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22.79 KB
- 文档页数:1
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3-05-06T09:10:13.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杨文凯[导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伸展型、伸展尺偏型、伸展桡偏型、屈曲型。
杨文凯(四川省大竹县人民医院外三科 635100)【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060-02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对42例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例采用肘关节后正中纵行切口入路,30例采用肘前S型切口手术入路。
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手术,术中均使用细克氏针(D 1.2、1.5mm)2枚交叉固定骨折端。
结果 42例肘关节功能评定:优39例,良2例,可1例,差0例。
优良率97.6%。
结论丧失保守治疗条件的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较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能很好的避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容易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关健词】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手术治疗手术入路肘关节功能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以小儿最多见,为儿童常见的肘部骨折损伤,绝大多数肱骨髁上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1]。
当处理不当时容易出现Volkmann的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2]。
因此少数病例由于情况特殊,丧失保守治疗条件的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必要的[3]。
2007年以来我科对4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前、肘后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2岁3月—14岁,骨折类型:伸直型34例,屈曲型8例,右侧29例,左侧13例。
合并桡神经挫伤2例、尺神经挫伤2例。
无血管损伤、神经断裂病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5-7天。
手术指征:Ⅲ型骨折手法复位失败,估计骨折难以愈后或愈合后会产生严重畸形;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局部组织挫伤、水肿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体会1.2.5功能锻炼早期以握拳、屈伸腕关节及肌肉静止性收缩活动为主。
外固定解除后,指导患儿循序渐进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同时配合理疗或中药外敷熏洗。
2治疗结果本组15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5年,参考李相民等评判标准[4],优例,对位良好,伸屈功能正常,无肘内翻;良45例,对位1/2以上,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内;差10例,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以上或肘内翻15°以上,发生率3.7。
本组优良率93.6。
无一例需手术矫治。
无缺血性挛缩、神经损伤及后期的骨化性肌炎发生。
3讨论3.1发病机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由间接暴力引起。
系肘关节在伸直或半屈曲位时跌倒手掌着地,患者躯干的重力扑击地面,地面又以等量的反作用力经手掌、前臂传导到肘部,使肱骨髁上形成剪力致骨折,如果同时有侧方来的暴力而使骨折尺偏或桡偏或旋转移位。
3.2复位原则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间宜早不宜迟,复位前应仔细阅读_线片,充分判明骨折移位方向,先矫正旋转、侧方移位,再在牵引下矫正前后移位,手法力度要适当,过小不足以复位,过大则易矫正过度,力争手法复位一次成功。
肱骨远端的前方有肱动、静脉、正中神经,其前外侧及后内侧分别有桡神经和尺神经通过,一旦肱骨髁上发生骨折,极易损伤以上重要结构。
造成的后果远比骨折本身严重得多,因此,复位前仔细检查患肢桡动脉搏动,甲床板红等血供指标以及正中、尺、桡神经支配的运动和分布的感觉区是否正常尤为重要。
这是手术探查、开放复位的重要措施。
本组病例无血管、神经损伤。
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骨折端与血管、神经密切的毗邻关系,手法整复过程中可能损伤上述血管、神经。
所以复位后,应再检查血管、神经。
3.3固定原则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最易发生的并发症,我们认为造成肘内翻的主要原因是远端尺偏和旋转移位,断端骨骺刺激,生长不平衡所致。
因此对肱骨髁上骨折的固定位置,我们根据骨折移位的方向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体会目的:探讨肘外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2003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肘外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8例,分析其疗效。
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5个月。
优49 例,良好6 例,可2 例,差1 例,优良率94.8%。
结论:肘外侧切口交叉克氏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切口瘢痕最少,具有良好的切口隐蔽性。
标签:交叉克氏针;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1-0133-02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骨折中占3%~7%,在儿童肘关节周围骨折中却可占到30%~40%,其是发生合并症最多的骨折,处理不当可引起W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内翻[1-2]。
2003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肘外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儿中,男41例,女17例;右侧20例,左侧38例;年龄3~8岁。
致伤原因:运动伤34例,生活伤19例,交通伤5例。
骨折类型:伸直型53 例,屈曲型5 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
受伤距手术时间1~4 d,平均2 d。
1.2 手术方法选择静脉麻醉或全身麻醉,患儿平卧于手术床上,取肘外侧切口,显露骨折端,清除血肿。
复位后从远折端肱骨外髁向近折端肱骨干斜性钻入直径0.8~1.2 mm克氏针,并穿过对侧骨皮质。
再从近折端向远折端交叉钻入克氏针至肱骨内髁。
克氏针针尾剪断折弯,埋于皮下。
被动屈曲肘关节,观察骨折稳定情况。
术后上臂石膏托固定屈肘90°位。
2周复查X线片,去石膏托练习肘关节功能。
4周复查X线片,骨痂生长良好后拔除克氏针。
1.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Flynn疗效标准评定,优:携带角丢失0°~5°,肘关节屈伸丢失0°~5°;良好:携带角丢失6°~10°,肘关节屈伸丢失6°~10°;可:携带角丢失11°~15°,肘关节屈伸丢失11°~15°;差:携带角丢失>15°,肘关节屈伸丢失>15°[3]。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体会3讨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3种,以伸直型居多,骨折以尺偏常见,粉碎型多见于成人。
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中,最易发生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
由于尺神经走行在肱骨内髁上部尺神经沟内,位置固定且偏后,所以不易受到损伤。
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与骨折类型密切相关,桡神经损伤多见于伸直尺偏型髁上骨折,其次为伸直中间型髁上骨折,正中神经损伤在伸直桡偏型髁上骨折中多见。
这些特点与神经解剖部位和骨折远端移位情况有关,我们的观察结果和Cbell等[2]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常并发多种并发症,从而影响术后疗效。
我们所采用的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固定的方法,不仅对于严重肱骨髁上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而且术中血管、神经易于暴露以便于探查,对于神经损伤的治疗是积极的;肘前外侧切口由肱三头肌一侧显露骨折,肱三头肌保存了其完整性,不影响伸肘装置,克服了肘后正中切口入路损伤伸肘装置的缺点;采用肘前外侧切口有良好的手术操作视野[3],保证了解剖复位;此外,手术取材方便、经济,直视下复位不需要C型臂_线机特殊设备辅助。
以往肘后“S”型切口“舌瓣”入路须充分游离尺神经,易造成尺神经牵拉或营养神经的血管损伤,造成医性神经损伤。
本组采用前外侧方法入路,可使肱三头肌束保护尺神经,同时无需大范围游离而完成手术,有效减少尺神经损伤。
另外,传统肱三头肌舌瓣入路破坏了肱三头肌的完整性,造成肱三头肌瘢痕化,与骨质紧密粘连,失去了原有的弹性和滑动性,骨折愈合后关节伸肘无力,甚至遗留肘关节伸肘活动受限。
改良后采用前外侧入路,保留了肱三头肌完整性,骨折愈合后基本不影响关节伸肘活动,肘关节功能恢复快速满意。
此外,还可以有效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加速骨折愈合。
通常手法复位、骨牵引及外固定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法[4]。
笔者认为对于就诊较晚、肿胀严重、皮肤有张力性水疱者,均禁忌手法复位而应施行手术治疗。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体会(一)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骨科;固定;肘内翻【摘要】目的提高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和外固定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方法自1996年3月~2004年3月采用“拔伸牵引旋转捺正前顶后拉屈肘”方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对156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了治疗。
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5年,优101例,对位良好,伸屈功能正常,无肘内翻;良45例,对位1/2以上,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内;差10例,伸屈范围较正常小于30°以上或肘内翻15°以上,发生率3.7%,优良率达93.6%。
结论该手法整复和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疗效好且并发症发生率少。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骨科;固定;肘内翻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青少年常见骨折,占肘部骨折的50%~65.40%,多数均可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现将1996年3月~2004年3月我院采用保守治疗即手法整复及石膏托加两侧条外固定治疗并有随访结果的156例肱骨髁上骨折资料整理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6例,男89例,女67例。
年龄2~14岁。
骨折类型:全部为伸直型,其中尺偏型88例,桡偏型68例。
骨折移位按陈博昌提出Gartland改进分类标准〔1〕,156例均属Ⅲ型。
均无血管、神经合并伤。
受伤至就诊时间:最短1h,最长7天,所有病例均有3个月以上随访。
1.2治疗方法1.2.1拔伸牵引患者仰卧于床上,根据情况采用臂丛麻醉或不麻醉,两助手分别握前臂及骨折近端的上臂,行拔伸牵引,以牵开重叠为度,约3~5min.1.2.2旋转捺正如果有旋转应首先纠正旋转移位,术者双手握住远端骨折区,协助远端助手使前臂旋前(或旋后),然后术者一手掌大鱼际肌靠骨折近端,另一手掌大鱼际肌靠骨折远端,用“捺正手法”〔2〕矫正侧方移位。
1.2.3前顶后拉屈肘纠正上述移位后,术者蹲下,以两拇指从肘后推远端向前,其他手指环抱骨折近端前方向后按压,同时告诉远端助手在拔抻基础上徐徐屈肘常可感到骨折复位骨擦音,肘关节屈曲呈超过90°位(邻肢夹角法)。
关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式。
方法:分析我院骨外科(2002年3月~2014年12月)以肘后侧切口对12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行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手术,并行尺神经前置。
结果:本术式完成手术126例,成功率超过99.20%,仅有1例肘关节屈伸功能欠佳,为陈旧性骨折。
无其他重要并发症,避免了骨折畸形愈合,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本术式具有手术视野清楚,骨折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较快,并方便行尺神经前置,功能恢复佳等优点,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移位严重,软组织肿胀明显,外固定失败以及陈旧性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故而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来说,是值得选择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克氏针;肱骨髁上;携物角【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061-03【Abstract】Objective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 in children. Methods 126 patients(from March 2002 to December 2014)were treated with elbow posterior incision and Kirschner wire cross fixation for their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Surger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the ulnar nerve was performed. Results With this surgical method, 126 cases were completed, and the success rate was over 99.20%, with only 1 case of poor function of elbow, which was of old fracture. No other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the malunion was avoided,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This surgical method is endowed with many advantages, including clear operative field, anatomic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faster healing of the fracture, convenience of 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the ulnar, and perfect function recovery, etc. It has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on serious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 displacement, significant swelling of soft tissues, external fixation failure, and old fractures in children. Therefore, the surgical method is a worthwhile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supracondylar hurmus fractures in children..【Key words】Kirschner; Supracondylar humerus; Carrying angle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为儿童最常见的骨折[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我曾经接诊过一例因摔跤导致肱骨髁上骨折的小患儿。
在当时,孩子
被家长告知有肩部无力和疼痛的状况,X光照片显示出患儿肱骨髁上骨折,家长很担心,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及肩膀的未成熟,我提出了用夹板、海绵
垫和布带固定治疗的方法,以期尽量减少手术并减轻孩子的痛苦。
在治疗期间,家长每天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精心呵护。
孩子每天被要求
做一些特定的肩膀运动和体位改变,以帮助他们恢复活动度。
一周后,孩
子开始感到肩膀疼痛减轻,随着治疗的持续,他们最终顺利恢复了活动度,疼痛也完全消退。
总的来说,毫无疑问,对于这种比较年轻的患儿,恢复的关键是正确
的夹板和海绵垫,以减少正常活动受到的压力。
此外,父母也不能忽视孩
子的心理状况,及时关护和安慰,以使孩子在治疗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从外侧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6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经氯胺酮麻醉后行闭合复位经皮从外侧克氏针固定治疗,随访4~8个月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按Flynm 临床功能评定标准,62例中综合评价优26例(41.9%),良28例(45.2%),一般8例(12.9%),优良率87.1%。
结论闭合复位经皮从外侧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复位良好,骨折固定稳定,易被患者接受,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随着目前儿童娱乐项目的增多,儿童骨折开始多发,肘部骨折占所有儿童骨折的30%,其中肱骨髁上骨折占50%~70%。
如不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易出现V olkmann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及肘部畸形等并发症[1]。
我院于2005年-2010年采用C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的方法治疗6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2例患儿,男38例,女24例,年龄8~24岁,其中跌伤24例,交通事故22例,高处坠伤6例;右侧48例,左侧14例;伸直尺偏型42例,伸直桡偏型2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移位均较明显,按Gartland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标准,Ⅱ型(骨折有移位但非完全移位)42例,Ⅲ型(骨折完全移位)20例。
伤后就诊时间1 h至3 d。
1.2 手术方法氯胺酮麻醉后,在C型臂电视透视机下,按先纠正尺偏或桡偏移位,再矫正旋转畸形,最后整复前、后方移位的原则,手法复位满意后,经皮从肱骨外髁外侧穿入多枚克氏针行固定,透视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包扎伤口,石膏外固定。
术后观察3 d后出院,石膏外固定4周,石膏去除后锻炼肘关节伸屈活动2周后可拔出克氏针。
加强肘功能锻炼。
2 结果31例中优13例(41.9%),良14例(45.2%),一般4例(12.9%),优良率87.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3-02-26T08:52:47.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张治建顾峥荣代联乡何江[导读]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和相关问题。
张治建顾峥荣代联乡何江(广安区中医院骨科四川广安 638500)【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和相关问题。
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0例,分别予以闭合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结果治疗后随访6-12个月,其中非手术治疗的12例中,8例疗效优良,2例中,2例差;48例手术治疗者中,33例优良,10例中,5例差。
结论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宜先采取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对于肘部明显肿胀,手法复位失败者或者无法施行手法复位者,应选择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
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0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2例,手术治疗4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16岁,平均8岁。
其中12例骨折因无明显前后成角或侧方移位,给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其余48例骨折给予手术治疗。
骨折分型按照Gartland国际通用分型[1],60例当中I型骨折无移位12例,Ⅱ型骨折远端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后侧骨皮质仍有接触30例,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接触18例。
1.2 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12例,及时送医肘部肿胀不明显,皮肤张力不高。
先以侧方挤压法纠正内外侧移位,再以屈曲挤压成角法纠正前后移位,复位成功后,稳定骨折部位并使前臂中立位石膏固定,立即拍X线片,了解骨折复位情况。
骨折复位满意后,即以屈肘90-100°,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固定。
定期摄X片复查并密切观察肢端血循状况,石膏固定时间平均约3周。
(2)手术治疗48例,采用肘外侧切口38例, 肘后“S”形切口10例。
骨折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检查肘关节活动度正常后,将克氏针尾折弯后埋于皮下。
手术治疗患者大部分采取肘外侧切口,此切口因剥离骨膜较多,对骨折愈合干扰较大,肘内翻发生率较高,徐华梓等[2]报道为49.2%。
对于粉碎性骨折或者陈旧性骨折难以复位者,或者合并尺神经损伤者,宜采用肘后“S”形切口,它能充分暴露骨折,也可探查损伤的神经及血管[3,4,5,6],固定比较牢固。
尽量复位骨折,恢复力线纠正成角。
但肘后正中切口也有其不足,容易破坏伸肘组织,引起肘后粘连,降低伸肘力量及导致关节僵硬。
2 结果
所有病例都做到了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没有一例并发肘内外翻畸形,没有任何发生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的病例。
依据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患者肘关节功能:优=90分以上,良=75~89分,中=60~74分,差=小于60分。
其中非手术治疗的12例中,8例疗效优良,2例中,2例差;48例手术治疗者中,33例优良,10例中,5例差。
非手术组治疗优良率66.7%,手术组优良率68.8%。
总优良率68.3%。
3 讨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约占肘部骨折的75%,多发于5~8岁儿童,肘部骨折最多见,且合并肘内翻的发病率较高[7],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笔者认为宜先采取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对于肘部明显肿胀,手法复位失败者或者无法施行手法复位者,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注意防止肘内翻的发生,一是要矫枉过正,通过矫枉过正复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二是良好的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屈曲90°前臂中立位固定。
总之,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应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才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Gartland JJ.Manage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Surg Gynecol Obstet,1959,2:145-154.
[2]徐华梓,李也白,池永尤,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术后肘内翻畸形[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1):28.
[3]张占文,孙风鸣.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00例体会[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2):118.
[4]连鸿凯,彭庆州,史斌,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6例[J].中华创伤杂志1997;13(4):277.
[5]庄汉鹏,汪道清.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髁上骨折63例[J].河北医学院学报1995;16(5):290.
[6]陈兴爱,李永恒.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7例[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2;17(1):21.
[7]戴祥麟.小儿骨与关节损伤.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