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 格式:pdf
- 大小:73.67 KB
- 文档页数:1
2023考研马原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超额剩余价值1500字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超过了对劳动力进行支付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超额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对劳动力支付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接受对劳动力的支付,而资本家利用劳动力进行生产。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等价价值,用于弥补劳动者工资中包含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超额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家的利润。
二、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原因1.剩余劳动时间的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必须为自己工资所需劳动时间工作,这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归劳动者所有;而超过这部分时间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也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2.劳动力的特殊性: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分离。
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接受对劳动力的支付,而资本家则将劳动力用于生产,创造价值,并以商品形式出售。
3.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只有在商品出售时才能实现,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利润。
如果商品无法出售,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无法得到回报。
三、超额剩余价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资本积累: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家通过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可以投资新的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经济发展。
2.剥削和阶级矛盾: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产生了阶级矛盾。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3.经济危机: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会压低工人的工资,导致需求不足,生产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考研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解析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现象的产生与变化规律。
在考研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考研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进行逐一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与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规律,以及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
其基本原理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考生需要清楚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经济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等重要理论。
考生需要熟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
三、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规律及其政策调控的学科,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
考生需要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方法。
四、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及其经济行为的学科,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结构等问题。
考生需要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行为。
五、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总收入实际增长的过程;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综合国民经济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考生需要理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关系,分析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六、市场与价格市场是指买卖双方通过交换商品和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社会关系的场所;价格则是市场交换商品和服务时所采用的衡量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市场经济中市场与价格的作用机制,理解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
七、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与贸易活动的学科,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体系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规律与现象。
考研临考背诵金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物质资料生产1劳动过程三要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理解提示:流动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资本不变资本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
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政治经济学考研纲要1、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地位。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4、商品二因素。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6、商品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7、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8、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职能。
9、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0、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1、货币转化为资本。
12、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
1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4、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5、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16、价值规律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之间的矛盾。
17、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8、超额剩余价值。
19、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0、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因素。
2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3、资本有机构成。
24、资本主义工资。
25、平均利润。
26、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分配。
27、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
28、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9、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比例要求。
30、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1、垄断利润的实质及来源。
32、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3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34、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3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形式。
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作用。
37、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3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39、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实质。
40、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曲折性。
考研政治学知识点归纳考研政治学是考研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考研政治学知识点的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二、政治经济学1.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
2.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
3.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则。
3.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基本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
五、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政治制度的类型。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
六、国际政治与外交政策1. 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和主要力量。
2.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
3. 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变革。
七、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发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2.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3. 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的培养。
八、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目标。
2. 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治实践的深化。
3. 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结束语:考研政治学知识点的归纳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考生对各个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学的理论内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研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以上的归纳能够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考研政治学的知识点。
考研政治经济学复习整理政治经济学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以及应对考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考研政治经济学复习的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首先,要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这其中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生产是起点,它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
而生产力则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二、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运动中不断增值,其运动公式为:G W G',其中 G' = G +ΔG,ΔG 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四、资本积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考研政治全知识点归纳考研政治是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1. 唯物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 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政治经济学1. 商品和货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2. 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法律基础:了解中国宪法和基本法律,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结束语:考研政治的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各个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以上的归纳能够帮助考生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为考研政治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研政治常考知识点
考研政治科目涉及的内容较多,以下是一些常考的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等基本原理和观点。
2. 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方面的内容。
3.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制度、道路和建设规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原则、战略布局、改革举措等。
5. 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性质、宗旨、组织原则、党风廉政建设、党内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6. 形式与政策:关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政策动态和形势发展。
7. 思想道德修养:涉及道德、伦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8. 近现代史纲要:回顾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民族复兴的使命。
9. 世界政治经济与外交:研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国际关系、我国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要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理解其内涵和逻辑关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同时,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重大政策动态,提高政治敏锐度。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生产力最活跃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⑤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
1、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
2、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4、制度和体制区别:1)前者利益关系,后者组织关系;2)前者所有制关系,后者资源配制方式;3)前者稳定,后者及时调整。
5、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产品分配。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经济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自然、商品。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为有用性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本质属性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容。
第二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三方面内容。
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
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揭示。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揭示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为主线,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应有的态度等内容。
共分为81个知识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
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
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