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高危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4.53 KB
- 文档页数:2
《一例超低出生体重儿脐动脉置管后并发肢体缺血性坏死的护理》一、疾病概述超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1000 克的新生儿。
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极不成熟,需要多种医疗干预措施来维持生命。
脐动脉置管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可为超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持续的动脉血压监测和静脉输液通道。
然而,脐动脉置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肢体缺血性坏死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置管位置不当:脐动脉置管时,如果导管插入过深或位置偏移,可能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
- 导管堵塞:导管内形成血栓或被其他物质堵塞,可导致血流受阻,引起肢体缺血。
- 血管痉挛:置管过程中或置管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管痉挛,可导致肢体缺血。
- 感染:置管部位发生感染,可引起血管炎症和血栓形成,导致肢体缺血。
2. 发病机制:- 肢体缺血后,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引起细胞损伤和坏死。
- 缺血时间过长,可导致神经损伤,影响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 严重的肢体缺血性坏死可引起全身感染、休克等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 肢体肿胀:受累肢体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
- 皮肤颜色改变:皮肤颜色可由红润变为苍白、青紫或花斑状。
- 肢端发凉:肢体末端温度降低,感觉冰凉。
-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受累肢体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通过触诊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
2. 全身症状:- 反应差:患儿表现为嗜睡、哭声弱、吸吮无力等。
- 体温不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可伴有四肢厥冷。
- 心率加快:心率明显增快,可超过160 次/分。
- 血压下降:血压可降低,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
四、治疗要点1. 立即拔除导管:一旦发现肢体缺血性坏死,应立即拔除脐动脉导管,避免进一步加重肢体损伤。
2. 改善血液循环:- 给予扩血管药物,如酚妥拉明等,以扩张血管,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 可进行局部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促进血液循环。
3. 抗感染治疗:如果存在感染迹象,应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儿科医学论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段秀丽马媚媚曹亮李艳莫振华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
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120例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其中的高危因素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2120例患儿中共有151例出现医院感染,占7.12%。
经Logistis回归分析提示侵入性操作、胎龄、出生体质量和住院时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论:制定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早产儿的护理,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护理干预doi:10.3969/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抢救危重症患儿以及保证早产儿存活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大部分危重症患儿以及早产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缺乏抵抗力,对外界适应性差,容易引发医院感染,特别是低出生体质量患儿与早产儿,这些患儿反复吸痰、应用呼吸机、使用抗生素以及侵入性操作等,使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大[1]。
故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对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现调查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治2120例患儿,其中男1109例,女1021例。
1.2方法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1000 g为超低体重儿,≤1500 g为极低体重儿,≥2500 g为正常体重儿)、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情况、是否为医源性传播、基础疾病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高危因素实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2]。
高危儿的五个认定标准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时体重低于2.5公斤的婴儿都被认为是低出生体重儿,这种婴儿更容易面临健康问题。
出生缺陷:婴儿出生时患有心脏病、先天性残疾等先天性疾病。
家族史:婴儿的父母或近亲有遗传性疾病,例如先天性疾病、遗传疾病等。
孕期并发症: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会增加婴儿面临健康问题的风险。
婴儿出生时缺氧:出生时缺氧可以增加婴儿面临生长和发育问题的风险。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早发败血症的相关性研究》篇一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早发败血症的相关性研究一、引言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s)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s)作为新生儿科的重点关注对象,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未来成长。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维生素A 在新生儿健康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本篇研究旨在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早发败血症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目的维生素A对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维护具有重要作用,而早发败血症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因此,探讨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早发败血症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早发败血症的关系,以及维生素A水平对预防和治疗败血症的潜在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儿是否发生早发败血症,将患儿分为两组,即败血症组和非败血症组。
对两组患儿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同时分析其他相关因素对败血症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血清维生素A水平比较:本研究发现,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败血症组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显著低于非败血症组。
这一结果表明,血清维生素A水平低下可能增加早发败血症的风险。
2. 其他相关因素分析:除了血清维生素A水平,本研究还分析了其他可能影响早发败血症的因素,如孕周、出生体重、胎膜早破等。
结果显示,这些因素与早发败血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3. 维生素A水平对预防和治疗败血症的潜在价值: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及时补充维生素A可能有助于降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早发败血症的风险。
此外,在败血症的治疗过程中,维持适当的维生素A水平可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儿的生存率。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早发败血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140例低出生体重儿原因分析摘要:本文对140例低出生体重儿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发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内科疾病、脐带胎盘因素、双胎、孕母营养不良、胎膜早破等,提示了加强孕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质量,及时产前筛查和治疗高危妊娠是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关键。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儿孕期保健为探索降低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我们对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我县妇幼保健院等几家医院出生的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了调查总结,现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我县几家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中体重<2500g的围产儿。
1.2 方法采取一人一卡,新生儿出生当时测其体重,逐一对每个低体重儿的母亲和家属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妊娠期间的情况,准确填好各项记录。
2 结果2.1 一般情况2.1.1 低体重儿发生率本组调查的新生儿总数为2692,其中出生体重<2500g有140例,发生率为5.20%,140例中早产儿80例,占57.14%,足月小样儿60例,占42.86%。
2.1.2 低体重儿男女比例140例低体重儿中,男婴64例,占45.71%;女婴76例,占54.29%,后者多于前者。
2.1.3 城乡差别140例低体重儿中,城市57例,占40.71%;农村83例,占59.29%(P<0.05),具有差异性。
2.1.4 低体重儿母亲年龄分布136例产妇中(双胎4例)年龄在23~30岁之间的58人,占42.62%,年龄≥30岁的78人,占57.35%。
后者明显多于前者(P<0.05)。
2.2 低体重儿母亲孕期接受产前检查的情况见表1。
2.3 低出生体重儿原因构成及顺位见表2。
在140例低出生体重儿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1例,居第一位,占29.29%;脐带因素27例,居第二位,占19.29%;妊娠合并内科疾病21例,居第三位,占15%;胎膜早破13例,居第四位,占9.29%。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尽量避免院内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4日至2014年8月19日我院NICU内出生体重< 1 500 g且住院时间≥72 h 极低出生体重儿共625例,其中院内感染败血症病例共226例,对发生医院感染败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回顾研究。
结果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发生感染日龄的中位数为22(8~55)d。
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55.2%,革兰阳性菌29.4%,真菌占15.0%。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出生体重、胎龄、中心静脉置管和肠外营养时间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OR 值分别为3.765、3.051、0.156、1.305,均P<0.05)。
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出生体重、胎龄、中心静脉置管和肠外营养时间。
【关键词】败血症院内感染高危因素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223-02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2011年8月4日至2014年8月19日新生儿科NICU内出生体重<1500g且住院时间≥72小时的患儿共625例,院内感染败血症共计226例,其中男126例,女100例,平均胎龄30.1周(26~34周),平均体重1181g(640~1495g)。
1.2方法对我院22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相关高危因素做回顾性分析。
纳入病例均符合全国统一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及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 结果研究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肠外营养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应用抗生素时间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1。
表1 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危险因素分析(n=625)3 讨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存活力不足,各系统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需提供各项支持辅助治疗,为院内获得性感染高为人群。
15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高危因素分析目的:分析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151例出生体重小于1500 g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产前高危因素,并根据患儿出院时情况,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两种类型,对不同预后情况的主要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高危因素主要以多胎妊娠、胎膜早破、不明原因产程发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前出血、宫内窘迫、产前感染为主,其次为前置胎盘、宫颈功能不全、胎盘早剥。
产前感染在预后不良患儿中比例高于预后良好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加强孕期保健,积极防治产前感染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减少多胎发生,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是减少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标签: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高危因素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产前糖皮质激素、肺表面活性物质、高频通气和一氧化氮等在临床中的应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并发症发生率及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是构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群体,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损失。
了解高危因素和分析预后情况对其管理及减少死亡率至关重要。
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NICU 2012年1-12月收治的151例出生体重0.05),详见表2。
3 讨论国外资料显示早产儿的发生率在5%~9%[1],我国最新统计数据为7.8%[2]。
随着早产发生率的不断升高,对导致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常见报道。
国内池美珠等[3]报道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主要病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胎膜早破。
邓寅业等[4]在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126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高危因素分析中报道:感染、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是极低、超低发生的主要原因。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及发生的高危因素不同。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近年早产儿管理已成为新生儿病房的重要问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克的小早产儿病死率仍然较高,临床处理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讨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些主要临床问题及管理。
一、保暖出生后即予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6~28oC,湿度50~60%,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立即放在预热的暖箱中。
维持恒定的适中温度对早产儿非常重要,早产儿适中温度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和日龄在33~35oC左右,暖箱相对湿度70~80%,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湿度要80-90%。
为保持暖箱温度恒定,各种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如须暂时离开暖箱亦应保暖。
二、呼吸管理1、头罩或鼻导管吸氧:吸室内空气时血氧饱和度低于85%者,应给予吸氧,一般用头罩吸氧,应尽可能采用有空氧混合的头罩气源,总流量为4-6L/min,根据Sp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氧浓度,对日龄较大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5-1.0L/分。
要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监测血氧饱和度,一般将SpO2维持在90%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轻症或早期NRDS、湿肺、呼吸暂停、感染性肺炎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压力以3-5cmH2O为宜,吸入氧浓度尽可能低一些,及时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3、机械通气:如用CPAP后病情仍继续加重、PaCO2升高、PaO2下降,则改用机械通气,一般先用常频通气,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
如常频通气效果不理想,可改用高频通气。
4、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诊断或疑诊NRDS者应给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即可给药,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NRDS改变。
剂量每次100mg/kg左右,按需给药,如吸入氧浓度>0.4或平均气道压>0.78 kPa (8 cmH2O),可重复给药,间隔时间约10-12小时,有些病例需给2-3次。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33卷第22期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多见于早产儿,一般指体重≤1500g 的患儿。
由于VLBWI 未足月就已降生,身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均较为脆弱,尚在发育过程中,机能未完全发育成熟,往往对外来刺激较为敏感,适应性差,极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
一旦发生感染,病情较为严重且发展迅猛,病死率较高[1,2]。
近年来,现代医疗卫生水平不断进步,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不断增高,但其医院感染率仍居高不下,成为导致VLBWI 死亡主要原因之一[3,4]。
因此,减少新生儿科VLBWI 医院感染率,改善VLBWI 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分析了VLBWI 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诊治的VLBWI 174例,男81例,女93例;孕周26~36周,平均(31.2±6.4)周;体重0.87~1.46kg,平均(1.03±0.22)kg;年龄16min~17d,平均(0.97±1.82)d。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了解患儿的胎龄,母亲产前的感染病史,既往曾行机械通气、肠外营养、中心静脉置管等,仔细查阅病历,逐一记录。
统计曾存在医院感染的LBWI 病例数,记录感染发生率、感染的具体时间、临床表现及体征、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等资料。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感染率的计算: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医院感染的定义进行诊断,尤其注意感染发生时间的登记及临床表现的差异,发现医院感染的患儿应立即通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相关人员进行登记处理。
医院感染发生率的计算:与住院时间相关的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次/所有患者总住院天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低出生体重儿高危因素分析杜维纳;熊英;林燕;夏利【期刊名称】《四川医学》【年(卷),期】2009(30)10【摘要】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LBWI)发生的病因及相关并发症,为减少其发生率,提高并发症的防治能力,降低病死率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收集2008年7~12月及2005年同期我院新生儿科住院LBWI的临床资料,按住院年份分为2008年和2005年两组,将住院LBWI共325例按孕周分为4组,即<32周、33~34周、35~36周、≥37周,按出生体重分为两组,即<1500g和1500~2499g.对其发生原因,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LBWI主要发生于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及多胎妊娠是其主要原因,且多胎妊娠、高龄产妇和多次流产所占比例2008年较2005年高P<0.05,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呼吸暂停、重症感粢、颅内出血、硬肿的发生率越高,P<0.05.胎龄越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颅内出血、硬肿发生率及病死率越高,4组比较P<0.05.2008年与2005年同期比较,LBWI的重症感染及硬肿发生率降低,P<0.05.呼吸窘迫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PDA)、颅内出血、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量避免高龄孕产和多次流产,同时加强高危孕妇围产期监测,减少LBWI发生概率.对LBWI应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并针对性治疗,以降低其病死率.【总页数】4页(P1542-1545)【作者】杜维纳;熊英;林燕;夏利【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相关文献】1.极低出生体重儿视网膜病高危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 [J], 刘丹;李秋芳;朱蓓菁;徐鑫芬2.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 [J], 万爱英;何方3.超低出生体重儿30例并发症及高危因素分析 [J], 柴鸣荣;邸晓华;陈健萍;林益群4.小胎龄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 [J], 王叶萍;戴玉璇;高原;丁斌;应玲静5.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高危因素分析研究现状 [J], 高琦; 蒋海燕; 刘利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极低出生体重儿高危因素的分析
席康明;王强生;胡健;崔北勇
【期刊名称】《淮海医药》
【年(卷),期】2006(24)2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的相关因素,为降低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我科对近10年来收治的1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体重分三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妊娠并发症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构成的主要因素;以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感染、肺出血为其死亡的主要因素:以呼吸暂停,低体温,高胆红素血症、感染、新生儿硬肿症为常见并发症.结论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必须加强产科、儿科医生的合作,对并发症要早发现,及时处理.并要注意改善病房环境,防止院内感染.
【总页数】2页(P115-116)
【作者】席康明;王强生;胡健;崔北勇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
【相关文献】
1.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 [J], 万爱英;何方
2.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高危因素分析 [J], 杨云帆;石晶;王华;熊英
3.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61例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J], 杨坤;李芳
4.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 [J], 潘燕峰
5.小胎龄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 [J], 王叶萍;戴玉璇;高原;丁斌;应玲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