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治疗小儿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
- 格式:pdf
- 大小:175.97 KB
- 文档页数:2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要点,都在这里!严亚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多见于5到10岁儿童,约占所有儿童骨折的5%。
儿童肘关节骨折中,80%为肱骨髁上骨折。
很多年轻医生第一次值班遇到的骨折就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如此常见的骨折,对于每个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生都是一种考验,也是每个骨科医生需要掌握的骨折类型。
1肱骨远端的解剖和髁上骨折损伤机制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在肱骨内外髁连线上方2~3cm处的骨折。
此类骨折为AO分类中的A 型骨折,属于关节外骨折。
最常见于5-8岁的儿童,约占全部肘部骨折的50%~60%。
临床上,依据远端骨折块的移位方向,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曲或伸直位,则出现伸直型骨折;若处于屈曲位,则出现屈曲性骨折。
伸直型骨折最为常见,约占98%,此次主要讨论伸直型骨折。
图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远端分为外侧柱和内侧柱,中间由前方的冠状突窝和后方的鹰嘴窝连接,这个区域是肱骨由圆柱解剖形态转变为三棱柱的部位,骨质相对薄弱,是应力上的弱点,因而骨折风险高(图1)。
图2.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如果肘关节过伸,鹰嘴抵在鹰嘴窝上作为支点,而前方关节囊向后牵拉肱骨远端,形成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后内、外侧移位临床上,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应该充分考虑儿童自身的特点(肱骨髁上区域正在重建且骨皮质薄,肱骨下端无明显前倾角而不存在应力遮挡,肘部韧带比较松弛)。
儿童的骨膜较成人厚且坚韧,在儿童骨折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时刻考虑到骨膜的作用。
在伸直型骨折中,肱骨远端前方的骨膜可能被撕裂。
而后方骨膜可能完整,可以作为手法复位的铰链。
骨折块的移位方向有时候可以提示内外侧骨膜是否完整:如果骨折块向后内侧移位,提示内侧骨膜完整。
肘关节屈曲旋前可以使内后侧的骨膜紧张,可以纠正内翻和有助于复位。
如果骨折块向后外侧移位,提示内侧骨膜撕裂。
肘关节屈曲旋后有助于复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病情复杂,康复周
期长。
下面介绍几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一、功能锻炼
在肱骨髁上骨折恢复期间,医师会安排逐渐增加手臂的活动范围,以
恢复手臂的灵活性。
初期锻炼以进行手指和手腕的活动为主,随着康
复情况的好转,患儿逐渐进行肘部的活动锻炼。
二、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的关键步骤。
医师会根据患儿的情
况制定特定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体力训练、柔韧度和平衡训练等,以帮助患儿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
三、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缓解肌肉酸痛等的有效手段。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在按摩治疗过程中需要由专业的按摩师
进行治疗,按摩力度应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调节,并要避免对患儿的
肌肉造成过度刺激。
四、电疗治疗
电疗治疗是利用电流来促进患儿的康复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电疗方法包括电刺激、声波疗法、磁场疗法等。
不同的电疗方法对于患儿的康复都有一定的效果。
经过以上几种康复手法的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康复期间患儿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方能尽快恢复健康。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一、概述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肱骨髁上骨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进行正确的分型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方法主要有三种:AO分型、Schild分型和Winquist分型。
1. AO分型AO分型是最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方法之一。
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AO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A型、B型和C型。
A型骨折是指骨折线从冠状面斜向通过关节,通常为稳定型骨折;B型骨折是指骨折线从矢状面斜向通过关节,相对较不稳定;C型骨折是指骨折线呈垂直方向通过关节,通常为不稳定型骨折。
2. Schild分型Schild分型是基于骨折线的位置和方向进行分型的。
Schild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三型:I型是指骨折线从外髁向内髁延伸;II型是指骨折线从内髁向外髁延伸;III型是指骨折线同时涉及内外髁。
3. Winquist分型Winquist分型是基于骨折的稳定性进行分型的。
Winquist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四型:I型是指稳定型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II型是指不稳定性骨折,有移位但可用手法复位;III型是指不稳定性骨折,有移位且无法手法复位;IV型是指粉碎性骨折,通常为不稳定性骨折。
三、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以便更好地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对于手术入路、固定方式以及康复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AO分型中的B型和C型骨折,由于其不稳定性较高,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进行固定;而对于Schild分型中的I型骨折,由于其稳定性较高,通常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同时,不同分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在康复过程中也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儿童常见骨折,约占四肢骨折中的5%,占肘部骨折中的60%左右,而且以伸直型骨折为主[1]。
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就是肘内翻,尺偏型骨折儿童肘内翻的概率达到50%[2]。
最近几年,国内外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就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标签: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来说,在强调应用最佳疗法让骨折断端能解剖复位的同时,还要关注固定位置、固定方法。
现在研究热点集中在整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刺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3]。
在骨折治疗的同时还要预防和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缺血挛缩、肘内翻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最新研究肱骨髁上骨折可划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而伸直型又可分为桡偏型与尺偏型,90%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为伸直型。
若得不到恰当治疗会引起肘内翻、神经血管受损、Wolkmann 缺血挛缩等严重并发症。
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研究进展[4]。
1.1 闭合复位外固定疗法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早期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是该类骨折的最基本疗法,几乎适用于所有骨折儿童。
复位要求需获得断端完善对线、彻底纠正骨折断端旋转畸形及前后或侧向倾斜,尤其是尺偏移位骨折,多数主张矫枉过正,将桡侧嵌插,稍分离尺侧,有助于预防肘内翻[5]。
①夹板固定方案:这是传统中医治疗方案,通过临床实践验证夹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国内有研究者在84例伸直型闭合骨折治疗实验中应用小夹板固定患肢在屈肘900位置,并加垫使得骨折远端呈桡侧倾斜和桡偏位、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结果发现82例患者治疗良好,仅2例出现肘内翻[6]。
还有人研究选择超肘关节固定屈肘在1100左右、前臂旋前或中立位,也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7]。
②石膏固定:该方案能有效控制前臂旋转及屈肘角度。
在前臂旋前位时,外侧桡骨压迫肱骨,内侧尺骨拉动肱骨,这种力学结构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8]。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葛占文【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9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效果及并发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结果急诊微创克氏针内固定较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切开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较好,且肘内翻畸形发生率降低.结论肱骨髁上骨折三种治疗方法中,急诊微创克氏针内固定是比较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04【总页数】2页(P36-37)【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内固定;肘内翻畸形【作者】葛占文【作者单位】河南西平县人民医院,西平,463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8儿童肱骨髁上由于局部解剖结构的原因容易发生骨折,若治疗不当,易引起血管、神经损伤,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
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操作细节,治疗效果也不相同。
本文回顾分析2001-01~2009-01我院9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95例患儿中男53例,女42例;平均年龄3~13岁。
所有病例均为伸直型,伸直尺偏型60例,伸直挠偏型35例,其中合并神经血管损伤5例,开放性骨折3例,陈旧性骨折1例。
1.2 治疗方法1.2.1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32例,对骨折轻度移位和无移位的,采用手法复位。
将肘关节置于肘外翻15°,屈曲肘关节90°。
尺偏型骨折将前臂旋前位固定,挠偏型骨折将前臂旋后位固定,以外、后、内侧3块夹板固定后以超腕关节之纸夹板肘托固定,固定时间3~4周。
1.2.2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58例,对新鲜闭合骨折,无明显血管神经损伤者,全部伤后3~8 h内在C臂X线机透视下手法复位微创闭合克氏针内固定。
术后予肘关节功能位石膏托固定,2周后拆除石膏,并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4周后拍片复查,6周左右拔除克氏针。
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45例
李志良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27)2
【摘要】自1999年以来,笔者根据骨折移位机制及肘部的解剖特点,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超肘关节或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45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93-93)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
【作者】李志良
【作者单位】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7.3
【相关文献】
1.手法复位叉子板外固定治疗严重旋转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 [J], 李建刚;郝言芝;仲润芝
2.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0例--附单纯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50例对照 [J], 周耀
3.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后残存单纯前后移位对预后的影响 [J], 曹谦;曹慎;杨韵琴
4.郑氏手法复位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治疗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 [J], 何本
祥;檀亚军;黎万友;夏万荣
5.杨氏手法复位环形垫超肘夹板“8”字固定治疗儿童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研究 [J], 曹慎;曹谦;汤智;杨韵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两种手术方法比较荣军;何家海;蔡国新;李学敏;王晓亚;李世城【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2(034)020【总页数】2页(P3109-3110)【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法;治疗;儿童【作者】荣军;何家海;蔡国新;李学敏;王晓亚;李世城【作者单位】061100,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骨科;061100,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骨科;061100,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骨科;061100,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骨科;061100,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骨科;061100,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1肘部骨折占儿童骨折的10%,其中髁上骨折占75%。
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肘后切口直视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是本病的常规手术方式,但其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出血多,对伸肘装置损伤等为其主要并发症。
2006年以来,我们采用小切口辅助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疗效良好,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Ⅱ、Ⅲ型病例102例手术治疗患者,分为早期(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肘后正中切口直视下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为A组,近期(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行“小切口辅助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的62例为B组,2组均采取术后石膏托外固定。
A组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7~13岁,平均年龄8岁;右侧28例,左侧12例;GartlandⅡ型8例、Ⅲ型32例;合并神经损伤2例。
B组62例,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岁;右侧36例,左侧26例;GartlandⅡ型16例、Ⅲ型46例;合并神经损伤2例,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或静脉复合麻醉。
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张洪毅;杨小进;王小林;何金鹏;邵景范;冯杰雄【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1月~2014年12月,我科共收治13名儿童股骨髁上骨折.本研究回顾总结这13名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中男性6名,女性7名,年龄4~151个月,平均年龄为(51±41.2)个月.所有患儿随访1~4年,全部病例完全愈合,X线片显示患肢与对侧生长同步,无膝关节僵硬及骨骺早闭等并发症.患儿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者7名,良者5名,差者1名.结论:儿童股骨髁上骨折较为少见,其治疗应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及骨折部位而定,治疗后随访结果满意.【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2【总页数】2页(P37-38)【关键词】儿童;骨折;股骨;髁上骨折【作者】张洪毅;杨小进;王小林;何金鹏;邵景范;冯杰雄【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8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4300302015-12-24收稿,2016-03-01修回儿童股骨髁上骨折是指骨折线位于股骨髁与干骺端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股骨干骨折。
儿童股骨髁上骨折较为少见,以往的报道统计其占股骨骨折的1%~12% 。
为此,本研究回顾性研究并总结在我科诊治的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疗效,以期为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月~2014年12月,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诊断和治疗的股骨髁上骨折的患儿的临床资料。
肱骨髁上骨折怎么办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中十分常见,并且通常是5至7岁的儿童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肘关节遭受暴力或是跌倒时手臂过伸所致,若是按照受伤机制对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划分,可分为屈曲型以及伸直型。
另外,受肱骨远端解剖结构的影响,复位较为困难,若是治疗不当,也极易发生肘关节僵硬、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以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应当及时接受正规化治疗。
具体而言,临床目前常采用下列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一、手法复位外固定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需先行接受相关影像学检查,若是检查结果显示肱骨髁上骨折稳定,可首选手法复位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并可在复位后进行夹板、石膏等外固定,通常固定时需屈肘90°,能够有效恢复骨折。
另外,在手法复位后还需进一步摄片了解骨折复位情况,若是复位良好,保留夹板、石膏等4-6周并定期复查X线即可,不过值得患儿家长注意的是,在进行外固定期间,需要每日观察患儿患肢腕指关节活动、疼痛程度、皮肤颜色、远端血运、前臂肿胀等情况,当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就诊,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当然,若是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必须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是重要的治疗环节,可听从医生指导,逐渐进行手指屈伸、伸腕屈腕、握拳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关节僵硬以及患肢消肿,所以患儿家长必须监督患儿认真执行。
而在治疗后1至2个月,此时患儿骨折部位基本恢复正常,所以在拆除外固定后,能够锻炼肘关节功能,不过在复查期间若是发现骨折不愈合、再次移位等,还需考虑接受手术治疗。
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若是患儿为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也可进行切开复位治疗,尤其是对于复位后不能有效维持的骨折,亦或是闭合复位困难的骨折,进行切开复位治疗疗效显著。
不过这种治疗方法人为损伤稍大,但是其应用优势也比较突出,例如切开复位方法可以有效显露手术视野,医生可以在术野清晰的良好条件下,及时修补血管、周围神经等的损伤;又例如直视条件下实施复位操作,有效且简单,可以最大限度恢复骨折部位,清除骨折端淤血,从而减少后期肘关节畸形等不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