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 教案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6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内容为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应加强科学性的指导。
在这节课中除了引导学生在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应用新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分析比较,充分认识到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实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取得了相对理想的效果。
上课时学生能较好地运用以前的知识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现象解释,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较为透切的认识。
认识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基本达到预想效果。
由于是熟悉的“空气”内容,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能说的话,但科学性和规范方面尚有欠缺,日常教学及训练中需加强培养。
【作业设计】1.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空气成分中,能供给动物呼吸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氦气2.液氮能长时间保存活体组织和生物样品,主要利用氮气的性质是()A.密度小B.沸点低C.难溶于水D.无色无味3.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要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下列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A.氧气B.二氧化硫C.氮气D.水蒸气4.中国航天员乘坐神州飞船与天宫对接,然后进入太空漫步,必须携带“人造空气”,其中含有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A.氧气可用作长征系列火箭的助燃剂B.相比空气,“造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C.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属于纯净物D.在空气质量分级标准中,级别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差5.防治空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B.车辆尾气净化后排放C.工业废气排放到高空D.管理和控制工地扬尘6.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生产生活效率和学习效率.下列物质中:①二氧化碳②冰水混合物③洁净的空气④二氧化硫⑤一氧化碳⑥液氧⑦矿泉水,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
2.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素养目标】1.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学习。
一、导入新课【导入1】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带了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大家说说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对,是空气,空气对我们来说非常的熟悉,那大家知道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吗?很好,老师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看来大家的日常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那你们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吗?没关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板书)【导入2】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
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种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吗?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
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降温)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④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2)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
5(3)化学反应: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4)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态P2O5,使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一、课题背景在化学学科中,空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了解空气的组成与性质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与空气相关的一些现象和实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 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 2. 空气的性质:体积、质量、压强、温度等; 3. 空气的变化:湿度、温度、气压等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空气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空气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并分析环境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空气与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1.空气中各组分的比例和变化;2.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实验室用品和实验操作指导。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如书籍、笔记本等;–实验课上需要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报告纸。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引入空气的概念:请学生描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及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复习前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运动等。
•提问学生空气的组成是什么,有哪些性质。
2. 知识讲解与探究(约15分钟)•分析空气组成:讲解空气中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的含量和作用。
•探究空气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体积、质量、压强、温度等的变化。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约30分钟)•实验1:测定空气的体积变化。
(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可根据教材选择)。
•实验2:观察空气的质量变化。
(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可根据教材选择)。
4. 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约2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内容。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道其重要,却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是小学自然课曾对空气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还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科学思维: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根据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相关用途。
科学态度与责任:列举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重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空气的成分?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其他成分吗?思考回忆通过学生的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空气的成分教师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成分的多少如何划分?1.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不能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石蜡、空学生思考讨论,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气、土壤、海水、地下水、井水、湖水、矿泉水、溶液等。
2.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红磷、五氧化二磷、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易错提醒】:1.纯净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2.带“混合”字样的不一定是混合物,如:冰水混合物(纯净物);带“纯净”字样的不一定为纯净物,如:纯净的空气(混合物)。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发现。
【学生任务2】阅读教材P31,将下图中的数据或物质补充完整。
【总结】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补充】稀有气体共有7种,分别是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氪气(Kr )、氙气(Xe )、氡气(Rn )、奥气(Og )。
【过渡】仿照拉瓦锡探究空气组成实验的原理,我们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讲解】反应原理: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红磷为暗红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实验装置:装置密闭,气密性良好实验操作:学生观看教材及实验视频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瓶内空间的1/5。
【思考与讨论】【对应训练1】下列科学家中,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是()A.张青莲 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波义耳【对应训练2】如图表示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气体X为()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对应训练3】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A.集气瓶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C.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答案】1.B 2.B 3.D【思考与讨论】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空气和氮气、氧气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总结】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稀有气体;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思考与讨论】判断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纯净物?哪些属于混合物?①洁净的空气;②五氧化二磷;③氧化汞;④冰水混合物;⑤稀有气体;⑥液氧;⑦澄清石灰水;⑧二氧化碳;⑨河水。
【总结】①洁净的空气;⑤稀有气体;⑦澄清石灰水;⑨河水都是混合物。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5课时)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
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难点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交流反思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准确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设计简单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以及对相关实验现象进得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4. 知道空气污染物及危害教学重点1、掌握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2、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难点 1.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2、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实验探究、教学准备实验准备:红磷大集气瓶燃烧匙烧杯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第一课时课时数1课时课堂教学实施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一、引入新课:我们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质——空气。
二、讲解新课(一)空气是有什么组成的1.空气的组成【引导】:空气充满在我们的周围,但是我们却看不到、闻不着、抓不住它,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又是谁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这个隐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呢?讲述: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图,学生阅读两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怎样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提问】:1、在上述实验中,汞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化学变化是什么?2、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讲解】: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今天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空气的成分?板书: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讲解】:并介绍所需仪器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步骤: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施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一、温故知新:1.法国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哪些?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二、讲解新课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是什么?【归纳】: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装置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新人教初三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a了解空气的要紧成分。
B初步明白得什么纯洁物、混合物、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洁物和混合物。
②过程与方法:a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和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b培养学生注意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
3、重点、难点和关键:a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B混合物和纯洁物1、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要紧采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看、分析、讨论。
2、学法: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发觉问题、分析问题二、教学过程:1、设置情境:展现一只空塑料袋、问学生袋中有什么?学生摸索并回答。
连续向学生提问“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它有哪些性质,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从学生的回答中再引出另一个问题“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到,那你能不能想方法证明它的存在?”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2、实验探究:提出问题:两百多年前拉瓦锡就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那么我们如何用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呢?设计实验:讨论探究→选择用品→组装装置讨论探究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能显现的方法:①直截了当测定氧气的体积(要想测氧气的体积,就要想方法把氧气分离出来)。
②是把氧气以外的物质消耗掉,剩下的确实是氧气。
③是把氧气消耗掉,看少了多少。
讨论探究二:消耗氧气的最佳方法。
学生可能显现的方法:①用动物呼吸消耗氧气。
②用可燃物的燃烧消耗氧气。
讨论探究三:燃烧终止后,如何样才能证明气体少了多少呢?选择用品:红磷、水、酒精灯、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水槽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三、教学难点: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引入: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物质,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这中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一、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白磷、汞、红磷)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点燃七、板书设计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3.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4.混合物与纯净物八、教学反思本课题的重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实验测定过程的研究,虽然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学生了解的化学知识相对比较少。
但经过序言和第一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有一些简单的化学概念,理论做基础。
在备课的时候应考虑,这节课是否应该多给学生留一些展示的机会,但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不能给学生演示,只能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
因此,应把重点放在讨论实验过程,试验现象和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上。
通过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问题。
课题1 空气(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⒈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开篇课题,主要介绍了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
教材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基本性质。
-学生能掌握简单的实验技能,如空气的收集、性质的观察等。
-学生能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培养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教学难点:理解空气成分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空气污染的科学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自然风光,特别是一些空气清新的地方,如山川、森林等,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美景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空气”。
2. 展示实验:教师预先准备一个装有空气的透明塑料瓶,简单演示“燃烧的蜡烛在密闭的空气瓶中逐渐熄灭”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好奇心。
(二)、新知探究1. 空气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科学知识,定义什么是空气,包括其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成分:通过PPT或实验,详细解释和展示空气的主要成分,如通过电解水实验介绍氧气,通过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介绍二氧化碳。
3. 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生物生存、气候、工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空气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实践操作1. 空气质量检测:分组进行简单的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如观察放置在不同环境(如教室、操场、花园)的空气质量指示卡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质量的差异。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
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
讨论交流 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
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
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
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氧化汞。
【实验原理】汞+氧气【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
缺点:实验时间的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知识拓展 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的科学家,发现氧气的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探究点二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品、仪器,设计装置进行实验呢?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哪些性质?(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溶于水)2.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其他的装置图吗?
归纳总结
知识拓展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气体,其成分比较稳定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因地区和气候而异。
如阴雨天,空气湿度大,则水蒸气含量就大。
巧学妙记空气本是混合气,体积分数要记住;氮七八、氧二一(洋二姨),零点九四是“稀”气;两个0.03,二氧化碳和杂气;计算、描述记清楚,莫与质量混一起。
探究点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提出问题物质按种类可划分为什么?它们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知识拓展 1.混合物是各成分简单混合,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成分保持其原来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分离。
2.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通常说的纯净物是含杂质很少,纯度相对较高的物质。
3.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关键是这种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不能与物质的名称混淆。
例如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物质的名称,是一种纯净物,这里的“氧”“磷”是组成五氧化二磷的两种元素,不是两种物质。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二、空气的成分及含量
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1.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2.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每当看见那黑漆漆的烟从那粗大的烟囱内冒出时,每当看见汽车的尾气时,每当看见垃圾堆积如山的时候,你们是什么心情?
请同学们看看外面的天空我们如何去爱护它。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提出问题空气中各成分有什么性质和用途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氧气:(1)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潜水、登山、航空等;(2)支持燃烧,可用于气焊、炼钢、
宇航等。
2.氮气
(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
(3)用途:
①用氮气做灯泡(经久耐用)或食品包装(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的填充气;
②液态氮气用于医疗手术(冷冻细胞,杀伤细胞,防止癌细胞扩散);
③用氮气制氮肥(人工固氮,工业制氨气
N2 + 3H2催化剂
===2NH3)
3.稀有气体
(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用途:
①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②制成多种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红灯等;
③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
④用氦气代替氢气填充气球,不会发生爆炸。
探究点五保护空气
提出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我们知道如何防止或控制空气的污染呢?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归纳。
归纳总结
1.空气的污染物: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和烟尘。
2.污染源:化石燃料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
3.危害:
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
②影响作物的生长;
③破坏生态平衡;
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4.防治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改善环境状况;
③使用清洁能源;
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用作保护气、制氮肥
3.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霓虹灯
二、保护空气
1.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烟尘
2.危害: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