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汤河公园设计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9
关于对俞孔坚的秦皇岛汤河公园分析
设计目的:汤河流经-------环境好----人们喜欢去游玩散步--------空间无序-----环境差-----安全性差----有需求------???------景观设计
设计理念: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所以要实用为原则,还要尽量保持自然特性,归根结底让人有种亲切感,因为是公共的还要便于维护清洁
运用的材料:碎石(贴近自然)木栈道,玻璃钢(便于清洁,透光可用于装饰)
给我产生的共同感:
用玻璃钢做成的红色飘带生动形象,并且还可以一物多用,没有复杂的装饰简洁明快,细长的丝带给人无形中形成一种规范,作为一种开放的环境采用的木栈和碎石给人贴近自然地感觉。
我认为贴近自然是本作品的宗旨,重视自然与人的关系。
设计批评:
长长的红色飘带把木栈两边的自然隔开可能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或许一边踩踏严
重一边比较茂盛,两边的生态缺少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题目:俞孔坚秦皇岛汤河公园赏析系(院):城市与环境与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号:2008210176论文作者:耿雷2010年6月秦皇岛汤和公园设计赏析摘要: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我们见到了太多简单粗暴“化妆式”和“硬化式”城市公园设计:修剪整齐的组块式绿地,大面积的硬化铺砖,坚硬的水泥钢结构建筑,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
本设计强调对原有自然河道和植被的尊重,哪怕是最野的本地草木,也是值得保护和利用的;对历史遗迹,哪怕是最寻常的、被认为是破旧的农业或工业建筑和曾经的水利设施,都应该作为场地的历史,给予善待,用它们来丰富场地的故事;在这基础上,叠加新的设计,那应该是当代人的,反映当代生活和审美情趣的,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
关键词:滨河公园;红飘带;城市公园;人地和谐;河道设计一、整体概况:秦皇岛是中国北方著名滨海旅游城市,汤河位于秦皇岛市区西部,因其上游有汤泉而得名。
本项目位于海港区西北,汤河的下游河段两岸,北起北环路海阳桥、南至黄河道港城大街桥,该段长约1公里左右,设计范围总面积约20公顷。
二、设计背景:由于上游的山地和下游的防洪蓄水闸,使本地段内的水位保持恒定,水质清澈,是秦皇岛的一个水源地。
设计地段内除部分被破坏和被占用外,两岸植被茂密,水生和湿生植物茂盛,主要以菱角、菖蒲和芦苇为主,东岸的乡土乔木尤其壮观,主要有杨、柳、刺槐,许多柳树甚至长在水中。
多种鱼类和鸟类生物在此栖息场地具有城郊结合部的典型特征。
多处地段已成为垃圾场,污水流向河中,威胁水源卫生;残破的建筑和构筑物包括一些堆料场地和厂房、农用民房、皮划艇服务用房、汤河苗圃用房、水塔、提灌泵房、防洪丁坝、提灌渠等,大部分遗留的构筑物破损、陈旧,有些已废弃不用,部分河岸坍塌严重。
场地虽然在城市主干道边上,对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可达性差,可使用性差。
同时,由于人流复杂,空间无序,存在许多管理上的死角,场地对城市居民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沿河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房地产开发,城市扩张正在胁迫汤河,渠化和硬化危险迫近。
就在场地的下游河段,两岸已经建成住宅,随之,河道被花岗岩和水泥硬化,自然植被完全被“园林观赏植物”替代,大量的广场和硬地铺装、人工的雕塑和喷泉等彻底改变了汤河生态绿廊。
这是对本地段河道的一个警示和教训。
而实际上,本河段的东侧也已经建成了大量的住宅,新的房地产项目也在进行中三、设计构成:1 整体构架:汤河公园最显著的地理特点就是滨河建设,因此,所有景观单元基本上沿河设计。
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也充分做到水体景观,植物景观和人工建筑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一种视觉效果和使用功能的统一。
全区设计有七个部分构成:1 保护和完善一个蓝色和绿色基底,绿色即指植物景观,在植物选择上,以本地种为主,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水中设计者引入大面积水生植物,如芦苇,菱角,一方面起到美化水体环境和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净化水体和涵养水源的生态价值2 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沿河两岸都有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并与城市道路系统相联系,使本区成为城市居民安全可达性都很好的场所。
3 一条红飘带:这是一个绵延于东岸林中的线性景观元素。
对于该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功能分析,下面会详细介绍,在此暂且不提4 五个节点:沿红飘带,分布五个节点,分别以五种草为主题。
在这天与地之间是人的活动和休息空间和专类植物的展示空间。
乡土的狼尾草、须芒草、大油芒、芦苇、白茅是每个节点的主导植物。
5 两个专类植物园区:(1)宿根植物展示区:总面积约为7700平米,在东岸北侧原堆料场。
(2)草本植物园:总面积约为4300平米,位于场地西岸的北端,与宿根植物园隔河相望6 旧建筑和构筑物的保留和利用:其中包括专类植物园区内利用料厂的建筑基底建筑茶室和接待中心7 一个解说系统:解释系统由23组解说点构成,采用统一的形式分布于东西两岸,与栈道和各个平台相结合,用于向人们展示讲解自然和场地知识,使人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对自然有更深入的了解,起到科普与启智的作用。
2、设计理念尊重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坚持保护、减量、再用和循环与再生理念;让自然做功,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合作,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打破通常水利和园林工程的设计模式,不再走“硬化河岸,绿化、硬化路径与人为景观相隔离”的老路,而是在维护汤河公园原有生态功能、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调的基础上,以最简约的设计、最经济的人工干预,对有利用价值的自然元素进行保护性改造。
景观设计中不追求豪华与离奇,而是将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与普通人的生存为重,倡导“寻常景观”与“白话的城市”和“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3、色彩搭配不得不承认,俞孔坚先生在色彩运用上非常大胆。
期最突出特点就是对红色的运用,红色这个元素在俞孔坚先生的很多设计中得到运用,比如中山岐江公园中红色钢结构框架和红色钢结构墙壁。
由于文化原因,红色红色西方园林设计中运用的比较少,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和热烈,一般在城市公园建筑或雕塑中运用比较多。
咋本景观中,红色飘带的设计与周围绿色植物和蓝色水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激活了幽暗的绿地环境红飘带的红色放在绿色背景中重要的不是和谐,而是强烈的对比。
红色给人以激动、开朗和活力。
同时,红色也为公园融入更多人为作用的因素,让人感觉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气息,实现了动与静,自然与人文,古典与现代的统一。
其次,在其他颜色上,由于植物的配比不同,在绿色的层次上,也存在差别。
高大的乔木成深绿色,低矮的灌木和草木成浅绿色,高低搭配,深浅配比,使得景观色彩更具层次性。
上图就是以上分析的经典体现,红色的飘带系统,高低深浅的植物,使景观在空间上延伸,富于变化。
3 植物搭配从上图不难看出,在植物选择上,俞孔坚先生设计一大特色就是,尽量选用本地植物,引进一些水体植物。
在汤河公园,很少运用名贵花卉,就连常见的悬铃木也很少见到。
同时另一大特色就是最大限度保持当地植物原貌,让树木保持其原有的生长心态,草本植物也是常见的野草比如芦苇,白茅等。
这不同于以往城市公园设计师精削细剪,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原生态的本土植物风貌,更显纯朴自然,平易近人。
另外,采用这种设计也减少了维护成本,少改动也降低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减轻了环境压力。
4 点睛设计1)红飘带系统这是一个绵延于东岸林中的线性景观元素,具有多种功能:它与木栈道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而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解说系统结合,而成为科普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相结合,而成为一条指示线。
它由钢板构成,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树木的存在而发生宽度和线型的变化;中国红的色彩,点亮幽暗的河谷林地。
红飘带是一个线性的走廊,是具有流动性的。
水是流动的,人也是流动的。
人应该随着自然景观的流动而流动。
人在自然中的介入应该是很少的,景观设计面对自然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解释环境。
人工元素的介入是解释环境、体验环境的一个渠道。
红飘带的环境很丰富,实际上是十分多样,有林地、草地、湿地及垃圾场改造的花园。
它是在不改变环境、不破坏地形、不砍一棵树的前提下,通过人的流动、人类的活动将不同环境“串联”起来,将环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人在这里主要是体验环境,解释环境。
这条飘带集合了城市的元素,告诉人们这个地带已经城市化了。
这是一条城市化的路径,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体会自然。
飘带形式的灵感来源于具有丰富生态环境的线性的场地;设计体现的是一条体验的线路,用一条流畅的流线,将很丰富的生态“串联”起来。
2)旧建筑的再利用旧建筑再利用而非简单拆除,在俞孔坚先生其他设计中也有体现,还是以岐江公园为例,将旧厂房,旧铁路保留改建成观赏景观是他最少介入理念经典体现。
同样,在汤河公园的也遵循了这个原则,将原有的废弃水塔水泵改建成富有艺术感的雕塑。
这样做以方便尊重了当地的历史人文状况,另一方面也融入现代化元素,让景观富有时代气息。
3)水体景观设计这里我们将本景观与岐江公园对比发现,虽同出一人之手,但在设计上还有很大不同。
岐江公园也是临江而建,在水体处理上,岐江公园是将水体引入公园,框水而建。
更多的人工建筑,使水体发挥更多的是观赏功能,体现了人力的强大。
相对而言,汤河公园最大限度上保证的水体的自然属性,沿河绝少硬化路面,自然气息更加浓郁同时也更符合生态学和水文学的观点。
同时,在水中广植水生植物在美化景观的同时也能净化水源。
水边裸露水面增设座椅,起到方便垂钓的功能。
将水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4、建筑设计汤河公园中建筑景观不多,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作为红丝带节点的如“云”天棚。
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如“云”的天棚,五个节点分五种颜色。
网架上局部遮挡,有虚实变化,具有遮荫、挡雨的功能,随着光线的变化,地上的投影也随之改变。
夜间整个棚架发出点点星光,创造出一种温馨的童话氛围;斜柱如林木;地上铺装呼应天棚的投影;在这天与地之间是人的活动和休息空间和专类植物的展示空间。
同时在视觉效果上,也能起到衔接景观变换的功效。
四、结语诚然,俞孔坚先生在汤河公园设计中所秉持的最少干预原则,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城市公园设计的新理念。
在人与自然强烈作用的城市,至少城市绿地应该给我们提供一种能真正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
所以,我认为城市绿地,公园应尽可能地保留野趣横生的自然生态。
“红飘带”项目以蜿蜒自由的形式穿越自然状态的树林、园区,在不破坏原生环境的前提下创造了一个线性的开放公共空间。
它是在不改变环境、不破坏地形、不砍一棵树的前提下,通过人的流动、人类的活动将不同环境“串联”起来,将环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人在这里主要是体验环境,解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