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优质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69.00 KB
- 文档页数:10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沸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会记录并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教学准备:酒精灯、方座支架、铁圈、石棉网、小烧杯、温度计、火柴、实验记录表、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以生活小事导入新课,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水烧开后是多少摄氏度?(学生自由汇报)。
师适时板书。
师:如果水开了之后,我们不停下来而是继续给水加热,你认为水的温度会怎样?根据学生猜测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烧开水的秘密就必须亲自去烧一烧。
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烧一杯开水,仔细观察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不好?二、设计实验1、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给水加热需要用到专门的仪器(课件出示仪器图片)有了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把它组装起来。
2、学生开始组装,师巡视。
三、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1、师:现在给水加热,你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温馨提示)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观察和记录。
2、师展示记录单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师: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交流共同解决.教师小结:0分钟就是在没加热之前,先把水的温度测量记录下来。
然后再开始加热。
加热到1分钟时记录下水的温度,2分钟又记录下水的温度。
一直记录下去。
师: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到,现在开始探究吧!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
3、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实验开始,教师要巡回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4、汇报与交流师:刚才各个小组都在认真地进行实验,并做好了实验记录,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发现,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第2课水沸腾了(教材P5~6)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探索一:不停地给水加热会怎样1.布置任务: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说一说或画一画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小结: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面会产生“白气”,杯中会冒气泡,最后水会沸腾。
探索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1.过渡:给水加热时,我们可以观察哪些方面的现象?(预设:温度的变化;产生气泡的变化;水的多少;声音的大小;……)2.提问:要完成给水加热的实验,需要哪些器材?(预设:需要烧杯、酒精灯……)如何给水加热呢?(预设:用酒精灯给装水的烧杯加热。
)3.展示: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及作用。
(1)实验器材: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
(2)器材作用:烧杯——盛水;石棉网——使烧杯均匀受热;三脚架——固定烧杯;酒精灯——加热。
4.播放:播放微视频和图片,介绍酒精灯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1)酒精灯的结构:灯壶、灯芯、灯芯管和灯帽。
(2)酒精灯的火焰:外焰、内焰和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常用外焰加热物体。
(3)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4)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
5.讲解:出示温度计,讲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提示:边讲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持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6.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课时训练P5第五题。
五、路路利用实验探究了水沸腾时发生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测量水温的操作是否正确?正确的在□中打“√”,不正确的打“×”。
2.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都有________产生。
3.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变化特点是()。
初中沸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沸腾的定义及条件2. 沸腾的特点3. 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4.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5. 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沸腾的定义、条件、特点及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2. 难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以及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沸腾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沸腾的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 previous knowledge,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沸腾的定义及条件:让学生了解液体沸腾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沸腾的过程,总结沸腾的特点。
4. 讲解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液体沸腾时温度的变化。
5. 讲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气压对沸点的影响。
6.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了解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沸腾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沸腾教案课程标准:1. 知道沸腾的条件,会解释生活中有关沸腾的现象。
2. 能利用温度计正确地测量液体的温度。
3. 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会比较它们的异同。
教学目标:1. 了解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掌握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3. 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沸腾的条件。
2. 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1. 沸腾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2. 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沸腾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沸腾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沸腾?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二、探究沸腾的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沸腾的条件。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3.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沸腾的条件。
三、学习沸腾的特点(15分钟)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总结沸腾的特点。
2. 教师讲解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四、蒸发与沸腾的比较(10分钟)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和沸腾的过程,总结它们的异同。
2. 教师讲解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并进行总结。
五、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学生举例说明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师讲解沸腾在生产中的应用,如锅炉、热水器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分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沸腾的定义、条件、特点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沸腾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沸腾条件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水沸腾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学习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实验材料】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三脚架、漏斗、塑料袋、夹子等【导学过程】一、聚焦1、小组讨论: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水烧开了都有些什么现象?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
2、设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二、探索活动一、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上面这个问题的看法。
1、能看到冒汽泡吗?上面有白色的汽。
这种白色的汽是什么?2、能听到什么?3、能用手去摸吗?温度太高,容易烫伤,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4、水沸腾了温度究竟有多高?你知道怎样去测量吗?5、老师介绍温度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1、教师演示实验:(1)组装器材。
(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强调实验操作方法,特别是一边加热一边使用温度计测量的观察方法。
(4)安全提示。
2、学生分组实验:(1)阅读活动手册,熟悉观察记录表,了解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注意分工合作。
(3)具体操作方法: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测试的变化,记录水沸腾的温度和时间。
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
(提示:袋子要先挤压掉空气)(4)将活动记录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三、研讨1、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1)我们看到了冒气泡吗?(2)水中、水面和水面上有哪些现象?(3)水的多少与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有什么关系?(4)沸腾后,我们听到了什么?2、水沸腾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1)加热后,水的温度不断地上升,达到()摄氏度时,开始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