水画推向高峰并使之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是唐末的画家荆浩。
浅析五代南北⼭⽔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2019-10-29内容摘要:五代时期的⼭⽔画在⼭⽔画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这⼀阶段开始形成南、北两派各具特⾊的⼭⽔,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为五代时期的⼭⽔画做出了巨⼤贡献,将五代时期⼭⽔画⽔平发展到了极致,并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派北派⼭⽔画艺术风格传统⼭⽔画在中晚唐时期已经逐步⾛向独⽴,到五代时期更是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贡献突出,成为⼭⽔画史上不可磨灭的⼀笔。
这⼀时期的⼭⽔画家在继承隋唐画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胆创新,总结出了⾃⼰的⼼得体会,形成了独具艺术特⾊的绘画风格,将⼭⽔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峰。
这些⼭⽔画家中尤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最为有名,成就最为突出,并逐渐开始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貌,其⼭⽔画风格具有诸多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
⼀、不同的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艺术语⾔,⼀⽅⾯,作为描述中国画形成规律的⼀个对⽴范畴,笔墨典型地表达了中国画画理的阴阳辩证观念;另⼀⽅⾯,作为东⽅艺术的主流,笔墨是我们对⾃然万物充满智慧的创作性阐释,是⼀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因此,笔墨在⼭⽔画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体的轮廓、肌理都是不⼀样的,地貌的区别使南北画家在笔墨趣味上产⽣了较⼤差异。
北⽅⼭势地貌具有坚毅稳定的特征,所以北⽅画家的笔墨风格趋向雄强刚劲;⽽南⽅地貌则给⼈以松弛灵动的感觉,南⽅画家的笔墨风格则趋向柔和温润。
这⼀时期的⼭⽔画家⽤⾃⼰的笔墨语⾔阐释了南北⽅⼭⽔风格的差异。
北⽅画家⽤笔苍劲有⼒、⼲枯有道,画⾯线条遒劲挺拔。
以荆浩、关仝为例,荆浩所画的⼭⽔画线条直断中藏曲折,运笔⽅式⼲枯劲道,使线条具有峻厚中见⽣辣的美感。
这种⽤笔⽅式的表现,使画⾯体现出了古拙刚毅的⽓质。
从其作品《匡庐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树⽊、⼭体的⽤笔都⼗分肯定,⼤多是长线条,曲折处以短线相间,长短线条交相呼应,整个画⾯给⼈以苍古有⼒的感觉。
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特征嬗变作者:梁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山水画在历经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构图审美绘画特点以后,逐渐发展到五代至两宋的、从成熟到辉煌的绘画历史时期。
本文以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审美构图特征展开分析,梳理探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山水画从“全景式构图”到“边角特写式构图”的演变、特点,以及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与艺术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审美特征;风格嬗变【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中国山水画绘画的发展,历经区别于其他画科而独立发展、蜕变的隋唐时期,在五代、两宋时受多方因素影响而全面成熟起来,进入了山水画创作的繁盛时期。
此时的山水画家传承了隋唐时期的绘画精髓,在先期前人画作的经验、技巧基础上总结尝试,取得了笔法、墨法、章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形成了这一时期极具特点的创作风格,缔造了第一个山水画创做高峰期。
一、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构图五代山水画在我国山水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山水画史上不可磨灭的关键一笔,其中出现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绘画风格,是五代时期山水画辉煌盛况的代表,引领了山水画的构图、审美艺术的蜕变。
由于荆、关、董、巨的创作多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实际写生经历,构图以山为中心进行远映空间处理,以云水、树木、桥路、屋舍、人物等为点缀的全景山水构图模式。
浑厚雄壮的北方山水和秀丽婉转的南方山水,通过壮阔舒展的全景布局,层次分明、远近相应,充分体现了五代时期山水画的艺术情致和悠远意境。
全景布局使山水画的构图打开辽阔的视野,是山水画创作蜕变革新、从根本上脱离隋唐传统绘画而迈向成熟阶段的体现。
“全景山水”构图至五代、北宋时期,成为占据当时山水画坛主流的重要布局方式,并在北宋时期被总结而得出“凡经营下笔,须留天地。
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①的基本方法规则。
五代南唐北宋时期画家巨然十一幅山水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五代南唐时期绘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五代十国时,虽然国家四分五裂战乱连年,南唐都城所在地却相对平稳,于是有了书画艺术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特别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画家在唐代以青绿或水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础上,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创作。
五代时中国水墨山水画趋于成熟,以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家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家创立了真实生动地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世称“荆、关、董、巨”。
五代时,人物画的题材内容日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
画家多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的能力又有提高。
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
五代的花鸟画也出现了以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二是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这里介绍五代著名画家巨然绘画作品。
巨然,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苏南京)人。
五代画家,僧人。
早年在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到汴京(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
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
巨然善画江南野逸之景,笔墨秀润,较董源山水更具田园风致和诗意。
中国绘画简史: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战争不断,但西蜀、吴越地区相对安定,文化艺术相对发达,尤其是诗词和绘画成就更高。
绘画史上著名的荆(荆浩)、关(关仝)、董(董源)、巨(巨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他们也都是由五代入宋的画家。
荆、关、董、巨的区别,在荆浩和关仝是北方画家,多图写北方山水的雄奇峻伟,而董源和巨然都是南唐画家,多图写江南山水的秀丽清润。
(五代)荆浩《雪景山水图》荆浩五代时隐居于太行山洪谷,以大山、大水、大树为描写对象,多作全景式山水,他的《匡庐图》,气魄宏大,正是北方山水的代表作。
荆浩的弟子关仝,继承了荆浩的画风而又有所发展,形成“石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图画闻见志·论三家山水》)的“关家山水”。
他的作品,今存《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都是“关家山水”的代表作。
董源是南唐的后苑副使,他的山水,图写的是江南的山川景物。
江南没有北方那样高峻险劲、石棱嶙峋的峻岭,而多林木繁茂、波涛浩渺的丛山大江,所以,董源的画,也充满一种江南山水所特有的秀润清雅,与荆、关所表现的北方山水迥然不同。
《龙宿郊民图》《潇湘图卷》《夏景山口待渡图卷》《溪山行旅图》等,是他这种画风的代表作。
(宋)董源《寒林重汀图》董源的学生巨然,继承了董源的画风,而在细节处理上又有变化。
他的《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溪山图》《秋山图》等是其代表作。
北宋初年,以董、巨为代表的南方山水不太受重视,人们的喜爱的多是荆、关一路的大山大川式的全景山水。
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山水画名家,李成、范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李成《寒林平野图》大一统时期的文化艺术,必然有一种融合南北的趋势,秦、汉如此,隋、唐如此,宋也如此。
所以,李成的山水画,虽然师法荆浩,但是“未见一笔相似”(米芾《画史》)。
他的画,不是荆、关的大山大水,而是雪景寒林、飞流绝涧,表现的是山水的风雨晦明、烟云雪霁,已经汲取了南方董、巨一派山水的技法和审美趣味。
探析以“真”为美的北宋山水画作者:冯珂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8期摘要:中国山水画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但是并未脱离人物。
直到隋唐时期,山水画才成为独立的画科,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是五代宋初,且统治者还建立了书画机构——画院。
其山水画追求以“真”为美的美学理念,将艺术主体的情感表达寄托于山水,感悟山水的精神内涵,从而将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展现宋代山水以“真”为美的审美意趣。
北宋山水画以“真”为美的体现需从以下三方面论述:一是从古代哲学与山水画理论的发展来论述“真”的定义;二是从理学与画家作画的态度探讨北宋山水画追求“真”的成因;三是以“真”为美对后世的影响与对当代画家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真”;山水画;成因;影响一、“真”的定义对于“真”一词在不同的环境中,指代的意义也不同。
当“真”与商品挂钩,它就与“假”相对应;“真”若指代一个人的品行时,它就与“虚伪”构成相反的意思;“真”若与艺术挂钩,其就是艺术所追求的审美标准,其“真”也成为山水画所追求的境界。
从山水画发展历程上,唐末五代的荆浩是第一个提出“图真”的美学理论,荆浩认为山水画要想达到“真”,就需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的变化,领悟自然的内在本质。
同时北宋的山水画也继承并再现其观点,同时将“真”作为北宋评判山水画的标准。
本部分将从“真”在哲学上的定义与“真”理论的发展阐述其观点。
(一)古代哲学“真”的阐释首先,对“真”的解释来源于哲学,《老子·道德经》中:“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1]老子认为“道”是存在的,“道”是一种恍惚不真实存在的物象,是道家学说的核心,同时“道”中是有真实存在的物体的,这就是所谓的“道”。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主体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取法于自然,领悟自然的内在精神,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中国山水画中,山水的质朴就代表着自然万物永恒的精神,从而艺术主体就受到自然万物的影响,也提高了画家对山水的审美。
论两宋山水画之特点及代表两宋绘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高峰时期,人物、山水、花鸟画确立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了独特的绘画符号,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当我们谈论两宋绘画时,不能忽视的话题是北宋画院,以及两宋的山水画。
画院原指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绘画的官署,其职能是根据皇家需要绘制各种图画等,最早设立画院始于五代,而其盛兴就在于两宋。
画院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两宋绘画的繁荣。
随着北宋王朝的建立,洛阳,开封等地成为了画家云集及创作最为活跃的地区。
而此时的山水画也在五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继承的同时开始着力于展现关洛一带大自然胸围开阔的景象。
而在于北宋前期,以李成,范宽最为基础,他们与五代时期关仝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三家山水”。
李成,由于战乱,举家迁至山东营丘。
而也正是齐鲁大地的自然环境给了他新鲜而深切的感受,也正是这样的感受也使得其在技法形式上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李成擅长寒林平远之境,其画作“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颖脱,墨法精微”,自成一格。
《晴峦萧寺图》《读碑窠石图》也成为李成的代表作。
其《晴峦萧寺图》分为远近中三阶段构图,以主峰为中心,画面峰峦叠嶂,构成深远空间。
北宋另一山水画代表性人物,范宽。
范宽此人嗜酒好道,但性情温和。
由于其长期居住于终南山和太华山之中,对于山中林麓,峡谷等具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
他将领略到的山川之趣和其对山川的感情表现于画作之上,“山川传神”。
范宽的画作构图严谨,完整。
气势逼人。
其《溪山行旅图》堪称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之作。
正中的雄峻大山占据了全画的三分之二。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一泻千里的瀑布,潺潺的溪水以及山路上驴队行旅,极其生动的真实的表现出北方山川的壮美。
范宽的另一代表作《临流独坐图》也是极具其跟人风格。
范宽还以画雪而著称,《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都可以称为其画雪的代表之作。
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
到了徽宗时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异军突起,即所谓“米点山水”。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五代宋初是一个山水画的高峰。
后人把这一时期的画分为南北两派。
北方画风以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为代表,多画北方石质山,雄伟俊厚,石质坚凝,风骨峭拔,长松巨木,飞泉流水,手法上多用线条勾出山石轮廓,然后用坚硬的“钉头”、“雨点”、“短条”皴之,形成斧劈皴、折带皴。
南方画风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多画江南土质山,平淡天真,轻烟淡峦,平沙浅渚,洲汀掩映,气象温润,手法上山骨隐现多用柔和线条润媚点子,形成披麻皴、荷叶皴。
北宋前期多沿袭这两种风格。
这两种风格都主张师法自然,从山林中得到灵感。
北宋中后期,院体花鸟画得到很大发展,山水画的发展相对停滞。
其中的亮点是米氏父子开创的“米氏云山”,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还有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关于山水画理论的经典。
南宋的山水画得到意外的发展,其代表画家是李唐、马远、夏圭,总体风格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刚而猛。
(那个时代的画连我这样的外行都能辨认出。
)手法上用刚性线条勾出山石的轮廓,再以大斧劈皴法横扫。
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北方沦陷之后,痛失家国的宋人再也无法忍了,爱国的情绪汹涌而激烈。
许多的诗人、画家不顾柔弱之躯奔赴前线。
整个时代的内容是爱国,风格是豪纵义愤。
在岳飞是“笑谈渴饮匈奴血”,在陆游是“孤剑床头铿有声”,在辛弃疾是“醉里挑灯看剑”,这些艺术正是南宋志士们内心急躁不安的情绪和刚强不折的精神的外化。
在那些刚而猛的作品以外,他们的笔下也有一些隐逸的题材,如《清溪渔隐图》、《寒江独钓图》等。
这正是南宋爱国画家激烈情绪的另一面。
当急切的爱不能实现时,便可能产生恨;极端的热情遭到挫损时,便可能产生冷漠。
从艺术上讲,马、夏把李唐开创的刚劲、简练、局部取景的画风发展到了更高的巅峰。
到了元代初年,赵孟頫起来反对近世,抵制南宋画风,提倡唐人的自信奔放。
其实这种提倡只是一种追慕,唐人飞扬的神采再也没有真正回到过中国人的脸上。
那时的文人已经落入了社会的底层,隐逸是社会性的。
艺术论坛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8宋元山水画之比较TEXT /王琥钧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宋代与元代时期的山水画是两个至高点。
而这两个朝代因所处不同时代背景与政治文化背景而使得山水画的风格面貌有着很大的区别。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以其真实生动的传统写实笔墨再现或北方磅礴之峻岭,或南方氤氲秀丽的自然山水景色,从而体现出一种以崇尚自然天地为中心的宇宙大美。
而元代山水也虽能运用相对写实之笔墨来表现自然山水,但更多是以体现画家自我精神为主的更具个人情怀的山水面貌。
两种不同的表现风貌与精神气象,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而这两种不同风貌的艺术境界与艺术高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历史山水画的发展的规律来看待宋元之山水画,宋代山水是集前人之大成而竖立了中国山水画精神与笔墨的里程碑,元代山水画是元代文人画家在当时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对五代两宋之山水画的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元代独特的萧散、简逸的艺术境界与精神风貌。
不同时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影响着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而各种不同的艺术精神也反映着不同的时代政治与社会本质。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的有一个相对持续繁荣的汉室大一统帝国。
在政治上结束了相对的政权割据分裂混乱的局面,进入了社会与经济的整顿发展与繁荣。
而政治上的稳定与发展则必然会造就文化风尚的繁荣。
山水画在此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表现体系,开宗立派之名家倍出并创作出众多经典之山水伟作,两宋成为中国山水画是中的黄金时代。
政治上的支持与推崇使得当时的文人在精神上追求以儒家精神为主导的积极进取却不落世俗、超凡入圣而又有机可循的天、地、人的大的协调统一之境界,实际上是介乎儒家和道家精神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境界。
此时代的山水画体现出与当时代相对应的大气磅礴、天地浑圆而又法度完备、各显风貌的风格特征。
尤其是五代末北宋初时的荆、关、董、巨等山水大家的出现开辟了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与天地浑蒙之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