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2012高考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忆和积累,也是我们了解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考中,历史作为一门文科的主要科目,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夏商周三代、秦汉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内容。
在2012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知识点有很多。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国家制度的朝代,而周代则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
考生需要了解这三代的政治制度、官僚体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2. 秦汉帝国的建立与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法家思想的影响以及汉朝的政治制度等内容。
3.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古代中国以其丰富的科技与文化而闻名于世。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以及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世界近代史知识点世界近代史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了近代欧洲历史、殖民扩张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等内容。
1. 近代欧洲历史:近代欧洲历史是指近代以来欧洲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各国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2. 殖民扩张与两次世界大战:在近代史的背景下,考生需要了解殖民主义国家的扩张,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印度反殖民斗争、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战争的发展与结束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
三、中国现代史知识点中国现代史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等。
1.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一步。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2考纲解读】【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1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知识归纳】(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影响:①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3)两者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误区警示】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后面学的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制度;结合教材上“周公辅佐成王图”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君主是周武王和周成王,而具体实施分封的人是周武王和周公旦。
【例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名师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
2012高考历史复习要点汇集专题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 ***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
这为秦建立****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空前加强(汉承秦制、有因有革);(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9)、反君主****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2012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2012 年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第一部分备考重点热点问题
一、考点解读
解读一:三农问题:①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特点;②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③新中国的农业政策。
解读二:大国崛起问题:①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轨迹(美、日、英、德、苏俄等国的内政外交、经济发展、兴衰成败等);②中国的和平崛起。
解读三:工业化进程问题,社会转型问题:①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中国、苏联工业化的进程和影响。
解读四:中国传统文化问题:①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解读五:重要文化现象、文化成果与政治经济的关系:①历次思想解放运动a.主要的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思想解放) b.思想解放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历史影响。
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学艺术成就;③世界史上重要的文学艺术成就;④世界科技革命的比较与影响。
解读六:地方史问题:江南经济;与南京、苏州等相关的重要史实。
解读七: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成效: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经济指导思想的变化、国家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读八: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国探索与成效:①地主阶级--洋务运。
2012年高考:有关历史知识熟记锦囊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约前170万年-前221)同期的世界尼罗河流域文明(华夏彩陶文化时代)华夏文明(约前170万年-前771年)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雅典城邦文化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一、夏朝的建立(约前2070--约前1600)1、兴盛禹建夏朝都阳城①,王位世袭启初行。
“公天下”为“家天下”,国家机构初建成。
奴隶社会初迈进,豫西晋南为中心。
2、衰亡夏桀暴虐比太阳,百姓受压民抗争。
黄河下游商部落,伐桀获胜商朝兴。
二、商朝的兴衰(约前1600--前1046)1、兴盛商汤灭夏亳②都城,盘庚迁殷③国稳定。
殷商属国星捧月,世界大国非虚名。
2、衰亡商朝晚期多矛盾,“人殉”“人祭”极残忍。
酒池肉林纣残暴,炮烙之刑害臣民。
三、西周的兴亡(前1046--前771)1、兴盛商朝末年局变更,渭水流域周初兴。
①姜尚改革姜尚改革军渐强,经济发展局清明。
②牧野之战武王伐讨战牧野④,阵前倒戈纣自焚。
定都镐京⑤幅员广,国内各族交流频。
2、衰亡西周厉王多暴行,贪财好利压百姓。
国人暴丨动逐厉王,重创西周盛衰分。
诸候不朝周衰微,犬戎灭周杀帝君。
四、重要制度1、井田制商周统治举措新,井田制度初盛行。
①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归周王,分赐诸侯田似井。
②产品分配土地世袭禁转让,交纳贡赋谢王恩。
奴隶被迫集体耕,无偿劳作度残命。
2、分封制西周地广初分封,赐封对象三阶层。
①内容王族功臣与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
地方诸候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
②影响土地人丨民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
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
[注释]①阳城:在今河南登封。
②亳:今河南郑州。
③殷:今河南安阳。
④牧野:在今河南淇县一带。
⑤镐京:今陕西西安。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农业和畜牧业1、政策三代①重农图国稳,甲骨卜辞为见证。
2、农业①农具木石骨蚌作农具,青铜农具罕流行。
2012年历史高考知识点重点梳理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黑线: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红线: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⑴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⑵中共的倡导与努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担心人民力量发展壮大)。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项目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阶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方式党内合作党外合作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政治纲领任务反帝反封并举抗日结果国民大革命失败抗日战争胜利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辛亥革命:(大事记)⑴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⑵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⑶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加速革命发展进程;⑷1911年10月1日,武昌起义胜利;⑸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⑹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
⑺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注意:1、君主专制制度结束的标志: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2、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
国民大革命:兴起: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高潮:北伐(1926年7月开始)目的:打到列强除军阀失败:“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影响: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比较:比较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不同点背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统一战线革命成果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打垮北洋军阀群众基础只依靠革命党人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相同点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破坏革命主观原因革命领导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启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2012全国高考历史考点狂背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第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2考纲解读】【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知识归纳】(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但他主张的“礼”是“周礼”,奴隶社会等级之礼。
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
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也”。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
“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师”。
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孔子思想不能满足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要求,未能受到重用。
今天,孔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伦理道德上强调阶级调和、社会和人际关系和谐,如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的精神依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推崇。
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
荀子名况,著有《荀子》。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A.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①“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
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临
[单元内容分析]
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工业明的新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明时代开始步入工业明时代。
工业社会是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具有以下特征:以大机器的使用和工厂制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加大;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城市化生活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股份制具有极大的资本积聚功能,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本支撑,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逐步确立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
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现代货币信用制度兴起,为工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工业革命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初期工人处境悲惨,城市贫富分化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而至掠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政府通过社会立法逐渐缓解上述矛盾,但没有从根
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诞生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单元教学目标]
1、从政治前提、市场扩大、自由劳动力充足、资本雄厚、工场手工业积累的丰富经验等方面,了解工业革命的前提条,理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必然性。
了解棉纺织业机器的发明、“万能蒸汽机”的作用、采煤、冶金业发展、铁路出现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促进。
了解工业革命带的社会生产、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生活方式变化的基本情况,辨证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
了解现代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股份制、自由贸易制度、现代金融制度的作用,理解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了解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的悲惨处境、城市贫富分化、社会立法的情况,整体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本中的“知识链接”、“献选读”、插图、图表等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从不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从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方式、经济制度、阶级关系、社会矛盾、社会立法、社会思潮等方面分析工业社会的特征和影响,使学生掌握综合、客观、发展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工业社会的临”相关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促使国家迅速强大、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感悟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技之剑既为人类发展劈荆斩棘,是人类的骄傲,又深深刺伤着人类,感悟科技明不仅包括其本身的先进性、发展性,而且理应内含“谁掌握科技?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一系列人社会问题,懂得科技必须与社会的自由博爱、民主法制同时进步的道理和人科学的重要地位。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英国工业的前提和条,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2)工厂制的建立及作用,股份制、自由贸易制度、现代金融制对工业革命的推动。
(3)工业革命初期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
(4)社会立法的目的以及历史作用。
2、内容解析: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工业革命的解释是:“工业革命是一个现代历史变迁过程,是工业和制造业开始取代农业、手工业经济而占统治地位的过程。
”简言之,工业革命是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引起的由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由工厂取代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
1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不是偶然的,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艺复兴、宗教改革、政治革命、股份制、金融制,为工业明的诞生准备了政治、经济、化条;工业革命
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欧洲国家,主要原因是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较早地开始了农业改革,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光荣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内社会稳定,为工业革命提供良好内部环境;黑奴贸易、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直接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七了年战争”后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地位,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市场的国家——殖民帝国为工业帝国奠定基础。
18世纪英国手工工场规模大、分工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股份制、银行金融业的发展、专利保护制度,都为率先发生工业革命创造条。
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革新,率先实现了机械化,建立工厂制,带动其他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成为工业革命的急先锋。
随着机器的推广使用,工业革命遇到两大挑战:动力问题和原料问题,瓦特“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时代难题,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动力问题,为工厂的建立开拓广阔的地理空间,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与蒸汽机的发明、推广密切相关、相互推动的是金属冶炼业的发展,因而,蒸汽机和冶金技术成为工业革命的中流砥柱。
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客观需要,陆地交通、海上交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蒸汽机车把人类带进了“铁路时代”。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有大。
”工业革命催生了许多新兴工
业化城市,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布局。
工业革命前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工业革命后,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带动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2)“现代工厂制度”、“股份制”、“金融制度”是工业社会经济的重要特点,也是本教材的亮点,即尊重历史,又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新的工业制度,是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
工厂制度首先出现在棉纺织业,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利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工厂制度的主要特点是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制度和分工,进行机械化、按流程生产。
工厂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股份制经济是通过股份入股筹集资本,建立股份公司进行生产和经营,投资者按入股份额参与管理和分配的一种组织形式。
股份公司的萌芽始于欧洲中世纪,股份制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雄厚的资本支撑,此时,也形成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股份。
19世纪中后期,股
份制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
英国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言,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19世纪中叶后,英国陆续推行一系列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英国金融业发展及金融监管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1644年,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在英国伦敦诞生。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金融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为工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建议教师讲清“现代工厂制度”、“自由贸易制度”既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又是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股份制”、“金融制度”既是工业革命产生的重要因素、为工业发展积聚资金,反之,大工业的发展又了股份制和金融制度的完善,催生了现代股份制和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与工业革命使互动关系。
(4)工业革命初期,妇女、儿童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工厂大量雇用,工人工资低廉,工作条恶劣,工人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贫富两极分化,城市贫困问题成为工业化初期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改革永远也不会以强者的软弱为前提;它们
应当而且也将是弱者的强所引起的。
”1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通过社会立法,建立了基本适合工业社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以逐渐缓解工业革命带的社会问题。
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着眼点是首先保护工厂、保护生产劳动、保障利润,以此为目的,逐渐扩大到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以“保障劳动者”。
社会立法“是资本主义工业明的一大社会成果,体现出时代发展、人类社会进步。
”2
()“工业革命的孕育”一目,建议突出专利保护制度,其它内容与初中教材相符,学生可以自学。
“机器的发明与改进”一目,建议讲清“蒸汽时代”、“世界工厂”的概念,让学生概括出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
建议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社会生产、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社会风貌等深刻嬗变,认识工业社会的特点;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等方面,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由于工业革命失误造成的贫困,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社会矛盾趋向尖锐,“人纽带被拧断”,促使政府进行社会立法,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先后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