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016年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96.50 KB
- 文档页数:4
【知识梳理】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规模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3航行地区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及影响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前预习】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国力雄厚。
2、目的:提高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从1405年到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6、倭寇:元末明初,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7、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及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对于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这些史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及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视频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海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对外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和意义。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突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苏秋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世界各地纪念郑和的建筑(播放《大航海》歌曲),并提问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
(二)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0页第1段内容,找出下列问题
1)谁派郑和下西洋?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2)为什么称之为“宝船”?
3)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点出西洋的地理范围。
4)主要目的
教师出示材料: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请结合课本和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1)介绍船上装载物品和物品用途。
2)通过邮票展示郑和到达的地方。
3)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掌握出发地及最远到达地方。
3、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1)出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对比表
根据上述图表,讨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出示材料
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友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
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都亲自率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5、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动脑筋: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远航?
(结合三则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客观条件:(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造船水平的高超;
(3)指南针的发明并使用于航海事业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条件:(1)郑和是下西洋的合适人选;
(2)统治者的支持。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2页最后两段内容,找出下列问题
•什么是倭寇?
•为什么明朝中期倭患严重?
•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明政府派到浙东抗倭的将领是谁?组建抗倭部队的名称是什么?概括其抗倭经过及结果
1、倭寇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寇。
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戚家军)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3、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
过程: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5、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明中期海防松懈,倭寇勾结中国海盗,奸商经常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严重威胁了沿海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因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其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民族自卫战争
(三)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四)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