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 酶(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48
浙科版必修1第三节《酶》word教案《酶》教案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三节,内容主要包括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等。
教材将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讲述,比较突出的体现了科学实验推动科学发展这一观点,对此教师应当明确指出。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系。
生物体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基于这点,酶和教材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联系紧密。
酶的化学成分与第一章第二节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相关,所以本节教材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学术状况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酶已有较多接触,关于酶的概念以及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学生具有初步的印象。
酶的专一性、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学生设计实验、主动探究,理解及操作上可能会有相应的难度;如何通过对比、归纳以及联系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代谢与酶的密切关系,从而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另外,本节课有较多的资料、图表及课外阅读,学生如何分析阅读,需要较强的理解、分析、驾驭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酶的催化机理和特性。
2.正确分析各种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3.举例说明酶的效率和特异性。
[过程和方法]1.尝试通过与无机催化剂的对比,归纳、整理出酶的催化特性。
2.运用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1.2.通过讨论分析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3.体验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促进关系,体验生命科学价值学习教育。
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看一个方程式。
(ppt展示:n2+3h22nh3)这是一个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进行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活动】高温、高压、催化剂。
§3.3酶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年级:高二年级一、教材分析《酶》选自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本节课主要阐述了酶的概念以及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与性质,酶是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
了解酶的本质、特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延伸对蛋白质功能、性质的理解,对理解细胞中复杂的代谢过程能井然有序地进行、理解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重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作用。
故本节内容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知识体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了ATP的基础上,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光合作用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与能量以及之前的蛋白质部分的内容,并且在初中也学习过无机物中的催化剂。
但是生物催化剂的所涉及的知识可能更能联系实际,应用性更强,学生在认知和应用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酶的概念;2、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与特性;3、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
【技能目标】1、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会对假设中的重要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设计比较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估;3、学会依据实验目的,操纵和控制自变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观点;2、感受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支架式教法、演示法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教师活动】情景引入:“我很羡慕那些健壮的人,胃口好吃嘛嘛香。
必修1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三节酶
一、教学目标:
1、简述酶的概念
2、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像酶发现过程那样,科学是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观点。
3、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感受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4、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概念、本质、作用和特性。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七、板书: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二节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扩散: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二、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1、红细胞涨破、皱缩实验
2、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的实验
三、
被动转运
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否否
易化扩散高浓度—低浓度是否
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是是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八、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