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英雄事迹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故事400字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告结束,师生分批北返。
民主运动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后,昆明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7月11日,李公朴遭暗杀。
深夜,有人告知闻一多,嘱咐他多加小心,但次日看完李公朴遗体后,闻一多仍与楚图南、冯素陶等讨论并起草了抗议书。
15日,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指出“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最后,闻一多表达了为民主正义赴死的决心。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演讲结束不久后,闻一多被特务暗杀在西仓坡家门口,陪同他的儿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为了中国民主运动、为了中国的前途、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闻一多先生舍生取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红色故事800字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闻一多的红色故事,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启发。
红色故事一:潜心学术挥斥方遒闻一多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朝的官员,父亲是一名诗人兼画家。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闻一多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天资聪颖,特别用功,很小就显示出了在文学方面的天赋。
闻一多曾考入清华大学,后因不满学校的封建管理,愤然离校。
这段时间里,他曾用“多”的笔名在校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进步文章,宣传新思想,抨击封建礼教。
这段时间的闻一多,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着热情与斗志。
红色故事二:英勇斗士烽鼓不息在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不畏强敌,坚持斗争。
他经常在公开场合痛斥国民党的腐败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因此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
然而,闻一多并没有退缩,他带领着学生们进行抗日宣传,组织义演等活动,积极为抗战贡献力量。
在昆明期间,闻一多还创办了一所名为“南屏高级中学”的学校,为当地穷苦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机会。
他还亲自编写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故事三:献身民主舍生取义闻一多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了民主的立场上。
在抗战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斗争中。
他组织了“闻一多委员会”,起草了《告全国人民书》,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参加记者招待会回来的路上被暗杀。
他的去世让全国人民都感到非常悲痛和震惊。
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了文章悼念闻一多,称他是“英勇的民主战士”。
闻一多的红色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一段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人才能永垂不朽。
闻一多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理想而奋斗!。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篇一:闻一多事迹闻一多事迹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有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头接触到西方文化。
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
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醉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斗、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布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
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抗日战斗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学识分子的境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
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实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
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快速贫困化,使他洞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头的。
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
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
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民所难以接受的。
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马上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头呐喊。
同时他急迫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具体了解共产党的各种状况。
闻一多爱国事迹(十篇)800字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1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个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人。
他五岁入私塾读启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前班,十岁到武昌就读于小学。
十三岁的时候他就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度过了十年的学子生涯。
由此可见,闻一多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诗人,这绝非偶然,这跟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爱国诗人。
1919年五四运动时,闻一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五·四”运动中的开荒者之一,并代表清华学校出席全国学联大会。
1937年抗战开始,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胡子,以此明志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他曾出版了诗集——《红烛》和《《死水》,在这两部诗集中,在他尖锐的文笔下,都深切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
由此可见,闻一名是一位爱国诗人也就足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视死如归的勇士。
1976年7月11日,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在昆明被特务暗杀,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
但闻一多毫无畏惧,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他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读到闻一多先生的这一句话,我不禁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明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会被国民党杀害,但是他不怕,他视死如归,他跟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样,身上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境界。
1我心里的闻一多作文450字闻一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而他的身份,不仅仅是诗人,还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
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是清华新剧社、美术社的发起者。
后来他在留学期间,不仅学习美术,同时投入大量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
当他进一步揭露李公朴被暗杀事件的真相后,于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为国家为人民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闻一多的作品就如他的为人一般,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爱,每每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他是战士,爱憎分明,怀着满腔热血与愤慨,勇敢揭露真相,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
他是诗人,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和灾难深重的人民,心痛不已,用铿锵有力的语句揭示国家和民族的苦难根源,发人深省。
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带着战士的英勇无畏,带着诗人澎湃的激情,深深烙在我的记忆深处,我要学习他身上高尚的爱国情怀以及坚贞不屈的精神。
英雄总是有坚定的信仰,似夜幕里的璀璨星辰,为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不再迷惘;似春日里的和煦微风,温暖我们的心房,让我们充满力量。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要自觉发扬英雄身上的精神,勇敢克服各类困难,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闻一多的事迹材料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闻一多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闻一多的人物故事1.人物经历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闻一多租住的是二楼正面和一侧屋。
华罗庚一家来后,闻一多在正面最大的一间房子中间挂上一块布,一分为二。
这样,闻家八口与华家六口便开始了朝夕相处的“隔帘而居”生活,不但闻与华成为忘年之交,连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华罗庚还写了首诗记载这段共同的生活: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闻一多的爱国事迹素材800字闻一多,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闻一多的爱国事迹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闻一多的爱国事迹范文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星”,这颗“星”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
上周老师带领我们目睹了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等许多名人的风采,我最喜欢的是闻一多先生。
在李公朴被害以后,许多人都力劝他避一避,有些知情的朋友也告诉他,黑名单上李公朴后面的一位就是闻一多,可闻一多却没有听劝便走上了演讲,发表了他最后一次演讲。
他的举动深扣了我的心弦。
想起那些汉奸、走狗,我对他们的厌恶、鄙夷、憎恨油然而生。
闻一多不愧是卓越的诗人,优秀的学者,他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有时是说了就做做到言行一致。
想想现在的我们,是说了再做、说了也不做和闻一多先生我们是多么的渺小。
有时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去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功绩”,可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做,想想真可笑。
闻一多先生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相信假如再给他一次选择,我相信他还会选择这条路,他用生死来证实了他的“言”与“行”一致,这种精神十分伟大,甚至超越了生命意义的极限,这是多么无私的人格啊!为了国家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他的好朋友的杨振宁说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都不为过。
看看闻一多先生,再看看自己真是觉得自己十分可悲,今天有优异的条件与学习环境,自己却不珍惜,我现在才醒悟真是为时已晚……哎,现在只有抓住一分一秒努力学习,才能弥补自己以前所浪费的时间吧。
其实像闻一多先生那样的人也有很多像刘胡兰、赵一曼、李大钊等等革命烈士身上的高尚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做出贡献,也算人生有意义了。
闻一多先生你是卓越的学者,无畏的革命家,爱国的志士,你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更是我心中最耀眼的“明星”。
闻一多的爱国事迹范文二闻一多先生,出生于湖北省黄岗市浠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也是一位新月派的诗人和作家。
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或多或少都了解过一些名人故事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物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人。
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
其诗沉郁奇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生平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
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潮流。
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闻一多的事迹要详细的闻一多的事迹话题:闻一多的事迹读书笔记古典诗词文化遗产红烛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的事迹要详细的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导读:闻一多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他以短暂的一生,一拍震山河的豪气,谱写了一首“最完美、最伟大”的史诗。
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一个民主的斗士。
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闻一多的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一闻一多是湖北省浠水县人。
他在私塾读书时,由于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还得了一个“书痴”的雅号呢!有一次,闻一多在室外看书,一条大蜈蚣沿着天井边缘爬到他的脚边,又爬到他的鞋上,眼看就要咬着脚了。
从旁经过的嫂子看到这种情景便惊叫起来:“蜈蚣咬你的脚啦!”闻一多以为是开玩笑,毫不在意,仍埋头读书。
幸亏侄儿眼疾手快,抓过一把笤帚把蜈蚣扫到了地上,接着又狠狠踩了两脚。
这一下可惹恼了闻一多。
他“呼”地站起来,责怪侄儿不该“胡打乱闹,扰乱他读书”。
家里人看到他那认真的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指着那条被踩死的毒虫说:“要不是这小鬼,你的脚早肿起来了!”闻一多低头一看,恍然大悟,他不好意思地自我解嘲说:“一条小虫,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说着,又捧著书钻进屋里读去了。
【感悟】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闻一多读书时的专注。
故事二闻一多教子的故事曾经跟闻一多先生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的马学良先生曾经回忆起和闻一多教育子女时的“脚皮”事件。
那时每天记录完毕以后,回到宿营地,稻草铺在地上,闻一多先生老叫马学良同他一起整理文献。
他们点着蜡烛,整理完才睡觉。
闻一多先生总是支着一只脚,挑脚上的水泡。
挑完了,他把挑下来的脚皮,用一个小袋子装进去。
马学良很不解,从水泡上挑下来的脚皮可谓登不得大雅之堂,一般人避之而惟恐不及,可为什么闻先生却视之如珍宝呢?后来,马学良才知道闻一多先生这些脚皮的用处:等到它们集到满满一袋的时候,就将他们寄给自己的夫人和孩子。
为的是让孩子们记住闻先生所受的苦。
这苦既是国难当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所受的非人的煎熬,也是一个真正学者所必须具备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灯红酒绿奈我何”的优良素质。
总结归纳精选(1):英雄闻一多的故事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6岁入私塾,10岁时进入武昌师范附属小学。
喜诗赋,爱美术。
1913年,14岁时,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在清华校园内,闻一多是一个活跃人物,他是《清华周刊》和《清华学报》的用心撰稿者,以后并担任过这两个刊物的总修改和编委。
五四时,任学生会秘书,用心投身学生户外。
动派出动大批军警和武装特务到昆明各学校杀害青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血案。
闻一多大义凛然地亲自撰写了《一二一户外始末记》,支持学生动。
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闻讯后,义愤填膺。
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他发表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痛斥反动派的可耻行动。
当天下午为李公朴受害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再次揭露敌人的丑恶面目。
晚上返寓途中,不幸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光荣牺牲。
噩耗传出,毛泽东和朱德从延安电唁闻一多家属。
正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立即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名义,致电闻一多夫人吊唁。
1949年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
对闻一多的革命气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闻一多的著作由朱自清等编为《闻一多全集》四册八卷,另有选集数种。
解放后,他的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昆明一二一四烈士公园墓地有其衣冠冢。
哀悼总结归纳精选(2):闻一多的故事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
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
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
闻一多的爱国故事一爱一国志士闻一多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中华民族终于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窘境,开始向着自一由和民一主前进。
然而,国民一党一却妄图一一党一专一政,进行独一裁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野心也昭然若揭,许多一爱一国人士拿起自己的武器,与他们展开了坚决的斗争,闻一多就是其中的一员。
闻一多(1899—1946),出身于清光绪年间湖北省浠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闻一多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他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等。
五四运动时,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0年9月,闻一多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他与梁实秋等人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闻一多远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一习一,年底出版了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此书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在这部诗集中,闻一多将反帝一爱一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结合在一起。
从此,闻一多成为著名的一爱一国人士。
1928年,他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死水》。
在这部诗集中,闻一多表现出强烈的一爱一国主义激一情。
此后他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进行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八年抗战中,他蓄须明志,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绝不剃一掉,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之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一产一党一的领导和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一党一的独一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一主的洪流中。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一主同盟,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一爱一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200字
摘要:
一、闻一多简介
二、事迹一:反对独裁,呼吁民主
三、事迹二:投身教育事业,培养进步青年
四、事迹三: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勇敢发声
五、事迹四:为民族复兴献身,英勇就义
正文: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诗人。
他出生于1899年,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良好的教育。
【事迹一:反对独裁,呼吁民主】
闻一多一直坚决反对独裁统治,主张实现民主政治。
他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痛斥当时的腐败政府,呼吁实行民主改革。
他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当时的民主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事迹二:投身教育事业,培养进步青年】
闻一多曾任教于多所大学,如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
【事迹三: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勇敢发声】
在抗日战争期间,闻一多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
他参与组织了一系列
抗日救亡活动,并勇敢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
他还写下了许多激昂的诗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操。
【事迹四:为民族复兴献身,英勇就义】
1946年,闻一多因在爱国民主运动中的突出表现,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视为眼中钉。
在一次群众集会上,他被特务暗杀,英勇就义,年仅47岁。
闻一多的事迹闻一多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以丰富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在文学、教育、翻译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不仅为中国的文化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闻一多生于190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5岁能够背诵三字经,6岁能够读书,10岁写起了诗歌。
在湖南省第一中学读书期间,他获得了众多奖项,表现出色。
1923年,他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成为第一位赴日本留学的湖南高中毕业生。
在东大的三年里,他不仅学习了中日两国的文化,而且结识了众多文化名流,如南怀瑾、闵东甫等,同窗之间还互相开展文学创作和翻译活动。
1926年,闻一多回到中国,在江苏师范大学任教,同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十次大会代表。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以教育为己任,在学校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致力于培养青年才俊。
他创办了《新月》杂志,并被誉为“文学翻译巨擘”,出版了多部翻译作品,如高尔基的小说和法国文学作品等。
正是在这个时期,在他的思想脉络中,科学、文学、教育一大三通,对于思想创造和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做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然而,闻一多的事业并没有得到长期的发展。
1935年5月,他因与学生谈论政治事件而被捕,并被指控为“异党分子”,被判处死刑。
在随后的审判中,闻一多表现出色,不仅开口自辩,而且面对枪口时也不屈服,最终被枪决。
他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中国民间英雄的典范。
闻一多虽仅有短暂的36年艰苦而又充实的生命历程,却创造了辉煌的人生。
他的一生卓越的才华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细腻的创作和深厚的思想沉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他的事迹和思想成就,不仅是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对于中国近代文化史一道浓重的印记。
我们应当通过闻一多的事迹和奋斗精神,秉持梦想、奋斗前行,珍惜生命、追求内心深处的自我价值,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光辉与荣耀。
关于闻一多相关的事例、挽联、人物评价
闻一多的主要事迹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
他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在国内发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闻一多南迁,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于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翌年出任民盟中央执委。
1946年7月15日,他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怒斥国民党特务,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暗杀。
他的主要著作有《红烛》《死水》等。
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人物评价
毛泽东: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郭沫若:他(闻一多)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散文家朱自清:抗战以前,他(闻一多)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
闻一多挽联:
闻道无论先后,先生皆楷模,乾坤天地一大儒
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
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拍案而起激活千年似水
仗义无畏点燃树枝红烛
严谨地做却低调地说,以文为药.
高调地说更无畏地做,舍己为国.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吧!闻一多爱国故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时,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
清华是美丽的,但恰恰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
民族的遭遇和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和慰藉。
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时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和豪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
但是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
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最后一次的讲演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帷幕。
一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闻一多,其人生历程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笼罩在一片“可怕的冷静”中。
闻一多传事迹简短闻一多传事迹简短如下:1、闻一多酷爱读书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
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
大家只有分头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而当时的闻一多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迷,竟然忘记了举行婚礼的事。
2、最后一次演讲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
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
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3、怒写“七子之歌”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4、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
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
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
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闻一多先生的英雄事迹
郾城区实验小学,五(8)班潘梦真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
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
1944年初夏,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45年10月,蒋介石集团在昆明发动军事政变,从此,在昆明国民党反动派与爱国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大中学校学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
国民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
次日,经民青、民盟和学联商定,发动昆明市3万学生举行总罢课,抗议国民党当局破坏群众集会的罪行。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已极。
带领家属子女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
他同罢联、民青负责人密切合作,全力支持罢联工作,对举行烈士入殓仪式、灵堂布置、成立治丧委员会、法律申诉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毁政协决议。
发动了全面内战。
国民党反动当局利用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复员北上,进步力量减弱的空隙机会,企图一举
摧毁昆明的爱国民主力量,特授予云南省警宪特务部门以“于必要时得便宜处置”之权。
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 闻一多流着热泪,不停地反复的说着:“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随后,闻一多与民盟其他同志一起组成李公朴治丧委员会。
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
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
还不时有一个“疯女人”闯入西仓坡宿舍院内,进行蛊惑宣传和恶意恫吓。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
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
开始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
当李夫人在报告李先生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捣乱。
此时,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的演讲》。
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