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圆的认识(二)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圆-圆的认识(二)》一. 教材分析《圆-圆的认识(二)》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性质,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圆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圆的性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探讨圆的性质。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圆规、直尺、绳子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圆,以及用于测量和计算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车轮、圆桌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是圆形的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性质。
通过实物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绳子测量圆的周长,用直尺和圆规计算圆的面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圆的认识(二)》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圆的认识(二)》这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性质,包括圆的对称性、圆心角的特点等,并且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实践活动等,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对称性、圆心角的特点等知识,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圆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对称性,了解圆心角的特点,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对称性,圆心角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对称性和圆心角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观察操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圆的对称性和圆心角的特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圆的性质。
3.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圆的对称性和圆心角的特点,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圆的性质。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操作卡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圆的性质。
5.交流分享:学生分组汇报实践活动的情况,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互相交流学习。
6.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圆的认识(二)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页。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创设一个“找圆心”的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折纸活动,找出这个圆的圆心,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学情分析:圆给学生建立感性的认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以及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学生在折纸及小组交流合作中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策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体会圆的对称性;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能力目标:在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和折纸找圆心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也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的美。
情感目标:在课堂中注重交流学习数学的感受,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也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对称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种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一)欣赏,引入新课。
上课开始,先课件出示轴对称景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问:同学们,这些景物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估计学生一眼就会看出来,这都是些轴对称图形。
)再问:那你们还记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吗?(让学生说一说,以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再看这张图片,哪张脸比较漂亮呢?为什么?相信学生肯定觉得第三张脸最漂亮,因为它的眼睛、鼻子、嘴巴长得对称。
(二)折纸,识对称性。
导入新课:同学们,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究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同学们,圆是轴对称图形吗?请你用学具圆形纸片折一折,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发现:将圆对折,正好完全重合,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二课时《圆的认识(2)》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2)》是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圆的认识,主要包括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圆的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原理,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体验,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圆的模型、圆规、直尺、剪刀等。
2.教学素材: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数学实验室,以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交流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车轮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引发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2《圆的认识(二)》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二)》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弧和半圆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包括圆心、半径、圆周率等,并学会使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他们对于圆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他们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圆的特征,包括圆心、半径、圆周率等,并能够使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圆的特征,包括圆心、半径、圆周率等,并能够使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圆周率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使用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圆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弧和半圆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新课: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圆心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心的位置和作用。
接着,我会讲解半径的概念,并展示如何使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发现圆的特征。
3.巩固练习:通过一些实际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对圆的特征的理解。
4.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圆的认识(二)1. 引言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本文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圆的相关知识,包括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以及一些与圆相关的定理。
2. 圆的周长与面积2.1 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指圆的边界上的长度,也即圆的一周的长度。
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r)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数学定理,圆的周长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周长= 2 * π * r其中,π是一个常数,近似值为3.14159。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轻松地计算出任意圆的周长。
2.2 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指的是圆所围成的区域的大小。
与圆的周长类似,圆的面积也与圆的半径有着密切的关系。
圆的面积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面积= π * r^2其中,r是圆的半径,π是一个常数。
同样地,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任意圆的面积。
3. 圆的常见定理3.1 圆心角与圆周角在圆周上,连接圆心与圆上两点的线段所对应的角被称为圆心角。
圆心角的大小与所对应的弧长成正比。
具体而言,圆心角的度数等于所对应弧长的弧度数。
另外一个与圆心角相关的概念是圆周角。
圆周角是指圆周上任意两条弧所对应的角。
根据圆心角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圆周角的大小等于对应的两条弧之间夹角的两倍。
3.2 弧长与扇形面积公式弧长是指圆周上一段弧的长度。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弧长:弧长= 2 * π * r * (θ / 360°)其中,r为圆的半径,θ为圆心角的度数。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任意圆的弧长。
另外,当我们将圆按照圆心到两条相交弧所围的区域划分为两个部分时,其中一个部分被称为扇形。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扇形的面积:面积= 0.5 * r^2 * (θ / 360°)同样地,r为圆的半径,θ为圆心角的度数。
上述公式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任意扇形的面积。
3.3 弦长与切线长度公式弦是圆上连接两点的线段。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弦的长度:弦长= 2 * r * sin(θ / 2)其中,r为圆的半径,θ为弦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
圆的理解(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圆的理解(二)。
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能画出圆的对称轴。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培养学生使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圆的对称性,找出圆心。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等。
学生:圆形纸片、已学过平面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图案1、提问: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谁能告诉我,这几幅图有什么特点?2、谁能总结一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3、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圆的理解(二)二、互动新课1、探究圆的对称性。
(1)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认真观察并想一想,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假如是,怎样实行验证呢?学生反馈汇报:圆是轴对称图形。
(2)探究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师:在圆形小纸片上画一画,看看你能画出多少条对称轴?学生反馈汇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圆的对称轴的特点师:仔细观察你们所画的圆的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讨论。
反馈汇报: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
因为同一个圆的直径有无数条,所以圆的对称轴也有无数条。
2、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
(2)师:这些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引导学生用画一画或折一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课件显示这些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学生根据探究的结果,填写教材第5页的表格。
3、探究寻找圆心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个没有标出圆心的圆形小纸片,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个圆的圆心在什么地方吗?师: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一张圆形小纸片,自己想办法找一找小圆片的圆心,也能够小组合作找出圆心。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二)》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把握圆的特点,明白得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看、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因此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把握圆的特点是重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备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指名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专门多专门多的圆形,如有的钟面是圆形的,因此钟面也能够做成方的;现在的硬币有多边形的,也有圆形的。
唯独车轮子,不管是中国的依旧外国的,不管是大车依旧小车的车轮子,什么缘故都要做成圆的呢?(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爱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圆满地解决那个问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大圆,能够如何画?(指名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绕着那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老师刚才画圆时,中间的点如何样?(中间的点不动。
)我们把那个不动的点叫定点。
(板书:定点)粉笔画出的线什么缘故能首尾相接呢?应该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差不多上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
(板书:定长)假如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才画圆的方法方便吗?(不方便)那能够如何画?(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
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
认真看老师如何样用圆规画圆。
画圆时,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圆的认识(二)》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圆的认识(二)》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定义、圆的画法、圆的性质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原理,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的物体,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圆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圆规、直尺等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教学难点:圆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圆规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教学难点:圆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圆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
你有办法找出来吗?二、探索活动: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板书:圆的认识(二)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d=2r 或r=1/2d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圆的认识(二)一、知识回顾1、圆的定义圆是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2、圆的各部分名称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作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半径的长度就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3、圆的画法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半径)都相等,我们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3)把另外一只脚旋转一周,就能画出一个圆。
4、圆的特征(1)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圆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
(3)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4)圆是轴对称图形,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一个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二、巩固练习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圆的中心位置由圆心决定B.一个圆里的直径有无数条C.在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D.直径是半径的2倍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了5倍,直径扩大了()倍。
3、一个圆的直径扩大了2倍,半径扩大了()倍。
4、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厘米。
5、圆是平面内的一种()图形,它有()条对称轴;半圆有()对称轴。
6、()确定圆的大小,()确定圆的位置。
7、判断正误(1)通过圆心的线段,叫作直径。
()(2)一个圆的直径,就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3)直径总比半径长。
();8、在一个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分米,半径是()分米。
9、在一张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如果画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
10、小圆的半径为2厘米,大圆的半径为6厘米,小圆半径是大圆半径的()倍,小圆直径是大圆直径的()倍。
11、作图:画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圆,并用字母表示出半径、直径、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