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湛江一模作文评讲
- 格式:ppt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20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二)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
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
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
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
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
”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2017湛江一模语文试卷5(0206)湛江市2017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或饮酒的。
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等相关事务。
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
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
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
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
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实行官府酒类专卖制度。
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武帝死后,酒类专卖制度被取消,改征酒税。
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的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视饮酒为“嘉会之好”。
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
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
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
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
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在汉代酒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
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酺五日。
”酺五日的意思是欢聚饮酒五日。
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
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湛江市2017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一)语文第 2 页共 19 页子百户牛酒。
酒用来犒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
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测试题语文试卷(一)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缀段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
胡适曾在评价《儒林外史》时对“缀段性叙事”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
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
”这种叙事方式在现代影视传媒领域广受青睐,一些中外电视系列剧具有明显的“缀段性叙事”特点。
然而,在文学批评史上,“缀段性叙事”曾被指有“致命弱点”。
不少学者以西方小说的结构标准,借用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结构布局的论述,采论证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缺乏“结构”意识,认为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就在于叙事作品的“缀段性”。
殊不知,和西方叙事传统不同,中国的叙事结构自有其特点。
西方叙事观强调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强调叙事的“头、身、尾”相统一,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
但中国叙事传统,自先秦的史传文学始,重心就在于以人物为中心搭建的空间结构,并且外在的结构形式往往和内在的精神紧密相联。
到了现代影视大行其道的时代,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恰成了对当今电视系列剧叙事优点的阐述。
西方学者关注到的当代系列叙事的特征和要素,早在中国明清长篇叙事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西方系列剧和中国传统叙事的“巧合”,勾勒出的是中国传统叙事在经历“西学东渐”遭遇“迷茫”后,又在当代与世界的接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叙事蓬勃的生命力。
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不分版本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第 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禅宗修行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悟〞。
关于“悟〞,各种解释,大同小异,究其实质就是不借助逻辑推理的心领神会,即非逻辑性,重在自我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说。
禅宗的这一特点与艺术思维是十分类似的。
一、“无理而妙〞。
由于人们对艺术的不合逻辑已经习以为常,因而见怪不怪,如果将艺术的眼光收起,而以逻辑的眼光审视,艺术的有悖常理那么比比皆是,诸如这样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
〞〔杜甫〕按照审美的眼光来看,每句都是荒唐的。
白发再长也不会到达三千丈,瀑布也不是银河从九天落下,花、鸟不是人何来溅泪、惊心?月光各处皆一样,又何来“月是故土明〞。
奇怪的是,人们不仅宽容了这样的荒唐,而且极为欣赏、推崇这种荒唐。
正如清代诗论家贺裳所说的“无理而妙〞。
在非逻辑、非常理这一点上,禅悟与艺术思维实在是太一致了。
二、意在言外。
意在言外是禅悟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禅悟的这一特征竟然用诗来比喻。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最是讲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
诗之耐品,也就在这里,如果一目了然,显豁明白,还有什么诗味?还有什么美呢?中国艺术向来推崇含蓄、空灵。
含蓄,重在含而不露,空灵那么重在透彻玲珑、实中见虚、虚中见实、淡而有致、语浅意深。
在这些方面,参禅与作诗是颇为相通的。
“活参〞是构成参禅的重要特色。
禅宗有个著名理论:“参活句勿参死句。
〞所谓“参活句〞,就是说,不可拘泥活句外表的意思,要善于灵活地理解。
禅的“活泼泼〞,充满生气,禅的耐人寻味,言此意彼,禅的空灵透脱,妙趣横生,均与“活参〞有关。
诗人们从禅的“活参〞获得启发,认为“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
广东省湛江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