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业治疗的工作方法(作业治疗技术专科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10.39 MB
- 文档页数:61
《作业治疗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三年制普通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业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职业技术课,是专业技术核心课程。
本课程共8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随堂实训50学时,考试课。
《作业治疗》在康复医学体系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课。
通过本程的教授,注重“三基”知识的学习和康复医学理念的培养。
突出作业治疗技术的特点和重点,注重实用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按康复治疗技术专科水平的实际就业需要,提供基本理论和技术指导,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人体解剖学》、《康复功能评定技术》、《生理学》、《诊断学》、《运动学基础》、《药理学》,后续课程有《运动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作业治疗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作业治疗的发展史。
(2)熟悉作业治疗的理论及常见的作业治疗模式。
(3)掌握各项具体作业治疗的基本概念、常用作业治疗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4)理解各项具体作业治疗的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的特点制订有效的作业治疗计划,进行科学正确的作业治疗及训练。
3、情感目标:(1)体验患者的各项功能障碍的困难。
(2)树立“自我照顾”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病、伤、残者的良好职业道德。
(4)培养学生热爱康复医学工作和对发展康复事业强烈的责任感。
二、课程教学时数分配和教学形式第一章作业治疗概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作业治疗》的概述及发展简史,掌握《作业治疗》的基本理论和作业活动分析及评定,熟悉作业治疗计划的制订、适应症、禁忌症和作业治疗师的职责。
(二)建议学时:4学时(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作业治疗和概论1、第一节概述(1)作业治疗基本概念(2)作业治疗的目的(3)作业治疗与运动治疗的区别(4)作业治疗的选择及其原则2、第二节作业治疗发展简史3、第三节作业治疗的基本理论(1)作业治疗的理念及思路(2)模式理论4、第四节作业治疗的分类5、第五节作业活动分析及评定6、第六节作业治疗计划的制订7、第七节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8、第八节作业治疗师的职责(四)重点:1、作业治疗与运动治疗的区别 2、作业活动分析及评定 3、作业治疗师的职责。
高职院校康复专业《作业治疗技术》实训设计作业治疗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康复学科,通过开展实践性的实训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康复专业《作业治疗技术》实训设计展开,总结实训内容和方法,并介绍实训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实训内容1.作业治疗技术基本操作实训:包括康复操纵、康复手法和康复操作等基本技能的实训,如握、挽、拾、探等。
2.活动功能训练实训: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学生扮演康复师和患者,进行活动功能训练的实训。
如患者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家务劳动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
3.作业治疗技术应用实训: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进行作业治疗技术的应用实训。
如病人的评估、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和评估疗效等。
4.作业治疗器械使用实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康复器械,熟悉各类作业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训方法1.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印象,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2.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理解作业治疗技术的实际应用,并培养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室实训和临床实习相结合: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康复技术的实训,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以及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病人,加深对作业治疗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4.团队合作和资料收集: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并搜集相关资料,一起完成实训任务,培养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实训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1.增强实践能力:实训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训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4.促进团队合作意识:实训设计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康复治疗学综合》考试要求Ⅰ考试性质为遴选专科生中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学习,特举办此考试。
该考试所包含的内容由《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组成,试题难易适中,对学生掌握课程程度具有较强的识别、区分能力。
II考试范围与要求《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第一章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概论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基本概念、物理因子治疗处方。
熟悉:物理因子治疗的作用机制、物理因子对人体的作用。
了解: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第二章直流电疗法与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掌握:直流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概念、治疗技术、适应证、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熟悉:直流电疗法的治疗原理及作用、直流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治疗原理及作用。
了解:直流电物理特性、直流电疗法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作用。
第三章低频电疗法掌握:低频电疗法的概念、分类、治疗技术、适应证、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熟悉:低频电疗法的治疗原理及作用。
了解:低频电疗法的物理特性。
第四章中频电疗法掌握:中频电疗法的概念、适应证、禁忌证与注意事项;等幅中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的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
熟悉:中频电疗法的治疗原理及作用;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的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
了解:中频电疗法的物理特性。
第五章高频电疗法掌握:高频电疗法的概念、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高频电热疗法的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
熟悉:高频电疗法的治疗原理及作用;高频电疗的仪器设备和安全与防护。
了解:高频电疗法的物理特性。
第六章光疗法掌握:光疗法的概念、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紫外线疗法/激光疗法的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
熟悉:光疗法的治疗原理及作用。
了解:光的物理特性。
第七章超声波疗法掌握:超声波疗法的概念、治疗技术、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熟悉:超声波的治疗原理及作用。
了解: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第八章磁疗法掌握:磁疗法的概念、治疗技术、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磁场的分类。
《作业疗法》课件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导致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日益增多。
作业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引导患者完成特定任务,改善其心理状态和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课件将简要介绍作业疗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实践方法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二、作业疗法的基本概念作业疗法(OccupationalTherapy,简称OT)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针对个体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的方法。
它通过引导患者参与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其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适应的目的。
三、作业疗法的原理1.活动参与:作业疗法强调患者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完成特定任务,提高其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
2.功能训练: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设计相应的训练任务,帮助其恢复或提高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3.自我认知: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
4.心理支持:作业疗法注重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
5.社会适应:作业疗法旨在帮助患者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促进社会融入。
四、作业疗法的实践方法1.活动分析: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活动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目标设定:根据患者需求和活动分析结果,设定具体、可量化的治疗目标。
3.活动设计:针对治疗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引导患者积极参与。
4.活动实施: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完成活动任务,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效果评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了解治疗进展,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五、我国作业疗法应用现状近年来,我国作业疗法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
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作业疗法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提高了患者的受益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开设了作业疗法服务,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治疗。
作业疗法操作流程作业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对个体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作业疗法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阶段:1.初次面诊: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的问题、需求和期望。
2.患者评估: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并了解其预期目标和限制。
二、目标设定:1.明确治疗目标:与患者一起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例如改善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等。
2.制定计划:根据患者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包括每日任务和时间表安排。
三、实施阶段:1.任务分解:将目标分解成具体的任务,并确定实施周期和频率。
2.资源准备:提供患者所需的学习材料、工具和资源,如书籍、纸张、计算机等。
3.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辅导:监督患者完成任务,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导。
4.反馈与调整:与患者定期反馈,评估其进展,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计划。
四、支持与激励:1.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患者的良好表现和进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
2.心理支持:提供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应对困难和挫折。
五、终结阶段:1.目标达成评估: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设定的治疗目标,并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
2.维持与巩固: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维持性训练和巩固性指导,以帮助患者持续改进和发展。
总结:作业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指导和训练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心理和行为问题。
其操作流程包括准备阶段,目标设定,实施阶段,支持与激励以及终结阶段。
通过这一操作流程,作业疗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改善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等,实现治疗目标,并帮助个体在长期维持和巩固这些改变。
《作业治疗技术》课程标准二○一一年十一月一、课程性质《作业治疗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其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学好本门课,对从事康复医学行业作业治疗岗位工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该课程是从从作业治疗的角度讨论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康复专业的学生掌握正确的作业治疗技术和建立科学的临床康复治疗思维方法,病例分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作业治疗技术的重要性。
《作业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作业治疗技术的原则和技术、社区和家庭的作业疗法技术、脑卒中的OT、颅脑损伤的OT、脊髓损伤的OT、脑瘫的OT、周围神经损伤的OT、呼吸系统疾病的的OT、烧伤的OT等,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操作,以掌握各种作业疗法及其临床适应证。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康复治疗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是在对相关专家、用人单位、临床一线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充分调研后,在经过康复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后制定。
对作业治疗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为接诊患者、作业评定、制定作业治疗计划,作业治疗,再评定。
并对作业疗法临床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出此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在课程学习中将素质要求纳入课程教学之中。
课程设计主要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院校合作,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学习、校内实训、临床见习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
(一)选取教学内容1.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首先考虑实际岗位的要求,确定本课程主要的知识模块。
按照实际的岗位要求,对教材设计的章节内容进行划分。
包含核心模块部分的章节作为教材上课的重点,如果实际岗位要求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
对核心内容是必须要讲清楚,配以相应的实训,通过实践强化能力,对于拓展及基础内容,辅以一定的课堂讲解,在实训中做一些必要的强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