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 【教案】#精选.全新
- 格式:docx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19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包含了《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于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背后的历史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表演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意境。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and 思维能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
2.道具:准备与诗词相关的道具,如图片、卡片等。
3.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表演等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例如,播放《静夜思》的音乐,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夜晚,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思念。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1.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
2.理解古诗词中的意义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1.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将进酒》、《静夜思》、《水调歌头》。
2.古诗词的解读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课件:包含古诗词的文字和图片。
3.音频设备:播放古诗词朗读的音频。
4.黑板和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0分钟)•利用音频播放《将进酒》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带给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2.学习古诗词《将进酒》(20分钟)•指导学生跟读古诗词,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意象。
•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将进酒》中的情感和意义。
•班级展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将进酒》(10分钟)•通过互动问答,复习学生对《将进酒》的理解和背诵。
2.学习古诗词《静夜思》(20分钟)•展示《静夜思》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场景和情感。
•学习生词和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意见。
第三课时1.复习《静夜思》(10分钟)•学生互相背诵《静夜思》,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
2.学习古诗词《水调歌头》(20分钟)•展示《水调歌头》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义。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音乐性和语言之美。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现代语言解释古诗词的意义。
•学生展示解释成果并互相评价。
六、课堂总结•回顾学生在此次教学中的收获和进步。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
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咏柳》、《春晓》、《绝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春天的景色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领悟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意境,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春天世界。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剖析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的课件。
2.资料:收集与春天相关的图片、诗歌等资料,用于展示和拓展。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如柳树、花朵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魅力。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咏柳》、《春晓》、《绝句》,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3.朗读与背诵(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等。
然后,学生进行背诵,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篇一:《独坐敬亭山》(一)导入课习题,揭习题。
⑴今天,教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习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⑵揭习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⑶解习题:“独坐”是什么意思?标题是什么意思?齐读课习题(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⑴学习生字。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简笔划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局部,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
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⑴听音朗诵,初识古诗。
⑵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诵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心得诗意。
⑴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⑵集体交流词的意思。
(“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独的云;“独”单独;“闲”悠闲;“相看”相互看;“不厌”不满足;)⑶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⑷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⑸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独寂寞)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渐渐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好像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衬托出诗人心灵的孤单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注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沉感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选入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既有深刻的意境,又有鲜明的意象,充满了诗人的激情和感性。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也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激情和感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对于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大意,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
可以引用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诗歌中的词语或成语,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
3.培养学生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能力,激发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优美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朗读出《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把握诗歌的意境。
2.难点:理解古文诗的语言特点,认识并理解古代田园生活的风俗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老师版教材和学生课本。
2.课堂录音或音响设备。
3.准备分发诗歌的抄写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在黑板上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让学生猜测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题材。
2.朗读诗歌请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讲解诗歌解释诗歌中的生字和成语,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含义,并注意诗歌的格律和修辞手法。
4.讨论交流让学生就诗歌中的田园风光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感受自然景观,激发对自然的喜爱。
5.课堂练习布置练习作业,让学生背诵诗歌或撰写感想,巩固课堂学习。
五、教学反馈1.结合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澄清学生的疑问。
六、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自行查找与田园风光相关的古代诗词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比较。
2.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农田或乡村,感受现实中的田园生活,激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以上是针对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课选入了三首古诗词:《静夜思》、《春晓》和《寻隐者不遇》。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深刻的意境,又富有童趣,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品味诗中的修辞手法,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感悟。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理解和分析古诗词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文内容、图片和相关的教学素材。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词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他们对诗文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逐句呈现诗文内容,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中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包含了《村居》、《所见》、《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儿童的生活,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常见的古诗句式和修辞手法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古诗的意境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词含义,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
2.难点: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的文本和翻译,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参考。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用于营造古诗的情境。
3.准备一些关于古诗的讨论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的文本,让学生自由阅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对古诗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诗歌,感受古诗之美;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能描述故事情节;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描写的对象;4.能够初步体会古代文人情感表达方式,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读诗歌。
二、教学准备1.《古诗三首》教材相关课文;2.录音机、音响设备;3.打印好的《古诗三首》文本;4.图片、PPT等辅助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音响设备播放《静夜思》原声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 学习《静夜思》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2.理解诗意:结合图片展示,学生讨论诗歌描写的景色,增进理解;3.默写训练:让学生尝试写出《静夜思》的几句诗句,检验理解程度。
3. 学习《春晓》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春晓》,学生跟读;2.情感表达:让学生思考诗歌中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开展情感交流;3.听课后感:学生用简短语言描述自己的春天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2.诗歌背景: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增加诗歌的历史感;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认为的诗歌意义,各小组报告。
5. 总结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古诗的韵味,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默写《静夜思》的前两句;2.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3.谈谈你对《登鹳雀楼》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情感体验和实际应用,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开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表达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诗歌的理解和背景知识,提高诗意理解的深度。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诗三首》。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能够朗读并理解《1、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
•能够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修辞意识。
二、教学内容《1、古诗三首》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部分,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XXX、XXX、XXX(待补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朗读《1、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并能初步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学习古诗(15分钟)1.老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
2.分段解读古诗内容,讲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重要词语和修辞手法。
三、课文赏析(15分钟)1.学生依次朗读古诗,展示个人感悟。
2.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并展示讨论成果。
四、课文理解(15分钟)1.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2.针对问题展开探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内容。
五、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概括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下一次教学我会着重在提问与讨论环节加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意蕴。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所学古诗中的一首,写一篇感想并交到班级,力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就是《1、古诗三首》古诗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愿每位学生在此次课程中都能收获知识和感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能够背诵《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3.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诗意风景描写。
2.把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素材、录音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入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学习诗词:通过逐句解读,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义。
3.背诵诗词:分段进行诗词的背诵,重点在于把握节奏和韵律。
4.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注重情感表达和语调转折。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互相背诵古诗词,加深印象。
2.音韵训练:通过音乐、打击乐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3.朗读比赛:组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表现欲,提高朗读水平。
4.总结:对整节课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朗读《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2.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准备一段演讲,分享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引入古诗词,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朗读和背诵环节中,学生的表现积极,但有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层含义方面还需加强。
未来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展更多情感培养和意义探究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为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部编⼈教版四年级语⽂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优秀教案第⼀单元单元提⽰本单元以“乡村⽣活”为⼈⽂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乡下⼈家》《天窗》《三⽉桃花⽔》四篇课⽂。
《古诗词三⾸》分别描绘了⼉童戏蝶、初夏⽥园和农家安居的宋代乡村和谐画卷;《乡下⼈家》以诗⼀样的语⾔描绘了农家⼩院门前屋后在不同时节中呈现的独特景致;《天窗》以⼉童的视⾓描绘了乡下⼉童放飞⼼灵的⽣活⽚段;《三⽉桃花⽔》是略读课⽂,描绘了三⽉春⽔滋润⼤地、催⽣万物的美丽景⾊。
四篇课⽂从不同⾓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乡村⽣活画卷,作者们对乡村⽣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字时⾏间尽情跳动。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要素。
它既提⽰了学⽣阅读课⽂体会情感的⽅法,也明确了学⽣需要达到的能⼒⽬标。
其中“初步体会”则指出了教师教学时应把握的度,引导学⽣学习要循序渐进。
该要素安排在第⼀单元,是对四年级上册语⽂要素“边读边想象画⾯,感受⾃然之美”的衔接与提升。
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思,⽐四上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聚焦,可以促进学⽣在阅读中逐步丰富个性化感受,增进理解,从⽽提升阅读的综合能⼒。
为了把语⽂要素落到实处,本单元在选⽂上贴近学⽣的⽣活经验,在能⼒培养上⼜注重了梯度。
《古诗词三⾸》书后习题引导学⽣关注诗词中画⾯强的诗句,在想象画⾯中感受乡村⽣活的情趣;《乡下⼈家》在⽂末借助泡泡图直接提⽰抓关键句来理解课⽂要表达的情感;《天窗》除了书后习题点明需理解结尾的关键词句外,还借助泡泡图提⽰还需关注藏在课⽂中间的关键语句;略读课⽂《三⽉桃花⽔》利⽤⽂前的阅读提⽰,引导学⽣在⾃读中迁移运⽤前⾯学到的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法。
语⽂园地的“交流平台”整体上梳理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法,提⽰学⽣学会在⽂章不同位置抓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想法,体会作者情感;在“词句段运⽤”和“⽇积⽉累”中,通过城乡⽣活⽐较、看图仿写和⾃然风光的名联积累,都指向了让学⽣从“内在体会词句情感”向“运⽤词句表达感受”的语⾔内化过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能够朗读《古诗三首》。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4.认识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二、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相关古诗内容和注释。
2.课件准备:配合古诗内容的PPT或图片。
3.教具准备:音响设备。
4.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笔记本或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引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部分:学习古诗文字及背景知识1.老师朗读《古诗三首》,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品读和理解。
2.分组让学生读诗、思考诗的含义,进行讨论。
3.通过小组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意境。
第三部分:思考与感悟1.引导学生发表对古诗的感悟和领悟,促进学生对古诗哲理的思考和探究。
2.与学生共同分析古诗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增进学生对于古诗的审美意识。
第四部分:巩固与拓展1.设计有趣的小练习或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等,检测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其他古诗,拓宽诗歌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词汇积累。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古诗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同时,我还会加强对于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和欣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帮助我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包含了《春晓》、《江南春》和《蜂》三首古诗。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春天”,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首古诗各有特色,《春晓》描绘了春天的早晨,生机勃勃的景象;《江南春》则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美丽风光;而《蜂》以蜜蜂的视角,赞美了春天的甜蜜和勤劳的蜜蜂。
这三首诗各有千秋,但都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但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春天的认识各有不同,需要通过诗词的学习,加深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学习《春晓》:(1)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引导分析诗句,解释生词,理解古诗意思。
(3)讨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春天的美好。
(4)朗读、背诵。
3.学习《江南春》:(1)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引导分析诗句,解释生词,理解古诗意思。
(3)讨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江南春天的美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讲解、示范和模仿,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韵味美。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通过提问、引导、点拨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结合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和艺术价值。
难点:感受古诗词的韵味美和艺术魅力,理解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和意象。
1. 理解并掌握《古诗词三首》中的生字、生词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简介背景和诗意引入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大声朗读《古诗词三首》,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划出不熟悉的字词,自主做好标注。
教师强调学生认真倾听同学读音,并及时纠正读音问题。
生字新词教学。
教师利用生字卡片,展示《古诗词三首》中的生字新词,如:“碧空如洗”、“翠色欲流”、“吟咏”等。
教师逐一解释生字新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并通过造句等形式,使学生熟练掌握新词的使用方式。
如:学生尝试用新词造句并回答相关问题进行强化练习等。
并且采用看图识字,辨识字义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对于词语中的难字、生僻字,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写法,注意字形结构,通过临摹等加以巩固。
教师应逐步讲解并加以引导点拨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在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时提问相应的词汇含义,让学生尝试回答并相互补充完善。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相互学习和提升理解程度。
教师在课程最后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和回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古诗词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绝句》和《寻隐者不遇》三首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的缩略,具有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三首》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词的美,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欣赏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古诗词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主动探索古诗词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诗词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2.教学用具:准备诗卡片、黑板等教学用具,方便学生朗读和背诵。
3.学习资源:收集相关的古诗词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
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词三首》。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三月桃花水习作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1.朗读入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宿新市徐公店》▶课时目标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2)师指名读;生齐读。
(3)师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2)明确本节课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3.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3)师指名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小池》)(4)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杨万里)4.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2)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宿、徐”。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
(“宿”读平舌音)②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4)解析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②生交流。
示例1:我在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示例2: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
③师相机引导生理解“徐公”的意思。
(一位姓徐的老人)④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⑤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5.指导读诗题。
(1)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
(2)师指名读。
(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诗的学习。
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树立识字意识,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的理解难度。
板块二看图初读,了解大意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
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篱、疏”。
①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②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篱、疏”。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
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
(板书:篱落树头)(5)引导理解“径”。
①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回顾一下,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②预设:小路。
③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
(板书:一径深)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设计意图】从诗中找景,再看插图理解,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中风光,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学习方法。
板块三吟吟诵诵,渐入意境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
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课件出示:()的篱落()的小径(()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的树(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生诵读诗句。
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提示: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2)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1)师引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
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2)师指名读。
(3)正确划分节奏。
(出示课件)(4)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4.想象诗的意境。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2)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
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相机板书:儿童追黄蝶菜花)(3)创设情境朗读。
①师指导: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②生大胆想象交流。
师相机引导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
③配乐读诗。
师: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诵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播放古筝曲)④指导背诵。
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诗句,那些画面,那些文字,相信早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师指名背诵)【设计意图】入意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我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板块四创编故事,默写古诗1.展开想象,根据诗意创编故事。
(1)师引导: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描绘的不止一个画面。
想象一下那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想法与做法,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2)四人小组编故事,互相评议;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
黄蝶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与他捉迷藏。
过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一边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
这时诗人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
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
只见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
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再也找不到了。
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失望。
他在菜花丛旁站了一会儿,又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3)生评议。
2.默写古诗。
(1)师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这样美好的画面诗人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
赶快把这首古诗默写下来吧!(2)生自由默写。
(3)师展示生默写的古诗,集体评议。
3.课堂小结。
师: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
像杨万里这样热爱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了解一首诗的内容,而是以诗为媒介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深化诗的意境。
另外,课内默写有利于了解学情,方便开展下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第2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时目标1.认识“杂”字,会写“杂、稀”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初读感知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宿新市徐公店》,谁能背诵一下?(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又将走进范成大向我们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
(4)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①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②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学生边看边书空。
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③了解题意。
师引导:“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④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
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2)师指名回答。
(师相机出示课件)(3)生自由读简介。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
(出示课件)4.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稀xī蜻qīnɡ蜓tínɡ(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