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知识--第01章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99.00 KB
- 文档页数:3
药学手写知识点总结一、药学基础知识1.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的科学,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2. 药剂学药剂学是规定精制药物的制备技术和方法的科学,包括制剂的配方选材、加工工艺、贮藏稳定性等方面的知识。
3. 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是研究药物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泳法等各种分析方法。
4. 药理毒理学药理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的科学,包括毒性测定、药物毒性机制、解毒等方面的内容。
5.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科学,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
二、药物学知识1. 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来源、化学结构、作用机制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通常包括激素类药物、抗生素、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2. 药物的剂型药物的剂型是药物剂量形式的总称,包括片剂、胶囊、颗粒、糖浆、注射剂等。
3. 药物的服用途径药物的服用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局部外用等。
4. 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药物的药效是指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而副作用则是药物对于正常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包括毒副反应、不良反应等。
5.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通常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其中代谢是药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主要由肝脏代谢酶完成。
三、药物治疗知识1. 药物的治疗原理药物治疗原理是指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比如激素类药物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实现抗炎、免疫和抗过敏作用。
2. 药物的合理应用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病情、体质等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包括剂量、频次、时间等方面的合理使用。
3. 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患者出现意外不良反应时如何处理,包括停药、解毒、减量等。
药学相关专业知识
药学是研究药物的运用、制备、配制、贮藏、分析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药学相关的专业知识。
1. 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其中,按照药理作用可将药物分为抗生素、镇痛药、抗癌药等;按照临床应用可将药物分为心脑血管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糖尿病药物等。
2.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是指用药时所使用的药物量。
药物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进行计算。
药物剂量过大或过小会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通过药物代谢可以使药物变为更容易被排泄的水溶性代谢产物。
4.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多个药物在同时使用时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是加成作用、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等,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不良反应。
5.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与药品本身的性质、
剂量、使用时间等因素有关。
6. 药物治疗前后评价:药物治疗前后评价是指用药前和用药后对患者的生理指标、症状、体征等进行检查、评估和比较,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血糖水平、血压、心率、肝肾功能等。
药学相关知识点总结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 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剂、抑制剂等;- 按照化学结构:分为抗生素、激素等;- 按照用途:分为止痛药、抗生素等。
2. 药物的剂型剂型是指药物在给药时的物理形态和所采用的给药途径,常见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注射剂、口服液等。
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学科。
了解药代动力学有助于合理用药,预防不良反应。
4.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导致药物效果增强或减弱。
5.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了与预期治疗效果无关的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临床用药非常重要。
6. 药物的贮藏药物贮藏是指将药品妥善保存,以保证其质量。
常见的贮藏条件包括储存温度、湿度、光照等。
7. 药物的生产药物的生产包括原料药的生产和制剂的生产。
原料药是指用于制药的原料,制剂是指将原料药加工成片剂、胶囊等剂型的过程。
8. 药物的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代谢和排泄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以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9. 药物的质量控制药物的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原材料、中间体、制剂等各个环节的检验,保证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10. 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的临床应用是指将研发的新药或已上市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的过程。
11. 草药学草药学是研究植物药物的学科,它与药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植物药物的成分与药理作用,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
12.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国传统药物学的学科,它研究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与用法用量等。
总结:以上是一些药学相关的知识点,它们对于理解药物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药学的基础知识,并且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有所帮助。
药学专业知识一章节练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一、最佳选择题1、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不包括A、主要药效研究B、一般药理学研究C、药动学研究D、多中心临床试验E、毒理学研究2、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哪一方面A、基本理论B、处方设计C、制备工艺D、药物的发现E、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3、药学专业分支学科不包括A、医学B、药物化学C、药物分析学D、药剂学E、药理学4、临床药理学研究实验分为A、3 期B、4 期C、5 期D、6 期E、10 期5、《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可缩写为A、GMPB、GCPC、GDPD、GLPE、GSP6、药物化学被称为A、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B、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C、化学与生物化学的交叉学科D、化学与生理学的交叉学科E、化学与病理学的交叉学科7、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被称为A、调剂学B、药剂学C、生物药剂学D、工业药剂学E、物理药剂学8、下列不属于药剂学研究内容的是A、新机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B、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C、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D、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E、新原料药的研究与开发9、关于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错误叙述为A、配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变化B、药理学方面的配伍变化又称为疗效配伍变化C、药物配伍后在体内相互作用,产生不利于治疗的变化,属于疗效配伍禁忌D、物理配伍变化往往导致制剂出现产气现象E、易产生物理配伍变化的药物制剂若改变制备条件可防止配伍变化的发生10、有关药理学的配伍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药物配伍后产生气体B、药物配伍后产生沉淀C、药物配伍后产生变色反应D、药物配伍后毒性增强E、药物配伍后产生部分液化现象11、关于注射剂的配伍变化说法错误的A、地西泮注射液与5%葡萄糖配伍析出沉淀属于溶剂组成改变B、诺氟沙星与氨苄西林配伍发生沉淀属于溶剂组成改变C、乳酸根离子加速氨苄西林钠的水解属于离子作用D、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或碱性下产生不溶性螯合物属于直接反应E、磺胺嘧啶钠可使肾上腺素变色属于pH 的改变12、不属于药物制剂的物理配伍变化的是A、溶解度改变有药物析出B、两种药物混合后有吸湿现象C、乳剂与其他制剂混用时乳粒变粗D、维生素 C 与烟酰胺的干燥粉末混合后产生橙红色E、生成低共熔混合物产生液化13、属于物理配伍变化中溶解度改变而析出沉淀的是A、硫酸镁遇可溶性钙盐B、氯霉素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C、生物碱溶液与鞣酸配伍D、20%磺胺嘧啶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E、四环素与钙盐配伍产生不溶螯合物14、下列不属于药物或制剂的物理配伍变化的是A、两种药物混合后产生吸湿现象B、乳剂与其他制剂混用时乳粒变粗C、光照下氨基比林与安乃近混合后快速变色D、溶解度改变有药物析出E、生成低共熔混合物产生液化15、溴化铵和利尿药配伍会A、变色B、产生沉淀C、发生爆炸D、产气E、发生浑浊16、常见药物制剂的化学配伍变化是A、溶解度改变B、分散状态改变C、粒径变化D、颜色变化E、潮解17、关于配伍变化的错误表述是A、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时,应该避免一切配伍变化B、配伍禁忌系指可能引起治疗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或导致不良反应增强的配伍变化C、配伍变化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 3 方面配伍变化D、药理的配伍变化又称为疗效的配伍变化E、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18、属于过饱和注射液的是A、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B、甘露醇注射液C、等渗氯化钠注射液D、右旋糖酐注射液E、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19、氨苄西林在含乳酸钠的复方氯化钠输液中 4 小时后损失20%,是由于A、溶剂组成改变引起B、pH 值改变C、离子作用D、配合量E、混合顺序20、诺氟沙星与氨苄西林注射液混合后出现沉淀的原因是A、盐析作用B、离子作用C、直接反应D、pH 改变E、溶剂组成改变21、研磨易发生爆炸A、多巴胺- 碳酸氢钠B、环丙沙星- 甲硝唑C、利尿剂- 溴化铵D、高锰酸钾- 氯化钠E、高锰酸钾- 甘油22、下列属于药物化学配伍变化中复分解产生沉淀的是A、溴化铵与利尿药配伍产生氨气B、麝香草酚与薄荷脑形成低共熔混合物C、水杨酸钠在酸性药液中析出D、高锰酸钾与甘油配伍发生爆炸E、硫酸镁遇可溶性钙盐产生沉淀23、抗结核药联合应用目的是A、改善药物药动学特征B、利用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C、延缓或减少耐药性D、预防或治疗合并症或多种疾病E、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有利于吸收24、疗效的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为A、改变储存条件B、改变调配次序C、改变溶剂D、改变有效成分或剂型E、了解医师用药意图后共同加以矫正和解决25、关于药品储存的基本要求说法错误的是A、按标示温度储存药品B、储存药品相对湿度为35%~75%C、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可以统一存放D、药品与非药品、外用药与其他药分开存放E、按质量状态实行色标管理26、下列不属于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环境因素的是A、温度B、光线C、缓冲体系D、湿度与水分E、氧气27、下列药物制剂稳定化的方法中不属于改进剂型与生产工艺的的是A、制成固体制剂B、制成微囊C、直接压片D、加入干燥剂E、制成包合物28、为防止药物氧化通常向溶液中通入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氯气D、氢气E、一氧化氮29、用于弱酸性药物溶液的抗氧剂是A、亚硫酸钠B、BHAC、亚硫酸氢钠D、BHTE、硫代硫酸钠30、下列关于稳定性试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加速试验可以预测药物的有效期B、长期试验可用于确定药物的有效期C、影响因素试验包括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D、长期试验应在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E、加速试验应在超常试验条件下进行31、常用的油溶性抗氧剂有A、硫脲B、胱氨酸C、生育酚D、硫代硫酸钠E、亚硫酸氢钠32、某药的降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其反应速度常数k=0.0096 天-1 ,其有效期t 0.9 是A、1 天B、5 天C、8 天D、11 天E、72 天33、适用于偏酸性药液的水溶性抗氧剂是A、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B、亚硫酸钠C、焦亚硫酸钠D、生育酚E、硫代硫酸钠34、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不包括A、pHB、广义酸碱催化C、光线D、溶剂E、离子强度35、下列不属于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处方因素是A、温度B、pH 值C、溶剂D、离子强度E、辅料36、一般药物的有效期是指A、药物降解10%所需要的时间B、药物降解30%所需要的时间C、药物降解50%所需要的时间D、药物降解70%所需要的时间E、药物降解90%所需要的时间37、一般药物稳定性试验包括A、高温试验B、高湿度试验C、强光照射试验D、加速和长期试验E、以上答案全对38、已知某药物水溶液在弱碱性条件下稳定,应选用哪种抗氧剂比较合适A、亚硫酸氢钠B、BHTC、焦亚硫酸钠D、BHAE、硫代硫酸钠39、某药物分解被确定为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在25℃时,k 为2.48 ×10 -4 (天-1 ),则该药物在室温下的有效期为A、279 天B、375 天C、425 天D、516 天E、2794 天40、对氨基水杨酸钠在光、热、水分存在的条件下生成间氨基酚的反应类型为A、氧化B、异构化C、聚合D、脱羧E、水解41、较易发生氧化和异构化降解的药物是A、青霉素GB、头孢唑啉C、肾上腺素D、毛果芸香碱E、噻替哌42、容易发生氧化降解反应的药物是A、维生素 CB、普鲁卡因C、青霉素D、氯霉素E、氨苄西林43、易发生水解的药物为A、酚类药物B、烯醇类药物C、杂环类药物D、磺胺类药物E、酯类与内酯类药物44、关于药用辅料的一般质量要求错误的是A、药用辅料必须符合化工生产要求B、药用辅料应通过安全性评估,对人体无毒害作用C、化学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及其他辅料发生作用D、药用辅料的残留溶剂、微生物限度或无菌应符合要求E、药用辅料的安全性以及影响制剂生产、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性质应符合要求45、以下关于药用辅料的一般质量要求不正确的是A、应通过安全性评估B、对人体无毒害作用C、辅料无需检查微生物D、不与主药发生作用E、供注射剂用的应符合注射用质量要求46、关于剂型的分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糖浆剂为液体剂型B、溶胶剂为半固体剂型C、颗粒剂为固体剂型D、气雾剂为气体分散型E、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为经呼吸道给药剂型47、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A、调剂B、剂型C、方剂D、制剂E、药剂学48、下列不属于剂型分类方法的是A、按给药途径分类B、按分散系统分类C、按制法分类D、按形态分类E、按药理作用分类49、下列属于按制法分类的药物剂型是A、气体剂型B、固体剂型C、流浸膏剂D、半固体剂型E、液体剂型50、下列表述药物剂型重要性错误的是A、剂型决定药物的治疗作用B、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C、剂型能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D、改变剂型可降低( 或消除) 药物的不良反应E、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51、此结构的化学名称为A、哌啶B、吡啶C、嘧啶D、吡咯E、哌嗪52、下列关于药物命名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同样活性成分的同一药品,可以使用其他企业的商品名B、药品商品名在选用时最好暗示药物的疗效和用途C、药物的化学名是以一个母体为基本结构,然后将其他取代基的位置和名称标出D、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通常指的是最终药品E、药品通用名受专利保护53、“CADN”代表A、国际非专有药名B、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化学名D、中文化学名E、商品名二、配伍选择题1、A. 强氧化剂与蔗糖B. 维生素B12 和维生素 CC.异烟肼与乳糖D.黄连素和黄岑苷E.溴化铵与利尿药<1> 、能产生沉淀的配伍A B C D E<2> 、能产生分解反应的配伍A B C D E<3> 、产生变色的配伍A B C D E<4> 、能发生爆炸的配伍A B C D E<5> 、能产生气体的配伍是A B C D E2、A. 变色B.沉淀C.产气D.结块E.爆炸<1> 、高锰酸钾与甘油混合研磨时,易发生A B C D E<2> 、生物碱与鞣酸溶液配伍,易发生A B C D E<3> 、水杨酸与铁盐配伍,易发生A B C D E3、A.5cmB.10cmC.15cmD.20cmE.30cm关于药品的堆码<1> 、垛间距不小于A B C D E<2> 、垛与库房内墙、顶、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距不小于A B C D E<3> 、垛与地面间距不小于A B C D E4、A. 水解B.氧化C.异构化D.聚合E.脱羧<1> 、维生素 A 转化为2,6- 顺式维生素A B C D E<2> 、肾上腺素颜色变红A B C D E<3> 、青霉素钾在磷酸盐缓冲液中降解A B C D E5、A. 异构化B.水解C.聚合D.脱羧E.氧化<1> 、毛果芸香碱在碱性下生成异毛果芸香碱属于A B C D E<2> 、青霉素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属于A B C D E6、A. 异构化B.水解C.聚合D.脱羧E.氧化<1> 、对氨基水杨酸钠转化为间氨基酚属于A B C D E<2> 、肾上腺素转化成肾上腺素红属于A B C D E<3> 、氨苄西林水溶液贮存过程中形成聚合物失效属于A B C D E7、A. 提高药物稳定性C.提高药物疗效C.降低药物毒副作用D.赋型F. 增加用药顺应性下列辅料的作用<1> 、制剂中加入矫味剂A B C D E<2> 、加入抗氧剂A B C D E<3> 、胰酶制成肠溶衣片A B C D E<4> 、以硬脂酸钠和虫蜡为基质制成的芸香草油肠溶滴丸A B C D E8、A. 按作用时间分类C.按给药途径分类C.按制法分类D.按分散系统分类F. 按形态分类下列剂型的分类方法<1> 、混悬液类A B C D E<2> 、缓控释制剂A B C D E<3> 、腔道给药栓剂A B C D E<4> 、无菌制剂A B C D E9、A. 腔道给药B.黏膜给药C.注射给药D.皮肤给药E.呼吸道给药<1> 、舌下片剂的给药途径属于A B C D E<2> 、滴眼剂的给药途径属于A B C D E10、A. 按药物种类分类B.按给药途径分类C.按制法分类D.按分散系统分类E.按形态分类<1> 、与临床使用密切结合的分类方法是A B C D E<2> 、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特征的分类方法是A B C D E11、<1> 、噻吩A B C D E<2> 、吲哚A B C D E<3> 、吡啶A B C D E12、A. 化学合成药物B.天然药物C.生物技术药物D.中成药F. 原料药<1> 、通过化学方法得到的小分子药物为A B C D E<2> 、细胞因子、疫苗和寡核苷酸药物属于A B C D E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药品的包装系指选用适当的材料或容器、利用包装技术对药物制剂的半成品或成品进行分(灌)、封、装、贴签等操作,为药品提供质量保护、签定商标与说明的一种加工过程的总称。
大一药学知识点汇总药学是研究药品的制备、性质、作用和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作为药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药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大一药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大家加深对药学的理解。
一、药学概论药学的定义与分类、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二、药物的分类按照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药物进行分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例如:酮酸类药物、酰胺类药物、酮类药物等。
2.按药理作用分类例如:抗生素、镇痛药物、抗癌药物等。
3.按临床应用分类例如:抗高血压药物、降血糖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三、药物的来源与制备对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的来源、制备方法以及在药物制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解。
1.天然药物介绍天然药物的来源、提取纯化方法及其应用。
2.合成药物介绍合成药物的制备原理、合成路线和反应机理。
四、药物的理化性质了解药物的溶解性、熔点、沸点、结晶性、光学性质等。
五、药物的贮藏与保存介绍药物在贮藏和保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存储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
六、药物的给药途径介绍药物的不同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贴搽等,并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说明。
七、药物代谢与药动学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以及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动学过程。
八、药物治疗学基础介绍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药效学、剂量学、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总结:本文对大一药学知识点进行了简要汇总,希望对学习药学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药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
通过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药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成为优秀的药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
药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药物分类:掌握药物的分类方法,如按用途分类、按药理学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等。
2. 药物的命名:了解药物的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以及药物的化学名
和化学式。
3. 药物的制剂:掌握药物的不同制剂形式,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乳剂等。
4.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分布
到组织和器官的过程、代谢和排泄的途径。
5. 药物的作用机制:了解药物与生物体发生作用的机制,如药物的靶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等。
6. 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了解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和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药物依赖等。
7. 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了解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如药物的抗生素作用、镇痛作用等。
8. 药物的药动学参数: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的
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最大浓度等。
9. 药物相互作用:了解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如药物的协同
作用、拮抗作用等。
10. 药物的剂量和用法:了解药物的适当剂量和用法,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这些知识点是药学基础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是研究药物的产生、制备、性质、使用和药物对人体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应用科学,与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紧密相关。
药学专业的知识主要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毒理学等方面。
首先,药理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学科之一,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它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药物的作用位点和作用途径,从而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备、稳定性和适宜用药剂型的学科。
药剂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药物的制剂原理、制剂技术和药物包装等内容。
他们还要了解不同剂型对药物吸收和释放的影响,以及药物与剂型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它关注药物的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的研发。
药物分析师要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掌握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他们负责药物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确保药品符合国家和国际的质量标准。
此外,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优化用药方案,个体化用药。
它还可以帮助了解药物在特定人群中的作用差异,以及其他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最后,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学科。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可以评估药物在治疗剂量下的安全性,了解药物对特定人群的潜在危害。
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
药学专业的知识涵盖了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毒理学等多个方面。
学习药学需要具备良好的化学、生物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要有科学严谨的思维和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
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制药企业、医院药房、药品生产监管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
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深造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自考药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与药物1、药物的化学分类药物按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有机化合物药物中,又可分为醇、醛、酮、酸、酯、醚、酰胺等。
此外还有碱、酰胺、卡巴姆、卤代烃、芳烃、杂环化合物、多肽和萜烯等。
2、药物合成和制备药物的合成和制备是药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药物的合成方法包括有机合成、有机化学和合成化学等多种方法。
此外还需要了解药物的制备方法,如药物合剂、胶囊、颗粒、片剂等制备方法。
3、药物的结构与活性药物的结构与活性是指药物化学结构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
药物的活性主要与其分子的结构有关,包括分子内的键合方式、键的构象,原子的空间排列等。
药物的结构与活性是药理学研究的基础,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
4、药物质量控制药物质量控制是指对药物产品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控制。
其中包括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的质量控制、药物的质量评价等内容。
二、基础药理学1、药理学概论药理学是一个科学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和药物的药效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药理学是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其知识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毒理学等。
2、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药物的分子结构、药物的离子状态、药物对生物体的特异性结合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
3、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属性和特征。
药物的药效学是药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药物的药效、药物的毒性、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的安全性等方面的知识。
4、药物的毒理学药物的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毒性作用的发生机制、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药物毒性作用的病理生理学等。
药物的毒理学是药学专业学生需要了解的重要知识点。
三、药物分析1、药物分析的概念与意义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产品进行化学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科学方法。
药学专业知识药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及其应用的学科,主要涉及药物的发现、制备、临床应用等方面。
药学是一门既理论性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种药物。
药物是一种具有预防、治疗或缓解疾病或症状的化学物质,其应用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药剂学是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药物如何制剂,并研究药剂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学的其他分支还包括药理学、临床药学、药物分析学、药物管理学等。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药学专业知识。
一、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及其治疗效果,药物可以分为很多类。
比较常见的药物分类方式包括以下几类:1.按照药用性质分类:例如镇痛药、解热药、抗生素、止咳药等。
2.按照药物来源分类:例如植物药、动物药、微生物药等。
3.按照药物的理化特性分类:例如固体药物、液体药物、气体药物等。
4.按照药物作用部位分类:例如心脏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
5.按照药物作用方式分类:例如促进药物、抑制药物等。
二、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与人体产生相互作用。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吸收: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被身体吸收。
吸收时,药物会通过口腔、胃肠道、皮肤等部位进入体内。
2.分布:药物被吸收后,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
在不同的部位,药物的浓度也不同。
3.代谢:药物在体内会发生代谢,这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必要过程。
代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药物在体内被转化为其它物质,另一种是药物与体内的某种物质结合。
4.排出:药物经过代谢后,体内会产生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需要排出体外,药物才能从体内完全清除。
三、药物的副作用药物不仅有治疗作用,还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当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副作用有轻重之分,部分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皮肤过敏、心律失常等。
所以,在使用药物之前,需要了解该药物的药理学作用及其副作用,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
该书虽假托传说中的神农而作。
其序例部分简要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南北朝梁代)。
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
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
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李勋、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850种。
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宋元丰五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五)《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
第一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第一节药物与药物命名一、药物的来源与分类药物的应用目的: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调节人的生理功能。
4种阿司匹林?——化学合成药物青蒿素?紫杉醇?——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狂犬病疫苗?-生物技术药物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一)药物常见的化学结构及名称其基本骨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只含有碳氢原子的脂肪烃环、芳烃环,另一类是除含有碳氢原子外,还含有氮N、氧O、硫S等杂原子的杂环。
杂原子:氮N、氧O、硫S等。
两个苯环骈合称萘,三个苯环平行骈合称蒽(一苯二萘三蒽)唑含N,噻含S,噁含O;咪咪有2个秦(嗪)始皇平定(啶)六(六元环)国【A型题】苯并咪唑的化学结构和编号是『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注意区分杂环,咪唑是两个氮原子处于间位的不饱和五元环。
【A型题】含有喹啉酮环母核结构的药物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含有喹啉酮环母核结构的药物是喹诺酮类药物,××沙星类。
(二)常见的药物命名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5学名和商品名。
1.药物的商品名(1)通常是针对药物的最终产品,剂型和剂量确定,如代文、泰诺、斯达舒等。
(2)制药企业拥有专利权,不得冒用、顶替。
(3)选用的商品名不能暗示疗效和用途,最好简单顺口。
2.药品的通用名(1)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
(2)INN通常指有活性的药物物质,而非最终药品。
(3)一个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新药申请过程中向WHO提出,不受专利保护,不能与已有名称相同,不能与商品名近似。
(4)药典使用的名称,与英文名对应,多采用音译。
中文通用名、汉语拼音通用名和英文通用名。
3.药物的化学名(1)标明药品化学结构的名称。
(2)依据: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会(IUPAC)、中国化学会、美国化学文献(CA)的原则。
(3)命名原则:选取特定部分作母体,规定母体的位次编排法,其他部分为取代基,手性化合物规定立体构型或几何构型。
药学专业知识二简介药学专业是指在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研究药物的研制、制备、质量控制、药理学、药代学、药物治疗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学科。
药学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化学、生物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围绕药学专业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展开介绍。
药物治疗学药物治疗学是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药物治疗策略等内容。
药物治疗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合理使用药物来预防、治疗和控制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药物治疗学中,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包括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药物的剂量和用法、以及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等。
通过学习药物治疗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药物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进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药物质量控制药物质量控制是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保证药物质量的关键环节。
药物质量控制包括药物的质量标准的确定、药物的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等。
药物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保证患者使用的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药物质量控制的核心工作包括药物的质量监控、药物的质量分析以及药物的质量评价等。
药物的质量监控主要是通过对药物的生产、储存和销售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药物的质量分析则是指对药物的成分和含量进行测试和分析,以确保药物的成分符合要求。
药物经济学药物经济学是药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药物的经济效益和药物使用的经济问题。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经济评价、药物价格的确定和药物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等。
在药物经济学中,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包括药物的成本和效益的评价、药物费用的管理和控制、药物的价格形成机制等。
通过研究药物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经济问题,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药学专业的前景药学专业是一个充满前景的专业,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对药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药学导论知识总结药学导论是药学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药物的基本概念、药物的性质、制剂学原理等内容。
以下是药学导论的知识总结。
一、药物的基本概念1.1 药物的定义药物是指能够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改善健康状况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品。
1.2 药效学和毒理学药效学是指药物的功效和效果,通过该学科可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作用过程和药效强度等;而毒理学是指有害副作用的产生和机理研究。
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化学结构分类、按作用方式分类、按使用范围分类等。
二、药物的性质2.1 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包括外观、颜色、气味、味道、密度、溶解度等。
药物的化学性质包括分子式、分子量、分子结构等。
药物的稳定性包括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在制剂中的稳定性,常常需要通过添加稳定剂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三、制剂学原理制剂是指将药物按一定的剂量、剂型和规格制成的药物剂型。
3.2 制剂的分类3.3 制剂的制备工艺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原料筛选、计量混合、制备工艺、装瓶、包装等环节,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
四、药物的规格药物的单位包括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常用的质量单位有毫克和克,常用的体积单位有毫升和升。
药物的规格包括剂量、剂型、规格、贮藏条件等,不同规格的药物可以满足不同病人的需要。
五、药学实验室知识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药物纯度、质量标准、检查方法等,需要通过各种检测手段来确保药物的质量。
5.2 药物导入的方法药物导入的方法有三种,即口服、注射和外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对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5.3 药物的安全性药物的安全性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给药途径、患者个体差异等,需要进行严格的药物评价和监测。
执业药师专业知识重点笔记一、药学专业知识(一)1、药品与药品科学的基本概念(1)药品的定义与分类。
(2)药品科学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2、药物化学基础(1)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基本任务。
(2)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3)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及原理。
3、中药与天然药物(1)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概念、分类及应用。
(2)中药的组方原则及方剂的组成。
(3)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4、药物制剂与剂型(1)药物制剂的概念及重要性。
(2)常用药物剂型的特点与制备方法。
(3)药物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二、药学专业知识(二)1、药理学基础(1)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方法。
(2)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3)药物体内动力学过程及影响因素。
2、药物治疗学基础(1)药物治疗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范围。
(2)药物治疗的原则、方案及评价。
(3)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
3、药物不良反应与风险管理(1)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原则。
(3)药物风险管理的概念及措施。
三、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常见病症的药物治疗和高危人群的用药管理特点与常用药物介绍,如:心血管系统常见病症的药物治疗;神经系统常见病症的药物治疗;常见肿瘤的药物治疗等。
以及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等高危人群的用药特点与管理原则。
执业药师专业知识重点笔记一、药学专业知识(一)1、药品与药品科学的基本概念(1)药品的定义与分类。
(2)药品科学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2、药物化学基础(1)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基本任务。
(2)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3)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及原理。
3、中药与天然药物(1)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概念、分类及应用。
(2)中药的组方原则及方剂的组成。
(3)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4、药物制剂与剂型(1)药物制剂的概念及重要性。
(2)常用药物剂型的特点与制备方法。
(3)药物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二、药学专业知识(二)1、药理学基础(1)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方法。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以及风湿痹痛等。
解表药使用需注意:
①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
②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
③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
④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药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基本概念1. 药物的定义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生理功能、改变疾病状态、调节某些生理机制或改变组织结构以达到治疗作用或诊断、预防、改变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药物可以是天然产物,也可以是合成物,还可以是改进的疗法。
2.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相关生物学效应和机制的学科,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毒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药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为药物研发、治疗方案的设计和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3. 药理动力学药理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学科。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剂量调整。
4. 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也有一部分通过肠道、肺、皮肤等途径代谢和排泄。
了解药物代谢与排泄的途径和机制对合理用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5. 药物的剂型与给药途径药物剂型是指药物在制剂过程中所具有的物理形态,包括片剂、胶囊、颗粒、注射液、滴剂、散剂等。
给药途径是指药物经何种途径给予机体,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吸入等。
药物的剂型与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和作用方式有重要影响。
6. 药物的药效与毒性药效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包括理想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过敏毒性。
了解药物的药效与毒性对于合理用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7. 药物的质量控制药物的质量控制是指对药物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检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包括对原材料、中间体、成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对生产工艺的控制。
药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质量控制是药物生产的关键环节。
二、药学专业的基本课程1.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等知识。
有机化合物是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了解有机化学对于理解药物结构和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
考情分析
属综合学科,第一节属药物化学范畴;
每年考试分比:7~9分;
难度适中,内容基础,知识点零碎。
建议:熟读,理解,诵记。
高频考点
药物化学的基本母核结构;
药品名称:商品名、通用名和化学名;
制剂与剂型,是否经胃肠道-判断有无首过效应;
药物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有效期的标注与计算;
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水解、氧化及对应药物;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影响因素、加速和长期;
药包装,I类(塑料)、II类(玻璃、胶塞)、III类(盖)。
第一节药物与药物命名
一、药物的来源与分类
药物的应用目的: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调节人的生理功能。
4
药物的分类:化学合成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3
分类来源具体药物
化学合成药物化学合成方法得到小分子的有机或无机药物
来源于天然产
物的药物
从天然产物中提取、通过发酵方法
得到以及半合成得到
有效单体、抗生素、天然药物和半合
成抗生素
生物技术药物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制得
细胞因子、重组蛋白质药物、抗体、
疫苗和寡核苷酸药物
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
(一)药物常见的化学结构及名称
其基本骨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只含有碳氢原子的脂肪烃环、芳烃环,另一类是除含有碳氢原子外,还含有氮、氧、硫等杂原子的杂环。
两个苯环骈合称萘,三个苯环平行骈合称蒽(一苯二萘三蒽)
(二)常见的药物命名
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
1.药物的商品名
(1)通常是针对药物的最终产品,剂型和剂量确定,如代文、泰诺、斯达舒等。
(2)制药企业拥有专利权,不得冒用、顶替。
(3)选用的商品名不能暗示疗效和用途,最好简单顺口。
2.药品的通用名
(1)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
(2)INN通常指有活性的药物物质,而非最终药品。
(3)一个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新药申请过程中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不受专利保护,不能与已有名称相同,不能与商品名近似。
(4)药典使用的名称,与英文名对应,多采用音译。
3.药物的化学名
(1)标明药品化学结构的名称。
(2)依据: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会(IUPAC)、中国化学会、美国化学文献(CA)的原则。
(3)命名原则:选取特定的部分作为母体,规定母体的位次编排法,其他部分视为取代基,手性化合物规定立体构型或几何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