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第一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302.88 KB
- 文档页数:19
《狐假虎威》教案(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狐假虎威》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也是一则传统寓言故事。
写的是一只狐狸骗过老虎,使自己逃脱了危险,而且借着老虎的威风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故事。
这则故事家喻户晓,学生耳熟能详,学生年龄小,容易被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本课学习起来并不难。
本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将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
自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读的层次,由读通、读熟到读懂、读好。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充分发挥读的功能,以读带讲,以读带答,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演结合,既突出重难点,也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让学生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学习积累词语,明白故事内涵。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分角色演读课文。
2.学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并能根据上下文理解“神气活现”、“违抗”等词语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4.培养学生喜爱阅读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学,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提示语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表演课文。
2.学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并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4.培养学生喜爱阅读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学,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老虎、狐狸等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扣点设疑,导入新课。
1.听读解题。
(1)教师绘声绘色讲《狐假虎威》。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吗?(3)听了故事,谁能说说‘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揭题,板书)(4)读一读,找一找:画出概括“狐假虎威”意思的句子。
8、成语故事教材简析:这篇课文主要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
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要引到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作包含的意思。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矛、盾、楚、卖、锐、壁、逼、韵”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4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获得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教学时间: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同学们,三年级下学期时我们学习过一篇寓言故事,叫“揠苗助长”,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揠苗助长”这个成语的寓意,明白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守自然规律。
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成语都来自于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谁还能举出这样的成语?2.今天,我们同样来学习三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二、初读指导,1、学生自读课文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字词检查(1)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2)请你说说哪些生字词需要注意的?提醒同学注意。
“楚”、“戳”“锐”是翘舌音;“僧”、“腮”是平舌音;(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引导学生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矛:古代用来攻击的兵器盾:古代用来防御的工具(用PPT出示图片)夸口:说大话。
戳穿:①刺穿刺刀戳穿了胸膛②说破,揭穿谎言当场被戳穿腮帮: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随文理解)(哑口无言)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充数。
8、成语故事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本课题教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自相矛盾”。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够复述“自相矛盾”故事情节,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
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能够复述“自相矛盾”故事情节,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
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解决生字词三、精讲课文四、分角色朗读五、联系生活,学会运用。
六、拓展练习七、作业布置教师活动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2分钟)2、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所以我们要想对我们中国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还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几个成语。
1、通过预习,我们对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先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字词,谁能给我们读一读(ppt显示)2、板书课题,观察ppt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分钟)2、谁愿意来读读课文?(2分钟)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3分钟)(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教学内容《成语故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分析及准备《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
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
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二、初读指导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