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进式--议论文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28
高一议论文写作指导材料三层层深入说理深刻——议论文基本结构之层进式一.了解层进式结构对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提出论点后,“为什么”与“怎么办”这两部分的论述,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
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样做的方法。
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需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办”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办”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
如果文章侧重于谈“为什么”的问题,那么一般提出论点后有两种思路: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角度论证;如果观点是“我们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就侧重谈“读书”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观点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性;如果观点是“这种盲目‘哈韩’的做法并不好”,那就重点谈“不好”的理由,或“盲目‘哈韩’的危害性”。
二.佳作引路(在范文中深入了解层进式结构)学会舍弃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中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盘若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将丧失自己的运算功能。
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舍弃。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而我们的承受力有限。
如果大脑是一个仓库,不管仓库多大,一种东西充斥其中时,另一种东西定然无法进入。
比如读书,当我们痴醉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又怎能专注于复杂的几何方阵,怎能用心于浩繁的英语单词呢?想读的和该读的,你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作出类似的选择。
舍弃应该舍去的,你便是智者;舍弃不该舍去的,你就是愚夫。
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家具、财产、衣物,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却从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几箱书,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了那些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
议论文层进式结构范文第1篇议论文结构用是什么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现在高考一般以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所以作文(议论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观点,然后就是选材论证的过程。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体现在:一、材料作文:“引——析——提——联——结”的论证结构。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
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
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
“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
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
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
“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
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二、其它形式的议论文(包含话题作文)一般体现在:“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的论证结构。
第一步:立论。
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
当然,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入据。
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
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层进式结构一、知识概述层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二、例文借鉴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
(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例:严于解剖自己1、提出中心论点: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
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
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
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3、得出结论,照应开头:只有“解剖我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例文一】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傲然挺立于飞沙走石的沙漠之中的胡杨,创造了“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奇迹,它们追求的是与沙漠抗争的坚强与不屈,却从不向往微风吹拂、细雨飘落的江南水乡。
在不屈信念的追求中,它们保持了最真的自我,认清了自我价值的真正所在。
人生亦如此。
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
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
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
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婀娜多姿的杨柳向往多姿多彩的春天,鸟儿向往蓝天白云一样,应永远记住自己最真实的身份,认清自我价值,而不可以超越这个极限,去做不自量力的事。
高考议论文的四种论证结构形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层进式论证结构应用示范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结构文章,展开议论分析。
这种结构纵向开拓,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它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
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应用范例】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天地合而万物生。
大自然厚德载物,却从不以造物主自居。
雨水润物无声,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
清风徐来,带来阵阵花香,你甚至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
这些自然万物无处不在,却温柔敦厚,不事张扬。
而在自然中生长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呢?因此,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
(从自然万象的描述中引出本文论点。
)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自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
“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几进年来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
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吧息,因为此时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东西方差距,没有妄自尊大。
故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阐述“为什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
)不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是一种优雅的风度。
在三月份的日本九级特大地震中,日本民众充分展示出了这种姿态和风度。
几千遇灾民众正等待救援物资,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心中的恐惧,领取物资时也没有一个人插队,最后整个场地没有任何垃圾,他们没有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的生命、需求都是平等的。
议论文——层进式结构一、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图1、并列式:(1)并列分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2)并列论据:(引论——本论——结论)2、对照式:正反论述:(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反面阐述——结论)3、层进式(递进式)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例:严于解剖自己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
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
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
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例:专心致志方能成功--读《弈秋》有感读罢《孟子·弈秋》颇有感触。
二人学弈,其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其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质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否则一无所成。
迄今为止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有一次在进行提炼镭元素的研究时,她的同学在她身后垒起十多张椅子她竟毫不觉察。
做事到如此专心的地步,令人称叹。
可以说,居里夫人的成功也许有许多因素,但专心致志不能不说是她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写作诗文有许多是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思考成熟的。
南宋著名学问家朱熹治学要求自己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要求自己“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
议论文的结构——层进式
层进式
在论证思路中,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层进式。
层进式结构模式一:
引论(提出论点和论题)提出问题
是什么层
本论为什么分析问题
怎么办解决问题进
(照应全文)
以《要钻牛角尖》为例:
(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是什么);(提出问题)
(2)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为什么);(分析问题)
(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怎么办);(解决问题)
(4)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多造就人才(会怎样)(结果)
请看下面这道作文题:
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
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然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
有人曾作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
根据以上材料,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围绕“吸收和给予”的辩证关系,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
(1)要想给予,首先必须吸收;(是什么——提出问题)
(2)吸收是为了给予,给予的快乐又成了吸收的动力;(为什么—分析问题)
三个分论点:从吸收是给予的基础,到吸收是给予的动力,到不断吸收才会不断给予,一层比一层深入。
(3)要想不断地给予,同时还必须不断地吸收。
(怎么办—解决问题)。
议论文结构层进式结构一、什么是层进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递进式结构。
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
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
二、层进式的三种模式(一)模式一。
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大到小、由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题目:寻找读书的幸福小时候不知道读书的幸福提纲后来品尝到读书的幸福现在正努力寻找读书的幸福这个提纲按时间先后顺序写自己对读书幸福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由无到有,由浅人深,脉络清楚,符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要求。
(二)模式二。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引论(提出论点或论题)论证分论点1-—回答“是什么"本论论证分论点2—-回答“为什么”论证分论点3——回答“怎么办”结论(照应)“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不一定是下定义,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对比说明.语言一定要简洁些。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
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
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