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1章生态工程第4节生态工程的综合运用同步备课教学案北师大选修3
- 格式:doc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2
专题5 生态工程必修课中已经学习过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专题介绍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和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生态工程兴起的原因、基本原理、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可以开阔视野,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本专题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简述生态工程兴起的原因。
2.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举例说出生态工程建设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2.初步形成物质循环利用、协调与平衡、多样性、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能力方面1.利用多种媒体搜集信息,运用所学的生态工程原理,结合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研究当地生态工程的建设方向和途径。
2.分析并评价生态工程的实例,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尝试设计简单的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
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既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又要考虑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分析生态工程案例时只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是片面的。
教材中生态工程的原理和生态工程的实例内容比较丰富,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空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较为贴近的内容。
教材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力求睦刑骄啃匝埃喝缡导疃?资料分析、讨论、设计和进展追踪等,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本专题内容包括《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及两节正文:《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第一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可用2课时教学,第二节《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可用3课时教学。
本专题还安排一个实践活动《调查沼气工程的实施情况》。
本专题的题图寓意深刻:干裂的土地,赤红的荒山(例如江西赣中、赣南一带植被破坏后的山丘都呈现赤红色);幼苗的上方是蔚蓝的地球。
地球似乎化作一滴甘露,滋润着幼苗和大地;幼苗又可寓意生态工程,虽然柔弱,但却顽强地支撑着地球;地球和幼苗组合和谐,象征着希望。
高中生物《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态工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能够描述生态系统修复和管理的方法;3.掌握生态工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二、知识概述生态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和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一种方法。
生态工程可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减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本课程将从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学习。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课时:生态工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学时)1.生态工程的概念–生态工程的定义–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二课时:生态系统修复与管理方法(2学时)1.生态系统修复的基本方法–生态系统修复的概念–自然修复与人为修复的差异–生态系统修复的步骤和措施2.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生态系统管理的目的–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和措施第三课时:生态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学时)1.生态工程与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生态工程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态工程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2.生态工程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生态工程在湿地恢复中的应用–生态工程在森林恢复中的应用–生态工程在城市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生态工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加深对生态工程的理解;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形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
五、实践环节1.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生态系统修复项目的实地考察,了解项目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情况;2.实验操作:进行一些与生态工程相关的实验,如土壤修复、湿地植被恢复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工程的基本实践;3.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选择一个特定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生态工程解决方案。
第1节生态工程的理论依据[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4,阐述生态工程的概念。
2.结合教材P4~7的图文,简析生态工程的相关理论。
[重难点击] 1.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相关理论的内容。
云南,“彩云之南”,我国一个美丽的省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有众多水域分布,更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但是2009年至2012年,这片美丽的土地却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旱灾。
这是天灾还是人祸?右图是相关的图片。
结合这幅图,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在云南持续发生这样的大旱,原因到底是什么?(2)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进步,但是我们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才能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呢?一、生态工程的概念1.传统概念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新概念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系统论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治理、调控和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
沼气工程已成为我国当今农村生态工程建设中最重要和最基础性的组分。
如图是沼气池的示意图,据图分析:1.沼气和传统的煤、天然气、石油相比,有什么优点?答案沼气是一种绿色清洁能源,还可以再生。
2.沼气渣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生长,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种功能?答案物质循环的功能。
3.沼气工程的优点有哪些?答案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减少了生活、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人类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 )A.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B.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C.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D.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答案 D解析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第1节生态工程的理论依据[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4,阐述生态工程的概念。
2.结合教材P4~7的图文,简析生态工程的相关理论。
[重难点击] 1.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相关理论的内容。
云南,“彩云之南”,我国一个美丽的省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有众多水域分布,更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但是2009年至2012年,这片美丽的土地却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旱灾。
这是天灾还是人祸?如图是相关的图片。
结合这幅图,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在云南持续发生这样的大旱,原因到底是什么?(2)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进步,但是我们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才能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呢?一、生态工程的概念1.传统概念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新概念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系统论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治理、调控和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
沼气工程已成为我国当今农村生态工程建设中最重要和最基础性的组分。
如图是沼气池的示意图,据图分析:1.沼气和传统的煤、天然气、石油相比,有什么优点?答案沼气是一种绿色清洁能源,还可以再生。
2.沼气渣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生长,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种功能?答案物质循环的功能。
3.沼气工程的优点有哪些?答案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减少了生活、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人类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 )A.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B.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C.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D.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答案 D解析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第4节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P 91~92内容,了解蛋白质工程的诞生。
2.分析教材P 92内容,阐述蛋白质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重难点击] 1.蛋白质工程的诞生。
2.蛋白质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方式一 人类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吗?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科学家已生产出一种以前必须从南极鱼类身体中提取的抗冻蛋白质。
这一技术可用于储存大量新鲜的动植物和人类的组织细胞,防止形成冰晶,破坏脆弱的细胞膜和细胞的内部结构。
你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请跟着我一起学习: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方式二 基因工程的诞生,为克服远缘杂交的障碍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肠杆菌为人类生产出了胰岛素,牛的乳腺生物反应器为人类制造出了蛋白质类药物,烟草植物体内含有了某种药物蛋白……至此,人们也只是实现了自然界现有基因在转基因生物中的表达。
但一个新问题出现了,生物产生的天然蛋白质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结构、性能符合特定物种生存的需要,却不一定能完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于是要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制造出目前从天然蛋白质中找不到的蛋白质。
这样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蛋白质工程应运而生了。
一、蛋白质工程的诞生1.概念:蛋白质工程是根据蛋白质的精细结构与生物活性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定向地改造天然的蛋白质,甚至创造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具有优良特性的蛋白质分子。
2.方法(1)多肽合成法:利用多肽合成仪,直接合成一种全新的蛋白质。
(2)基因改造法: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负责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设计,合成出更符合人们要求的蛋白质。
天然的干扰素很难在体外保存,如果能把其中的一个半胱氨酸替换成丝氨酸,在体外-70 ℃下可以保存半年,据此分析: 干扰素(半胱氨酸)――→改造干扰素(丝氨酸)1.对天然蛋白质进行改造,你认为应该直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操作,还是通过对基因的操作来实现?答案应该从对基因的操作来实现对天然蛋白质的改造,主要原因如下:(1)天然蛋白质都是由基因编码的,改造了基因即对蛋白质进行了改造。
第4课时微生物的利用[学习导航]1 •阅读教材P19〜21内容,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2. 结合教材P21〜22内容,探究纤维素分解菌是否只能分解纤维素。
3.结合教材F22〜24内容,了解制作豆豉的原理、方法步骤。
[重难点击]1.掌握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2.探究纤维素分解菌是否只能分解纤维素。
3.简述制作豆豉的原理。
一、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D基础梳理夯实慕础突破胆点土壤中含有很多有益菌,下面以分离纤维素分解菌为例,探讨从土壤中分离有益菌的方法。
1. 分离的原理(1) 土壤中存在大量纤维素分解菌,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分解和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2) 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中, 纤维素分解菌能很好地生长,并产生黄色或棕绿色色素,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2. 方法步骤(1) 纸条法制备培养基I配制依姆歇涅茨基液体培养基,避免纤维素以外碳源的污染。
分装|按每试管5 mL分装,然后加入7 cm x 1 cm的无淀粉新华一号滤纸条滤纸条紧贴内壁,且有一半长度浸入液体培养基中,121 C灭菌20 min。
制备土壤―稀释液]制备10「1、10「2、10「3、10「4和10「5的土壤稀释液。
接种培养I分别吸取各稀释度的土壤稀释液 1 mL接种到滤纸条上,每个稀释度重复4次, 置培养箱中28 C培养14 d。
观察|检查各试管中滤纸条上出现的菌落和滤纸颜色变化情况,根据菌落和颜色的变化确定纤维素分解菌的类型。
(2) 固体培养法制备培养基|制备依姆歇涅茨基培养基平板,避免纤维素以外的碳源污染;然后在平板上铺一张直径略小于平板的滤纸」少量的依姆歇涅茨基液体培养基润湿。
接种培养|在滤纸上等距放8个直径约10 mm的土粒,盖上培养皿盖以保持湿度,置恒温培养箱中28 C〜30 C培养。
观察| 每隔2d观察土粒周围滤纸变色情况,直到滤纸颜色变化,长成菌落,于 4 C冰箱中保存备用。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生态工程第3节城市生态工程学案北师大版选修32018122636D①注重高效和谐性:高效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理念的核心内容,体现人与自然、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高效有序。
②保持整体性。
③实现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长期目标。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如图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差的变化关系,请分析:1.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哪些气体?O、氟利昂等。
答案甲烷、N22.要减弱温室效应,主要措施有哪些?请列举两条。
答案一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植树种草,增加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吸收,改善空气质量。
3.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强劲、可再生的电能,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生产的电能,可见控制温室效应还可以通过开发新能源来实现,你还知道哪些新能源可以利用?答案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1.城市的水分调控是生态工程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的水环境包括了空气中的水、土壤水和生活用水B.城市空气中水分增加的唯一途径是城市绿地的蒸腾作用C.限量开采地下水是城市土壤水分调控的主要途径D.生活用水要实行一水多用和循环分级用水答案 B解析城市空气中水分增加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城市绿地的蒸腾作用,二是增加城市人工水体。
二、生物控制工程1.人口的控制(1)控制城市人口总量,降低对物质、能量的总体消费。
(2)控制人口密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提高人口素质,建设现代化城市。
2.其他生物的控制(1)增加与扩展有益生物,其中加强绿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抑制有害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可通过无公害药物和生物防治控制。
第4节生态工程的综合运用[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16~17图文,阐明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与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系统。
2.分析教材P17内容,了解实现“废物”再生的环境调节系统与建立多功能污水自净系统。
3.阅读教材P18~19内容,熟悉构建多功能联合生产系统和生态工程的意义。
[重难点击] 1.生态工程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2.生态工程的意义。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的原则,应用生态工程可以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那么生态工程的应用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对社会、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又具有哪些深远的意义呢?解决学生疑难点一、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与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系统1.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秸秆的多层分级利用(1)分级利用①一级利用:作物秸秆糖化处理成为家畜的饲料,输出家畜产品和粪屑。
②二级利用:粪屑接种食用菌,输出食用菌产品和菌床絮屑。
③三级利用:菌床絮屑接种蚯蚓,输出蚯蚓产品和排泄物杂屑。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食用菌、蚯蚓。
(3)一级利用的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二、三级能量的利用来自分解者。
2.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系统——桑基鱼塘(1)具体流程:桑→蚕→鱼→桑。
(2)产品输出:鱼塘、丝厂和食品加工厂。
(3)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桑→蚕。
(4)鱼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分析:1.用玉米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这属于秸秆的几级利用?答案直接利用秸秆,属于一级利用。
2.用生产木糖醇的残渣来培育食用菌,这又属于几级利用?答案二级利用。
3.给食物链“加环”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构建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增加经济效益。
4.有人说,图中的箭头既能表示物质循环又能表示能量流动,这种说法对吗?答案不对。
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1.一青年农民利用自己学习的生态学知识在自家庭院里搞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使0.25亩的庭院创收达几万元。
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图所示,请找出下列对该系统叙述有误的一项( )A.该系统中,人的因素非常关键,其中生产者是葡萄B.该系统体现了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C.该系统内蚯蚓和甲烷菌等为分解者D.猪在其中为三级消费者答案 D解析蚯蚓为分解者,不是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故猪为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二、“废物”再生的环境调节系统与多功能污水自净系统1.“废物”再生的环境调节系统(1)植物的一部分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发展养殖业。
(2)畜禽的粪便作为肥料肥田或培育防护林。
(3)农田或防护林吸收工厂排出的CO2等气体,净化空气。
(4)工厂余热作为温室能源,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2.多功能污水自净系统——生物“氧化塘”(1)水中的菌类、藻类以及一些高等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并吸收重金属离子,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
(2)细菌等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为其他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3)塘泥:作为制作沼气的原料。
(4)改良后的水体:进行水产养殖。
下图是利用多功能生物“氧化塘”净化污水的示意图,据图分析:1.污水进入多功能生物“氧化塘”后,首先进入沉砂环节,处理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让一些固体废弃物沉淀。
2.通常根据污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高低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你认为该如何选择?答案若有机物含量高,采用流程Ⅰ处理污水,若含量低,采用流程Ⅲ或Ⅳ处理污水。
3.为什么要在出水前调控藻、菌的数量?答案藻、菌互生环节就是一个促进污水净化的生物循环过程,出水前对藻、菌进行控制才能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4.这种处理污水的方式有什么优点?答案不仅具有净化污水的作用,还可使污水资源化。
2.多功能生物氧化塘中含有的细菌类型为( )A.好氧菌B.厌氧菌C.兼性菌D.包括A、B、C三项答案 D知识拓展氧化塘中生物的类型、分布和作用(1)好氧层:分布着藻类、水生植物和好氧菌,藻类、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直接摄取废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好氧菌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2)兼性层:分布有多种好氧菌和厌氧菌,通过好氧或厌氧反应,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3)厌氧层:分布有硫酸盐还原细菌和甲烷细菌等厌氧菌,通过厌氧反应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三、构建多功能联合生产系统和生态工程的意义1.构建多功能联合生产系统——农、林、牧、渔一体化(1)构建原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优点①种植、养殖和加工配套结合。
②实现对一定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农、林、牧、渔合理规划,全面发展。
2.生态工程的意义(1)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工程以预防为主,开发和采用“清洁工艺”,开辟污染预防的新途径,把清洁生产作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2)有助于实现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并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的最终目标。
下面表示北京郊区某生态农业的多功能联合生产系统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1.该系统建设所遵循的主要生态工程理论有哪些?答案系统论、生物多样性理论、食物链理论等。
2.鸡和猪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哪种成分?它们在物质循环中有什么积极作用?答案鸡和猪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上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都依赖于哪个过程?答案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需要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量的最终来源为太阳能。
4.该生态工程有哪些积极的意义?答案实现了无废弃物污染,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
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环境是先污染后治理B.防治工业污染应完全依靠对受污染环境的治理C.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社会的共同目标D.生态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发展答案 B解析防治工业污染不能只依靠对受污染环境的治理,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以“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
1.下列有关秸秆的多层分级利用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利用糖化技术把秸秆变成家畜的饲料B.牛粪便中的能量是牛同化的能量C.食用菌和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D.秸秆的多层分级利用提高了产品的输出量答案 B2.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产养殖中,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营养级高的鱼类为养殖对象B.“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循环系统C.为保护草原,应做到适当放牧D.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取“退耕还林”的措施答案 A解析水产养殖中,为充分利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选食物链最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3.下图表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途径有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B.图中A表示的物质是氧气和有机物,B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矿物质等C.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它们的异化作用类型的变化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D.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答案 D4.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不具备的特点是( )A.多层次B.多功能C.少污染D.无病虫害答案 D解析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还不能做到无病虫害。
5.城市污水处理可以用氧化塘法,即利用水塘中的微生物和藻类对污水和有机废水进行生物处理,是一个藻菌共生的污水净化系统。
还可以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转化成的藻类蛋白养鱼、养鸭等,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请根据下面的氧化塘污水净化功能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1)输入氧化塘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塘底泥可以用做有机肥料生产绿色蔬菜,施加底泥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原理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排入氧化塘的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以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分解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①氧化塘底泥中含有大量矿质元素②氧化塘底泥中微生物呼吸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CO2(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向氧化塘内通入空气课时作业[基础过关]1.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
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B.作物轮作、套作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答案 C2.生物氧化塘法治理环境污染利用的主要生物是( )A.藻类和浮游动物B.细菌和浮游动物C.藻类和细菌D.浮游动物和鱼类答案 C3.下列不属于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是( )A.人口急剧增长B.生态农业C.能源短缺D.环境污染严重答案 B解析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使废物资源化,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4.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下列哪些措施( )A.从现在起,严禁砍伐森林B.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生产,提高综合国力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D.各国独立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答案 C解析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维护生物圈物种的多样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增长以及生态效益提高的重要措施。
5.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答案 C解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能量利用率不高。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大力开垦湿地,容易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6.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的结合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C.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D.生态工程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答案 C解析生态工程是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和专业技术经验组装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代生产工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