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指导】记叙文写作的几种结构模式
- 格式:docx
- 大小:22.70 KB
- 文档页数:6
时空序列式结构记叙文写作指导诗词创作中常用时空结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也是宋词中运用时空序列式结构高度概括人生的名篇之一。
全词以“听雨”为媒介,按照时间(少年――壮年――老年)和空间(歌楼――客舟――僧庐)顺序来安排结构,将一生的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写出了三种心境(少年风流,不识愁滋味;壮年飘零,悲凉沧桑;晚年憔悴,寂寞孤独),读来使人凄然。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也是运用时空序列式结构的代表作,诗人把“乡愁”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的时序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时空序列式结构也是记叙文、散文常用的结构模式。
因为人物的性格成长、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里的,所以,一般人在写记叙文时都喜欢采用这种时空结构。
这类文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空顺序来组织文章的结构,可分为时空正常式与时空穿越式。
一、时空正常式1.时序式(纵式)结构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人叙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连贯式的,即在时间上不间断的故事;一种是不连贯式的,即截取几个生活片段,然后按照时间顺序组合起来。
从另一角度来看,时序式有顺时针方向的顺进式和逆时针方向的逆进式。
“顺进式”即按照时间先后和事件的发展顺序安排的结构,“逆进式”即开篇倒叙,然后回过头来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回忆的结构。
2.空间转换式(横式)结构就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所以,人们在写记叙类文章时也常常会采用空间转换式的结构。
随着地点的变换,分别展现不同的画面。
在游记类散文中常以行踪和方位变化为序,无论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都是空间顺序的体现。
3.时空式结构这种文章以时间的先后推移为经、空间的方位变换为纬,将时间和空间相互糅合在一起,以此来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要点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通常叫做顺序。
顺序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
顺叙的使用最为广泛。
例如《散步》、《金黄的大斗笠》、《我儿子一家》。
(2)倒叙。
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
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
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
例如《背影》、《父子情》就运用了倒叙。
(3)插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羚羊木雕》。
(4)补叙。
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
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不是死板的方法,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灵活运用。
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
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
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事实、描述经历或体验为主要手法的文学体裁。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经常需要写记叙文,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对于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帮助学生们写出优秀的记叙文作品。
一、确定主题和要点在开始写作之前,要明确记叙文的主题和要点。
主题是作文的核心思想或表达的中心思想,要点则是用来支持和展开主题的细节和情节。
可以选择自己的亲身经历、故事、旅行、读书、电影等作为记叙文的主题,通过细节和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你所表达的思想或情感。
二、合理运用叙述手法1. 时间顺序叙述: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清晰地展现事情的发展过程。
可以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过渡词来连接时间段,使文章层次清晰。
2. 空间顺序叙述:通过地点、场景的变化来描绘事情的发展。
可以运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人物的动作和情感,使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3. 人物回忆叙述:通过人物的回忆和思考来叙述故事,增加文章的思考深度和情感层次。
可以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更好地体验到故事的真实感。
三、丰富形象化描写形象化描写是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场景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描写方法:1. 人物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形象,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情感变化等方面。
2. 场景描写:通过描写场景的细节和氛围来烘托故事的情感。
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场景更加丰富多样。
3. 感情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让读者对故事中的情感有更深的体验。
可以运用心理描写、比喻等手法来表达情感。
四、注意结构和语言运用1. 文章结构:记叙文可以采用开头、中间和结尾的结构。
开头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使用引话、悬念等手法;中间要展开故事情节,注意适当的转折和承接;结尾要有总结和反思,展示主题的深意。
2. 语言运用:记叙文要求语言通顺、流畅,注意句子的长度和节奏感。
记叙文常见结构_记叙文写作指导(1)、时序顺进式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
其模式如下:开头(引出故事)→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结尾(议论点题)。
(2)、平列展开式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基本模式是:材料①开头(引出材料)→主体材料② →结尾(抒情、议论)材料③(3)、对比映照式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
其基本模式为:正面材料开头(引出材料)→ →结尾(抒情、议论)反面材料说明:行文时一定要写出对比点,为议论、抒情做准备。
至于先写正面材料还是先写反面材料则视作者的构思和材料特点而定。
(4)、穿插回放式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操作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
其模式为:开头(交待物象,引出材料①)→发展(引出材料②)→高潮(引出材料③……)→结尾(抒情、议论)(5)、时空交互式“时空交互式”结构顾名思义,是指将时间和空间相互糅合在一起,以此来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的记叙文,其内容一般都是时间跨度较大,而空间转移又比较频繁的人事等。
采用“时空交互式”,有利于对处于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人事等有条理地进行叙述。
(6)、逐层深入式逐层深入的写法符合人物性格形成、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所以,“逐层深入式”的结构也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比较容易掌握,因为只要我们能让文章在内容前后上表现出某种“意思”的“递进”便可以了。
记叙文写作指导一.记叙文的一般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
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二、记叙文的开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
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
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
”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
”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
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悬念法。
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5)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名言开路,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
记叙文写作的几种结构模式
记叙文写作的几种结构模式
1、线形结构模式
所谓“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就是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
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
这种形式的记叙文从小学写到初中,又写到高考考场。
这种形式的记叙文内容很单纯,不容易出彩,在高考考场很难得高分。
要想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的优秀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必须至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符合记叙文文体特征——善于描写,有意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表现力,适当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增加文学意蕴。
下面我们就以高考“心灵的选择”话题优秀作文山西考生的《大米饭的洗礼》来谈谈这篇“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得高分的原因。
大米饭的洗礼
(高考“心灵的选择”话题优秀作文)
幸福如一抹浅浅的雾,淡淡地飘在天涯,飘在村东的路口,与那个破旧的屋子里的大米饭的香味融合,弥漫在我的心窝。
为了它,我曾等了一个夏天,等老了一个童年。
而此刻,它竟像一笛箫音,轻轻回响在我心灵的深处……
第1页共6页
小时候,家里很穷。
穷人的天空在记忆中是灰白色的,而穷人总是有一双哀伤的眼睛,那是在他的孩子们咕噜咕噜地喝稀饭的时候。
那年,外婆害病了,为了外婆,母亲借了一升大米,细粮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东西。
每天早晨,母亲蒸一碗白稠稠的大米饭,然后一口一口给外婆喂下。
每到此时,我就蹲在墙角咽口水。
孝敬的定义就是把好东西留给外婆
吃吗?那时,我常常这样想,直到有一天……
那天,天气晴朗得可爱。
早上,照例是一碗大米饭和我们的稀饭,而外婆因身体不舒服没有起来吃饭,母亲急着去地里,临走时叮嘱我喂外婆。
望着端过饭碗的瘦瘦的我,外婆说:“乖囡,外婆不想吃,你去吃了吧,啊?”外婆和蔼地抚着我的头。
“哎!”我满心欢喜,忙不迭地端走了那碗我梦寐以求的大米饭。
但就在这时候,
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简单的思维告诉我:“这是外婆的饭,我不能吃!”就这样,我痴痴地盯着那碗大米饭,窗外的阳光,小鸟的鸣啾,全都变成了一碗碗的大米饭,在我眼前晃动。
有好几次,我都差点忍不住了,一碗大
米饭的诱惑力当时真是不亚于吸引一根针的那块大磁铁,而它又仿佛一个女妖,美丽地谄媚地笑着,想要一口把
我吸进去似的。
而我就端坐在那儿,在吃与不吃之间徘徊,耳边不断地响着一句话:外婆的饭,我不能吃……
门“吱”地被母亲推开了,我扭过头去,看着母亲:“娘,外婆的大米饭我没吃。
”我的嘴一撇,想哭。
母亲怔
怔地看着,突然像明白了什么,紧紧地抱着我,大滴大滴的泪水滴在我的脖子上。
那一刻,我知道,我做对了,
那一刻,我好像突然长大了,因为我终于可以承载母亲的眼泪了。
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暖暖地照在我和母亲的
脸上,屋里一片淡淡的红色,在这静谧中,我尽情地分享着母亲的泪光……
那一年,我8岁。
小小的我,像是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没错,就是这样的。
我清楚地记得,外婆世的那天晚上,我梦见外婆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捧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
第2页共6页
点评:
文中划线三句分别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表现力;文中的斜体红字部分使用了语言描写和表情描写,斜体蓝字部分使用了幻觉式的心理描写,斜体绿色部分是语言描写和表情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文中的黑体字部分使用了环境描写更渲染了气氛,增加了文学意蕴。
正是这些优点使得这篇内容单纯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形象感人,给阅卷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2.块状结构的记叙文
所谓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就是指一篇记叙文可以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是学生在特定场合——高考考场——易于结构的作文形式,也是易于被特殊读者——阅卷老师——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的记叙文作文形式。
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又可以分成以下两种:
(1)无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
这种形式的记叙文一般又称为复杂的记叙文,每篇文章由多件事或多个人物组成,用来塑造同一人物和表达同一主题。
这组成一篇文章的多件事中的每一件事和多个人物中的每一个人物片断就构成一篇记叙文块状结构中的一个板块,自然形成清晰的结构层次,让读者一目了然。
这种形式的记叙文和线形结构的记叙文相比,其优势在于它容量大,内容复杂。
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给同学们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易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的复杂的记叙文来。
当然它首先是记叙文,要求突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善于描写。
这一点同上线形结构记叙文的要求,不再赘述。
举例说明:
第3页共6页
母爱
(“答案是丰富多彩”话题作文)
二十年前父亲家很穷,只好娶了邻村的一个哑女为妻,这个哑女后来便成了我的母亲。
小的时候,同村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只要一见到我,便一哄而散,还丢下一句“他妈是哑巴,咱不跟他玩”。
每当这时我只有哭着跑回家,将满肚子委屈全撒向无辜的母亲。
她总是听完我的哭诉后默默地走开。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埋怨老天对我的不公,也渐渐对我的哑母产生了一种厌恶。
调皮大概是所有顽童的天性吧。
孤独的我惟一的爱好,便是“筑长城”:排满一长串的砖头,然后一推,便顺次倒下去,只有听见那轰轰烈烈的砖声时,我才能得到短暂的欢乐。
有一次,我将邻居家的新砖砸断了好几块,邻居怒气冲冲地揪起我的耳朵将我拎到母亲的面前。
她见到我在邻居手下揪得通红的耳朵,顿时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掉,用他公鸭般的嗓子训斥母亲:“不会说话,当然不会教导孩子。
”只见母亲在他的训斥下,变得更加手足无措,最后“扑通”一下跪在地上。
邻居见这架式,只好放开我,讪讪地离去了。
当时我只觉得母亲的软弱对我是一种耻辱。
为了证明我这哑巴的儿子也能有出息,我一直发奋地读书。
当我收到县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的举动让我惊异:一直很沉默的她,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横颠竖倒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到一个村里人就拿出它兴奋地“嗷嗷”直叫,还手舞足蹈。
我想她真的挺高兴,也许她只是想证明她哑巴的儿子不比别人差,她儿子的成功弥补了她的缺憾。
看到她那副手舞足蹈的样子,我第一次觉得母亲其实也挺可爱的。
第4页共6页
在县中念书挺不容易,为了不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负担,我很少回家,只有父亲偶尔送些鸡蛋和自家的咸菜给我加加菜。
那是一个数九天气的夜晚,上完晚自习往宿舍去,发现路边蜷着一个人。
本来倒没注意,但
当眼光触及那双破棉鞋时,我定住了脚步,是母亲!她抬起头抖了抖身上的雪,用笨重的步伐走到我身边,冻得
伸不直的指头还死死扣住一个包。
我打开包一看,一双新棉鞋和一些鸡蛋。
我用手一摸,鸡蛋上还留有余温。
她
开心地拿出一个鸡蛋,剥开送到我的嘴边,看着她请求的目光,我含着泪咬下了一口。
当知道她在雪地里等了我
近两个小时后,我心疼地怒斥她:“为什么不到班级里来找我?”她委屈地低下头,用手语告诉我:“我不想让人
知道你母亲是哑巴,他们会笑话你。
”这时我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一把搂住了现在只及我肩高的母亲。
她
的表情更让我惭愧,她先是惊恐,后又转为高兴,最后试探性地搂住我。
世界上母爱的方式何止千万种,但我独爱母亲对我的爱,因为它是默默地。
点评:
这就是一篇典型的无标志块状结构的记叙文。
全文由四件事情组成。
每件事前后没有明显的结构上的标志。
但四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串联:“也渐渐对我的哑母产生了一种厌恶”,“当时我只觉得母亲的软弱对我是一种耻辱”,“我第一次觉得母亲其实也挺可爱的”,“这时我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一把搂住了现在只及我肩高的母亲”。
由“厌恶”“耻辱”到理解、感激形成一条感情线索。
还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世界上母爱的方式何止千万种,但我独爱母亲对我的爱,因为它是默默地”——歌颂母爱。
这样这篇文章虽然“形散”但“神聚”。
四件事自然形成
块状结构,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当然,这篇记叙文也突出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善于描写,从而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作者要传达的深挚感情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第5页共6页
(2)有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
这类记叙文每篇文章不仅由几件事或几个人物构成一个个板块,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且有这样那样的明显的标志,使得原本自然、原始、界线模糊的几个板块,层次更加清晰,形式更加美观,考场作文的特点表现得
更加鲜明,更易被阅卷老师接受和青睐。
按“标志”的不同可将有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再分成四种形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数字小标题标志如下文:
06年湖北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
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
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