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27.21 KB
- 文档页数:12
一、名词解释1.机能主义:指理解生物现象(一种行为或一种生理结构)的最佳方式是试图去了解其对机体有用的功能的原则。
2.选择性优势:能使有机体产生的后代多于其物种后代平均数的特征。
3.幼态持续:缓慢的成熟过程,需要花费更长的生长时间,这是大的大脑得以发育的重要因素。
4.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行为的效应。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出的这个过程。
6.实验性切除(实验毁损法):移除或破坏实验室动物的某部分大脑,假设该区域以前控制的功能将无法履行。
7.磁共振成像:一种可以对身体内部进行精确成像的技术,包括无线电波和强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8.功能MRI:一种设备,可以用来揭示活体大脑内放射性示踪剂的位置。
9.感受野:视野中,出现在该处的视觉刺激将导致特异性神经元发放率的改变。
10.细胞色素氧化酶(CO)斑块:初级视皮层模块的中央区域,会被细胞色素氧化酶着色,包含了波长敏感性神经元,属于小细胞系统。
11.中缝大核:含有五羟色胺分泌性神经元的中缝神经核团,发出投射到脊髓背侧灰质,并参与了阿片类导致的镇痛过程。
12.孤束核:延脑神经核,接收来自内脏器官和味觉系统的信息。
13.快速眼动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去同步化的EEG脑电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梦、快速眼动和肌肉麻痹,所以也被称为异相睡眠。
14.发作性嗜睡症:一种睡眠障碍,其特征是一段时间的不可抗拒的睡眠、猝倒发作、睡眠麻痹以及瞌睡幻觉。
15.(激素的)组织效应(组织化作用):激素对组织分化和发育的影响。
16.(激素的)激活效应(激活作用):激素在发育成熟的机体中所产生的效应,可能取决于机体先前的激素组织效应。
17.条件性情绪反射(反应):当中性刺激后跟随着一个厌恶性刺激时,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通常包括自主性、行为的和内分泌成分,如心率的改变、惊呆、分泌应激相关激素。
18.韦达测验:一种在实施脑外科手术之前常要做的测验,麻醉患者的一侧大脑半球,考察另一侧大脑半球的功能。
生理心理学复习提纲生理心理学重点1.杏仁核、下丘脑在调节着情绪和情感中的作用1)杏仁核1.杏仁核与厌恶情绪、恐惧情绪有关;2.在确定感觉事件的感情意义上起着重要作用,是确定刺激奖惩价值的关键结果。
3.有些凶暴行为病人的脑病变似乎常常在边缘系统的杏仁核。
损毁或刺激杏仁核产生的影响:损毁双侧杏仁核:呆板情绪反应(Kluver-Bucy综合症);切除双侧杏仁核:影响攻击行为和记忆,降低动物的恐惧行为;电刺激杏仁核:引起警惕性和注意力的增加;杏仁核的感觉输入双环路(1)情绪刺激-感觉丘脑-杏仁核-产生先天性粗略的情绪(2)情绪刺激-感觉丘脑-前额叶高级区域(进行信息加工)-杏仁核-产生精细的情绪2)下丘脑:两个基本功能:内环境稳定和情绪表达。
1.下丘脑的一些核团已被认为是许多不同种类的情绪性和动机性行为的主要神经结构。
2.背部下丘脑对产生怒的整合模式是关键的部位。
3.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奖励”和“惩罚”中枢2.Mirsky.和Posner对注意功能的划分及相关的脑区?p223Mirsky认为,注意功能的划分:集中、执行、维持、稳定、转换和编码。
集中和执行:上颞叶皮质、下顶叶皮质和纹状体维持和稳定:中脑结构,包括脑中线皮质下的网状结构、丘脑核团转换: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前部的皮质编码:边缘系统,包括海马和颞叶前部的灰质Posner网络学说,认为注意在脑内是一个网络,并把注意网络分为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三个独立的子网络。
警觉:与右半球的额叶与顶叶,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有关定向:与顶叶、额-顶交界区域和胆碱能系统有关执行控制:与前扣带皮质、前额叶侧面和多巴胺能系统有关3.Papez-Maclean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该学说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Papez 认为Papez环路对情绪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表达有关,而扣带回与新皮层的联系和情绪的体验更为密切。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生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从期中卷子中选第二部分生理神经病学基础知识: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神经系统结构神经元:②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参与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物质。
大部分神经元都具有一下四个结构或区域:细胞体;树突;轴突;轴突终扣。
(1)神经元根据其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是中间神经元。
包括局部中间神经元和中继中间神经元。
(2)神经元根据树突和轴突与胞体的关系不同分类:多级神经元: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细胞。
这种神经元的胞体发出一个轴突,却发出很多根树突。
双极神经元:胞体发出一根轴突,在和轴突相对的另一方发出一根树突。
单极神经元:它们的胞体只有一个分支发出。
这个分支在离开胞体后不久就分为两支。
一支感受环境中的信息,一支把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③神经元是一类可接受刺激、产生和扩布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高度分化细胞。
是神经系统的解剖单位和功能单位。
受体:④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①能与受体蛋白结合的物质有神经递质、调质、激素和药物等,统称为受体的配基或配体。
逆信使:②突触后膜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
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
神经递质:④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①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
③由轴突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它们兴奋或者抑制感受器细胞的活动。
动作电位:③膜电位的非常短暂的逆转过程叫做动作电位,它可以导致信息沿轴突的传递。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听觉生理心理学问题人能听到频谱大约为20—16000赫兹的各种声波,对400—1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频率鉴别阈限:在1000赫兹最适宜音高的附近,人们可以分辨出了赫兹的变化。
物理声学分析声音的频率、振幅或声压以及复合声的频谱;心理声学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人类主观听觉间的关系,则提出相应的参数是音高、音强和音色。
听觉通路:首先达延脑的耳蜗神经核,交换神经元后大部分纤维沿外侧丘系止于下丘。
最后由内侧膝状体,由内侧膝状体将听觉信息传送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区,22区,42区)。
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理论):德国黑尔姆霍兹听觉共振假说;位置理论;频率理论;美国贝克西行波学说。
关于内耳音高编码问题的两种方式为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
在外周和中枢内对音强编码的机制较为复杂,可分为极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
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有两种基本方式:锁相-时差编码,强度差编码。
这两种编码都依靠两耳听觉差为基础,前者是由声波达两耳之间的时差所形成的空间定位;后者是由声波强度在两耳之间差异所形成的声源空间定位效应。
味觉通路:舌的味觉传入冲动均达脑干孤束核,在这里交换神经元后上行至桥脑味觉区,最后达大脑皮质的前岛叶,这里是最高级味觉中枢。
嗅觉通路:前梨状区及杏仁核内侧。
躯体感觉模式及编码的一般规律躯体的感觉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由表及里分成三个层次:浅感觉、深感觉、内脏感觉。
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感觉等,这些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深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它们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内脏感觉一般情况下这些感觉并不投射到意识中来,分布在脏器、血管壁之中,受到牵拉或触压会引起痛觉。
躯体浅感觉与深感觉传入径路:先投到一级皮层区(3-1-2区),再投身到二级皮层区(5区和7区)。
丘脑旁束核和板内核是痛觉的重要中枢。
12。
生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生理过程与心理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了许多与人类行为和认知有关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对生理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知识点一: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对其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则是根据感知结果构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感知与知觉的过程包括感觉器官的接收、传递神经信息、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等。
知识点二:认知与注意认知是指人类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和使用的过程,包括知觉、思维、记忆等。
注意是指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信息上的过程,它对认知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知识点三:情绪与情感情绪是人们对特定事件或刺激的体验,它包括不同的情感维度,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情感则是对情绪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情绪的内在表现。
知识点四:学习与记忆学习是指通过经验或训练获取新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记忆则是学习后信息的存储和再现过程。
学习和记忆过程包括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等环节。
知识点五:生物钟与睡眠生物钟是人体一种内在的生物机制,调节着身体各项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节奏。
睡眠则是人们周期性的休息状态,对身体和大脑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生物钟和睡眠与人的精神状态、行为表现等密切相关。
知识点六:脑的结构与功能人脑是复杂的神经系统器官,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中枢,控制着认知、情绪、运动等重要功能。
不同脑区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产生着巨大影响。
知识点七:压力与应对压力是指人在面临挑战、威胁或不利条件时,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但过度的压力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人们通过积极应对和适应来调节和缓解压力。
知识点八:人格与个体差异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各不相同,个体差异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人格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⑴神经解剖学技术:组织学方法(三个步骤:固定、切片、染色)和追踪神经通路(镀银技术、氨基酸自体放射摄影术、辣根过氧化酶)⑵活脑的研究方法:计算机轴断层摄像术(CA T)、正电子放射层描术(PET)、和磁共振扫描(NMR-S)、ERP⑶脑损毁术:①吸出法:麻醉动物-打开颅骨-切开脑膜-吸出大脑皮质②热烙:40-50 ºC 的烙勺烫坏皮质细胞③点损毁法:电极(一根只有尖端裸露的不锈钢丝)插入确定的脑结构-通以射频电流(一种高频交流电)-电流通过脑组织产生热量,将电极尖端部分的细胞烧伤致死④冷冻法:利用冷冻探头,放在开颅后的硬脑膜下,使温度降至20ºC 时,即可产生大脑皮质局部性短暂功能阻断效应。
拿掉冷冻探头,脑组织温度回升,其功能不仅可以恢复,尚无组织变性的继发性后作用。
可逆性脑损伤。
⑤药物性损毁发:药物是红藻氨酸、6-羟多巴胺。
特异性高、选择性强永久性的脑损伤2、生著作理心理学诞生的年代以及主要:1879年冯特《生物学纲要》3、脑的五叶及功能划分五叶:额叶。
顶叶。
枕叶、颞叶、边叶功能:前中央回(中央沟前面,在额叶上)——运动皮质后中央回(中央沟后面,在顶叶上)——躯体感觉皮质枕极(枕叶的最后部分)——视觉皮质颞横回(颞叶上部最里面)——听觉皮质布洛卡区(前中央回下前方)——语言区4.神经元的构成胞体——含有细胞核,核内有染色体,带有遗传指令,称为基因,是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的蓝图。
轴突——从胞体出发的一根均匀一致的神经纤维,是神经冲动的起始部位。
一根轴突可以对许多神经细胞施加影响,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树突——一至多个,树状,主干,分支。
功能:接受刺激。
5.透出传递中钙离子的作用:神经冲动到达突出中断引起的。
钙离子进入终端膜(其进入量由丐调素控制),钙离子的流量越大,释放的突出跑越多。
如果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降低,则只有少量的跑释放递质,突触延迟时间大部分是与钙离子进入轴突终端的过程有关6.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①刺激引起神经纤维膜透性发生变化,Na+大量从膜外流入,从而引起膜电位的逆转,从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就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顺序传播即是神经冲动的传导;②纤维内的Na+继续向外渗出,从而使膜恢复了极化状态;③Na+-K+泵的主动运输使膜内的Na+流出,使膜外的K+流入,由于Na+:K+的主动运输量是3:2,即流出的Na+多,流入的K+少,也由于膜内存在着不能渗出的有机物负离子,使膜的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和Na+、K+的正常分布得到恢复。
失认症及它可以说明哪些问题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包括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
一、视觉失认证视觉失认证类型有统觉性失认证、联想性失认证、颜色失认证、面孔失认证;患者的初级视皮层17区、外侧膝状体、视觉通路、视神经和眼的功能和结构正常无损;脑局灶损伤可分别在2-4视觉皮层区(V2、V3、V4)或颞下回、颞中回、颞上沟,也常见枕-颞间的联络纤维受损。
统觉性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
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
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
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面孔失认症:面孔认知障碍分为两种类型: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
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
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
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
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
这类患者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二、听觉失认症: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所见,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
生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精神活动与生理机制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神经系统、生物化学、荷尔蒙、认知、情绪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对生理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神经系统与大脑结构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而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大脑的结构主要包括脑干、小脑、边缘系统和皮质系统。
脑干负责基本的生理功能,小脑参与协调和控制运动,边缘系统与情绪、动机等有关,而皮质系统则是思维和意识的中枢。
二、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个方面。
感觉信息经过神经传递到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和解读,最终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学习和记忆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取新的行为和知识,记忆则是对学习过程中所获取信息的储存和保持。
学习和记忆是通过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尤其是突触的改变。
学习和记忆可以分为情境记忆、声明记忆和无意识记忆等不同类型。
四、情感和情绪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而情绪则是一种更持久和综合的情感状态。
情感和情绪在大脑的边缘系统中得到表征和调节。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五、意识和睡眠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和外界的感知和认识,睡眠则是意识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
意识是由大脑中的不同区域联动来实现的,包括皮质和脑干等结构的相互作用。
睡眠对于人的健康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恢复体力和巩固记忆。
六、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是指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异常的情况,可能涉及到生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生理心理学对于揭示和理解这些障碍和疾病的发生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生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和精神活动与生理机制之间的关系。
它涉及神经系统、感觉和知觉、学习和记忆、情感和情绪、意识和睡眠以及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等多个方面。
生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生理心理学(Psychophysiology)是一个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与生理反应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索了生物机制如何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理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并提供相关实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一、神经传递和神经元活动生理心理学研究神经系统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以及神经元如何相互作用以产生复杂的心理过程。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神经脉冲通过轴突传递,而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荷兰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von Helmholtz证明了神经脉冲传递速度的重要性,他的实验为神经元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证据。
二、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生理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感觉是指我们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而知觉是我们根据这些感觉信息构建的主观体验。
例如,视觉感觉涉及我们的眼睛接收到的光线,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和色彩。
知觉过程则包括我们对物体形状、大小和运动的认知。
草莓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即使在看不见其真实颜色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形状和其他视觉特征来识别它。
三、注意力和意识注意力是我们集中精力和意识的能力,它是我们处理感觉信息和规划行为的关键。
生理心理学研究注意力是如何在大脑中被调节和分配的。
例如,双任务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同时进行两个任务,结果发现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会影响注意力的分配。
此外,意识是我们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主观体验。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意识障碍的病人,如昏迷患者或意识丧失的人,来深入了解意识的生理基础。
四、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中的重要元素。
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如何与生理过程相互作用,并如何通过生理指标来衡量情感状态。
例如,心率、皮肤电活动和脑电图是常用的生理指标。
当我们经历情绪激动时,这些指标会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这些生理变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情绪状态的特征。
生理心理学知识点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与生理心理学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感知、认知、情绪、学习和记忆等方面。
一、感知感知是人类通过感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知的过程涉及到感觉器官的接收、传递和加工信息。
视觉感知是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它与眼睛、视觉皮层和大脑的协同工作密切相关。
二、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
注意是认知的起点,它决定了人类对特定信息的关注和选择。
记忆则是认知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它使我们能够存储并回忆过去的经历和知识。
三、情绪情绪是人类的情感状态,与个体的感受、意识和行为密切相关。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如快乐、满足和兴奋,消极情绪如悲伤、恐惧和愤怒。
情绪的产生受到大脑中情绪中枢的调节和神经递质的影响。
四、学习和记忆学习是指通过获取知识和经验来改变行为和思维的过程。
记忆是学习成果的保持和再现。
学习和记忆的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突触的可塑性。
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记忆策略会对大脑中的突触连接产生不同的影响。
五、注意和意识注意是认知过程中的基本能力,它使我们能够选择性地关注特定的信息,并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注意和意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意识是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内在体验的主观反映。
六、睡眠和梦境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生理状态,它对于身体恢复和大脑记忆整合非常重要。
睡眠过程中还会产生梦境,梦境是大脑在睡眠中的一种活动,与记忆的巩固和心理情绪有密切关系。
七、应激和压力应激是指外界环境对于个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的不良影响。
压力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状态,长期的压力会对健康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应对压力的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积极应对有助于调节身心状态。
总结:生理心理学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感知、认知、情绪、学习和记忆等方面。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
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
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
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
(2)经典条件反射。
(3)操作式条件反射。
(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
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理⼼理学复习资料⽣理⼼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朝向反射: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机体现⾏活动突然中⽌,将感受器(眼、⽿)朝向新异刺激的⽅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刺激,探究其性质对机体的意义的⼀种反射活动。
2.感受野:指视⽹膜上的⼀定区域或范围,当该区域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中与该区域有联系的各级神经元的活动。
3.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连接的特化结构4.受体:细胞膜上能与神经递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物效应的特殊⽣物分⼦5.失认症:是⼀类神经⼼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6.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胞体与突起之间,构成神经元⽣长、分化、修复和功能活动的微环境。
具⽀持、营养、保护和绝缘等功能。
⼴泛地分布于胞体和神经纤维之间。
神经胶质细胞终⽣保持分裂能。
7.顺⾏性遗忘:凡不能在储存新近获得的信息8.逆⾏性遗忘症:正常脑功能发⽣障碍之前⼀段时间内记忆内容丧失9.全或⽆定律:“全或⽆”定律:每个神经元都有⼀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10.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11.长时程增强:指对神经元的短暂⾼频刺激所引起的某些突触反应增强现象。
12.长时程抑制:指当轴突兴奋的速度较慢时,他们的突触反应强度下降的现象。
13.动作电位: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变化。
它使Na+⽐K+和Cl-更容易通过。
Na+进⼊细胞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于膜外电位。
这⼀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
1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外正内负)第⼀章绪论第⼀节⼀、研究对象:⽣理⼼理学是研究和揭⽰⼈类⼼理和⾏为的⽣理机制,特别是神经机制的学科。
⼆、学科性质:是⼼理学和⽣物学的交叉学科三、⽣理⼼理学与⼼理⽣理学的异同同:⼆者同是探讨⼼脑关系。
《⽣理⼼理学》复习提纲-zjg汇总版v1.0简述、论述题⽬很多分析不⽤展开、点到为⽌《⽣理⼼理学》复习提纲第⼀章:绪论第⼀节:⽣理⼼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1、定义邵郊:⼼理现象的⽣理和⽣物学基础沈政:各种⼼理现象的⽣理机制李新旺:研究⼼理现象的⽣理机制,即研究外界⾷物作⽤于脑⽽产⽣的⼼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e.g. 感知觉、注意、学习与记忆、情绪、⾔语和思维2、主要任务:研究并揭⽰⼼理现象产⽣过程中有机体的⽣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脑活动⽅式。
⼼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1、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各个学科的融合)与⽣理学、神经⽣理学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同点:以动物为实验对象;以⽣理活动的控制为⾃变量,以⼼理和⾏为反应为因变量不同点:研究范围;学科性质:⾃然科学vs边缘科学与普通⼼理学相同点:都涉及⼼理活动的⽣理机制问题不同点:主⼲课程vs分⽀;重社会因素vs局限于⼼理活动和⾏为的⽣理基础与神经⼼理学神经⼼理学:神经⼼理测验、脑损伤病⼈、脑损伤位置及性质;介于⼼理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之间相同点:了解⼼理活动的解剖学和⽣理学基础不同点:采⽤神经⼼理测验⽅法,以脑损伤为⼿段认知神经⼼理学:采⽤认知科学⽅法,以正常⼈为研究对象与认知⽣理⼼理学认知⽣理⼼理学:在⽣理⼼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理⼼理学:⼀般采⽤损伤性⽅法,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重视对⾼等灵长类的复杂认知活动的研究○细胞微电技术○微机控制的各种认知实验模式○现代神经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提供的精细⼿段2、⼏个与⽣理⼼理学有关的概念⽣理⼼理学与⼼理⽣理学⽣理⼼理学:⽣理对⼼理的影响,以⽣理为⾃变量,以⼼理和⾏为反应为因变量,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法较多,研究范围更⼴,发展历史:很早⼼理⽣理学:⼼理活动对⽣理的影响,以⼼理为⾃变量,以⽣理为应变量,以⼈为被试,⼀般采⽤多道⽣理记录仪,发展历史:上世纪50年代※6种主要反应:⼼率、⾎压、⾎容量、脑电、肌电、⽪肤电精神病学:⼀些⼼理活动发⽣障碍或疾病的总称神经病学: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相同点:都与脑或神经系统障碍的问题有关;可以丰富、补充⽣理⼼理学的知识不同点:属于临床医学的两个并列分⽀;退⾏性痴呆病⼈,如帕⾦森第⼆节:⽣理⼼理学的研究历史(⼀般了解)主要是指研究⼼理活动与脑功能关系的历史。
1987年以来,逐渐将受体按其发生的生物效应机制和作用加以分类,如G-蛋白依存性受体家族、电压门控受体和自感受体等。
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化学机制并非总是如此复杂,当那些电压门控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时,就会直接导致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
脑重量约占全身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20%,而且99%利用葡萄糖为能源代谢底物,又不像肝脏、肌肉等其他组织那样,本身不具糖元贮备,主要靠血液供应葡萄糖。
第一章感觉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
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此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
感受野: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其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
第一节视觉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
前者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后者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是感觉信息。
眼动的生理心理学机制:通过眼外肌肉的反身活动,保证使运动着的物体或复杂物体在网膜上连续成像的机制,也就是眼动的生理心理学机制。
眼睛的随意运动有哪几种方式?它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答: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
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
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教学法名词:1.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2.教学氛围: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3.教学模式: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讲授法: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
5.讨论法:指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师生共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个人的新看法,进而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6.读书指导法: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7.演示法: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8.参观法:指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如工厂农村展览馆等进行观察和研究,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和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9.练习法;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0.实验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11.谈话法(问答法):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2.读书学习法(阅读学习法):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者自己独立阅读材料和其他参考书或读物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13.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4.调研学习法: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指学习者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15.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
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2、神经冲动的传导:全或无定律、级量反应 All-or-none law: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该定律只适用于单根神经纤维中,只说明兴奋的传导过程,而不是产生过程) 级量反应:在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而局部反应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只有当总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超过了阈值,就会产生一个脉冲。
3、突触类型:轴-轴、轴-胞体、轴-树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项传递:前膜——〉后膜 (2)突触延搁:从感应器接收到刺激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3)易化作用:部分去极化后对下一次冲动更容易引起反应。 (4)抑制:前膜释放的递质并不能使后膜产生兴奋,反而是抑制。 (5)总和:微弱刺激反复作用,使后一神经元阈下兴奋产生叠加,足以使其产生神经冲动。
(6)疲劳:当递质的消耗比释放更快的时候,突出产生疲劳。 (7)药物的作用:特异性的阻断或促进突触传递。 5、E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的反应,使更容易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过极化的反应,使更难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7、受体: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10、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 11、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时,周围出现异常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
12、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非条件抑制过程。 13、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着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这就是扩散、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
14、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和树突组成的。 15、生理心理学研究原则:以生理和心理的一方为自变量,一方未因变量。 16、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刺激法、损伤法、记录法
17、刺激法:用微弱电流或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脑个别部位而产生行为反应的办法。 刺激法的作用:主要是引起或突出被刺激部位的功能或与之有关的功能,从而找出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8、损伤法:研究脑局部损伤对行为的影响,是确定脑功能和脑各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古老最广泛应用的方法。
损伤法的作用:消除被损伤部位的功能。与刺激法相反。 损伤法的分类: (1)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水平面切割 吸出损伤:用于大面积损伤 电解损伤:用于局部损伤 (2)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用不同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表面 冰冻法:用冷冻探头使硬脑膜下皮层温度小于20度,引起局部皮层一时性的机能去除。 (3)神经化学损伤 19、记录法:把脑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电信号放大,并描记下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0、脑的电现象可分为 自发电活动 和 诱发电活动 两大类,两类脑活动变化都在大脑直流电位的背景上发生。
21、事件相关电位(ERP):当外界刺激作用于人脑的感官后,针对刺激诱发出的皮层脑电信号。
22、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3、适宜刺激: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能量特别敏感,这种能量就是这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并且在一定的适宜刺激强度和范围内才能产生感觉,过高和过低都不行。
24、感受器的功能: 在接受适宜刺激时发生兴奋,就是把适宜刺激转变为传入纤维上的神经冲动。 25、感觉的强弱取决于(1)感受器冲动发放的频率(2)参与兴奋的感觉神经元的数量。(3)大脑皮层的功能能状态
26、随意性眼动包括共轭运动和辐辏运动: 共轭运动: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辐辏运动: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或由近处移至远处时,为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分别发生辐合或分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反方向运动,叫做辐辏运动。
随意性眼动的意义:使物像能最好的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28、视觉通路: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轴突组成)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 29、视皮层功能定位:
V1——简单视感觉 V2——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 V4——颜色觉 30、开中心细胞:在神经元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开中心细胞。
31、闭中心细胞:在神经元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闭反应,周边区引起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闭中心细胞。
32、三个层次的视觉中枢: (1)低级中枢: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中心区和周边区相拮抗) (2)中级中枢:外侧膝状体(同心圆式,中心区和周边区相拮抗) (3)高级中枢:视皮层。分为简单型细胞、复杂型细胞、超复杂型细胞: 简单型: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 复杂型、超复杂型:感受野是长方形,与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33、视觉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34、物理声学与心理声学: 频率(Hz)——音高(mel) 振幅/声压(分贝)——音强/响度(phon) 波形(复合声的频谱)——音色 实际上音高、音强与频率和振幅都有关,是二者的函数。 35、痛觉的特点: (1)痛觉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运动成分。 (2)适应性较差。多次重复的痛刺激会使感觉敏感化,这是痛觉的独特之处。 (3)性质多样:可按出现部位、特点、方式将痛觉分为很多类。 36、痛觉通路:痛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轴突的周围形成了游离神经末梢,它的中枢支从脊髓后根进入脊髓后角的第二级感觉神经元,再由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沿脊髓丘脑束达丘脑的后腹外侧核的第三级神经元,由此投射到皮层第一级感觉区。
37、闸门控制学说:认为痛觉制约于中枢控制系统与闸门控制系统的作用。从周围神经接受感觉信息的脊髓细胞起着闸门作用,控制着高一级的痛觉传递细胞。接受较粗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时,闸门细胞快速兴奋,继而对传递细胞产生抑制效应,相当于关闭闸门不能产生痛觉。接受较细纤维的传入冲动时,闸门细胞不能兴奋,闸门继续开放,这些冲动直接引起传递细胞的兴奋,将神经冲动传至高级中枢产生痛觉。比如带状疱疹的病毒使粗纤维大量受损,从而导致闸门开放引起疼痛,皮肤的震动和触摸引起粗纤维的兴奋,从而使闸门关闭出现镇痛效果。高级心理活动对痛觉的调节可以用中枢控制系统对闸门控制系统相互制约关系加以解释。
39、什么是失认症?它说明了什么?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从而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枢共同活动的产物。
40、超柱: 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单位。
41、多模式感知细胞: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42、ERP:脑事件相关电位 43、朝向反应: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朝向反射的机制——外抑制 44、朝向反射的特点: (1)朝向反射的生理变化对于各种新异刺激的性质是非特异性的。 (2)在朝向反射中,外周生理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有不同的规律和机能意义。 45、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朝向反应的生理基础):朝向反应的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传出神经元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若不匹配,则导致传出神经元变为反应状态。
46、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在随意注意和非随意注意的两个机能系统中,丘脑网状核起着闸门作用,调节着选择性注意机制:(1)内侧丘脑-额叶皮层会使丘脑网状核兴奋性增加,是随意注意的基础。(2)中脑网状结构会使丘脑网状核兴奋性减低,是非随意注意的基础。
47、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前运动中枢的抑制效应伴随着非随意注意过程,而增强效应伴随着随意注意过程。该理论的特点是,它并不认为注意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相反,它把注意过程看成是前运动中枢特异选择性的抑制效应(被动注意)或增强效应(主动注意过程)。
48、注意的机制的几种理论的区别: 朝向反射理论:在多种生理变化中寻求注意的机制 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和神经模式匹配理论:在感觉系统中寻求注意的机制 前运动中枢理论:在运动环节中找到了前运动中枢的注意机制 49、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和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的共同点: 抑制兴奋时都伴随非随意注意,增强兴奋都伴随随意注意。 50、注意缺陷障碍(ADD):随意注意能力极弱而被动性不随意过程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
51、学习的脑机制(1)整体水平:脑的定位论与等位论的对立统一 (2)细胞水平:异源性突触易化 (3)分子水平:蛋白质变构 52、联想式学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有三种类型:(1)尝试与错误学习(强化与练习是其基本规则)(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
53、非联想式学习:在刺激和反应间不形成明确联系的学习形式。个体的行为变化只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与之相应在脑内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