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巴欧巴欧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2023高考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清单一、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古代经济思想与政治经济学的起源3. 经济学派别及主要代表作品4.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和主要研究领域二、经济体制与宏观经济学1. 经济体制的分类及其特点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宏观调控目标4.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和意义5. 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控制手段三、供求关系和市场经济1. 需求与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2. 市场均衡的实现和调整机制3.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4.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修复措施四、资源配置与要素市场1. 资源稀缺性与经济选择2. 生产要素的分类和市场定价3. 市场竞争与垄断的比较4. 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基本原理五、纳税与财政政策1. 税收的分类和基本原则2. 税收征管体制和税收政策的功能3.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手段4. 财政赤字与国债的影响及调控六、货币与银行业1. 货币的作用和职能2. 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的制定3. 银行业的角色和职责4. 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和监管七、国际贸易和汇率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国际分工2. 汇率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 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比较4.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汇率管理八、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1. 经济增长的含义和影响因素2.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创新驱动发展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践4. 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以上是2023高考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清单,涵盖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经济体制、宏观经济学、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财政政策、货币银行业、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为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一、主要概念: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一些政治经济学的关键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方面的职能;世界货币则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这导致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原因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砖瓦等。
(要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属于哪一类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6、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包括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发展知识点整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制定经济政策以及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政治经济学的起源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希腊,色诺芬的《经济论》就已经对家庭经济管理进行了探讨。
而在古罗马,贾图的《论农业》等著作也包含了一些经济思想。
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时期。
在17 世纪,英国的威廉·配第率先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
他的《政治算术》运用统计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观点。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亚当·斯密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国富论》被视为政治经济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在无形之中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
他还阐述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的增长。
2、大卫·李嘉图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同时他还强调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9 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他指出,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
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时,应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某些有效措施。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着根本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是因为它能提高生产力。
4.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了解生产力状况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居于首要位置,起决定作用,其他三个方面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6.社会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经济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它们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经济规律的类型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和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本章主要讨论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社会再生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持和扩大社会生产,必须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学科,它既包括政治学的内容,又包括经济学的内容。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生产、分配和交换等经济活动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在这一范畴内,我们需要了解私有制、生产关系、生产力、剩余价值、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基本概念。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我们需要了解商品的二重属性、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规律等基本原理。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分析方法和工具。
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政治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等。
最后,我们还需要了解政治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政治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
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指导我们正确地参与经济活动。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重要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原理。
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和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指导我们正确地参与经济活动。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基本看法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②经济规律分为三种:1.适应于所有社会经济形态的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拥有客观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必然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
人们不能够违犯、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能够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别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基根源理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牢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但研究生产关系必定联系生产力。
基本看法①商品(同时满足)必定是个适用物;必定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经过有代价(经济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
二要素:价值、使用价值。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价值量与表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钱币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钱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钱币形式。
历史:实物钱币、金属钱币、信用钱币。
未来:电子钱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钱币。
实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别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钱币主权)③钱币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积蓄手段、支付手段、世界钱币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颠簸。
价格经常背叛价值其实不违犯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能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拘束,上下颠簸。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说起政治经济学,那可真是一门有趣又复杂的学问。
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里面藏着无数关于经济和社会运行的秘密。
今天,我就来给您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咱们先来说说商品和货币。
您看啊,咱平常买的那些东西,从吃的穿的用的,到各种服务,这都叫商品。
商品有两个重要的属性,一个是使用价值,一个是价值。
使用价值很好理解,就是这东西能派啥用场,比如一个面包能填饱肚子,这就是面包的使用价值。
而价值呢,就稍微复杂点啦。
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比如说做一个面包,从种麦子、磨面粉到烘焙,这一系列过程中人们付出的劳动,就构成了面包的价值。
货币呢,那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您想想,以前人们是以物换物,多麻烦呀!后来有了货币,一切都简单多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像金银、纸币啥的都能当货币。
不过这纸币啊,可没有内在价值,它就是个“纸片子”,能当钱使全靠国家信用撑着。
再来讲讲价值规律。
这可是个厉害的家伙!简单说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您可能会问,这跟咱有啥关系?关系大了去了!比如说某个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商家一看有利可图,就会纷纷生产,结果供过于求,价格又跌下来。
这一涨一跌的,就像坐过山车,可把那些商家折腾得够呛。
接下来是资本和剩余价值。
您知道吗,资本家为了赚钱,那可是绞尽脑汁。
他们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为他们干活。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这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就靠剥削这剩余价值发家致富。
比如说,一个工人一天工作 8 小时,创造的价值能值 100 块,但资本家只给他 50 块工资,那剩下的 50 块就被资本家揣进自己兜里啦。
还有经济危机,这也是政治经济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
您可能会奇怪,为啥经济会突然出问题呢?其实啊,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结果。
政治经济常用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的科学,研究人类活动的一门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价值理论、供求关系、成本效益分析、市场均衡和政府干预等内容。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以及政府的政治行为和经济政策等内容。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分析、统计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理论建模等方法。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1.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研究单位数量的变化对整体效果的影响,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确定最优决策。
2.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根据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益的关系,分析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问题,确定最优决策。
3.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根据商品的需求和供应情况,确定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分析市场均衡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4.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税收和补贴、管制和监管等手段,调整市场秩序和资源配置,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目标。
三、经济制度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自由竞争和自由交易的经济制度,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动机,调节资源配置和分配。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一种以国家计划和指导为基础,实行垄断和垄断经营的经济制度,通过行政指令和资源配置,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目标。
3.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既有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又有国家干预和调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目标。
四、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和提高,通过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
2.经济循环经济循环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循环和流动,包括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实现资源的再生和利用。
1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
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第一章
一、主要概念:
1.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4.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5.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6.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12.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1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4.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1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二、主要问题:
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就经济形式而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类型的经济。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
(4)商品经济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
简单商品经济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但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
2.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3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
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构成社会分工。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价值实体。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在公有制条件下,集体所有制范围内的劳动,国有企业作为相对独立利益主体条件下的劳动,是相对于社会劳动的局部劳动)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2)在商品经济中,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或局部)劳动,社会劳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为社会劳动。
(3)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和解决,决定着商品经济内在的其它两对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的产生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