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抗缺氧作用的初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9.29 KB
- 文档页数:2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是一种新型的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的药物,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对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中的疗效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是从小牛血浆中提取得到的一种生物制剂,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其药理作用:1. 抗血栓作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栓相关事件的发生。
2. 改善微循环:该药物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灌注,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3. 抗炎作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肌和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4. 保护心肌和脑组织:该药物可以保护心肌和脑组织不受缺血缺氧的损害,减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面积。
1. 缓解心绞痛症状:临床研究表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能够显著缓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力。
2. 改善心功能:该药物可以改善心肌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脏排出阻力,从而改善心功能。
3.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病理基础是脑血管的栓塞或者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脑梗死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1. 保护脑组织:临床研究表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保护脑组织不受缺血缺氧的损害,降低脑梗死面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3. 减轻并发症: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还能够减轻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包括脑水肿、脑血管痉挛、继发性感染等。
四、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是一种在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中显示出良好疗效的药物,其通过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抗炎和保护心肌脑组织等多种药理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联合丁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分析于海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联合丁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及预后。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入院的12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丁苯酞软胶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连续治疗14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指数,测量并对比患者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等指标,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NIHSS评分、IMT及Crouse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Barthel指数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增高,NIHSS评分、IMT及Crouse积分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IMT及Crouse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联合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临床研究》【年(卷),期】2018(026)012【总页数】2页(P67-68)【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丁苯酞【作者】于海娜【作者单位】[1]鄢陵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许昌46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卒中常见类型,往往发病急骤,送至医院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溶栓的最佳时间,如果得不到恰当有效的治疗,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后果和沉重的负担[1]。
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除溶栓治疗外,常采用丁苯酞内科常规治疗,但疗效不太理想。
近期有研究表明[2],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还有特殊类型氨基酸,可以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1例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分析郝艳平;陈春林;王娜娜;马浩【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血小板极重度减少患者的药物治疗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过程,对患者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从药学的角度提出治疗意见,并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血小板极重度减少的问题,合理选择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为临床合理化用药提供药学方面专业性建议,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9【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用药分析【作者】郝艳平;陈春林;王娜娜;马浩【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需要抗凝、抗栓等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为了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对1例极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20×109/L)患者的用药分析[1],主要针对诱发血小板严重减少的原因,考虑是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讨论并作为药学监护点。
1 病例资料患者男,77岁,2017年2月7日因“胸痛4小时”入院。
患者主诉4小时前出现胸痛,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伴大汗、恶心,无明显诱因。
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吸烟史40多年,20支/日,未服药治疗,未监测血压、血糖。
入院查体:T36.5℃ P65次/分R20次/分BP106/70mmHg神志清楚,精神软,心界未扩大,双肺未见异常。
蛙血清小分子肽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检测陈博;谢琳【摘要】目的分离和鉴定蛙血清去蛋白提取物中的小分子肽,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用超滤法收集蛙血清中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3000的组分;用RP-HPLC对超滤组分进行分离纯化;用串联质谱法分析鉴定小分子肽的分子质量;用呼吸检压仪测定并计算肝细胞呼吸活性和刺激指数.结果将相对分子质量为1638的小分子肽的二级质谱数据经处理后在数据库搜索,没有搜索到相关肽的信息,可能是新发现的肽.呼吸活性检测显示小分子肽有很强的呼吸活性,氧系数(QO2) ≥4.0 μLO2/(mg·h),刺激指数(SI) ≥2.5,强于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结论蛙血清小分子肽是一种新发现的肽,相对分子质量为1638,其药效可能优于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13)013【总页数】5页(P16-19,27)【关键词】蛙血清;小分子肽;呼吸活性【作者】陈博;谢琳【作者单位】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室,广东东莞523808;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基础医学院,广东东莞5238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研究表明,动物血清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肽[1]。
笔者的前期研究发现蛙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能提高心、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2],能保护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4],说明其含有对心脑缺血缺氧性损伤有保护作用的小分子肽类物质。
因此,本研究从蛙血清去蛋白提取物中分离并纯化其中的小分子肽,鉴定小分子肽的分子质量,以期确定其分子结构和名称,并通过测定和计算小分子肽的呼吸活性和刺激指数(SI),探讨该小分子肽的药效。
1.1 实验动物SPF级雄性豚鼠1只,体重250~350 g,由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YXK(粤)2013-0007]。
1.2 药品试剂色谱纯乙腈(北京汇海科仪科技有限公司);三氟乙酸(TFA,Sigma公司);10%氢氧化钠溶液(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Soerensen缓冲液(0.0667 mol/L):称取磷酸氢二钠(Na2HPO4·2H2O,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9.72 g和磷酸二氢钾(KH2PO4,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1.65 g加双蒸水至1000 m L,磷酸调pH值到7.4;Brodie测压液:取氯化钠(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23 g,牛胆酸钠(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公司)5 g,伊文兰(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100mg,加双蒸水至500mL;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参考对照药,锦州奥鸿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mL∶0.2 g)。
2023-10-28CATALOGUE 目录•缺氧诱导因子的基本介绍•缺氧诱导因子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缺氧诱导因子研究的实验方法与技术•缺氧诱导因子研究的临床应用与前景•总结与展望01缺氧诱导因子的基本介绍缺氧诱导因子的定义缺氧诱导因子(HIF)是一种转录因子,它能够响应细胞缺氧的刺激,并激活一系列与缺氧适应相关的基因表达。
HIF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其中α亚基负责调节HIF的稳定性,β亚基则负责调节HIF的活性。
缺氧诱导因子的作用机制当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时,HIF的α亚基会被脯氨酸羟化酶羟化,进而被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使得HIF的稳定性降低。
被降解的HIF的α亚基与β亚基分离,然后通过与激活蛋白(HIF-1β/ARNT)重新结合形成具有活性的HIF二聚体。
有活性的HIF二聚体能够进入细胞核,与靶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激活一系列与缺氧适应相关的基因表达。
HIF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氧条件下HIF 的表达和功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HIF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HIF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目前,对HIF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机制和基因调控水平,同时也涌现出许多针对HIF的治疗策略,如抑制脯氨酸羟化酶、抑制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等。
缺氧诱导因子的研究历史与现状02缺氧诱导因子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缺氧诱导因子与呼吸循环系统总结词缺氧诱导因子在呼吸循环系统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详细描述缺氧诱导因子(HIF)是一种转录因子,在低氧环境下可诱导多种基因表达,以适应缺氧环境。
在呼吸循环系统中,HIF可调节红细胞生成、血管生成、血压以及心脏功能等。
HIF参与能量代谢的调节并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详细描述在能量代谢过程中,HIF可诱导与糖酵解、脂肪酸氧化以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等相关的基因表达,以适应缺氧环境下的能量需求。
总结词HIF对免疫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和生物学意义详细描述HIF不仅参与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分化,还可调节炎症反应以及抗感染能力。
・1520・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December2020,Vol.32,No.12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黄琪瑶【摘要】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80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术后釆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指标[脉搏波动速度、头颅CT密度、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炎性因子指标中瘤坏死因子a(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脉搏波动速度、头颅CT密度、NSE、TNF-a、hs-CRP及IL-6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指标水平,缓解炎性因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颅脑损伤;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炎性因子;神经功能doi:10.3969^.issn,1671-0800.2020.12.038【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800(2020)12-1520-02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易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瘫痪、恶心呕吐、失语及意识模糊等",部分严重患者甚至出现脑干损伤、高压性脑疝等。
研究发现颅脑损伤不仅与直接或间接的损伤有关,其与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继发性疾病也有重要关系,脑组织缺血缺氧会损伤神经细胞,进一步加重患者脑损伤,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术后恢复現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作为改善脑循环的药物,近年来又发现该药物应用于颅脑损伤术后保护神经功能方面有一定效果。
现代商贸工业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的常用分析方法孙秀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52)摘要:多年来,对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的研究中,对组分分离及所含组分的结构确证一直是个难题,尤其 是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有效成分;分析方法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j,cnki. 1672-3198. 2016. 34. 266在常用的分析方法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分析游离氨基酸含量;毛细管区带电泳可得到产品的指纹图谱;液质联用可测出初步的相对分子质t t信息;加热、烘烤、酸碱处理、萃取、接种微生物发酵等方法可以帮助推测产品中成分组成。
细胞实验中同位素标记法可测脂肪生成增加率;微量减压技术可测产品促进豚鼠肝匀浆耗氧量,得到呼吸活性分析9丁亚军,王莹等对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的药理、毒理作用进行研究,并将其主要成分和活性指标与爱维治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两药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李爱菊,郑宏强,熊爱琴用异硫氰酸_酯(Isothiocyanate,PITC)柱前衍生高效液相 色谱法 (HPLC法)测 定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制剂中游离氨基酸。
任淑萍对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与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有效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采用 H PL C法进行鉴定分析,用Low ry法测定多肽含量,用 瓦氏微量呼吸检压仪测定呼吸活力并计算刺激指数,测定两者对小鼠耐缺氧试验的不同影响时间,比较两 者在主要成分、多肽含量、生物活性等方面的差异s赵 宗阁,王尊文等在画内小牛血、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质量分析及其抗缺氧作用研究中,采用Lowry 法测定多肽含量,IT C作为衍生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游离总氨基酸,瓦氏呼吸实验测定其促进豚鼠肝匀浆呼吸活性,H P L C法鉴定双峰肽图。
体外抗缺氧实验采用M T T比色法测定其对缺氧诱导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
方法将8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44例。
对照组给予支持、镇静、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静脉输注。
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好,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关键词】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eproteinised calf blood injection in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encephalopathy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eproteinised calf blood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NHIE). Methods 84 cases of NHIE newborn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routinely with support, sedation and lower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additionally with deproteinised calf blood injection. Results The effect of the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Deproteinised calf blood injection had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on NHIE, with no marked toxic and side effects.Key words: deproteinised calf blood injection;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neonates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生期缺氧窒息引起的脑缺氧性损害,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异常、反复抽搐及中枢性呼吸衰竭等,病死率高,重症患儿即使成活也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新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王彩华姚丽萍韩艳宾张宏刘冲宋玉娥【关键词】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新进展2005年WHO资料显示,全球每年仍有400万新生儿死亡,与窒息相关者占23%[1],欧美等发达国家,中高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死亡和严重伤残率也高达53 %~61 %[2],而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远甚于此。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HIE的防治仍是新生儿医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NICU的建立,HIE得到更进一步研究,本文对其病理、发病机制、检查诊断及治疗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
1 病理改变HIE病理基础是缺氧性脑病,基本病理改变是脑水肿和脑坏死。
缺氧主要引起脑水肿及神经元坏死,缺血主要引起脑血管梗死及白质软化。
武辉等[3 ]研究HIE患儿脑标本发现,HIE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星形胶质细胞 (AST)增生,其增生程度与HIE的发生、病程密切相关。
其形态与功能的差异恰与神经细胞的病变及脑水肿的部位相一致,神经细胞病变越重、脑水肿越重的部位AST增生越重,说明HIE后AST的变化与神经元变化密切相关。
2 发病机制HIE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
多数认为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4]。
2.1 体液因子的作用 (1)内皮素 (ET)与一氧化氮 (NO) 、内源性一氧化碳(CO):近年发现,血管内皮分泌的ET和NO是一对相互关联、互相制约的血管舒缩因子。
ET、NO分别可引起强烈缩和舒血管作用,窒息缺氧后,中枢神经系统合成和释放ET、NO增多,使 ET、NO两者间失平衡,损伤脑血管的舒缩功能。
CO和NO一样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细胞间信使,在发挥神经递质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
(2)神经元烯醇化酶 (NSE):NSE是近年发现的重要生物因子,主要分布于神经元。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价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2007年10月~2008年10月住院的7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照组加用胞二磷胆碱。
结果: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1.6%。
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1.1%。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总有效率,临床神经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及NBNA评分等方面均比胞二磷碱组疗效好,且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新生儿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缺氧缺血性脑病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7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住院患儿均符合2004年长沙会议第3次修定HIE诊断及分度标准,且均经头颅CT证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学症状(抑制或惊厥)与经历严重窒息事件两方面证据,并且除外电介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惊厥,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致脑损伤等情况。
随机分为观察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38例,对照组(胞二磷胆碱)38例。
观察组38例,男25例,女13例,轻度窒息28例,Apgar评分,1分钟4~7分,重度窒息10例,Apgar评分,1分钟1~3分,并且5分钟Apgar续分≤5分,脐动脉血气pH≤7.0。
羊水Ⅲ度污染8例,Ⅱ度污染17例,惊厥1例,表现为左侧口角及左侧眼角抽动,抑制2例,表现为反应差不哭。
孕周数27~42周(平均37±0.5周),早产29周1例、33周1例、35周1例。
出生体重3116±150g。
低出生体重儿1例,体重2100g。
自然分娩11例,剖宫产17例,借助胎头吸引器娩出6例,臀位侧切娩出2例,足先露2例。
异常分娩27例,占71%。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的疗效评价1.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冠心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血流不足,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具有多种抗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缺血损伤。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缺血面积,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心肌梗死的危险。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梗死。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具有抗血栓形成和促进溶栓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脑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脑血流灌注,减轻脑组织缺血和缺氧损伤。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有助于恢复受损的脑组织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临床研究表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治疗冠心病和脑梗死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和心血管系统也没有产生明显的损害。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长期使用,不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目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冠心病和脑梗死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未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改进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制备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缺氧诱导因子研究的进展缺氧诱导因子是一类特殊的转录因子,在细胞内的氧气水平低时它们会被激活,并且会调节许多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影响细胞的应对反应。
缺氧诱导因子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目前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癌症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通过讨论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缺氧诱导因子的潜在应用价值来介绍这一领域的发展。
一、缺氧诱导因子的作用机制缺氧诱导因子是由HIF1 和HIF2 两种亚单位组成的异源二聚体,HIF1 和HIF2 具有相似的结构,但是它们在调节基因表达上的作用略有不同。
缺氧通过抑制溶氧酶和呼吸链酶等酶的活性,从而导致细胞内部氧气水平下降,诱导HIF1 和HIF2 的表达。
HIF1 和HIF2 作为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上,调控许多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代谢等信号传导通路。
目前已经发现,HIF1 和HIF2 的表达不仅在缺氧情况下被调节,它们也可以通过食物限制、低温、低糖等不同的环境刺激而被激活。
此外,还有一些与氧气相关的因子,如碳酸酐酶IX、乳酸、亚硝酸盐等等,也可以激活HIF1 和HIF2,从而控制细胞生物学过程。
二、新的HIF 赖氨酸修饰机制HIF1 和HIF2 的活性可以通过许多赖氨酸修饰的方式被调节,如乙酰化、葡糖醛酰化、羟基化、甲基化等等。
在最近的研究中又发现了一种新的HIF 赖氨酸修饰机制,即HIF 的氧气依赖性赖氨酸修饰(ODD)区域与PIN1 蛋白的结合。
Pin1 是一种在许多细胞类型中广泛表达的酶,它可以介导对蛋白质的光学异构化作用,从而影响这些蛋白在细胞内的生化反应。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HIF1α 在ODD 区域中包含一个特定的亮氨酸和赖氨酸酰胺,与Pin1 的结合能够增强HIF1 的活性。
这项发现为新的HIF 调节机制开启了一扇门,同时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三、HIF 与癌症的关系缺氧和HIF1/2 活性的升高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的疗效评价【摘要】本研究评价了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治疗冠心病和脑梗死中的疗效。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并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联合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时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作为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关键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冠心病、脑梗死、联合治疗、疗效评价、临床观察、副作用、安全性、有效药物、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心病和脑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两种疾病,也是导致人们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变,而脑梗死则是因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缺血缺氧所致。
这两种疾病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并且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目前,针对冠心病和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现有的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些疾病的问题,一些患者可能因各种原因对常规治疗方法反应不佳或耐受性不佳,亟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治疗冠心病并脑梗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对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作用和可能的联合效果。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评估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对心血管功能的改善、心脏功能的提升以及缓解心绞痛症状等方面的影响。
4. 对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评价,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效果和局限性。
2. 正文2.1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负担,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学 术 论 坛DOI:10.16661/ki.1672-3791.2019.31.231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的关联研究进展①孙玉振 杨汉高 吕有为 陈科宝 安丽萍 苑广信 徐广宇(北华大学药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摘 要:小牛血液去蛋白提取物是从幼牛血液中提取的去除蛋白的提取物,主要含有小分子多肽类、氨基酸类、腺苷类、糖脂类、脂代谢的中间产物以及多种无机离子等。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能使细胞增强摄氧和摄糖能力,提高生物利用率和新陈代谢水平,主要用于脑部疾病、眼表损伤、皮肤黏膜损伤等疾病的治疗。
该研究主要讨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临床应用与其作用机制的关联,并对对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希望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 研究进展 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231-02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是幼牛静脉血中提取的经过灭活、纯化、提取、超滤等工艺制成的去蛋白混合物,主要含有小分子多肽类、氨基酸类、腺苷类、糖脂类、脂代谢的中间产物以及多种无机离子[1]。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强细胞摄糖和摄氧的能力和提高细胞新陈代谢水平等功能发挥生物学作用[2]。
在临床上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主要应用于糖尿病引起的疾病治疗、脑部疾病、黏膜损伤、眼表损伤治疗的治疗,这些应用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3-4]。
该综述主要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物的临床应用与生理机制的关联,并为其更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来源及成分分析1958年首次由德国科研团队从健康的幼牛中提取出来,至今已经有61年的历史[5]。
2015年吉林大学的杜学成教授[6]利用仪器分析,通过超滤、离子交换等方法,确定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中主要有胆碱和肌醇,且葡萄糖含量比果糖高,并在研究中发现了氨基酸类、腺苷类、糖脂类、胆碱、小分子多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