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湛江一模作文评讲
- 格式:ppt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20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二)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
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
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
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
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
”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2017湛江一模语文试卷5(0206)湛江市2017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或饮酒的。
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等相关事务。
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
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
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
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
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实行官府酒类专卖制度。
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武帝死后,酒类专卖制度被取消,改征酒税。
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的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视饮酒为“嘉会之好”。
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
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
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
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
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在汉代酒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
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酺五日。
”酺五日的意思是欢聚饮酒五日。
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
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湛江市2017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一)语文第 2 页共 19 页子百户牛酒。
酒用来犒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
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测试题语文试卷(一)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缀段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
胡适曾在评价《儒林外史》时对“缀段性叙事”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
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
”这种叙事方式在现代影视传媒领域广受青睐,一些中外电视系列剧具有明显的“缀段性叙事”特点。
然而,在文学批评史上,“缀段性叙事”曾被指有“致命弱点”。
不少学者以西方小说的结构标准,借用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结构布局的论述,采论证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缺乏“结构”意识,认为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就在于叙事作品的“缀段性”。
殊不知,和西方叙事传统不同,中国的叙事结构自有其特点。
西方叙事观强调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强调叙事的“头、身、尾”相统一,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
但中国叙事传统,自先秦的史传文学始,重心就在于以人物为中心搭建的空间结构,并且外在的结构形式往往和内在的精神紧密相联。
到了现代影视大行其道的时代,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恰成了对当今电视系列剧叙事优点的阐述。
西方学者关注到的当代系列叙事的特征和要素,早在中国明清长篇叙事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西方系列剧和中国传统叙事的“巧合”,勾勒出的是中国传统叙事在经历“西学东渐”遭遇“迷茫”后,又在当代与世界的接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叙事蓬勃的生命力。
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不分版本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第 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禅宗修行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悟〞。
关于“悟〞,各种解释,大同小异,究其实质就是不借助逻辑推理的心领神会,即非逻辑性,重在自我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说。
禅宗的这一特点与艺术思维是十分类似的。
一、“无理而妙〞。
由于人们对艺术的不合逻辑已经习以为常,因而见怪不怪,如果将艺术的眼光收起,而以逻辑的眼光审视,艺术的有悖常理那么比比皆是,诸如这样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
〞〔杜甫〕按照审美的眼光来看,每句都是荒唐的。
白发再长也不会到达三千丈,瀑布也不是银河从九天落下,花、鸟不是人何来溅泪、惊心?月光各处皆一样,又何来“月是故土明〞。
奇怪的是,人们不仅宽容了这样的荒唐,而且极为欣赏、推崇这种荒唐。
正如清代诗论家贺裳所说的“无理而妙〞。
在非逻辑、非常理这一点上,禅悟与艺术思维实在是太一致了。
二、意在言外。
意在言外是禅悟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禅悟的这一特征竟然用诗来比喻。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最是讲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
诗之耐品,也就在这里,如果一目了然,显豁明白,还有什么诗味?还有什么美呢?中国艺术向来推崇含蓄、空灵。
含蓄,重在含而不露,空灵那么重在透彻玲珑、实中见虚、虚中见实、淡而有致、语浅意深。
在这些方面,参禅与作诗是颇为相通的。
“活参〞是构成参禅的重要特色。
禅宗有个著名理论:“参活句勿参死句。
〞所谓“参活句〞,就是说,不可拘泥活句外表的意思,要善于灵活地理解。
禅的“活泼泼〞,充满生气,禅的耐人寻味,言此意彼,禅的空灵透脱,妙趣横生,均与“活参〞有关。
诗人们从禅的“活参〞获得启发,认为“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
广东省湛江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
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测试题语文试题(四)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期,会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次数空前频繁。
前人在概括春秋形势特点时常说:“世道交丧,盟诅滋彰”“侵伐盟会,无时无之”,诚为不刊之论。
可以说,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
春秋会盟是中国奴隶社会衰落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奴隶制遭破坏、大国争霸、礼乐废坏的社会现实。
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春秋史,就必须对春秋会盟进行探讨。
春秋会盟作为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会盟是实行霸主政治的手段。
西周时,天子有无限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册封一些方伯,代表自己坐镇一方,进行统治。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霸主政治。
霸主政治象方伯政治一样,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形式。
春秋时,“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的社会心理驱使着人们仍然尊崇周室。
霸主迎合人们这种心理,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帜,提出“奖王室”的口号。
当王室发生内乱或遭侵凌时,就举行会盟,帮助王室平定混乱。
如王室的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王子朝等发动的叛乱,便都是霸主或大国诸侯帮助平定的。
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测试题语文试卷(五)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文的自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
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
)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湛江一模语文作文《湛江一模语文作文》篇一《那一次独特的湛江之行与成长》之前参加湛江一模的时候,语文作文的题目有点特别,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自己在湛江的一段经历。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我和家人去湛江旅游。
刚到湛江,那股子海腥味就扑鼻而来,这是属于这座海边城市的独特味道。
我们去了当地的一个渔市场,哇,那场面像开了锅一样热闹。
有个卖鱼的大叔,嗓门子特别大,他面前的鱼种类可多了,那些鱼在盆里一个劲儿地乱蹦,水溅得到处都是。
大叔一边熟练地把鱼捞起来展示,一边大声地跟顾客讲价:“我这鱼新鲜得很,刚出海的,便宜不了多少啊。
”他脸上的皱纹仿佛都在跟着他的喊声一蹦一跳的。
我们沿着海边走,沙滩软绵绵的,不过到处都有被冲上岸的贝壳和小螃蟹。
我看着那些小螃蟹横着走路,特别滑稽。
我就跟着它们跑来跑去,想抓一只。
可这些小家伙狡猾得很,一下子就钻进沙子里不见了。
我找啊找,眼睛瞪得大大的,跟寻宝似的。
这时候对面走来一群小孩子,他们拿着小铲子,轻车熟路地在一个小沙坑旁边一挖,就挖出了几只小螃蟹。
我就厚着脸皮上去请教。
他们得意地告诉我,要先找那些有小气孔的地方,那下面准有螃蟹。
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也挖到了一只小螃蟹,可把我给乐坏了。
就像这湛江之行充满了各种小惊喜一样,湛江一模的作文题目,也像是在引导我们发现平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小宝藏,要从自己真实的体验里挖出那些宝贵的记忆和感受来写。
篇二《湛江一模:回忆中的那抹色彩》说起湛江一模的语文作文,我就想起当时在湛江见到的美丽晚霞。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湛江的海边溜达,没想着会看到那么美的景色。
天空就像是被一个调皮的小孩打翻了颜料盒,一片火红火红的。
那片红色还不是单一的,有的地方颜色深一些,看着像烧得正旺的炭火;有的地方浅一些,像是小姑娘害羞的脸蛋。
在火红色的旁边,还有金黄的光线渗出来,就像给天边镶上了一道金边。
云儿们也像是被这绚烂的色彩感染了,全都变成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形状。
有的像匹马,在空中奔腾着;有的像个大棉花糖,感觉一口就能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