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贝氏体转变:半扩散相变(C)550℃~Ms, A→B)
显贝 微氏 照体 片的
上贝氏体:过饱和片状F+渗碳体,性脆无实用价值 下贝氏体:过饱和针状F+弥散-Fe2.4C,综合性能好
2021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马氏体转变:非扩散相变,Ms以下, A→M c/a>1 称为马氏体的正方度 含碳量高,正方度大
2021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5.含碳量的影响(有临界值) 随着奥氏体含碳量的增加,Fe、C原子的扩散
速度增大,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增加。 当超过奥氏体饱和碳浓度以后,由于出现了
残余渗碳体,产生机械阻碍作用,使晶粒长大 倾向减小。
2021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1)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 ,因为过 冷度小,片间距较大(0.4m),在500× 以上的光学显微镜下,能分辨其片层状形 态;即为粗珠光体,习惯上称为珠光体 (P)。
2021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 (A1~550℃, A→P(F+Fe3C))
2 ) 在 650 ~ 600℃ 形 成 片 间 距 较 小 的 珠 光 体 (0.2~0.4m) , 在 光 学 显 微 镜 800~1500× 能 分 辨 出其为铁素体薄层和碳化物(渗碳体)薄层交 替重叠的复相组织称为细珠光体或索氏体,用 字母S表示(以英国冶金学家H•C•Sorby的名字 命名)。
用以表明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晶粒度称为本质晶粒度。 通常采用标准试验方法,即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h后 测定奥氏体晶粒大小,如晶粒大小级别在1~4级,称为本质粗晶粒钢; 如晶粒大小在5~8级,则称为本质细晶粒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