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018届高三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炼字)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6.51 KB
- 文档页数:8
语文科《古诗鉴赏——语言篇:炼字、诗眼》导学案一、方法指导第一节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案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炼色彩词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4.炼虚词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例题展示】1.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句中“悦”“空”二字的妙处。
(6分)请思考〖答案示例〗“悦”,愉悦,高兴。
“空”,空明,清静。
二字都是使动用法,作“使……愉悦”“使……空明”讲。
(步骤一)(2分)在焕发着日照光彩的青山中,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人行走在清清的水潭边,身影倒映在水中,湛然清明,心中也杂念全消,一片空明。
2018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1。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1)“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项符合题意.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
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
《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018届高三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炼字)《考试说明》是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要求: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形象化的语言,读者通过语言媒介才能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反响,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3.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即分析诗眼或炼字。
什么叫“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寻找诗眼的方法:(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思的原因是独上江楼物思念思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在惆怅思的对象是去年同来的望月人人落寞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非凄清(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A、“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闹用了拟人的手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B、“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弄字而境界全出。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一、诗歌语言炼字1.1 炼字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炼字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个好的诗歌,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名字。
就像我们给自己起名字一样,要让它既能体现我们的个性,又能让人一听就能记住。
炼字就像是给我们的诗歌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让我们的诗歌更加吸引人。
1.2 如何炼字如何炼字呢?我们要学会用词准确。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个词很美,但是用在这个句子里却不太合适。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换一个词。
我们要学会用词生动。
有些词语虽然很美,但是读起来却没有什么感情。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用一些生动的词语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我们要学会用词有画面感。
好的诗歌就像是一幅画,我们要用词语来描绘出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样,我们的诗歌才能更加吸引人。
二、诗歌语言炼句2.1 炼句的重要性炼句就像是给我们的诗歌做整形手术。
一个好的诗歌,不仅要有美丽的外表,还要有流畅的内在结构。
炼句是非常重要的。
2.2 如何炼句如何炼句呢?我们要学会断句。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句话读起来很累赘。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断句,让句子变得更加简洁明了。
我们要学会换行。
有些句子太长了,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压抑。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换行,让句子变得更加舒展。
我们要学会排比。
排比可以让我们的诗歌更加有力量,更加有感染力。
三、诗歌语言炼诗眼3.1 炼诗眼的重要性炼诗眼就像是给我们的诗歌开了一盏灯。
有了这盏灯,我们的诗歌就能够照亮前方的道路,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出彩。
3.2 如何炼诗眼如何炼诗眼呢?我们要学会观察。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很平淡无奇。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用心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要学会思考。
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是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思考,从中汲取灵感。
我们要学会感悟。
有些事情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经历去体会。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感悟,让我们的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总结:同学们,炼字、炼句、炼诗眼是我们创作诗歌的重要环节。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白话翻译)二、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一、(2018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2018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18年全国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诗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诗眼”的基本特点;2、能多角度地分析“诗眼”的作用;3、能根据试题指向,灵活运用对应的方法赏析“诗眼”。
一、高考真题感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先从时间很快的角度来表现“过”:早雾刚刚消散,朝阳还未升起,没来及等景象展开就离开这个地方了;②再从行舟速度很快的角度来表现“过”:站在船上远远地通过柳树来辨识城市的方位,一霎眼功夫,眼前已经是满山枫树,到了另一处水湾。
二、常见的提问形式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三、诗眼知识(一)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二)寻找诗眼的方法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3、其他关键词:拟声词、数词、叠词、活用词、语义双关词等四、解题方法(一)【思路】1、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
或者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神。
诗歌鉴赏学案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一、学习目标:1.探研古代诗歌炼字内容的特点和高考考查的方式、重点2.总结古代诗歌炼字题的答题方法技巧3.通过对应训练感受运用相关知识提高鉴赏能力二、炼字内容概述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外乎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
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018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2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分)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7题。
(共12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另U 离情。
注释: 【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B.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C.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D. 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3分)(王昌龄《古意》) (晁补之《吴松道中》) (张耒《感春》)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郦道元《水经注》) (杜甫《秋兴八首》)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11 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三、【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2018届高三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炼字)《考试说明》是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要求: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形象化的语言,读者通过语言媒介才能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反响,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3.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即分析诗眼或炼字。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思的原因是独上江楼物思念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在惆怅思的对象是去年同来的望月人人落寞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非凄清(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A、“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B、“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和生命,同时,"弄"字化静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情趣。
(四)抓词类活用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B、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
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
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C、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着色的思绪”。
(五)抓典型词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满腔报国热忱(chén)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的主旨——抒写愤懑之情。
↑扼腕本来是一个动作,指用一只手用力握住另一只手腕,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表示振奋、惋惜、愤慨等。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用以翻出新意。
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2、借以增添情趣。
如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3、靠它加强形象性。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韩愈帮贾岛斟定“僧敲月下门”,是取“敲”字的声音(上句为“鸟宿池边树”,已是关上闩的时候,“推”是推不开的,只好“敲”了);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关于诗意的精确。
如齐已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
有的诗眼、词眼还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
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
”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进的春天。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ráo]:纵使。
分付:交付。
【注释】①望江东:黄庭坚创调。
词中有“望不见、江东路”,取以为调名。
②江东路:指爱人所在的地方。
此句说,住在江水的西头,由于相隔遥远,望不见江东的爱人。
③秋将暮:临近秋末。
以上两句说,即使能找到鸿雁传个信儿,可是已经到了秋末,时间太短了。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①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蒿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诗中哪个字最妙?试作分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标题中的“怨”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上是如何营造意境的?七、找出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的诗眼并略作分析。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玉泉溪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你认为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精炼传神?试简单分析。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找出诗中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字,并对其加以简单分析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杂诗无名氏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有人认为诗中“一溪月”应改为“一轮月”,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试结合全诗分析诗眼表达效果。
一、找出诗眼:“诗眼”分别是“咽”、“冷”。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并描述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点明改字作用:“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1)隔,字典意“阻隔,隔断”。
双重意蕴: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以抚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
三、(1)交情。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四、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
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山河阻隔,归途遥远,还乡无期六、“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绪)的意境。
七、“愁”字,就是全阙的诗眼。
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以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八、“醉”和“弹”。
两字都是拟人手法。
“醉”字既写出了秋色的浓艳,又将不可触摸的秋色写得真切可感。
“弹”字不但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而且写出溪流声富有音乐性,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静谧。
白沙县抵龙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九、“秋”字。
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愁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有“秋”谓之“愁”。
所以“秋”还是双关语。
十、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看,“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华竞丽的美好景象;从情景关系上看,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十一、不好。
“一轮月”只写到月,与“一树梨花”一样,是静态的。
“一溪月”既写了月,又写了“溪”,把不可触摸的月色写的捧手可掬,生动形象。
十二、“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字义)。
登翠楼时兴冲冲,而闯入眼帘的柳色却使她不经意间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效果)。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感情)。
十三、“满”和“压”就是诗眼。
满枝蓬蓬勃勃的花遮住了小路,这就是“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