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生态型海滨新城区指标体系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00.16 KB
- 文档页数:4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发展战略对策研究(讨论稿)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4年1月目录前言一、课题背景二、研究思路三、研究意义第一部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一、现有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述二、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三、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香港、新加坡的比较分析第二部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一、构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思路二、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三、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解释与预设目标四、对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的具体分析第三部分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环境分析一、滨海新区面临的世界大环境——全球化、区域化双流奔涌二、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新契机——国际加工制造业转移加快三、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投资驱动转向投资和创新共同驱动四、滨海新区的区域竞争新格局——经济增长重心北移,北方最大的经济增长极第四部分天津滨海新区资源的优劣势分析一、滨海新区资源的优势二、海新区资源的劣势第五部分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发展模式分析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模式二、我国城市新区与中心市区之间关系的一般特征三、国际典型复合城市发展的经验借鉴四、国内外经验对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启示第六部分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对策一、实行网络化发展,力争在2010年内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先进的国际化的天津市第二中心城区二、依据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实现区域资源的战略整合,打造中国北方最强的加工制造业中心和国际化物流中心三、加大港口、空港建设力度,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海陆空运输交汇中心四、超常规的加速文教、科技发展,推动研发中心形成,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五、实行产业移民政策,建设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形成最具活力的新产业区与新社区六、提高经济发展的应变能力,构建和完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调控机制,建设学习型政府和社区前言一、课题背景新世纪引领人们进入了新一轮竞争浪潮,全球化、信息化风起云涌,人才、资金、信息、物质在全球快速流动融合,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紧张探索如何更好地“全球接轨、本地行动”。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与实践一、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滨海新区应该实现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引擎作用;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增强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门户作用;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为了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历史使命,有力地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振兴,本次规划立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滨海新区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正确认识新区发展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滨海新区性质、目标与规模,为有效配置新区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促进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比较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提高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港口、保税和出口加工功能,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充分发掘以近代史迹为主、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和海、河、湿地等自然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与服务基地;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和谐、优美、安全的生态宜居城区。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新区发展前景来源:王悦的日志功能区布局与产业特色滨海新区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
“一核”指滨海新区商务商业核心区,由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开发区商务及生活区、解放路和天碱商业区、蓝鲸岛生态区等组成。
“双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
“九区支撑”指通过滨海新区九个功能区的产业布局调整、空间整合,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功能区,成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支撑新区发展,发挥对区域的产业引导、技术扩散、功能辐射作用。
“龙头带动”指通过加快“一核双港九区”的开发建设,凸显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快天津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东区和西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区。
总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服务和带动环渤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临空产业区临空产业区包括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等,总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依托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努力建设成为以航空物流、民航科技产业、临空会展商贸、民航科教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区、总部经济聚集区。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第一个由国家科技部和天津市政府共建的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30.5平方公里。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海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正文:----------------------------------------------------------------------------------------------------------------------------------------------------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海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各管委会,各委、局,各街镇,各单位:现将《滨海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日滨海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进入新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率先推进生态宜居建设的时期,是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时期,也是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关键时期,谋划好这个阶段新区环境建设的发展战略、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设宜居生态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进展1.水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十一五”期间,作为全市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新区开展了大沽排污河、北塘排污河等河道以及流经该区域的农用河道的清淤、修坡和沿河绿化治理工作。
目前,作为重点的大沽排污河清淤工程已基本完成。
随着改造工程的深入进行,泵站、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不断完善,排入的污水大部分已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类排放标准。
水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水质达标率为100%;10条主要河流中,潮白新河和沧浪渠水质好转,分别达到了Ⅴ类和Ⅳ类水质,蓟运河水质恶化,其它河流水质基本稳定。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发展战略对策研究(讨论稿)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4年1月目录前言一、课题背景二、研究思路三、研究意义第一部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一、现有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述二、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三、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香港、新加坡的比较分析第二部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一、构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思路二、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三、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解释与预设目标四、对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的具体分析第三部分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环境分析一、滨海新区面临的世界大环境——全球化、区域化双流奔涌二、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新契机——国际加工制造业转移加快三、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投资驱动转向投资和创新共同驱动四、滨海新区的区域竞争新格局——经济增长重心北移,北方最大的经济增长极第四部分天津滨海新区资源的优劣势分析一、滨海新区资源的优势二、海新区资源的劣势第五部分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发展模式分析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模式二、我国城市新区与中心市区之间关系的一般特征三、国际典型复合城市发展的经验借鉴四、国内外经验对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启示第六部分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对策一、实行网络化发展,力争在2010年内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先进的国际化的天津市第二中心城区二、依据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实现区域资源的战略整合,打造中国北方最强的加工制造业中心和国际化物流中心三、加大港口、空港建设力度,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海陆空运输交汇中心四、超常规的加速文教、科技发展,推动研发中心形成,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五、实行产业移民政策,建设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形成最具活力的新产业区与新社区六、提高经济发展的应变能力,构建和完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调控机制,建设学习型政府和社区前言一、课题背景新世纪引领人们进入了新一轮竞争浪潮,全球化、信息化风起云涌,人才、资金、信息、物质在全球快速流动融合,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紧张探索如何更好地“全球接轨、本地行动”。
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调研报告茂名市政协工交工作组为更好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设茂名滨海新区,由副主席罗明带领工交组部分委员和经济委有关人员,于2012年8月22日至28日赴天津作“滨海新区建设与工业发展”的专题调研。
工交组重点察看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滨海新区党政领导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感受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发展,深受启发,情况如下:一、建设发展情况天津滨海新区地处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下辖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和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等九个经济功能区,包括27个街镇,常住人口248万人。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天津滨海新区正是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支持新区在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创新、土地管理体制等十个方面先行试验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更好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009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规划,撤销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成立滨海新区行政区。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将天津滨海新区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更好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6209.9亿元,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32亿元,增长29.4%,工业总产值达1.3万亿元;财政总收入1379.3亿元,增长37.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17.3亿元,增长4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2亿元,增长32%;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2年上半年,天津滨海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0.56亿元,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12.43亿元,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2205.82亿元,增长26.7%;财政总收入867.41亿元,增长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6.32亿元,增长28.2%;实际利用外资52.9亿元,增长15.3%;实际利用内资308.45亿元,增长33%。
宜居生态型海滨新城区指标体系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
例
赵树明;孟颖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8(024)001
【摘要】天津宜居生态型海滨新城区指标体系是在参考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生态市建设、生态城区等指标体系研究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以综合性、可计量、易操作为原则,结合新形势下塘沽、汉沽、大港三个海滨城区发展的特点和目标制定而成的,并指出了实现构建目标的差距和努力方向,能为规划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赵树明;孟颖
【作者单位】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构建生态宜居的海滨港口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十一五市政交通建设成就回顾[J], 白子建
2.低碳经济对滨海新区构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启示 [J], 康世钊
3.主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区——访天津市滨海新区区
委副书记、区长杨茂荣 [J], 时绍祥;
4.主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区——访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杨茂荣 [J], 时绍祥
5.宜居生态型城市样板:天津滨海新区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城市的发展思想其实最早从乌托邦、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已有体现,后来还包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目前,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
这些生态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
下面将介绍我国和外国的生态城市建设。
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一片土地盐渍、淡水匮乏的荒滩上,未来将崛起一座生态之城。
2008年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选择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的未来之城有望使两国共享收益。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
这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继苏州工业园之后合作建设的第二个项目。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
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
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
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摘要]构建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基础。
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由基础指标和核心指标构成,基础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规模与结构、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与教育水平指标,核心指标主要包括贸易国际化、生产与投资国际化、技术与信息国际化、人员国际化指标。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从横向比较的结论是:天津滨海新区在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国际外资引进指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唯一欠缺的是经济实力稍显不足,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未来应重点加强对硬实力方面的建设;从纵向的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城市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处于中级阶段,并且发展潜力巨大。
[关键词]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引言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国际化目前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际化城市被看成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不少国家或地区均将城市的国际化或全球化作为其全球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内容。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是天津滨海新区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要求以及滨海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滨海新区作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要显著增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形成,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领航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成为国际化港口城市的标志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框架基本建立,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和谐社会首善区。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无不与提升国际化水平密切相关。
本文设计了一套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国际化水平进行了测评,通过国际化大都市绝对量评价方法,综合城市间差距分析和实现程度分析总结出天津滨海新区在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差距,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来进一步提升天津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
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区建设与产业布局分析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滨海新区大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从战略高度对其功能区建设与产业布局进行研究分析意义重大。
笔者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全面分析滨海新区的发展现状,并尝试从整体开放度、产业聚集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对新区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几点思考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滨海新区功能区建设产业布局“十一五”规划纲要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篇中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被首次写入国家中长期规划。
为进一步落实这项规划,国务院专门出台20号文件,明确强调:“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并逐步成为环渤海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天津滨海新区的形成与发展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结合天津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在“十年建成滨海新区”的冲刺阶段,天津滨海新区曾提出决战“三、四、五”的奋斗目标,即完善三大功能、实现四个突破、强化五大优势等目标举措。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取得了显著成绩。
随着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两年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更是步入了“快车道”。
据统计,滨海新区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96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完成工业总产值5200.52亿元,增长31.3%;完成财政收入380亿元,增长31.7%;完成外贸出口226.2亿美元,增长22.5%。
2006年,滨海新区基本完成了产业布局规划和八大功能区的规划,今年将加大这些功能区的招商引资力度,使更多的项目投入建设、投产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