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12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及测量原理实验目的:1. 了解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使用天平进行质量测量的技巧。
3. 理解测量原理并能够正确解读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天平、各种物品(如书本、笔、水杯等)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和各种物品。
2. 打开天平,等待其稳定。
3. 将一个物品放在天平的测量盘上,并记录显示的质量值。
4.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量其他物品的质量。
观察结果:使用天平测量得到的质量值会显示在天平的显示屏上,单位为克(g)。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是通过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是一种能够比较物体质量的工具,其测量原理基于质量平衡的法则。
当一个物体放在天平的测量盘上后,天平会通过内部的传感器检测质量的大小并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我们得到了不同物品的质量数值。
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质量值,我们可以发现物品的质量是不同的。
比较大的物品通常具有更大的质量值,而较小的物品则具有较小的质量值。
通过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到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原理。
使用天平可以方便、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帮助我们掌握物体质量的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值,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质量与其大小无直接关系,而是与物体内部所包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选取合适的物品进行比较,以便能够更准确地了解质量的大小。
实验应用: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商品的重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天平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商品的质量以确定价格和购买数量。
此外,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测量物体质量是进行实验和设计的基础,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测量前,需要确保天平的稳定和准确性,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最终版]第一篇: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最终版]一、实验名称:小杆秤的研究实验器材:自主小杆秤、钩码猜测:小杆秤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实验过程:利用自制的小杆秤称不同数量的钩码,比较秤盘挂绳到提绳,提绳到秤砣挂绳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结合杠杆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改变提绳的位置继续做实验,我们会发现提绳距离秤盘之间的距离越短称重就会越大。
实验的结果:秤盘内放的钩码数量越多,秤砣挂绳距离提绳之间的距离就会越长,但是秤砣的重量并不需要增加。
二、实验名称:轮轴作用的实验实验器材:1盒钩码、2段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1个轴猜测: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
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然后改变轴上的钩码数量在做实验。
实验的结果:轮上挂的钩码比轴上挂的少,但是仍能保持平衡,说明轮轴可以省力。
三、实验名称: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器材:1盒钩码、2段粗线绳、1个铁架台、2个不同的大轮、1个小轮、1个轴猜测:轮轴越大越省力。
实验过程: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
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然后改变轮在做实验。
实验的结果:改变轮的大小,轮越大,轮轴越省力。
四、实验名称:定滑轮作用实验实验器材:1盒钩码、1根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滑轮、1个测力计猜测:定滑轮不能省力。
实验过程: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两端的钩码数相同。
然后用测力计做相同的实验,比较测力计的数据与钩码的力大小。
实验的结果: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也改变用力方向。
五、实验名称:动滑轮作用实验实验器材:1盒钩码、1根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滑轮、1个测力计猜测:动滑轮能够省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漂浮和沉淀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的漂浮和沉淀
实验材料:水、砂粒、棉花、玻璃珠、硬币
实验过程:
1.将水倒入实验瓶中,然后将砂粒、棉花、玻璃珠、硬币放入实验瓶中,观察它们的漂浮和沉淀情况。
2.将实验瓶中的水搅拌,观察它们的漂浮和沉淀情况。
3.将实验瓶中的水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它们的漂浮和沉淀情况。
实验结果:
1.砂粒沉淀,棉花漂浮,玻璃珠漂浮,硬币沉淀。
2.砂粒沉淀,棉花漂浮,玻璃珠漂浮,硬币沉淀。
3.砂粒沉淀,棉花漂浮,玻璃珠漂浮,硬币沉淀。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砂粒和硬币的密度大于水,所以它们沉淀;棉花和玻璃珠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它们漂浮。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一: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探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馒头发霉的情况,了解霉菌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实验材料。
馒头、塑料袋、滴管、水、冰箱等。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4块大小相同的馒头。
- 第一块馒头:不做任何处理,放在温暖、潮湿(如厨房角落)的地方。
- 第二块馒头:滴上几滴水,使馒头表面湿润,然后放在温暖(如靠近暖气)、潮湿的地方。
- 第三块馒头:用塑料袋包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
- 第四块馒头:放在干燥(如窗台通风处)、温暖的地方。
2. 每天观察并记录馒头的变化情况,持续观察一周左右。
(四)实验现象。
1. 放在温暖、潮湿地方且滴水的第二块馒头,发霉速度最快,几天内就会长出大量的霉菌。
2. 不做处理放在温暖、潮湿地方的第一块馒头,也会发霉,但速度比第二块稍慢。
3. 放在干燥、温暖地方的第四块馒头,发霉现象不明显或者基本不发霉。
4. 放在冰箱冷藏室里的第三块馒头,基本没有发霉迹象。
(五)实验结论。
1. 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霉菌生长迅速。
2. 干燥的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低温也能抑制霉菌的生长。
二、实验二: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一)实验目的。
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等。
(三)实验步骤。
1.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状态、蜡油的流淌情况等。
2.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
3. 把烧杯迅速翻转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
1. 蜡烛燃烧时,烛芯周围的蜡受热融化,变成液态蜡油流淌下来,这是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固态变为液态)。
2. 当把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水。
3. 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探索科学的奥秘引言:科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奥秘。
在六年级的科学上册中,我们进行了多个实验,通过实践探索科学的真谛。
在这篇实验报告中,我将分享其中几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科学的魅力。
实验一:水的沸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探究了水的沸点。
首先,我们将水倒入一个容器中,然后放在火上加热。
我们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观察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水的沸点在100摄氏度左右。
这个实验让我们明白了水的沸点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且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下,沸点也会有所变化。
实验二:光的折射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光的折射现象。
我们用一根铅笔将光线引导到一杯水中,观察光线在进入水中时的偏折情况。
我们发现,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它会发生偏折。
这是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光线在两种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这个实验让我们认识到光的传播并不是直线传播,而是会发生偏折。
实验三: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我们将一片绿色的植物叶子放在太阳光下,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其中一部分遮挡住。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被遮挡住的部分叶子变黄了,而没有被遮挡住的部分仍然保持绿色。
这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将其储存起来。
这个实验让我们认识到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能的支持。
实验四:空气的压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空气的压力。
我们使用一个空气泵将空气注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然后用一个压力计测量容器内的压力。
我们发现,随着空气的注入,容器内的压力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空气分子的碰撞会产生压力。
这个实验让我们明白了空气也有质量,而且能够对物体施加压力。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科学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明白了水的沸点是固定的,光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折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转化,空气也有压力。
这些实验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1、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2、鸡蛋与醋反应实验:
实验材料:鸡蛋1个,烧杯1个,醋。
实验过程:1.烧杯中倒入四分之三醋。
2.将鸡蛋放入醋中。
实验现象:1.有气泡产生。
2.鸡蛋皮变软。
实验分析:蛋放进醋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新物质生成,鸡蛋皮变软,说明鸡蛋皮发生变化,转化成别的物质。
3、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步骤:1.向杯子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现象:1.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4、铁生锈的原因对比实验:
相同条件:同样大小的铁钉不相同的条件:放在水中、空气中、醋中、盐水中,油中等
实验结论:油中不生锈。
盐水中最容易生锈,其次是醋中、水中、空气中。
防止生锈:想办法隔绝水、空气、盐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制作“小水塘”制作名称: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制作材料: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二、设计如何自制酸奶制作名称:设计自制酸奶准备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等制作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O C,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并且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三(一)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实验准备: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实验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5天后观察它们。
实验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二)“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报告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假设: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结论:四、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
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我的发现:船在地球仪上航行,进港时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时,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而在桌面上航行时,船身和桅杆始终都能看见。
结论:地球是球形。
五、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实验名称: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铁架台、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洒精灯、火柴实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