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女娲造人》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女娲造人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及神话与现实的区别。
3.复述故事,体会想象和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4.理解课文大胆新奇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通过速读课文,达到复述故事的效果。
2.发挥联想、想象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3.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伟大母亲女娲勤奋、智慧的品质和远古人类的创造力。
1.了解神话的特点及神话与现实的区别。
2.复述故事,体会想象和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新课导入⇒知识积累⇒复述故事⇒赏析形象⇒感知想象⇒讲故事导入一:点题型[设计意图] 直接点题——人类是怎样来的,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与推测。
同学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的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说、海猿说、外星人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女娲造人的神秘力量。
《女娲造人》(板书课题)导入二:趣味型[设计意图] 题目的解说引出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黑板上方靠左板书“人”字)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人类的起源,科学的解释是怎样的。
在古时候,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出现神创造人的传说。
(在黑板上“人”字前板书“女娲造”)那么,女娲为什么想到“造人”?她最初是怎样造人的?结果怎样?导入三:关联型[设计意图] 由外国的神话“造人”引出我国的神话故事,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外国的神话传说中,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
而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一、知识积累[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积累相关神话的常识和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有关神话及其特点。
【课件出示,学生体会神话特点。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初中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女娲造人》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2.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3.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女娲造人》。
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无论是安徒生童话里荒唐可笑的游行大典,还是郭沫若诗歌中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借助想象的文学体裁——神话。
在古代,先民们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许多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
对自然的缺乏认知以及对认识世界的渴望,让人们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于是便有了神话故事。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作家袁珂根据《风俗通》改编的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想象来解释人类的起源的。
二、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同学们,《女娲造人》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节课我们我们的自主学习将围绕着以下三个主问题展开,它们分别是:·【学习任务一】作者是怎样在情节中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学习任务二】作者怎样运用联想与想象来塑造神话人物的?·【学习任务三】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象与改写?三、任务驱动,开展学习(一)学习任务一:作者是怎样在情节中展开联想与想象的?(1)回顾已学,温故知新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我们要尝试着将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里所习得的学习经验和收获运用到本课的自主学习当中。
首先,请大家回顾《皇帝的新装》和《天上的街市》两篇课文,思考这两篇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与想象的。
《女娲造人》教案学习目标:1.复述课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神话的特点。
(重点)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要求找出来的词见P148)(用“语言积累”本,第二天交)2.从上述词中任选三个,组成一段100-200字的文章。
(放入周记本,用大作文本,每周一交。
至于篇数,学几课就有几篇)格式:第一行中间写课题名字,第二行写所选的词,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3.标注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练习一问题。
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1.《女娲造人》体裁为神话故事。
关于神话我们在学习本文前要作点了解。
神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虚构),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
但是他们又有着争取生存、与自然力抗争渴望。
于是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这就形成了神话故事。
因此神话故事中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和神奇的幻想。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使自然世界都蒙上了一层神异的色彩。
完成划线的笔记,记课题右下。
2.关于作家,请同学看到课题右下,注①附: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
三.正课。
1.标注自然段18节,这是一篇创世神话,即关于开天辟地,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当初人们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女娲造人》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生字词,了解一些古代神话故事。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女娲形象特点。
(重点)3.对比阅读,体会想象的魅力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由此引出人类起源的话题,并介绍两种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进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
(板书课题)二、课内课外,知识积累1.积累一些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闹天宫等。
2.课文重点字词积累。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况本文所讲的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形象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女娲的形象。
五、对比阅读,合作探究1.本文根据《风俗通》而改写,参考译文看看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2.出示《风俗通》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跟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 ,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所以后来有富贵的人是捏出来的黄土人;贫贱者一般是用绳子甩出来的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3.参考回答:女娲造人的动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心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女娲的喜怒哀乐…………六、课堂拓展,发散思维开展“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的改写活动:本文作者在《风俗通》的基础上增加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
同学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可就造人的原因、造人的方法、怎样造更多的人等方面来改编。
七、课后作业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未来人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
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23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了精彩与生机。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
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
今夫,我们就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
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
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⑶女娲造出的人是什么样的?……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第23课女娲造人(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训练快速阅读,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2.把握女娲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重点1.训练快读阅读,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2.把握女娲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两幅图片,让学生讲讲这两个古代神话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女娲()开辟()莽莽()澄澈()掺和()气概()绵延()开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蓬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莽莽榛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灵机一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
2.为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3.思考: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4.再次快速阅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复述这个故事。
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复述。
(注意详略得当。
)【设计意图】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故事中的女娲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阅读全文,让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之后再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具体句子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
课堂小结本文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塑造了神通广大、具有人性的女娲这一形象,赞颂了这位充满活力与创造力、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
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1、正音正字2、关于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三、探究文本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4、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生:荒凉寂寞,添点生气。
5、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生:揉泥成团造人、挥藤洒泥造人6、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生:男女结合7、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①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23 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2、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物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的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
在这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
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
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同学们,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在一天天悄悄地长大,你们的心灵也一天天丰富和成熟。
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你们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月亮为什么阴晴圆缺------那么你可曾想过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
对呀,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天让我们学习《女娲造人》,对这个有趣的话题,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一神话介绍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同时,这种奇特的想象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
二课题解说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复述故事情节)1、复述故事2、从女娲的角度复述故事3、从女娲造出来的第一个人的角度复述故事四看奇事请选择其中一个小话题说说女娲造人这件事之奇造出的事物之奇会说话,有情感造人的动机之奇孤独造人的契机之奇看到自己的影子造人材料之奇泥造人方法之奇五话奇人对奇异美好的实物不能浅尝辄止,下面我们工哦太难过探讨这则神话中奇异的焦点人物女娲。
来,读,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童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他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同学们从这两句描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重点)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难点)3.感受女娲的形象,理解女娲造人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理解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2.难点: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神话的魅力,体会女娲的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从古至今都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和解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二)作者简介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
四川省新繁县人。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字音教学1.教师板书以下词语的拼音,学生朗读:o女娲(wā)神通广大(shén)澄(chéng)澈掺(chān)和o揉(róu)团蓬勃(péng bó)枯藤(kū téng)绵延(mián yán)o幽(yōu)光灵敏(mǐn)寂寞(jì mò)模(mú)样o莽莽榛榛(mǎng zhēn)(四)初步感知故事1.教师提问: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o学生思考并回答:女娲看到周围的景象非常孤独,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想要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
2.教师提问: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o学生回答: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第二种方法是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3.教师提问: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呢?o学生回答:女娲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五)体会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1.教师展示《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两则记载:o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知识精讲人教实验版【学习指导】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学习目标】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他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瑶水涸,冀州平,狡龙死,颛民生。
”女娲乃是上古女神,生有圣德。
据《风俗通》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人不暇供,乃引绳子绗亘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绗人也。
“由于女娲抟土为人”,是在中华大地的黄土高原进行的,所以她乃是抟黄土为人,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称是“黄种人”的缘故。
唐人李冗《独异志》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
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祝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是烟悉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目……”这就是后人用扇子的启源。
据《春秋世谱》载:“华胥氏生男子伏羲,女子为女娲。
”以上所说的“兄妹二人”即指女娲和伏羲。
据传说:不久,女娲怀孕生产,由于“近亲结婚”,所生下来竟是一个巨大肉疱。
伏羲负气之下,用石头把肉疱砸烂。
但奇怪的是这些肉渣却一个个变成了人。
正是由于二人的结合,才使地球上的人类得以生殖、繁衍。
生殖崇拜是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伏羲女娲名字本身,就是日月的意思。
远古人以日为父,以月为母,因“伏”与“父”,“娲”与“母”古音相近,故称“父羲母娲”。
2019-2020学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3《女娲造人》
导学案(新人教版)
同学们,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在一天天悄悄地长大,你们的心灵也一天天丰富和成熟。
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你们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月亮为何有阴晴圆缺?小草为什么“一岁一枯荣”?……那么你们可曾想过我们人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想象的作用。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生答:不是。
)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揉.(róu) 掘.起(jué) 澄澈
..(chéng chè)
掺.和(chān)
2.解释词语。
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蓬勃,旺盛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采,神采,神色。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堪,忍受。
3.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4.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
神话学家。
著述颇丰。
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完下列题目。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桌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二)深层探究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交流点拨】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b.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交流点拨】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上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
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
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
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
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交流点拨】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交流点拨】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
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
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三)人物赏析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交流点拨】(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
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2.跳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交流点拨】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
课文中有关语句,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对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四、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
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人性化描写——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版的“人类的起源”呢?
【交流】生甲: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中描述阿热和阿味两位大神造人时说:“称八钱白泥,称九钱黄泥,白泥做女人,黄泥做男人……”然后向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活了。
罗马神话中以泥土和泉水捏出人类的是普罗米修斯,他还从各种动物中摄取善和恶,放在人的胸腔里。
生乙:日耳曼神话认为人类是植物变的,它说天神欧丁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优美,于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
生丙:人类是由动物变的神话也相当常见。
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生丁:埃及人认为全能的神“努”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说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