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龄段平均期望寿命计算表
- 格式:xls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简略寿命表 各指标1、人口数(n P x )与死亡数(n D x )人2、年龄别死亡率(n m x ): 表示某年龄组人口在一年或n 年内的平均死亡率。
nPxnDx n x x n x x =++=岁之间的平均人口数岁到岁之间死亡人数岁到x n m 3、年龄别死亡概率(n q x ) : 表示一批人在年龄x 到年龄x+n 岁之间的死亡概率。
xn x n m n m n x n x x ·2··2 q x n +=+=岁的人口数活满岁之间死亡人数岁到 4、尚存人数l x :表示同一批出生的人群中,活满X 岁的人数。
l 1=l 0·(1-q 0)5、死亡人数(n d x ) : x 到x+ n 岁间的死亡人数等于活满x 岁的人数乘以x 岁到x+ n 岁间的死亡概n q x 。
x n x x n q l d ·=6、生存人年数(n L x ) 指同时出生的一批人在x 岁至x+ n 岁间所存活的人年数,也称作寿命表人口数。
)(25n x x x n l l L ++= 婴儿组的生存人年数L 。
用下式计算: L 0=l 1+a 0×d 0a 0为当地每个死亡婴儿的平均存活年数。
最后一个年龄组的生存人年数L w 用下式计算: 式中,L w 表示最后一个年龄组的生存人年数,l w 表示生存人数,m w 表示死亡统计中的最后一组死亡率 ww w m l L = 7、生存总人年数(T x ):表示X 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的人口今后还能存活人年数的总和。
即 T x =∑n L x8、预期寿命(e x ) 它表明活到x 岁的人口中,每人平均还能活多少年。
即:x x x l T e =)1·x n x n x q ll -=+(。
平均预期寿命及常用的计算法副主任医师郝建国山东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
它以当前分年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但实际上,死亡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的指标。
这个指标与性别、年龄、种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常常需要分别计算。
平均预期寿命是我们最常用的预期寿命指标,它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可存活的年数,是度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寿命的长短受两方面的制约。
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
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
这就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一、计算方法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要用到一连串的数学公式。
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则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就是: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一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的平均寿命。
用这批人的平均寿命来假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
由于事实上要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的整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有很大的困难,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因此,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与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有关。
1、人口老龄化指标反证法:我们可以通过人口老龄化指标(65岁以上的人口在7%以上)反证法,来推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寿命。
设平均寿命为“L”,总人口为单位“1”,每一岁所占总人口比例为“x”,x=(1 / L)×100。
中国人均寿命计算公式中国人均寿命是国家政策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健康水平三者直接和间接相互联系的指标。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均寿命大幅度增加,中国人均寿命计算公式也随之发展变化,为更加准确地衡量中国人均寿命水平提供了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参考。
一、中国人均寿命计算公式中国人均寿命计算公式主要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和死亡率。
具体结构如下:1. 人口年龄结构:按照不同年龄段划分出各年龄组人口数量2.亡率:按照不同年龄段统计出各年龄组死亡率中国人均寿命计算公式:人均寿命=(1 + 1/自然增长率)*(年龄构成比率1*人口数量1+年龄构成比率2*人口数量2++年龄构成比率n*人口数量n)/(1-死亡率1-死亡率2--死亡率n)其中,自然增长率是指每年平均新生婴儿的比率;人口数量是指每年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年龄构成比率是指某一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死亡率是指某一年龄段中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二、中国人均寿命变迁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人均寿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1950年的平均42.07岁一跃升至2016年的76.34岁,这一提升变化给中国带来了显著的健康和经济效益,也为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做出了积极的示范。
人们将中国人均寿命的变迁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 1950年至1978年的落后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影响下,中国发展迅速,实现了人均寿命的翻番提升;2. 1979年至2007年的中等强度发展: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实施,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提高,人均寿命也达到历史新高;3. 2008年至今的发展收敛:随着中国社会及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均寿命发展缓慢,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中国人均寿命计算公式影响因素1.策因素:政府改革开放的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人均寿命水平有着积极作用;2.济因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人均寿命也有非常正面的影响;3.会习俗因素:人民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也是影响中国人均寿命的重要因素;4.疗卫生因素: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对人均寿命提升也有很大的贡献。
人的平均寿命计算方法_平均寿命计算公式一览如何计算人的平均寿命我们经常看到报纸上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多少。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严正指出我国人均寿命远没达到75岁,原因是计算的方法不对。
但他没有告诉我们正确的计算方法,以及他计算出的结果。
所谓人均75岁,即平均每个人的预期寿命为75岁。
我们以75岁为基数,凡是寿命低于75岁的,其岁数差额总和必须与寿命大于75岁人的岁数差额总和相等。
假如寿命低于75岁的人数是总人口的X1,他们平均寿命与75岁的差额为Y1,而寿命大于75的人数为总人口的X2,他们的平均寿命与75岁的差额为Y2,则X1Y1=X2Y2。
一般来说,X1与X2的和就是总人口的数量。
当X1=X2=50%时,则Y2=Y1。
设Y1=10岁,则寿命大于75岁的人平均寿命与75岁的差额Y2也应该为10岁,就是说现在应该看到大约有一半的人的寿命大于75岁,且平均寿命在85岁左右,超过85岁,乃到100多岁的人应该比比皆是。
显然,这与事实相差太远。
那么如何估算某个瞬间人的平均寿命,才能尽可能与事实相符呢?这的确是个很困难的事。
因为不断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活着的还能活多久?都难以估算。
下面,我试着给出几种计算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对固定人群平均寿命的计算即将这固定人群的所有人的寿命总和除以这批人总人数,就得这批人的平均寿命。
例:某张姓家族(自一对夫妻开始繁衍),自1908年到2007年,100年间全部死亡人数(包括嫁出的张姓姑娘,不包括娶进张家的外姓媳妇)为100人,这些亡人的寿命总和为5873岁,则可得出该张姓家族100年来的家族平均寿命:S=5873÷100=58.73(岁)其中S为平均寿命,下同。
诸位读者也不妨用此法对自己的家族计算一下本家族的平均寿命,时间跨度越大,计算出的数字越准确。
大家可以将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汇集到本文楼下,就可以从侧面看出我国过去一段时期的人均寿命了。
二、对固定时间段出生的人群平均寿命的计算即将这固定时间段里出生的所有人的最终寿命加在一起,除以全体人数,就得出这期间人的平均寿命。
实验四种群生命表和年龄结构的编制生命表是系统记载和分析种群生死动态的一览表,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的有力工具。
通过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不仅可以直观考察种群数量动态的一系列特征,如种群各年龄的存活数和存活率、死亡数和死亡率、死亡原因、出生率、生命期望等,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种群数量动态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如分析种群的存活动态、估计特定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潜力和种群数量消长的趋势。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生命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并对生命表进行合理分析。
2、进一步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和设计图表来处理复杂的生态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一)种群生命表编制及其分析1、划分年龄阶段:根据研究物种的生活史特征,划分年龄组。
人通常采用5年为一年龄组;盘羊、鹿等以1年;鼠类以1个月为一年龄组。
对于一年生昆虫等则根据个体发育的特征(如若虫的龄期)具体划分年龄组。
2、调查各年龄段开始时的个体存活数,详细记录得生命表的原始数据n x。
3、据原始数据n x计算并填写生命表的其它各项特征值,完成表格(d x、l x、L x、T x、e x),并得出研究种群的生命期望e x。
现以一虚拟种群的动态生命表为例,说明其编制方法:许多生命表常采用以1000个体为基础计算,或经过标准化而将n1转化为1000(如表4-1),表中各栏数据的演算及其关系如下。
表4-1 一个假定种群的动态生命表结构表中 L x 表示从x 到x+1龄期的平均存活个体数,如L 1 =(1000+700)/2=850, L 2 =(700+500)/2=600,余类推;Tx 表示龄期x 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max 21L L L L T x x x x +++=++如表中结果,由表L x 底栏逐渐向上累加L x 得到T x 值。
平均期望寿命e x 值是表示到某个年龄的动物,平均还能活多长时间的估计值。
平均预期寿命及常用的计算法人口平均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
它以当前分年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但实际上,死亡率是持续变化的,所以,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的指标。
这个指标与性别、年龄、种族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常常需要分别计算。
平均预期寿命是我们最常用的预期寿命指标,它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可存活的年数,是度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寿命的长短受两方面的制约。
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因为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
所以,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
这就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要用到一连串的数学公式。
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则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就是: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实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个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的平均寿命。
用这批人的平均寿命来假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
因为事实上要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的整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有很大的困难,在实际计算时,往往能够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个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所以,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与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相关。
1、人口老龄化指标反证法:我们能够通过人口老龄化指标(65岁以上的人口在7%以上)反证法,来推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寿命。
设平均寿命为“L”,总人口为单位“1”,每一岁所占总人口比例为“x”, x=(1 / L)×100。
这样,我们每给定一个L的值,就可计算出一个对应的x值、60和65岁以上人群所占的比例(%)。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常用计算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
1.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已知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计算预期寿命。
首先需要获得相关的人口统计数据,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
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使用一些公式来计算出预期寿命。
假设出生率为B,死亡率为D,那么预期寿命E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E=1/(D-B)
使用这种方法计算的预期寿命通常是以年为单位的平均寿命。
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可以通过构建生命表来计算。
生命表是一个记录不同年龄组人口死亡率和存活率的统计工具。
它通常使用年龄组进行分类,并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和死亡数据计算出预期寿命。
生命表可以提供详细的年龄组别的死亡率和存活率数据,使得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出预期寿命。
通过对生命表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年龄组的平均寿命,进而计算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使用Kaplan-Meier估计,可以从一组有时限的生存数据中计算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该方法考虑了个体在不同时间点上生存的概率,并据此计算出预期寿命。
这些是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几种常用方法。
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数据的可用性和特定领域的要求。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预计寿命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健康和社会福利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
可供参考的老人寿命预测表标签:娱乐2011-07-19 05:11 星期二可供参考的老人寿命预测表数学上有个模糊数学,其实有很多理论是模糊的。
我们都知道有个陈景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什么意思呢?如果有个人发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如果无法证明是对还是错,我们就以这个人的姓名命名这个问题和答案,叫什么什么猜想。
后人如果能够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另外,关于“定律”,有些定律永远正确,如勾股定律等,现在,定律含义有点扩大了,在电脑领域,有个“摩尔定律”就是这样,定律内容为,从现在开始的若干年内,电脑的速度大致每一年半增加一倍,这个定律就有点含糊了,第一,它是不肯定的;第二,它是有时间限制的;我们只能说,这个定律从提出到现在的二三十年大致上是正确的,估计这个定律还能适用十多年。
如果说,再过100年,这个定律还正确吗?没有科学家认为到那个时候,这个定律还是正确的。
还有一个理论叫“恩格尔系数”,就是说,你的收入中花在饮食上的比例,越高表明你越穷,越低表明你越富,从0到1;大致以0.5为分界线,大于这个数为穷人,越大越穷;小于这个数为富人;越小越富。
这个理论很正确吗?只能说,它大致正确,有人收入较高,但他是美食家,花在饮食上的比例较高,有人收入较低,但他收入花在饮食上的比例较少,能说后者比前者富吗?当然不能。
再有一个理论,是夫妻二性关系次数的理论,夫妻之间,多长时间发生一次性关系为好,也是有理论的,这个理论适用于20多岁到90多岁,用一个公式表示,这就是年龄的十位数乘九,得出的二位数答案中,第一位代表十位数的天,第二位代表个位数的次数;举例如下:二十多岁的人,一般多少天发生一次性关系呢?二乘九等于18,也就是说,一般是十天发生八次性关系;再举例,四十多岁的人,一般多少天发生一次性关系呢?四乘九等于36,也就是说,一般三十天发生六次性关系。
这个理论正确吗?如果只能在正确和不正确之间选择一个答案,我们无疑应该选择“不正确”,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为,这个理论,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用寿命表法计算各年的生存率。
生存概率=1-死亡概率第N 年的生存率=(N — 2)年的生存概率x( N — 1)年生存概率某恶性肿瘤术后生存率计算举例术后年 期内失 期内死 期初观 期内观 期内死 期内生 N 年生存率 数 访人数 亡人数 察人数 察人数 亡概率存概率(N = X+1)X 〜 W xD xL xN x1q n1P xnP 0⑴ ⑵ ⑶ ⑷⑸⑹⑺⑻0〜 0 12 2141〜 14 23 2022〜 11 17 1653〜22 14 13741012101表中第⑴栏:术后年数 X 〜,“ 0〜”表示从手术日起不满 1整年,“1〜”表示术后1年至未满两整年,后依次类推。
第⑵栏:期内失访人数 W x ,表示术后x 年至未满x+1年期内失去联系与死于其他原因 的病例数。
第⑶栏:期内死亡数 D x 表示术后x 年至未满x+1年内死于该恶性肿瘤的病例数。
第⑷栏:期初观察人数表L x 表示术后x 年初在访的病例数。
⑵至⑷栏的数据是由原始随 访记录综合所得,并有如下关系:L x 1= L x— W n— D x,即下一期初观察人数等于上一期初观察人数减去上一期内失访数与期内死亡数。
如L 1= L 0— W 0— D 0= 214— 0 — 12 =202, L 2 = L 1 — w — D 1 = 202 — 14 — 23= 165 等等。
第⑸栏:期内观察人年数 N n ,若无失访,期初的 L x 人每人观察1年则有N n = L x X 1 年,若有失访,将期内失访的患者按平均观察半年计,则计算公式为—:N x = L x — W n /2,女口 N 0 = L 0 — W 0 /2 = 214 — 0/2= 214, N 1 = L 1 — W /2= 202 — 14/ 2= 195,余类 推。
第⑹栏:期内死亡概率1q n 表示术后活满x 年的患者,在下一年内死亡的概率。
公式为:死亡概率=期内死亡人数 期内观察人数x 100%i qn=D x / N n ,如 i q o = D o / N ° = 12/214 = , 1 q i = D i / N i = 23/195=,余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