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之泛爱众 第五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2
《弟子规》逐字翻译注音([清]李毓秀原著,华静7811译注,2013-10-2)《弟子规》的这个版本,不仅能帮助中小学生学会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而且能帮助他们加强古文素养。
<泛f àn 爱ài 众zh òng >广泛地关怀爱护 大众凡f án 是sh ì人r én , 皆ji ē 须x ū 爱ài ,只要 是 人, 都 应当 相亲相爱,天ti ān 同t óng 覆f ù, 地d ì 同t óng 载z ài 。
因为天空下,我们一起 被覆盖,大地上,我们一起 被承载,我们彼此利害相关 ,应当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共生共荣。
————————————————————————行x íng 高g āo 者zh ě,名m íng 自z ì 高g āo ,品行 高尚的人,名声 自然 显赫, 人r én 所su ǒ重zh òng , 非f ēi 貌m ào 高g āo 。
人们 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 外表 比常人好。
才c ái 大d à 者zh ě,望w àng 自z ì 大d à,才能 突出的人,声望 自然 突出,人r én 所su ǒ服f ú, 非f ēi 言y án 大d à。
人们 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 说话 比常人漂亮(说大话)。
————————————————————————己j ǐ 有y ǒu 能n éng , 勿w ù 自z ì 私s ī;自己 有 能力可以服务众人时,不要 自己 私藏,舍不得付出;人r én 所su ǒ能n éng , 勿w ù 轻q īng 訾z ǐ。
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5篇)第一篇: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弟子规》教案科目:《弟子规》之泛爱众教学目的:重温蒙学经典—《弟子规》,了解其中深意,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实例重新定义《弟子规》。
从中看到国学经典之精华,让学生初步了解《弟子规》。
教学主题:《弟子规》之泛爱众教学内容: 1,《弟子规》介绍《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2,李毓秀介绍说到李毓秀,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参加科举考试数年都未中举,自然不可能是历史上有颇大成就之人。
不过,这位李先生虽说未有功成名就,却对《大学》,《中庸》这两本书是深有研究。
为求生计便开办书斋(敦复斋)招生办学,他讲学讲的好,于是就吸引了许多人来听课,人称李夫子。
这位李夫子后来呢就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做以疏通整理,写下《训蒙文》,即后来的《弟子规》。
3,《弟子规》之泛爱众(1)“泛爱众”含义:“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众”讲的是众人。
“泛爱众”简单地说就是广泛地爱护众生。
(2)原文及内容概括: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第一部分:凡人皆爱之,也就是不分等级高低贵贱,肤色模样都必须相亲相爱。
不以貌取人,重德重才。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第二部分:舍得付出,不自私自利。
不巴结谄媚富人也不瞧不起穷人,切忌喜新厌旧。
切记不扰忙碌之人,不搅心神不宁之人。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第三部分:不揭人短处,不窥探人隐私;学会惩恶扬善。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一、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入则孝“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
入是在家。
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
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
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
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
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译文】: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弟子规全文及译文六、《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译文)《弟子规》“泛爱众”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
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
这是指交友。
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译文】: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
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
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
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
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
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译文】: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自己有事儿去打搅。
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扰他。
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宣扬。
别人有隐私,绝对不能说出去。
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因为别人知道后,就会因此受到勉励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扬别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恶行。
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译文】: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
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
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
给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人情来往的道理。
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
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
弟子规泛爱众篇解释《弟子规》之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注释:覆:遮盖。
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关怀爱护,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天地之间。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远。
人们所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而不是他的相貌。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注释:望:名望,声望。
訾:诋毁,指责。
译文: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声望自然会高。
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并非说大话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轻易诽谤。
勿陷害,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注释:骄:在别人面前骄傲自大。
故:故旧,老朋友。
译文: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
不要厌弃老朋友,不要一味喜爱新朋友。
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用闲言碎语干扰他。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注释:勉:尽力,努力。
译文:别人有缺点,不要去揭穿;别人的隐私,切忌去宣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
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努力。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注释:且:就,不久。
作:产生。
规:规劝。
亏:欠缺、短少。
译文:宣扬别人的短处,是一种恶行。
如果宣扬得过分,会惹出祸患。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损害。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注释:取与:取得与给予。
分晓:清楚。
已不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已:停止。
译文: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给得要多,拿的要少。
强加于人的事,先要问自己喜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