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健康宣教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5
上消化道出血健康宣教首先,我要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非常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胃癌等。
消化道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它是由于胃酸和胃液对胃黏膜的损伤导致的。
食管静脉曲张是由于肝硬化等原因引起的食管内部静脉曲张扩张,从而导致食管出血。
胃癌是指胃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它会导致胃壁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出血。
接下来,我要谈一下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包括呕血、黑便或便血等。
呕血是指口中流出的带有血液的物质,它常常是鲜红色或者咖啡色。
黑便是指排便的颜色变为黑色,这是因为出血的血液经过胃肠道消化而变化的结果。
便血是指粪便中含有血液,它常常是鲜红色。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我们需要去医院就诊,并且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包括给予止血药物,帮助减少新的出血,并且促进溃疡的愈合。
内镜治疗是指通过内镜检查,并且进行腔内治疗,如注入止血剂、电凝止血等。
手术治疗是指在严重出血的情况下,通过手术来处理出血部位,手术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一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措施。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其次,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和不洁食物,防止食物中毒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再次,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息肉等。
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精神压力,避免长时间精神紧张,因为精神因素也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我们要提高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认识,尤其是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如果出现呕血、黑便或便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并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同时,我们要注意日常的健康生活方式,遵循预防措施,尽量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以预防吗?答: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管理的预防:进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为主,定时定量,忌饮酒,慎吃带刺食物。
如有腹部不舒服,尽可能避免生、冷、硬、烫食物,以半流食为主,适当减少进食量,达到8~9成饱即可,当症状缓解时再正常进食。
(2)环境适应的预防:了解所在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潜在危险因素,针对风险采取有效的规避手段。
随着气温冷热的变化相应增减衣物。
(3)改善睡眠质量的预防:规律作息制度,可适当运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和劳累。
充分利用值班、训练和执行任务间隙保证睡眠。
按时就寝,或者提前按海事训练时间模拟睡眠时间,尽可能调整使自己睡眠规律符合训练和任务的要求。
(4)精神、心理调整的预防:注意生活规律,保持精神愉悦,避免动怒及过分激动,对于工作和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如亲人病故等事件)正确对待,善于调节自己。
(5)药物应用的预防:对出现上腹不适症状等需要遵医嘱服药,对胃粘膜刺激药物应饭后服用。
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镇痛药、感冒药者,应尽可能停服,如有腹部不舒服,应及时找医生根据症状合理服用药物,力图迅速缓解症状,不使疾病发生,达到预防的目的。
慎重选择活血药。
(6)规范诊疗,按诊疗规范及时就诊、治疗。
当发现恶心、头晕、心慌、黑便等出血先兆时及时就医。
2. 什么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答: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疾患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都有哪些症状和表现或者身体有哪些不舒服?答:消化道出血在临床表现为呕出咖啡色液体或暗红色血液,或大便呈柏油样黑色,大量出血时可出现暗红色血便,出血量大时通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如心慌、头晕等症状。
消化道出血常有基础疾病的症状,如消化性溃疡有慢性反复发作上腹痛史;应激性溃疡患者多有明确的应激源;恶性肿瘤患者多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表现;有黄疸、右上腹绞痛症状应考虑胆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发生部位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胆胰部位,也包括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病变引起的出血。
【基本病因】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的溃疡部位是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此类出血主要由肝硬化引起。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4.胃癌患者的癌变部分出血。
5.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典型症状】呕血、黑便【伴随症状】1.贫血:由失血过多引起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随着血液的大量流失,患者会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四肢发冷、突然起立时晕厥等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严重者可伴休克。
3.发热:部分患者在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可出现低热,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
4.氮质血症: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一般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
【健康教育】1.指导患者出血期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引起窒息。
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2.呕血时,随时做好口腔护理,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关心安慰鼓励患者,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4.饮食指导:(1)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迅速由静脉输液(2)对少量出血无呕吐,临床表现无明显活动性出血者,可选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米汤。
(3)出血停止24小时后,给予少量温凉流质饮食,并密切观察有无再出血,如情况稳定逐渐增加流质饮食量,按顺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软食。
5.指导患者按医嘱正确服药,学会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不随便停药,慎用或勿用可导致或加重溃疡药物,如阿司匹林,泼尼松等。
6.安全指导:指导患者起床活动时由人陪护,预防跌倒。
7.避免打喷嚏,便秘,可使用开塞露或乳果糖,保持大便通畅。
8.疾病预防:(1)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及肝硬化等。
(2)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饮食要定时有节,切忌暴饮暴食,忌酒忌烟,不要饮用浓茶和咖啡。
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
1.什么是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
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
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
管和胆管的出血。
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
下消化道出血。
2.主要表现:
呕血、黑便,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皮肤湿冷、意识模糊等。
有时伴有发热。
3.主要危害:
出血时会有窒息、误吸等危险。
严重可能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4.自我保健要点:
1)休息:
(1)溃疡活动期症状较重时,卧床休息可使症状缓解。
(2)缓解期,应估计适当运动,严格根据病情掌握活动量,工作劳逸结合,以不感到劳累和诱发疼痛为原则,餐后避免剧烈活动。
(3)有夜间疼痛时,加服一次抑酸剂,以保证夜间睡眠。
(4)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2)饮食:
饮食要合理,定时进食,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以面食为主或软食、粥等,要充分咀嚼。
临睡时喝杯热
牛奶,可保护胃黏膜并中和胃酸,并可有效境地预防反复发作的胃出血。
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忌食酒、烟、浓茶、咖啡;禁忌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禁烟、禁酒。
3)积极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如消化性溃疡要持续遵医嘱药物治疗,预防复发,尤其在季节转换时更应注意。
4)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慎用或勿用致溃疡药物,如阿司匹林、咖啡因等。
5)如上腹疼痛节律发生变化或加剧,出现呕血、黑粪时,应立即就医。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危险因素】1、上胃肠道疾病,包括食管疾病和损伤,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强酸强碱等引起的损伤;胃十二指肠疾病和损伤,如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胃手术后病变如吻合口溃疡、残胃癌;空肠疾病,如空肠克罗恩病、空肠溃疡等。
2、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3、上胃肠道临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包括胆道出血、胰腺疾病、胸或腹主动脉瘤、肝或脾动脉瘤破裂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
4、全身性疾病,包括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尿毒症,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紫癜,风湿性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应激相关胃粘膜损伤,急性感染性疾病如爆发性肝炎、登革热等。
【饮食指导】1、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
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饮食。
出血停止后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半流质、软食,少量多餐,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饮食:活动性出血时应禁食。
止血后1~2天渐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避免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且应细嚼慢咽,防止损伤曲张静脉而再次出血。
3、肝硬化引起出血者,如伴有腹水宜进低钠低蛋白高热量饮食。
【日常护理】1、出血期应严格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并嘱床上大小便。
2、保持环境安静,注意保暖。
3、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饭后休息30分钟至1小时。
【用药指导】1、坚持按医嘱服药,以预防复发,尤其在季节转换时更应注意门诊随访。
2、慎用或禁用诱发出血的药物,如:乙酰水杨酸、咖啡因、保泰松、利血平等。
3、血管加压素可引起腹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有冠心病的病人忌用血管加压素。
【康复指导】慎起居,适寒温,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被,生活规律,劳逸适度,保护脾胃正气,避免不良情志刺激,防止病情加重及复发。
上消化道出血的健康宣教内容一、什么是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血源位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的出血现象。
它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胃食管反流病等。
二、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常见的症状包括:1.呕血:呕出鲜红色或咖啡色的血液。
2.黑便:排便时出现黑色或焦糊样的便便,称为黑便。
3.嗳气:嗳气时带有血腥味。
4.腹痛:腹部不适或疼痛感。
5.虚弱:因失血过多而导致虚弱、乏力等症状。
三、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1.胃溃疡:胃黏膜受损导致出血。
2.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血管扩张,易破裂导致出血。
3.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倒流至食管,刺激黏膜引发出血。
4.药物使用: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
5.肝硬化:肝功能异常导致食管静脉曲张,引发出血。
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饮食调理•避免过度饮酒,特别是高度酒精饮料。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新鲜或变质的食物。
•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等有助于胃黏膜修复的食物。
2. 合理用药•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时,应遵医嘱,并注意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避免滥用止痛药,尤其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3. 生活习惯调整•不要烟酒过度,戒烟限酒。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消化道问题。
五、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方法如果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给予止血药物、贴敷药物等。
2.内镜检查: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确定出血的位置和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3.介入治疗: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血管栓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