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枞阳县钱桥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9 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3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以及保护意识。
2.理解土地和水的重要性。
3.掌握地壳运动和地球的构造。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自然资源的分类和保护意识。
2.地壳运动和地球的构造。
三、教学难点1.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以课文为基础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质是自然资源?为什么它们被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有哪些分类?(2)学生听课前先在家自行了解土地和水的重要性,并思考为什么要保护它们。
(3)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环境,了解自然资源的保育意义和方法。
2.讲解与练习(1)讲解地壳运动和地球的构造,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构造的基本组成和地球上发生的地壳运动。
(2)导入“板块构造理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活动对生命发展的影响。
(3)让学生探究地球构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建立起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根据学科结构从综合视角探讨土地的分布、质量和利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3.归纳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准确归纳、理性思考的习惯。
(2)带领学生示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判断力。
(3)返回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理论与实践都同样重要。
五、教学评价1.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简报、作业、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学生间互评互助,培养合作精神,各组学生通过研究课外图书,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评价及完成度。
六、教学讲评1.进行回顾、总结。
2.让学生探究发现其他研究领域的课题,并在小组内进行研究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七、板块整合发展1.结合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理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掌握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利用方式。
第九课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请给下面重点的汉字注音。
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 亘(gèn)古谰(lán)语蕻(hóng)镐(gǎo)头默契(qì) 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某某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1.出示系列风景图片:请看,这里有……(白桦林、红高梁、人参、貂皮、鹿茸),更有广袤的黑色的土地。
知道这是哪里吗?明确:东北。
2.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叫端木蕻良(板书),他的家乡就在东北。
他怀着对家乡土地的一腔深情,写下了一篇抒情散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
(板书,领读文题)3.解读文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起哪些问题呢?(谁的誓言?什么誓言?)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到你喜欢的地方画出来,并放声朗读。
4.交流品读刚才大家读得都很投入,相信你对这片土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印象,现在请你来说:这是一片的土地!(出示,手指屏幕)学生各抒己见。
(暂不展开)(3人左右)(二)认识土地的美丽、丰饶4.首先我们来领略一下她的美丽、丰饶。
(板书)文中哪些地方描绘了这块土地的美丽、丰饶呢?描绘到的语句是不是比较多?那你就告诉大家在第几段,从哪一句开始到哪一句结束吧?(找得对吗?)(有没有补充?)5.这么美丽、丰饶的土地,这么丰富的景色描写,我们以第一段中的文字为例(投影),读一读: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美感呢?(自己朗读,体会一下)请你选择自己读起来感觉最好的一两句,给大家读一读。
6.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带着热爱、怀念的感情,想象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读一读这些绘声绘色的文字。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三)认识土地的欢乐、耻辱7.同学们,作者热爱、怀念着这片土地,难道仅仅因为她是个美丽、丰饶的地方吗?(提示:作者还描写到了这块土地上的什么情景?)(家乡生养了他,家乡的土地上印下了他无数的脚印)文中哪些语言再现了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场景呢?(投影文中语言)8.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来回忆这些生活场景的呢?(学生思考时老师可范读)(快乐)9.这部分描写中好像有一个词与“快乐”的氛围格格不入,发现了吗?(“埋葬”)一般用于什么?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会用“埋葬”?(“九一八”)过渡10.知道“九一八”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学生说,老师补充:1931年9月18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
精选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课设计资料9《土地的誓词》教课设计教课目的:培育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课要点: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教课难点:推测、赏识出色段落和语句教课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教课过程与方法:一、情境导入1、导语2、学生上网检索相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二、整体感知1、范读2、学生自读三、品读出色语句1、学生朗诵并相互评论2、推测特别词语的用法(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仍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由于我经常感觉它在泛滥着一种热忱。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深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何不用“飘扬着我的欢笑,反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3)学生议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超越了惯例。
关于这些特别的用法,应从以下双方面求解:A 、明确该词的本义;B、剖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义和语境间能够发现词语的详细切实含义。
四、扩展思虑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五、部署作业(播放《松花江上》)“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能够网上检索相关资料)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联合〈最后一课〉来讲。
用1941 年 9 月 18 日,九 ?一八事变来导入。
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困难的时候。
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诵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推测、赏识出色段落。
《土地的誓词》设计二教课目的:1、经过朗诵,感觉文中饱满、深邃的爱国感情。
2 、认识作者选择存心味的光景构成一个个画面,显现东北大地独有的富饶漂亮的情景。
3 、学习作者采纳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手段显现九一八以后东北人民教课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经过影视流离失所、流浪失所的惨状和沉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心里情感。
二、扫清字词阻碍荒诞(dàn)亘古( gèn)默契(qì)污秽(huì)炽痛(chì )嗥鸣(háo)谰语(l án)三. 教师表情朗诵 , 让学生充足领悟本文的诗意和感情 . 再让学生自由朗诵 , 理解抒怀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 , 民族之恨和爱国感情四 . 理解全文构造第一段 : 我经常详尽关东旷野上的全部, 我不时听见故土的呼喊, 我的心里为之沸腾第二段 : 故土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立誓要为故土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土地的誓言》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⑵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参考资料:中考资料)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阅读材料主要来自课外,以简答题形式为主,从考点上看,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赏析词句、语段作用、分析人物形象、补写、理解标题等。
3、教材分析(参考资料:课本与《七彩课堂》)本文是初一新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本单元教材是以“祖国”为主题编的,选编了五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本文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亡强烈的思念之情。
4、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探讨就有困难。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学习呼告、排比等修辞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的良好效果。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培养赏析句子的能力。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运用呼告、排比的修辞写一段话进行展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9《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情境导入1、导语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二、整体感知1、范读2、学生自读三、品读精彩语句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
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
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
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
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设计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污秽()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四.理解全文结构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
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9 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写出生字词并查字典注音。
2、结合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地理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东北的历史和物产。
教师:1、提供相关的书籍或网站;2、制作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1、简要介绍端木蕻良及“东北作家群”;2、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学生跟着学唱,体验乐曲表达的情感。
3、学生交流各自听了曲子之后的感受,把握乐曲的思想感情;4、小结:乐曲表达了在“九·一八”事变后,无数的东北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之下,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时,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的愤恨……家仇、国恨,对故土、对祖国无法比拟的怀念和热爱充满了字里行间,听了无不为之动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结合要求听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体会文章的情感要求:1、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和处理以及字音的把握(课件显示)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2、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词语3、结合音乐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4、学生交流听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5、教师肯定和点评三、作业1、熟读课文,再次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2、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小练笔:写一则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提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讨论明确:第一小节主要写作者对故土的回忆、听见的故土的呼唤及其心中奔流不息的激情;第二小节主要是写作者对故土难以忘怀,并发誓要为故土母亲而战,不惜为母亲献身的决心。
二。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
《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 教学目标:1. 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容与中心思想2.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3. 能运用阅读策略和成语典故对文本进行简单分析4. 能将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小说《土地的誓言》的故事情节。
2. 掌握通过成语和典故充实文本的阅读策略公式。
三. 教学过程:1. 预读环节教师用开放性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这个话题。
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并汇报,完成预读教学活动。
2. 精读环节通过分析《土地的誓言》的基本情节和逻辑线,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人与自然”的话题,引导学生阅读中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3. 应用环节学生通过阅读策略公式进行文本分析,并将其中的成语和典故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永不落幕的“绿色奥运”;呼吁大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爱惜资源,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等。
4. 拓展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参观生态公园、植树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其环保意识。
四. 设计理念:1. 视野拓展,知足常乐。
2. 积累阅读策略,培养人生能力。
3. 紧扣实际,把握课堂主线。
五. 教学反思:《土地的誓言》是一篇优秀的中学生读物,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朴实无华,文学性和实用性兼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为学生们打开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是一篇值得推荐的课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和主旨,进一步了解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积累了阅读策略和人生能力。
同时,本次教学活动着重紧扣实际,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学习,既提高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实际能力和思辨能力。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言:《土地的誓言》是一篇以土地为主题的散文,作者神秘的宣誓告诉我们,土地是充满神秘力量的大自然,而我们是有使命和责任去保护它的。
9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写出生字词并查字典注音。
2、结合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地理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东北的历史和物产。
教师:
1、提供相关的书籍或网站;
2、制作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简要介绍端木蕻良及“东北作家群”;
2、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学生跟着学唱,体验乐曲表达的情感。
3、学生交流各自听了曲子之后的感受,把握乐曲的思想感情;
4、小结:
乐曲表达了在“九·一八”事变后,无数的东北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之下,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时,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的愤恨……家仇、国恨,对故土、对祖国无法比拟的怀念和热爱充满了字里行间,听了无不为之动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结合要求听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体会文章的情感
要求:
1、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的把握和处理以及字音的把握(课件显示)
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2、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词语
3、结合音乐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4、学生交流听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教师肯定和点评
三、作业
1、熟读课文,再次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
2、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小练笔:写一则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提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
第一小节主要写作者对故土的回忆、听见的故土的呼唤及其心中奔流不息的激情;
第二小节主要是写作者对故土难以忘怀,并发誓要为故土母亲而战,不惜为母亲献身的决心。
二。
整体感知:
主要内容: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
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3.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三、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小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
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
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
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归纳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五.欣赏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