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桥梁远景图》课件语文版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6
《桥梁远景图》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读顺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培养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内容和思路的能力。
2、分析体味课文合理的想象培养关注科学的兴趣【学习过程】一、一读课文积累常识及字词学法指津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收1、常识填空1茅以升我国著名专家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20世纪30年代设计并主持修建了大桥,解放后又参加了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科普读物其中《》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2“胜似闲庭信步”语出词《》。
2、给下列加画线字注音,将四字短语补充完整认读书写3-5遍桥墩()玲珑()点缀()携带()颠簸()缆索()轮廓()妨碍()()信步小巧()水()船()头()脑()()兴叹二、浏览课文把握全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3、本文对桥梁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远景图呢抓住每段的中心句式段首语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大意。
细读课文温馨提示作两部分划分三、探究主体部分内容4、对将的桥梁和造桥业作者进行了哪些大胆的想象请摘录课文有关内容回答。
5、弄清作者如何严肃而审慎地把自己大胆的幻想表达出来的理清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6、作为一个著名桥梁专家还要对未来的桥梁事业进行大胆的设想这说明了什么能用有关事实证明吗请举一两侧。
四、学习反思五、课堂检测1、听写字词2.形近字组词幻幼骄娇缆揽距矩3.说说下列语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表达作用。
A.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
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
B.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
C.桥上的人行道上不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D.可以设想,这种弯曲的桥身,不靠下面的桥墩支持,而靠空中的缆索悬挂,不就可以自由转弯了吗?禤德育[《桥梁远景图》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桥梁远景图》课件【三篇】教学目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欣悦之情。
★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语言特色。
★放飞想象,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教学难点:体味本文的语言。
方法措施:★多媒体辅助教学。
投影各种桥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朗读体味法。
以读代讲,以读助讲。
★讨论点拨法。
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和讨论,提高学生思辩能力,教师适当点拨。
★延伸拓展法。
围绕课后“思考和练习”二、四展开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升、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说起。
(抽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讲这个故事)。
教师板书“鹊桥”,并引申,板书文题和作者。
(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片段,激趣)二、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圈点勾画,适当时作批注。
(投影字词积累)2、齐读课文一遍。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交流,并与教师对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第1段:“鹊桥”——引入第2段:桥梁定义——打比方(形象化)第3~13段:未来桥梁——作比较三、议一议,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A、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B、未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未来的桥梁有哪些变化?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桥梁的三个要素在文章第二段中已经说了,它包括:基础、桥墩和桥面(桥梁)。
2、小结: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媒体播放的现代桥梁,对茅以升先生笔下的未来桥梁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
譬如作者在第7段中,写将来的桥梁造得很美,“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
未来造桥变化很大,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便宜;讲究实用和美观。
未来桥梁变化:一是桥身低,但可以自动调节高度,方便车船的过往;二是没有桥墩,即使有也是漂浮桥墩;三是桥身弯曲,讲究美感,“九曲十八廊回”;四是袖珍桥,便于携带,方便使用;五是“无梁飞渡”。
《桥梁远景图》教材说明
《桥梁远景图》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撰写的科普散文。
《桥梁远景图》开篇先谈“什么是桥”。
作者以打比方的方式通俗介绍了桥的基本构成,使读者先对桥梁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当今桥梁的基本类型。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承上”总结了今天桥梁的“五花八门”和“了不起”;“启下”说明后文将要介绍的是对未来桥梁的远景的幻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开始,作者对将来的桥梁进行了预测。
第四自然段说的是将来的桥梁的建设会“又快又好”;第五自然段说的是将来的桥一定会“很美观”;第六自然段说的是将来的桥梁会建得很低,这样建桥的费用也会相应降低;第七自然段说的时候将来会有很“轻便”的桥梁;第八自然段讲的是将来会出现“无梁飞渡”。
这篇文章的结构总体上来说是“总分结构”,前三个自然段(尤其是第三个自然段)是“总”,后面的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
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
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
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获得了重大成就。
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1989年因病去世。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桥梁远景图》课文习题一、课文导读㈠作家作品作者,著名家。
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
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
他是中国近代桥梁学的奠基人。
编写有《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㈡要点提示1、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5分)承载()颠簸()点缀()桥墩()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词语的意义。
(8分)⑴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潜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小巧玲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望洋兴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脉络结构第一部分(1-2段):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梁的基本结构。
第二部分(3-13段):具体描绘“桥梁远景图”。
第一层(3-4段):第三段是总领下文的过渡句。
第4段再次强调桥梁的重要性。
第二层(4-8段):在现有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建桥艺术和使用更新的建筑材料,会使将来的桥造的更快、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
第三层(9-13段):突破了现有桥梁的造型和结构,对将来的桥作了更大胆的设想。
3、文章主旨本文是科普文章,它不是对现有桥梁作具体介绍,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做了一番描述。
可以说: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4、重点探究(1)文章开头,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好处?说明桥的重要作用,由民间故事导入即可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真是恰当又巧妙。
(2)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打比方。
自炸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既高又长的铁路、公路和行人三用两层大桥。
1933年8月,茅以升授命来到杭州,为祖国建造新桥,出谋献策,绘图制件是他多年的心愿。
钱塘江古称“无底”,就是说钱塘江水深,流沙厚,变迁莫测,江面水流汹涌,波涛险恶,冲刷力大;加之建桥经费有限,施工期限急迫,因此,必须把能同时动工的工程,上下有关的工程,配套联成“系统工程”同时动手,一气呵成。
茅以升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的集体智慧,势如破竹地解决一道道难题。
如每一个桥墩下要打160根桩,9个桥墩就要打1440根桩,若用老办法汽锤打,一天只能打1-2根,后来他们采用“射水法”,一昼夜可以打30根,从而提高了工效。
又如运用“汽压沉箱法”建造桥墩,将钢筋水泥制成重达600吨的箱子,准确地放在已打进泥沙里头的木桩上,沉箱下落时筑墩身,墩身完毕后架钢梁,上下并进,日夜施工,终于如期完成我国造桥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
从此,他的名字和一座座大桥一起留在了祖国各地。
1955年到1957年期间,茅以升又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在建桥的两年半时间里,茅以升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期,为了监督工程的进程,以身作则,经常同工人在一起,甚至通过沉箱下水去实地调查,以便及时修正施工规划方案。
一次,他下到水深30多公尺的沉箱里,正好日机空袭,关闭电源,只好和工人一起呆在箱子里。
虽然大家很沉着,但当时还弄不清是什么原因。
待升到水面以后,才知道原来是空袭的缘故。
后来,茅以升回忆当时情景时说:“在水下的处境,真是永久难忘!那位管电气闸门,坚守岗位的工人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1937年9月26日,火车像巨龙般驰过钱塘江大桥。
公路桥是11月17日通车的。
“人们可以双脚跨过钱塘江了!”真是万人空巷,额手称庆!然而日寇入侵,战火已经蔓延至浙江,黑暗像笼纱似的把钱塘江桥两岸蒙住,难道经过千辛万苦造好的桥,留下给敌人利用?不能,绝不能!茅以升噙着一双泪眼,望着钱塘江桥,口中念念有词: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桥梁远景图》达标训练夯基达标优化训练我夯基我达标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1)远景()(2)潜力()(3)小巧玲珑()(4)望洋兴叹()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字词的掌握,注意要结合语境来解释。
参考答案:(1)未来发展的情景。
(2)潜藏着还没有发掘出来的能力。
(3)体积小,样式精美。
(4)望着海洋无法通过而无可奈何地叹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B.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D.西子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秀美的湖光山色。
解析:解答此题重要的是对成语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真正理解意思并懂得应用。
答案:D3.作者在说明桥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明确说明方法,再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桥与板凳相类比来说明桥的结构;还运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分别说明了桥梁、桥墩、基础三要素。
4.说说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发挥联想和想象。
参考答案:将会有可以弯曲的桥、很小很轻便的桥、无梁飞渡的桥。
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
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甲)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
(乙)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
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
(丙)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
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22 桥梁远景图阅读选文回答问题(一)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
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
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
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1、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段的第一二句是什么句式?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桥由哪些部分组成?4、在文中空格处加上适当的标点。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二)①然而,桥梁、桥墩和基础这三部分的花样实在多。
桥梁架在两头桥墩上,可以是平直的,叫做“桥梁”,也可是向上弯起的,叫做“拱桥”。
如果在两头桥墩上,竖起两座高塔,塔顶上跨过钢绳,钢绳下面吊起桥身,桥身上走车行人,这就叫做“吊桥”。
普通的桥,不过这三种,但每种都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
譬如“拱桥”里面就有“双曲拱”;“吊桥”里面就有“斜拉桥”;更有一种“吊桥”,不用桥墩,而把整个桥身吊在河边的石山上。
②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
今天的大桥,五花八门,已经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后天的大桥,更是了不起。
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1、从①段中找出中心句,用曲线画出来。
2、普通的桥分为哪三种?你还知道哪些桥?3、“层出不穷”“新花样”是什么意思?作用是什么?4、选文的第②段在文中属于什么段?作用是什么?那些句子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五花八门”是什么意思?那些句子是对未来桥梁的设想?5、展开丰富的想象,据你看说说未来的桥梁还会有哪些变化?从桥的外观、建材、构造方式、使用功能等方面畅想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