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山水画构图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94 KB
- 文档页数:2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
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
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响下,当时曾出现了“齐鲁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土惟摹范宽”的倾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我们还要提到的画派就是“米点山水”和青绿山水。
“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的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
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潆的神韵之趣。
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
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在新的都城临安建立了南宋画院。
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
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
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两宋时代,是画家辈出和画派林立的时代,但我们还得谈到另一种薪的绘画风格——文人画。
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文人画的意思是指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风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为目的;取材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寓意、回避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等。
I~ii—|十艺?K IRII I_I 两宋山水画“三远法'画理流变研究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杨颖吴越滨摘要:鉴于新时代多元文化发展需求,通过对北宋郭熙“三远法”和南宋韩拙“三远法”的梳理分析,比较两宋山水画自然空间表现法,发现两宋“三远法”是一个由自然空间到主体空间流变的艺术表达取向过程,体现了两宋山水画的美学养成、历史贡献和时代特征。
为研究当代山水画创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参考。
关键词:两宋山水画三远法流变创作参考一、北宋山水画“三远法”的源流及确立“三远法”在隋朝已现雏形,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可反映出山水画构图及布景已趋成熟,体现了“咫尺千里"的空间追求,在宋代被概括为"远",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
《游春图》画面结构用一条对角线分开整体,近景处青山与堤岸的对峙体现出传统中国画大开大合的意境,此种一水两岸的布景方式,实现了平远和深远的画面营造。
并采用俯视法取景,有意区分远景、近景与中景,并且由近景到中景距离突然拉远,营造了画面的“深远”的效果。
远景虽简略描写,但有效地将整个空间拉远,使画面完整统一。
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在空间表现方面已逐渐形成定式,画家开始有意识地突破有限的二维空间,营造更多维度的空间。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概括唐代山水画的变革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①吴道子的山水画已无从考见,李氏父子的作品《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在空间表现技法上,可明显看出其已完全摆脱了魏晋时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画法。
到了五代,展子虔注重自然观察与探索,已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平远创作手法,初步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法。
荆浩《匡庐图》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整个画面层层推进,更显气势磅礴,是“三远法”中“深远”的体现。
关仝《关山行旅图》上半部分有突兀的巨大山峰,气势逼人。
全景式构图与俯视的角度巧妙穿插,安排得当。
在主峰山脚下留白,缥缈的云雾衬托出山峰的高峻,此为"高远”的体现,宋朝支持画院的建立,山水画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全景式构图画法,成就了北宋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虽然山水画在两宋时期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在构图审美笔墨技法方面却趣味不一。
北宋在山水画中主要是层峦叠障、布置茂密的“以大观小”全景式。
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的把握对象,较为直接、坦白,“以大观小”。
首先,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画更是在山,树,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
山石高大,行旅渺小,初此画,立即给人一种气势浩大山峰巍峨之感,山与人的对比更突出了北方山的特点。
北宋山水画是一种全景山水,画作气氛庄重,山势雄浑、博大,且画卷尺幅宽,所画之物层次感强、节奏感强,,地域特色也比较强。
北宋山水画地域特点强,状物高于达意。
所以北宋以形象的深人刻画来丰富画面的构图变化,以景物的渐层、重复的节奏来形成画面的统一。
而到了南宋则侧重于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有限场景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南宋秀丽、小巧、优雅,南宋是去其繁章,采其大要的“以小显大”截取式随着审美意识的发展,山水画的构图,则明显反映在“以小显大”的小景山水上。
大体是“去其繁华、采其大要”截取式的特写镜头布局的方法。
大景求全形象繁复;小景集中意象简括。
如李唐的《清溪渔隐图卷》,构图上不是让出天地表现远景和全貌,而是“顶天立地”,采取近景的一角。
他们的“一角”、“半边”构图似乎更接近于焦点透视的“凝神观照”,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在半边一角,开阔画面的空白,形成暗示的空间。
其典型章法是,画面近景树木半截,“斧劈”一角;中景危崖半壁,云雾间挡;远景淡荡空朦,天高云阔,给人较直接、简练、明确的审美乐趣和满足。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以实例论述唐宋元三代山水画的差异及演变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多端,一片莽莽苍苍。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宗教画及杂画等。
由于画风多样,题材十分广泛,水墨画的技法与理论也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很快进入到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山水画方面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对后世影响颇深。
花鸟画方面,随着文同、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们以墨竹、墨梅(与南宋末的兰、明后的菊合称“四君子”)等专科绘画的流传,崇尚主观意趣、崇尚笔墨形式趣味的“士人画”开始兴起,如法常的水墨花鸟画《老松八哥图》等为后世水墨画的发展又开新路。
徐熙开创了“野逸”风格的水墨形式与其孙徐宗嗣继其祖业创立的“没骨法”水墨花鸟在民间得以发展。
当然,水墨画在宋代人物绘画上也有新的发展。
如梁楷的“减笔”画《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吟图》用极简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形象画之一。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入地影响。
水墨画大体上是依着以赵雪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向前发展的。
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重视画家主观意志、兴趣和思想感情的表现。
赵雪松主张绘画的现实主义,强调绘画笔墨与书法的一致性,标榜复古、提倡书法笔墨的趣味。
作为元四家(赵雪松、黄公望、王蒙、吴镇、后董其昌也用倪鲢替换他)之首,引导了元代水墨画的新一轮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
他们用干笔皴擦代替湿笔晕染,逐渐用纸张代替绢素。
一.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宋朝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进展的顶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宋朝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制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宋朝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
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乐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尽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割裂和隔膜,在一段时刻内维持着相对安宁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进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显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标准,道释画中以吴家样阻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绩最高宋朝山水画取得了空前的的进展。
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
与北宋山水画相较,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显现了新的转变。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述演化为南宋精致简练,“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
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事实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反对追求的宋朝,力主“作画贵有”,以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大体功与实践技术,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郁,韵味转变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取得深化,涵盖更为普遍。
阻碍阻碍阻碍阻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提倡“”,从而确立了艺术思维的。
作为价值学原那么,赵孟頫既保护了的人格趣味,又了的游戏态度;作为原那么,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类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在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北宋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比较作者:安超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4期摘要:南北宋绘画异彩纷呈,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的“三远法”、米芾父子的“米氏云山”,表现出北方山川的壮美;南宋四家马远、夏圭的“截景式“构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开创了南宋新画风。
关键词:构图;三远法;文人画;院体画两宋时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虽然表现的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但是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特别是艺术领域画学的兴办,画院的设立,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等为宋代绘画的成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宋代绘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鼎盛时期,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而生动的反映出当时的历史风貌,艺术手法多变并创造出许多新皴法,人才辈出,宋代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总体而言,宋代的绘画强调师法自然,注重写实、亲身体会和感受,从而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北宋继承五代后蜀、南唐的旧制,宫中设立“翰林图画院”,广纳贤人。
南宋画学被正式纳入科举考试,因而宫廷院体画成为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北宋时期的文人山水画有较大的发展,主要继承五代荆浩、关仝等北方画派的艺术特色,其画风气势苍茫,雄壮浑厚,主要描绘黄河两岸关陕地区的山水形象。
其典型代表前期有李成、范宽,中期有郭熙,后期有米芾父子的“米家山水”等。
北宋时期画家们的绘画构图饱满、丰富,以全景式构图为主,气势雄伟,其特点是突出主题景象,画面平整安稳,北宋的绘画作品写实性高于达意,主要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上方,两边和下面都是为主景作陪衬和修饰的,突出主大从小的艺术理念。
李成,水墨生动,以画寒林平远著称,擅长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创造了卷云皴,笔法生动。
他以平远法表现山峦、烟云、树木等幽深淡雅的意境。
其传世作品《寒林平远图》用笔洒脱,勾画的树枝、松针线条挺拔坚韧有力量,注重线条的力度,所画树枝均为弧形,充满力度的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动人心弦的元素,用淡墨烘染,树的姿态优美,画面耐人寻味,营造出一种清幽淡然的境界。
宋元山水画的异同宋代和元代的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山水画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展现的精神风貌各有千秋。
宋代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
而元代山水画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以“元代四大家”为代表的山水画家,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把笔墨的情趣与个人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山水画由写实风格向写意风格的转变。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1.重笔与重墨宋元山水画都十分注重笔墨,只是各有偏重,造成两者偏重不一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画的材质不同。
从宋代到元代,作画的材质由绢与熟纸变成了半生熟纸。
宋代很多的山水画都作于绢上,主要是因为绢材质本身的优势:“绢,是丝织品,是透明而光泽的体质。
这种体质,对于水墨画更能掌握它的规律,发挥它的特性。
特别地发挥了笔势的纵横生动,墨彩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对形象描写的亲切性与艺术性。
”绢的材质特点可以使墨色更加丰富、有透明感。
如郭熙的作品《早春图》,这幅作品有着“春山早见气如蒸”的意境,能体现出这样的意境,就在于郭熙用水和用墨的技巧,他利用绢的特性,将各种墨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夏圭的作品《溪山清远图》,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绢作为材质,而采用了熟纸,但一样有着墨色透明和丰富之感,并且形神俱佳,充分展现了江南烟雨的气息。
这幅作品能展现出这样的效果也离不开作者娴熟的用墨技巧以及用笔的沉着、果断。
宋郭熙早春图而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可以说在宋代的基础上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并且由宋代的重墨转向了重笔。
元代山水画的用纸很多都是半生熟的纸,这种纸张的优点在于具有不渗化性,能够帮助用笔技巧更好地发挥,这也可以说是元代山水画重笔的原因之一。
依照半生熟纸张的特点(渗透性弱),画家在作画时更倾向于选用干枯毛笔,这也就道出了元代山水画里出现“松”与“毛”的原因。
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元代很多山水画家都是文人雅士,提倡的也是诗、画、书、印一体的风格,如著名画家吴镇、倪云林等,他们不仅画作优秀,在书法、诗词等方面的造诣也颇高。
从物境之美看两宋山水画的转变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是中国画史上的重要一页。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标准,成为当时文人士大量的创作对象。
同时,也在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主题和表现方式发生了转变。
这种转变,反映在对物境之美的理解上。
金朝早期的山水画,继承了唐代的遗风,注重描绘景物自然的形态。
而到了南宋初期,山水画的描写方式变得更为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这种气韵生动,反映了朝代变革引发的社会和文化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差异。
南宋时期,山水画的主题被更多地转向了“物境之美”,即将大自然的美态和天人感应融为一体的审美追求。
在这种审美理念的引领下,画家们开始注重描绘物态的变化,强调山水的动态美。
比如,苏轼在他的《东坡志林》中写道:“石潭瀑布,因
夜雨涨溪,水势奔洄,气势千巨。
”这种表现手法后来成为南
宋山水画的常见特征之一。
同时,南宋山水画也更注重表现山水的情感价值。
画家们用自己的笔触,通过表现自然的神韵,试图创造一种“自然心境”,带给观者精神上的愉悦和启示。
这种心境不是单纯的感受美感,而是内涵着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南宋山水画家郭熙的《清明上河图》,尤为代表了这种抒发情感的山水画作品。
综上所述,两宋山水画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对物境之美的理解上。
南宋山水画家们注重描绘动态的美,强调情感价值的表现,追
求将大自然的美态和天人感应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
这种转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差异。
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特点
南宋院体山水画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种山水画风格,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图严谨:南宋院体山水画的构图十分严谨,注重画面布局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通常采用远近法、高远法、层叠法等构图方法,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效果。
2. 笔墨精妙: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笔墨运用十分精妙,注重笔墨的节奏感和线条的质感。
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色的运用,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神韵,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
3. 写实风格:南宋院体山水画注重写实风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刻画,力求表现其真实形态和特点。
同时,在写实的基础上,也注重画面的艺术加工和创作,以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4. 情感表达:南宋院体山水画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传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感人,也增加了画面的艺术价值。
5. 文化内涵:南宋院体山水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画面所表现的山水景物和意境,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
这种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使南宋院体山水画具有了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价值。
总之,南宋院体山水画以其严谨的构图、精妙的笔墨、写实的风格、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等特点,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五代宋初是一个山水画的高峰。
后人把这一时期的画分为南北两派。
北方画风以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为代表,多画北方石质山,雄伟俊厚,石质坚凝,风骨峭拔,长松巨木,飞泉流水,手法上多用线条勾出山石轮廓,然后用坚硬的“钉头”、“雨点”、“短条”皴之,形成斧劈皴、折带皴。
南方画风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多画江南土质山,平淡天真,轻烟淡峦,平沙浅渚,洲汀掩映,气象温润,手法上山骨隐现多用柔和线条润媚点子,形成披麻皴、荷叶皴。
北宋前期多沿袭这两种风格。
这两种风格都主张师法自然,从山林中得到灵感。
北宋中后期,院体花鸟画得到很大发展,山水画的发展相对停滞。
其中的亮点是米氏父子开创的“米氏云山”,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还有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关于山水画理论的经典。
南宋的山水画得到意外的发展,其代表画家是李唐、马远、夏圭,总体风格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刚而猛。
(那个时代的画连我这样的外行都能辨认出。
)手法上用刚性线条勾出山石的轮廓,再以大斧劈皴法横扫。
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北方沦陷之后,痛失家国的宋人再也无法忍了,爱国的情绪汹涌而激烈。
许多的诗人、画家不顾柔弱之躯奔赴前线。
整个时代的内容是爱国,风格是豪纵义愤。
在岳飞是“笑谈渴饮匈奴血”,在陆游是“孤剑床头铿有声”,在辛弃疾是“醉里挑灯看剑”,这些艺术正是南宋志士们内心急躁不安的情绪和刚强不折的精神的外化。
在那些刚而猛的作品以外,他们的笔下也有一些隐逸的题材,如《清溪渔隐图》、《寒江独钓图》等。
这正是南宋爱国画家激烈情绪的另一面。
当急切的爱不能实现时,便可能产生恨;极端的热情遭到挫损时,便可能产生冷漠。
从艺术上讲,马、夏把李唐开创的刚劲、简练、局部取景的画风发展到了更高的巅峰。
到了元代初年,赵孟頫起来反对近世,抵制南宋画风,提倡唐人的自信奔放。
其实这种提倡只是一种追慕,唐人飞扬的神采再也没有真正回到过中国人的脸上。
那时的文人已经落入了社会的底层,隐逸是社会性的。
高山耹听,北宋和南宋山水画的区别宋代的水墨山水:以水墨写意,疏淡处见真性情。
宋山水画的最大特点就是水墨刚劲,造型简括。
宋代山水画的繁荣兴旺,名家名画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古今一流,纵观其形式、技巧为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由于北宋宣和画院府藏古代书画作品全部被掳掠往金国,南宋的画院建立的时候,只有李唐这个原北宋徽宗时期的画院画家,所以南宋的山水画风格实际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从布局上,南宋山水一改北宋崇山峻岭般的全景山水模式,李唐晚年就已经开始创作“残山剩水”般的小景山水,北宋时期那种大山堂堂的山水再也看不见了。
北宋山水:崇山峻岭般的全景山水模式: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的整体的把握对象,较为直接、坦白,“以大观小”,北宋山水拥有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特点。
《夏山图》北宋屈鼎绢本淡设色纵45.3厘米横115.2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北宋山水画特点: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和无我之境。
这种客观性在于求真,而非求似,使山水画不仅可望可行,还可游可居,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一种“牧歌式”的亲密关系。
其代表者是范宽的关陕峻岭,和董源的江南平远真景。
《临流独坐图轴》范宽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建立之初,在宫廷中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征召大批画家到画院供职,为宫廷服务。
宋徽宗时,画院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南宋山水画处于北宋向元代山水画变革的过渡时期,它作为南宋山水画创作的主要体现形式,既有对其前山水画风格、技法的继承和总结,又有对元代文人画成熟风格的启示和肇示。
《晴峦萧寺图》北宋李成绢本淡设色111.4×56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南宋山水特点:残山剩水的小景山水南宋山水画则受宫廷画院画风的影响,追求细节真实和诗意表达。
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
这里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不再是那种异常繁复杂多的整体面貌;相反,更经常出现的是颇有选择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甚或某个对象的某一部分出发的着意经营,安排位置,苦心孤诣,在对这些远为有限的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
宋代山水画美术赏析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和高峰。
在宋代,山水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技艺和表现形式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以下是对宋代山水画的美术赏析:
1. 构图与布局:宋代山水画的构图讲究层次感和空间感,通过山水的远近、虚实、疏密等手法,创造出深远的空间效果。
画家善于运用“透视法”和“计白当黑”等技法,使得画面层次丰富,有深度。
同时,宋代山水画的布局十分精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提炼和取舍,使得画面简洁而富有诗意。
2. 笔墨与线条:宋代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已经相当成熟,画家们运用各种笔法,如“披麻皴”、“斧劈皴”、“云烟皴”等,表现出山石、树木、水流等自然景物的形态和质感。
同时,宋代山水画的线条极富表现力,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等变化,表现出景物的动态和生命力。
3. 色彩与调色:宋代山水画的色彩运用十分讲究,画家们善于运用各种色彩,表现出自然景物的丰富多彩。
同时,宋代山水画的调色十分精细,画家们通过在墨中加入不同量的水分和颜色,调制出各种深浅、浓淡的色调,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真实。
4. 意境与情感:宋代山水画不仅仅是表现自然景物,更是表达了画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宋代山水画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合一、与天地同呼吸的境界。
同时,宋代山水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表现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总之,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瑰宝,它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宋代山水画的赏析,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两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及其变化拍卖正在进行,马上加入,捡漏多多!!【讲堂】一构图的概念及存在于画中的意义构图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某物的组成或合成的画面;艺术作品的结构,使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各部分组合的独特形式或风格。
在中国绘画中,我们通常把构图称为章法或布局。
本文所提到的构图是专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
在中国山水画中,构图的基本规律是画家创作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只有充分的考虑到构图的概念,奇思妙想,才能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通过精妙的安排,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感情,使作品富有别样的意蕴,并体现出画家身上的艺术修养以及某些道德品质和文化底蕴。
进而使观赏者在作品上找到某些共鸣,并得到审美的愉悦。
目前我们在画论中能查阅的最先提出构图概念的是东晋顾恺之的“置陈布势”,他将“构图”定为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论说。
后来南齐谢赫在他的《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在“六法”中,把“经营位置”作为“六法”之一,使构图之美进一步成为中国绘画品评的一条重要的美学法则。
宗炳《画山水序》云:“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此说已清楚的提到了构图中的透视问题,目前所能见到的在画面中充分地体现此理的绘画作品便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唐代,山水画家对构图审美形式的把握已趋于成熟。
唐代张彦远也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曾谓“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范宽溪山行旅图到了宋代,随着绘画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郭熙提出“深远”、“高远”、“平远”(《林泉高致》)之后,韩拙又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山水纯全集》),沈括的“以大观小”说,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取景法,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发展到南宋时已进入了完善的境地。
中国美术史南北风格差异及例子
中国美术史中南北风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作题材、表现技巧、意境气氛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南北风格的具体例子:
1. 宋代南北山水画风格差异:
- 南方山水画追求意境的营造,注意表达感情和自然意蕴。
代表作家有南方的范宽和南宋四家(李嵩、傅山、赵伯温、黄公望)。
- 北方山水画则注重对于景物的形态描绘,尤其是远近关系
和透视法的运用。
代表作家有北宋的郭熙和李唐、冯梦龙等。
2. 元明时期南北绘画差异:
- 元代南方绘画注重写意,追求禅意、寓意,主张虚实结合,用墨多而重。
代表人物有杨万里、夏圭等。
- 明代北方绘画注重直观写实,更加重视对于形象的忠实表达,运用色彩丰富。
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徵明等。
3. 清代南北绘画差异:
- 清代南方绘画借鉴了明代南方画风的特点,但在表现手法
和创新上有所突破。
代表人物有唐伯虎、郑燮等。
- 清代北方绘画强调对现实的描摹,对于人物和景物的刻画
力求逼真。
代表人物有石涛、高克恭等。
这些例子只是中国美术史南北风格差异的一部分,南北方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也是存在的,因此在具体艺术作品中可能会有南北风格的交融。
此外,以上例子也只是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实际上南北美术风格差异还存在更多方面的差异与特点。
宋元山水画之比较作者:王琥钧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8期■TEXT/王琥钧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宋代与元代时期的山水画是两个至高点。
而这两个朝代因所处不同时代背景与政治文化背景而使得山水画的风格面貌有着很大的区别。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以其真实生动的传统写实笔墨再现或北方磅礴之峻岭,或南方氤氲秀丽的自然山水景色,从而体现出一种以崇尚自然天地为中心的宇宙大美。
而元代山水也虽能运用相对写实之笔墨来表现自然山水,但更多是以体现画家自我精神为主的更具个人情怀的山水面貌。
两种不同的表现风貌与精神气象,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而这两种不同风貌的艺术境界与艺术高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历史山水画的发展的规律来看待宋元之山水画,宋代山水是集前人之大成而竖立了中国山水画精神与笔墨的里程碑,元代山水画是元代文入画家在当时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对五代两宋之山水画的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元代独特的萧散、简逸的艺术境界与精神风貌。
不同时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影响着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而各种不同的艺术精神也反映着不同的时代政治与社会本质。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的有一个相对持续繁荣的汉室大一统帝国。
在政治上结束了相对的政权割据分裂混乱的局面,进入了社会与经济的整顿发展与繁荣。
而政治上的稳定与发展则必然会造就文化风尚的繁荣。
山水画在此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表现体系,开宗立派之名家倍出并创作出众多经典之山水伟作,两宋成为中国山水画是中的黄金时代。
政治上的支持与推崇使得当时的文人在精神上追求以儒家精神为主导的积极进取却不落世俗、超凡人圣而又有机可循的天、地、人的大的协调统一之境界,实际上是介乎儒家和道家精神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境界。
此时代的山水画体现出与当时代相对应的大气磅礴、天地浑圆而又法度完备、各显风貌的风格特征。
尤其是五代末北宋初时的荆、关、董、巨等山水大家的出现开辟了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与天地浑蒙之大境界。
荆浩、关仝笔下之山水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恢宏;董源、巨然之山水则是烟雾迷蒙、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
宋代雪景山水画的多种构图与审美转变作者:杨慧茹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1期摘要:雪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象,自古以来还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画家爱写雪景,尤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雪景山水画的创作高峰。
宋代画家不仅从理论上对雪景山水画的题材、技法以及意境创造做了详细的论述,也在绘画实践上深刻地表现出来。
由于宋代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画家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雪景山水画从北宋的全景式构图逐渐转变为南宋的边角式构图,在审美气象上也发生了从雄浑辽阔到空灵秀美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趣。
关键词:雪景山水画;构图;审美气象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中,雪景山水画是整个四时山水画当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独立性的山水画,至宗炳而始成立[1],但直到唐五代时期才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并独立成科。
五代荆浩在《画山水赋》中曰:“夫山水,乃画家十三科之首也。
”[2]山水画的独立分科一方面说明山水画此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山水画这一题材的丰富与发展。
雪景山水画正是在此时达到了创作高峰,并为中国雪景山水画确立了审美规范。
实际上,描绘雪景的绘画作品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
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顾恺之有《雪霁望五老峰图》”[3]。
这是中国绘画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关于雪景的作品,但该作品早已失传,我们不得见之。
如今可见的最早的雪景山水画是相传为南朝张僧繇所绘的《雪山红树图》,而真正将水墨雪景山水带入世人眼前的画家是王维。
仅《宣和画谱》中记载的王维所画的雪景山水画已达二十幅,如《雪岡图》《雪渡图》《雪江胜赏图》《雪江诗意图》《群峰雪霁图》等。
而在宋代的山水画家中,仅就《宣和画谱》记载,有多达十四位画家曾作雪景山水画,共计作品数量七十余幅。
可见宋代画家十分喜爱描绘雪景。
然而,从北宋到南宋,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雪景山水画也随着其地域与文化氛围的改变而在构图上发生改变,因此产生了南北宋雪景山水画不同的审美气象与意趣。
摘要:东晋顾恺之提到构图说:“若以临见妙载,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
”宗炳在《画山水序》提到“绢素以远映”、“竖划三寸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谢赫的“六法”中也提到经营位置,荆浩则提出“近取其势,远取其势”的观察方法等。
历代先贤对构图做出了不同的见解,到两宋山水画构图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
两宋时期画家处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传承,导致他们在山水画构图的审美方面趣味不一,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时代审美特征、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
关键词:山水画;构图;差异
一、北宋“以大观小”的全景式构图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宋王朝,推行“重文轻武”、“轻徭薄赋”的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使国家富有,平民文化昌盛。
并设立了画院,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名家辈出,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继承五代时期荆浩的全景式构图的传统,描绘北方的大山大川,既体现北方山石雄浑、厚重的特点,也显示出北宋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现状及对安定生活的满足从而流露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北宋前期山水画以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画独盛,以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千古”,关仝多写关陇一带,李成描绘齐鲁地域山貌,范宽经常往来陕西和河南的大山川之间,他们都是北方人,山水画客观的描绘气势雄浑邈远的北方山水,“以大观小”的全景式构图再合适不过了,能传达出大自然震撼人心的气势和雄强。
采取全景式构图时,画面的安排严谨,细节的刻画仔细,多取完整的中、远景,描绘崇山峻岭,茂林高树,画幅饱满,视野开阔,山脉丘壑复杂多变,侧重于完整、客观地把握对象,表达的意境使人有丰富充实之感。
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巨峰壁立,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气势雄强,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有无形的压迫感。
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中有烟云锁其腰,山脚下巨石纵横,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观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构图简洁的分上下两块山石,一大一小,形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对比,山体造型简单概括,方中带园,呈三角形组合。
大山体成垂肩形,给人厚重感,同时画面重心上移,形成一股震撼人心的气势。
大小山石之间留有烟云,即强化了山体之间的对峙又稍有缓和的空间,捕捉到北方山水雄伟、凝厚的特点。
三家之后,北宋的山水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惠崇的“烟漠小景”等,但大体画风仍受北派山水影响。
到中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构图“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这种构图法反映北宋山水画忠实于自然,注重理性思维的态度,为后来的山水画构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期王诜、米氏父子、王希孟等在构图上出现更多的变化,有些作品采取横幅、手卷或是小景山水。
二、南宋“以小观大”边角式构图
1127年微、钦帝被金所俘,京城汴京失陷北宋灭亡,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治、经济重心以杭州一带为主,国运衰微,山河破碎,国家偏安于一隅。
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宋高宗赵构又恢复了画院活动,早期画家中多原为宣和画院的南渡画家,沿袭北宋雄浑的山水画风格及全景式构图,但以边角式构图、重意境,以抒情的山水画才能真正代表南宋山水画的风格。
南宋时期汉民族遭受异族的压迫,画家出于忧国忧民的心理,用残山剩水来寓寄爱国的情感。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构图一改北宋时期的全景式构图,偏向局部景象为主的边角式。
边角式构图是“去其繁华、采其大要”截取式的布局,从某一角度、局部或突出某一景物给画家带来独特感受着意经营,追求意境的营造。
画面意象简括,隐现参半,以少胜多,对有限自然景物细节描绘中,传达出某种较为确切的诗趣与感受,显现出“人化自然”的特点,具有
抒情性。
南宋四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是边角式构图的代表者,马远的山水画构图多取近景一角细致刻画,远景简练、概括,人称“马一角”。
而夏圭近景多取半边,故有“夏半边”之称。
李唐在南渡之后构图也开始有了变化,北宋时期《万壑松风图》表现北方高大山川的全景式构图,南渡之后的《清溪渔隐图》采取了边角式构图,剪裁新巧,细致刻画近景,用远景烘托气氛,画面的黑白、虚实、疏密和线条的对比非常的强烈从而带有冲击力,简洁明快又留有空白,这种留有余地的处理手法,赋予画面丰富的感情色彩,积极的调动观众再创造的想象心理活动,从而品昧出象外之意,弦外之音,增强了意境的深度和广度。
与北宋全景式构图相比,南宋的边角式更有形式感,更具个性色彩,意境更深远,艺术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也增强。
也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审美形式发展到了新的境地。
纵上所述,两宋山水画构图一繁一简。
北宋山水画取景忠实于完整的、客观地把握对象;南宋山水画则去繁取简突出某一主体形象来构成画面视觉中心。
两种构图方式各具优势与不足,都对后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