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工作总结(精编文档).doc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摘要】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及时的复苏和护理对患儿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生儿窒息的体征和应急处理方法,包括清除呼吸道阻塞物等;其次详细阐述了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步骤和技巧,如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术;接着探讨了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措施,包括监测呼吸心率、保持体温等;对观察和预防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并发症以及家庭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也有详细说明。
最后强调了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的重视,提醒医护人员和家长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的意识和水平,为新生命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体征、应急处理、步骤、技巧、措施、观察、预防、并发症、家庭护理、注意事项、加强重视1. 引言1.1 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的重要性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的重要性在新生儿护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生儿护理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逐渐减少,但窒息仍然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急救事件之一。
一旦新生儿出现窒息症状,及时而正确的抢救和复苏措施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的重视和实施,不仅可以确保新生儿在窒息事件后能够从容度过,恢复健康,更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了解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体征和应急处理、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步骤和技巧、实施科学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措施、及时观察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掌握家庭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的重视,将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的成功率和护理效果,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更好地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 正文2.1 新生儿窒息的体征和应急处理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吸氧不足,引起呼吸和心跳停止的一种急性危重情况。
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总结发表时间:2018-02-26T14:20:16.4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期作者:兰丽萍[导读] 综合护理可促进新生儿窒息复苏,并且复苏后的护理能帮助患儿痊愈,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云南红河 654300)【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70例轻、重度窒息新生儿,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按照是否给予综合护理分两组,每组35例,传统护理对照组,综合护理实验组,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儿有34例痊愈,护理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77.14%,明显较对照组高,实验组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对照组高,两组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护理可促进新生儿窒息复苏,并且复苏后的护理能帮助患儿痊愈,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复苏后护理;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254-02 新生儿窒息,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主要是新生儿娩出后,仅有心脏搏动而无呼吸现象,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缺氧状态[1]。
权威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约达10万人次的新生儿有窒息现象[2]。
如果发现窒息后,不给于及时治疗,将会导致永久性脑损伤,严重者会死亡。
这为新生儿以及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给予一定的护理,可改善症状。
笔者为分析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进行此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的70例轻、重度窒息新生儿,轻度35例,按照是否给予综合护理分两组,每组35例,两组的轻重读新生儿基本均分。
实验组有23例男性,最小胎龄36周,最大胎龄41周,平均胎龄(37.6±2.9)周,最短发病时间10min,最长30min,平均(23.6±12.9)min;对照组有24例男性,最小胎龄37周,最大胎龄40周,平均胎龄(38.2±1.8)周,最短发病时间8min,最长32min,平均(26.5±13.4)min。
第1篇2023年,我国新生儿复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为保障母婴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将2023年度新生儿复苏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概述1. 加强新生儿复苏培训2023年,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抢救窒息新生儿的技能。
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实战演练等方式,全面提升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能力。
2. 规范新生儿复苏技术操作为规范新生儿复苏技术操作,各级医疗机构参照最新新生儿复苏指南,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抢救流程和操作规范。
3. 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通过加强新生儿复苏培训、规范技术操作等措施,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
据统计,2023年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
4. 推广新生儿复苏新技术2023年,我国新生儿复苏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
如新生儿窒息早期评估、无创呼吸支持技术等,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工作亮点1. 建立新生儿复苏网络2023年,我国新生儿复苏网络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救治体系。
新生儿复苏网络为新生儿窒息抢救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加强区域协作2023年,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区域协作,共同应对新生儿窒息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跨区域救治、信息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 深化医联体建设2023年,新生儿复苏工作与医联体建设紧密结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救治能力。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医护人员新生儿复苏技能水平仍有待提高。
(2)新生儿窒息抢救设备配置不足。
(3)基层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救治能力有待提升。
2. 改进措施(1)加强新生儿复苏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技能水平。
(2)加大投入,完善新生儿窒息抢救设备配置。
(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救治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救治水平。
新生儿窒息急救技术培训小结
1. 前言
本培训旨在教授新生儿窒息急救技术,以提高新生儿窒息急救的效果和成功率。
本文档为新生儿窒息急救技术培训的小结。
2. 窒息急救基本步骤
- 第一步:判断呼吸与意识状况
- 观察婴儿的呼吸是否正常,有无意识丧失。
- 第二步:呼叫急救
- 若婴儿窒息严重,立即呼叫急救人员。
- 第三步:开放气道
- 将婴儿平躺于硬板上,将头轻轻后仰,清除口腔内的异物。
- 第四步:人工呼吸
- 若婴儿没有自主呼吸,使用人工呼吸技术进行呼吸。
- 第五步:胸外心脏按压
- 若婴儿没有心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 第六步: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 立即将婴儿送往医院,尽早获得专业医疗帮助。
3. 窒息急救技术注意事项
- 判断呼吸和意识状况时要仔细观察,确保准确性。
- 呼叫急救人员时,提供准确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 开放气道时要小心不要对婴儿造成额外伤害。
- 在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时,要掌握正确的技巧和力度。
-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的速度至关重要,不可拖延。
4. 总结
新生儿窒息时的急救技术对于保护婴儿的生命至关重要。
通过本次培训,我们研究了窒息急救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在需要时能够果断地采取正确的窒息急救措施。
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工作总结(5篇材料)第一篇: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工作总结穆棱市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工作总结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死亡率和伤残率,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最新技术,根据《卫生部新生儿复苏项目第二周期项目方案(2011-2015》,及《黑龙江省新生儿复苏项目第二周期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
穆棱市局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4家医疗助产单位专门成立了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领导小组,新生儿科、产房和手术室配臵了项目需要的设备及设施,在新生儿科和产科积极开展规范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一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穆棱市就开展新生儿复苏项目工作以来的具体工作做一总结。
一、项目目标(一)培训覆盖率达100%。
培训覆盖全市4家医疗助产机构。
市级以上的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产科、儿科、助产、麻醉等专业人员均接受定期培训,人员培训覆盖率100%。
(二)培训质量优良。
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产科、儿科、助产、麻醉人员技能考核抽查合格率80%以上。
(三)制度建设完善。
全市所有4家医疗助产机构建立“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长效工作机制健全。
(四)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下降15%以上。
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比2011年下降15%以上。
二、项目要求(一)全面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及师资队伍建设。
穆棱市选派五位产儿科主任于2012年11月6日-7日参加了牡丹江市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培训班。
并作为师资人员为此次培训班进行详细的讲解。
培训班以模拟操作为主的复苏技术,重视临床操作技能及团队配合能力的提高,强化对复苏后新生儿的护理和医学随访(二)建立助产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领导小组,在所有4家医疗助产机构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长效机制,促进产科、儿科等相关科室协作,加强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队伍的组织和培训,开展新生儿窒息(重度和死亡)病例讨论,推动助产机构持续有效的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以确保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死亡率和伤残率。
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的护理体会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对于每一个护士来说,正确而及时地进行窒息复苏抢救是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我的护理工作中,我曾遇到过几次窒息复苏的情况,通过这些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护士在窒息复苏抢救中的重要性以及合理有效的护理策略。
首先,窒息复苏抢救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在接收到窒息患儿的报告后,我会迅速停下手头工作,整理好工作区域,确保清洁、整齐。
同时,我会检查好所需抢救器械的完整性与可用性,确保它们处于最佳状态。
另外,我会紧急联系呼吸科的医生,向他们详细报告患儿的病情,以便他们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其次,针对窒息复苏抢救中的基本措施,我会始终遵循“ABC”原则,即确保患儿的气道通畅(Airway)、确保患儿的呼吸(Breathing)、确保患儿的心脏跳动(Circulation)。
在确保患儿横卧平面上,我会向一侧倾斜患儿的头部,并使用抢救器械进行清理患儿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和异物,以确保患儿的气道通畅。
同时,我会快速检查患儿的呼吸情况,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呼吸器的使用。
最后,我会尽快找到患儿的肺动脉和左心室,进行心脏按压。
在实际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十分重要。
在窒息复苏抢救中,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都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需要相互配合,互相支持。
在我参与窒息复苏抢救时,我经常与医生密切沟通,及时汇报患儿的体征变化和抢救效果,以便医生作出进一步的治疗调整。
同时,我也会与呼吸治疗师配合,确保患儿能够及时获得呼吸器的支持和辅助。
此外,窒息复苏抢救中的心理护理也不可忽视。
对于新生儿来说,突然的窒息事件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刺激和压力。
在抢救过程中,我会给予患儿家属积极的心理支持,并鼓励他们保持冷静和信心,同时向他们解释整个抢救过程和抢救措施的必要性。
这样能够有效缓解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积极的帮助。
通过这些窒息复苏抢救的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
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引言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后无法呼吸或呼吸微弱等情况,严重的时候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因此,对于这种情况的虚弱和复苏,婴儿保健人员必须恰当地处理。
本文将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法以及复苏后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1. 揭开胸、口、鼻部口罩因为新生儿窒息通常由鼻、喉部黏膜等物质堵塞引起,因此,首先需要揭开胸、口、鼻部口罩,防止空气流通受阻。
2.胸部捶击当新生儿经过一段时间的脐带阶段以后,出现了窒息的症状,此时需要对其进行胸部捶击。
方法是先使其躺在扁平的硬表面上,然后在其心脏位置捶击1至2下即可,使心脏恢复收缩;如果孩子没有呼吸,可以给予嘴对口心肺复苏法,让人工呼吸给孩子进行呼吸。
3.负压吸气若胸部捶击未奏效,要马上进行人工呼吸,可采取负压吸气的方法,对于非常小的新生儿(体重不足1500g),需要使用尿布/棉垫制成的口罩,取需要揭开口罩进行气道开放,促进呼吸4. 气管插管对于呼吸急促或无法正常呼吸的新生儿,建议进行气管插管,其使用方法如下:先用正确的器材为其进行气管插管,再使用试管或脓针将内腔物质取出,通过塞管进行通气即可。
如果孩子的头部低于胸部,需要抬高孩子的头部和颈椎,以避免出现脑水肿的情况。
以上便是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常用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侧重于复苏后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体会1. 稳定生命体征在孩子经过复苏,并得以适当的呼吸和氧气供应后,需要观察并记录孩子各项生命体征,此包括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指标。
并及时记录、调整体征和各项生命指标,尤其是在复苏后的头几天,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各项指标。
2. 邮件数据收集、整理和更新对孩子各种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更新,并及时更新体征数据和医学记录。
应按新生儿窒息康复的标准,对孩子按时进行系统化的治理,并随时进行随访。
3. 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量在对孩子的康复期间,尤其需要保证其睡眠充足,以帮助其恢复体力、促进器官发育、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康复,减少婴儿由于恶心、失眠等原因导致机体生理性的繁殖损伤。
婴幼儿窒息急救技术培训小结
简介
该文档旨在总结婴幼儿窒息急救技术培训课程的要点和重要技巧。
窒息的定义和危险信号
窒息是指空气无法进入肺部,导致呼吸严重受阻的情况。
婴幼儿窒息时常常伴有以下危险信号:
- 呼吸困难或无法呼吸
- 咳嗽无声或咳嗽声音低沉
- 咳嗽声音变为哮鸣声或尖锐声
- 突然停止活动或变得无力
- 脸色苍白或发绀
急救步骤
1. 紧急判断:立即判断婴幼儿是否窒息。
2. 呼叫急救:拨打急救电话(例如:120)并告知情况。
3. 给予五次背部重力敲击:用手拍击婴幼儿的背部,帮助其排出阻塞物。
4. 进行五次胸外按压:握住婴幼儿的下颌,用另一手在胸骨下
部按压。
5. 检查口腔:仔细检查口腔,清除任何堵塞物。
6. 重复背部重力敲击和胸外按压:持续进行背部重力敲击和胸
外按压,直到救援抵达或婴幼儿恢复呼吸。
注意事项
- 在进行急救过程中,保持冷静,尽量避免惊吓婴幼儿。
- 如果婴幼儿已经失去意识,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CPR)。
- 急救过程结束后,及时带婴幼儿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以上是婴幼儿窒息急救技术培训的要点和重要技巧的总结。
在
面对窒息情况时,我们需要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以保护婴幼儿的
生命安全。
请在实践中认真学习和应用这些技能,并随时保持冷静
和稳定的心态。
一、实训背景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急症之一,指新生儿在出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建立规律的呼吸,导致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窒息的抢救质量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预后,成功的抢救可以大大降低窒息新生儿将来残疾的发生率和残疾程度。
为了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能力,我们进行了新生儿窒息复苏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2. 熟悉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流程和操作技术。
3. 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新生儿窒息的主要表现包括呼吸抑制、心率减慢、面色青紫、肌张力低下等。
- 诊断标准:根据新生儿窒息评分(Apgar评分)进行评估,出生后1分钟评分≤3分,5分钟评分≤6分。
2. 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流程和操作技术- 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
- B(Breathing):建立呼吸,给予正压通气或人工呼吸。
- C(Circulation):恢复循环,给予胸外心脏按压。
- D(Drugs):药物治疗,如肾上腺素、纳络酮等。
- E(Evaluation):评价复苏效果,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
3. 新生儿窒息复苏实训操作- 呼吸道管理:使用新生儿复苏囊进行正压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
- 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确保新生儿呼吸。
- 胸外心脏按压:按照1:3的比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给予肾上腺素、纳络酮等药物。
- 评价复苏效果:密切观察新生儿面色、呼吸、心率、肌张力等生命体征。
四、实训总结1. 实训效果- 通过本次实训,临床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抢救流程和操作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提高了临床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实训不足- 实训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手法不够熟练、药物剂量不准确等问题。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穆棱市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工作总结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死亡率和伤残率,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最新技术,根据《卫生部新生儿复苏项目第二周期项目方案(2011-2015》,及《黑龙江省新生儿复苏项目第二周期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
穆棱市局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4家医疗助产单位专门成立了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领导小组,新生儿科、产房和手术室配置了项目需要的设备及设施,在新生儿科和产科积极开展规范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一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穆棱市就开展新生儿复苏项目工作以来的具体工作做一总结。
一、项目目标
(一)培训覆盖率达100%。
培训覆盖全市4家医疗助产机构。
市级以上的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产科、儿科、助产、麻醉等专业人员均接受定期培训,人员培训覆盖率100%。
(二)培训质量优良。
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产科、儿科、助产、麻醉人员技能考核抽查合格率80%以上。
(三)制度建设完善。
全市所有4家医疗助产机构建立“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长效工作机制健全。
(四)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下降15%以上。
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比2011年下降15%以上。
二、项目要求
(一)全面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及师资队伍建设。
穆棱市选派五位产儿科主任于2012年11月6日-7日参加了牡丹江市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培训班。
并作为师资人员为此次培训班进行详细的讲解。
培训班以模拟操作为主的复苏技术,重视临床操作技能及团队配合能力的提高,强化对复苏后新生儿的护理和医学随访
(二)建立助产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领导小组,在所有4家医疗助产机构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长效机制,促进产科、儿科等相关科室协作,加强院内新生儿窒息
复苏队伍的组织和培训,开展新生儿窒息(重度和死亡)病例讨论,推动助产机构持续有效的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以确保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死亡率和伤残率。
(三)强化督导。
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专项督导制度。
2012年,市卫生局组织相关专家对全市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重点对已开展“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工作的助产机构进行督导。
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技能考核抽查,合格率达94%以上
(五)加强信息管理。
市乡级培训、督导、师资认证、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工作情况及总结上报到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市妇幼保健院审核汇总后报市卫生局疾妇科。
三项目工作具体开展情况
(一)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工作
1.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与复训制度,确保每位参与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的医务人员均接受培训。
2.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设备,设备必须专人负责,单独放置,保持设备无损,处于功能状态。
3.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药品,药品必须专人负责,单独放置,并注明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短缺时应及时补全。
4.产房、手术室均张贴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流程图。
5.产、儿科密切协作,新生儿娩出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抢救过程中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抢救结束后及时转诊和治疗。
6.做好抢救现场记录工作,认真详实填写复苏现场记录表,记录抢救过程。
7.严格执行新生儿转运程序。
危重婴儿转诊时应备转运车,新生儿医生护送,携带抢救设备及药品,并做好转诊记录。
8.危重新生儿和新生儿死亡病例,应及时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讨论记录。
(二)、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儿科协作
1.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产、儿科医务人员的培训、考核及现场抢救工作。
2.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产、儿科联合查房,儿(新生儿)科医生及时了解即将分娩的高危产妇病情,产科医生了解已转入新生儿科的危重患儿病情。
3.儿(新生儿)科医生参加高危产妇分娩或手术前讨论。
4.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儿(新生儿)科医生提前进入产房或手术室,现场等待分娩,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
5.对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若出现窒息或特殊情况,产科医生应及时通知儿(新生儿)科医生,尽快给予处理和抢救。
6.危重新生儿抢救后,应及时转入儿(新生儿)科监护病房,由儿(新生儿)科医生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和治疗,或转入上级医疗机构。
7.产、儿(新生儿)科每月至少联合进行一次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亡)病例讨论。
8.产、儿(新生儿)科合作建立重度窒息新生儿病例随访制度,定期对出院后病儿进行追踪,了解恢复情况并做好指导。
(三)、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考核
1.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纳入科室质量考核管理。
2.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负责进行工作考核和评定。
3.每年对产、儿(新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参与复苏的麻醉人员等考核一次,不合格者予一次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停岗学习,直至合格后方可上岗。
补考不合格者,其本人及所在科室本年度内取消优秀个人及科室的评选资格。
4.对产房、手术室新生儿窒息复苏设备及药品每月至少抽查一次,抽查不合格者扣相关责任人绩效考核分。
5.建立健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记录、病人登记记录、死亡记录及病例随访记录,缺失或登记不全者扣科室本年内医疗质量管理分,相关负责人予以相应处罚。
通过大家的努力奋斗和辛勤劳动,近几年来穆棱市4家医疗助产单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降低,从2009年的5.9%逐年下降到2010年的5.1%、2011年的3.3%和2012年的2.9%,该项技术在各家医院的运用已达到了先进水平,为优生优育、减少伤残儿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