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模拟考试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10
高2025届高一(上)期末考试模拟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这一重要论述提纲挈领地指出了文物保护、文物研究的价值以及在当前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文物和文化遗产可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可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物作为文明载体,全面“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是将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贡献推介给公众的最佳媒介。
考古工作者、文物研究人员应积极发掘文物的多方面价值,利用文物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让文物“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器以载道,考古工作者有责任将文物中的“道”传递给公众,揭示文物审美价值之外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让作为文明发展亲历者的文物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进而推动公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摘编自韩鼎《让文物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材料二:科学考古学有着非常强的现代性,它不认为物质遗存在提供历史信息之外另有价值。
在现代语境中,科学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
金石学不科学,所以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
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
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
相比之下。
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
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
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
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
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
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
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
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
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文学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
高一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语文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cuō)峥嵘(zhēng)踌躇(chóu)缱绻(quǎn)B. 踌躇(chóu)缱绻(qiǎn)峥嵘(zhēng)蹉跎(cuō)C. 缱绻(qiǎn)踌躇(chú)峥嵘(zhēng)蹉跎(cuó)D. 蹉跎(cuó)峥嵘(zhēng)踌躇(chú)缱绻(quǎ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环保的重要性。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D.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作以豪放著称。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助人。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勤奋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
D.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窗外的风,呼呼地吹着。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作者是左丘明。
B.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
C. 《水浒传》是明代施耐庵所著,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D.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导语:本文为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同学们复习语文知识,提升考试成绩。
以下是题目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1. 下列诗句的诗人是谁?“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A. 李白B. 王之涣C. 白居易D. 杜牧答案:B2. 下列作品是鲁迅创作的是:A. 《霜》B. 《入夜》C. 《荆轲刺秦王》D. 《红楼梦》答案:B3. “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下一句是:A.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B. “有爸的孩子像个豆腐”C. “没有妈的孩子像个宝”D. “没有妈的孩子像个逃”答案:A4. 下面哪位不是明代的文学家?A. 杨慎B. 杨时C. 杨荣D. 杨生答案:D5. 下列古代诗歌中,不属于汉赋的是:A.《关山月》B. 《前出塞》C. 《塞上曲》D.《边塞风光》答案:A6. 下列成语中,不属于四字成语的是:A. 爱屋及乌B. 过五关斩六将C. 杯弓蛇影D. 抛砖引玉答案:B7. 下列文章的体裁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答案:A8. 下列哪部作品是唐代诗集?A. 《桃花源记》B. 《全唐诗》C. 《三国演义》D. 《孙子兵法》答案:B9.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哪篇典籍?A.《礼记》 B.《孟子》 C.《论语》 D.《尚书》答案:C10.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对仗的是: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古道西风瘦马”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朝辞白帝彩云间。
”答案:C二、阅读理解题(共10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 题目:下面哪部作品是鲁迅的小说?阅读材料:在一次地震中,唐亮的家被房屋压塌,唐亮不幸去世。
他的母亲失去了孩子的依靠,悲痛欲绝。
她认为地震预示着灾难即将来临,她嘱咐其他家人也要择日迁徙,不料其他人却并不相信。
A. 《祝福》B. 《孔乙己》C. 《狂人日记》D. 《草地》答案:C2. 题目:下列哪部作品是《红楼梦》的续书?阅读材料: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中心,表现了封建贵族世家的兴衰历程与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试语文(人教版)模拟题说明:本试卷共六大题,包括作文纸,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请考生用钢笔或黑色水性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等信息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轧票(gá) 否(pǐ)泰将( qiāng)子无怒渐( jian)车帷裳B.相勖(xù)估量(liàng) 乘彼堍(guǐ)垣小人所腓(féi)C.给(jǐ)予羁(jī)鸟流觞(shāng)曲水冯( píng)虚御风D.伶俜( pīng) 侘傺(chì) 义愤填膺(yīng) 何时可掇( chuò)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0A.嘻游蜕变信誓旦旦义愤填膺B.掂记商榷靡室劳矣安之若素C.葱茏猗郁蓊蓊郁郁再接再励D.譬如訾詈没精打采旁稽博采3.填入下列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永嘉之山,虽不及五岳之山体高大起伏,但小巧娇秀,静谧,脱尽脂粉气,雅气天然,总能引领许多人前来唱酬交往。
②千里瀚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茫茫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浩大的景象,往往可以成为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③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近处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
凡是到过杭州的人,无不为西湖的美景而忘返。
A.偏僻悠远流连B.幽僻悠远流连C.幽僻幽远留恋D.偏僻幽远留恋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辛亥志士后裔、民间爱心人士联合捐资兴建的“辛亥首义百年纪念墙”,包括纪念广场、英雄名录、首义第一枪、祭扫花台、辛亥志士衣冠冢等组成。
B.随着局势的恶化,反政府武装团体和叙利亚政府军双方都实施了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因为导致伤亡人数不断增加。
C.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人注意力集中,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行经交叉路口时减速慢行,那么,“抢黄灯”和追尾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测试题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测试题一、根底知识题(每题3分,共15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提防(dī) 亲眷(juàn) 珠玑(jī) 鳏寡孤独(ɡuān)B.伺候(shì) 缜密(zhěn) 谂知(shěn) 阿谀逢迎(yū )C.抱怨(mán ) 栖迟(qī) 樯橹(qiáng) 繁文缛节(rù)D.自诩(xǔ) 吝啬(lìn sè ) 纶巾(ɡuān) 刎颈之交(wěn)2.以下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谛听淋漓报应残羹冷炙无可置疑B.枯燥鲁莽国粹晓风残月礼尚往来C.教诲斟酒暮蔼灰飞烟灭舞榭歌台D.料峭骸骨玉簪咄咄逼人良辰好景3.依次填入以下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写文章要_______搜集和引用第一手材料,决不贪图方便,随意录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②老人没有喝茶,点起一支香烟,很有_______地吐了一口烟雾。
③中国人的________、韧性、吃苦耐劳真是举世无双。
A.尽力气派耐心B.尽量气度耐心C.尽量气派耐性D.尽力气度耐性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次班长竞选,他作了充分准备,竞选演说那天,他粉墨登场,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B.集、电脑、相机、信誉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C.在2023年南非世界杯6月25日晚22点的“意大利—斯洛伐克”小组对抗赛中,新军斯洛伐克队以3比2战胜了意大利队;意大利队追2球难救卫冕冠军,意大利队2-3负垫底出局,意大利队在观众的眼中真是差强人意。
D.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那天晚上,上海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庆贺上海世博会开幕成功。
5.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妙”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gǎn)B. 雕梁画栋(diāo)C. 破釜沉舟(fǔ)D. 气壮山河(j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C. 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他连续加班了两天两夜。
D.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雕梁画栋B. 雅俗共赏C. 水落石出D. 水滴石穿4. 下列诗句中,表达意境优美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B. 那个男孩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C. 她的笑容如春风拂面,让人陶醉。
D. 这座山高得像天一样。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7.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我说:“你今天的表现很好。
”B. “你喜欢这本书吗?”“是的,我很喜欢。
”C. 这个问题很难,我需要你的帮助。
D. “这是什么?”“这是一个苹果。
”8. 下列词语中,与“博学多才”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博览群书B. 学富五车C. 才高八斗D. 博古通今9. 下列句子中,表达观点明确的一项是:A. 我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B.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C. 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探讨。
D.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
10.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
B. 他的声音像春天里的泉水一样清脆。
湖南省郴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
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
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
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已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
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
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气喘吁吁(xū)恍若隔世(wǎng)琳琅满目(láng)B. 畸形病态(jī)妩媚多姿(wǔ)震耳欲聋(lóng)C. 毛骨悚然(sǒng)欣喜若狂(ruò)惊心动魄(pò)D. 崇山峻岭(jùn)雕梁画栋(diāo)雪中送炭(t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场演讲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演讲水平,也增强了大家的自信心。
B. 通过这次旅行,我们不仅领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C. 他的文章虽然语言优美,但内容空洞,缺乏深度。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选择环保的替代品。
3.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富有哲理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它以宋江为主人公,讲述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它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辛历程。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它以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为主人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传奇。
5. 下列关于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B.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C.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D.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明月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庐山谣》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2023-2024学年汕头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梳理《红楼梦》之前的知名小说中的女性现象,对考察《红楼梦》的女性观念,或许大有裨益。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是作家随意驱使的工具。
首先是男人进行政治较量的工具,如貂蝉一个十几岁的歌伎,没有从事间谍工作的经验,却把三个政治人物玩于股掌之上。
这一形象与寻常本真的“人”相去甚远。
其次还是作家张扬正统思想和节烈观念的工具。
糜夫人为保全阿斗,投井而死;刘谌之妻誓不降魏,立志殉国……作家弘扬节烈女子的初衷一以贯之。
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可称为镜花水月型的女性。
她们是不得志的文人才子的自我慰藉与精神补偿。
《好逑传》等小说中的女性尤具典范性。
她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不精通,道德风貌尽善尽美,是超级美女、超级才女、超级贞女的集大成。
而读红楼女子,方有一种发生了“革命”的感受。
《红楼梦》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一个真实而饱满的女性世界。
这是《红楼梦》女性观中最有价值的亮点。
红楼女子,各美其美,花团锦簇,流光溢彩。
红楼女性的形貌美、才智美、性情美,都在绽放异彩。
然而,这种美不追求“集大成”,绝不集于一人一身;而且美是有分寸的,不追求绝伦超群。
红楼女子又是各有其陋的。
脂批①云:“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地透露了出来。
总而言之,红楼女子瑕瑜互见,是一个寻常本真的人的世界。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女性世界还原考察》)材料二:以往某些古典主义作品在不同人物的性格对照中,往往发生过度倾斜现象。
过度倾斜把性格推向极端化和片面化,以至人工夸大自己设计的理想人物,人工丑化自己设计的反面人物,使人物的性格对照变成神明与魔鬼的对照。
茅盾认为,古典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物方面由于作者的理智认为‘应当如此’而赋予人物以各种不同的理想的性格”,“古典主义者又是唯理性的信徒,所以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物就不能不是克制着感情的性格坚强的人”,但却不是“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够遇见的人”。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锲而不舍千锤百炼锲而不舍B. 一视同仁一诺千金一见终情C.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斤D. 一脉相承一往无前一见如故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仍然锲而不舍地追求学术研究。
B. 他虽然一诺千金,但对待朋友却总是敷衍了事。
C. 她一见终情,对这位新来的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 他一脉相承,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节约”,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成绩也很突出,真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认真阅读。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
B. 那座山像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C. 他像一只猎豹,快速地冲向终点。
D. 那本书静静地躺在桌子上。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猎豹,快速地冲向终点。
B. 那座山像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C. 他像一座山,坚定而不可动摇。
D. 那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像一座宝库。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成绩也很突出,真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B.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草儿绿了,鸟儿叫了。
C. 他像一座山,坚定而不可动摇。
D. 那本书静静地躺在桌子上。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成绩也很突出。
B.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
C. 那座山像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D. 他像一座山,坚定而不可动摇。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座山,坚定而不可动摇。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卷共9页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
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
《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
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
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
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
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
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
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
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
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瞬息万变融会贯通B. 窃窃私语翻箱倒柜C. 惟妙惟肖略知一二D. 妙手偶得略胜一筹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我的实践能力。
C. 他的演讲声情并茂,使在场的观众深受感动。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3. 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上的佼佼者。
B. 面对困境,他沉着冷静,终于化险为夷。
C. 她的舞姿轻盈,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D. 他的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与优秀同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壮丽的河山。
B. “这个问题很重要,请你仔细考虑。
”老师严肃地说。
C. 她微笑着,轻声说:“没关系,我能行。
”D. 我去过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星星像顽皮的孩子,在天空中眨着眼睛。
B. 这座山高耸入云,仿佛直插云霄。
C. 她的声音悦耳动听,像一首优美的歌曲。
D.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沁园春·长沙》中,“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中,“携”字的读音是______。
7. 《背影》中,“那情形实在凄凉,我那时想:大约孔乙己是死了。
”这句话中的“孔乙己”指的是______。
8. 《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句话中的“弥望”的意思是______。
9. 《三国演义》中,“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讲述了关羽在曹操麾下,为了寻找刘备,独自一人骑马穿越千里荒野的故事。
10. 《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生活,做过______、______等工作。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潇洒(xiāo sǎ)汹涌(xiōng yǒng)狂妄(kuáng wàng)B. 奇葩(qí pā)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沦落(lún luò)C. 蹉跎(cuō tuó)融会贯通(róng huì gōng tōng)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D. 纠结(jiū jié)瞬息万变(shùn xī wàn biàn)鸡犬升天(jī quǎn shēng tiā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他的努力,使得他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B. 我对他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C.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非常有趣。
3. 下列词语中,与“踌躇满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心旷神怡B. 喜出望外C. 喜形于色D. 满载而归4. 下列诗句中,描绘自然景色的句子是: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关雎》)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汉乐府《长歌行》)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
B.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以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故事为主线。
6. 下列名句中,出自《离骚》的一项是: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本试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其中第Ⅰ卷30分,为单项选择题;第Ⅱ卷120分,为主观题。
第Ⅰ卷(3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吞噬(shì) 熨(yù)帖小心翼翼(yì) 入不敷(fū)出B.倒坍(tān) 炽(chì)烈不屈不挠(ráo) 魂牵梦萦(yíng)C.惬意(qiè) 瞭望(liáo) 凝眸远眺(mōu) 曝(pù)背谈天D.粗犷(kuàng) 呆滞(zhì) 目光炯炯(jiǒng) 不可胜(shèng)数2. 下列各组中字形均正确的一组是:()A.震荡匮赠众说纷纭下笔千言,离题万里B.震颤甲胄臭名昭著出于其类,拔乎其萃C.肃睦呆滞震撼人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D.和睦暄闹哀声叹气机不可失,失不再来3. 下列各句中标点正确的一项是()A.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
B.在楼下时,不是有人在喊“其他人抬到美术教室去”吗?我不属于“其他人,”我还活着。
C.“这个城叫什么名字?”我问这位躺在我旁边的人。
D.“该死的,”司机大声地回答:“你们已经解除灯头管制了吗?”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跟他(凡尼亚)不论怎样总可以过下去的,只是我的心的历害,得换一个活塞了……②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③每一幅照片都有人心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
A.震荡震撼震颤结果B.震撼震荡震颤后果C.震荡震颤震撼后果D.震颤震撼震荡结果5. 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B.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确乎少了些刚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自:A.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B. 李白《静夜思》C. 白居易《问刘十九》D. 李清照《如梦令》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出自:A. 王之涣《登鹳雀楼》B. 杜甫《春望》C. 李白《望庐山瀑布》D. 白居易《琵琶行》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A. 王安石《登飞来峰》B. 陆游《游山西村》C. 杜牧《江南春》D.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A. 李白《将进酒》B. 王昌龄《出塞》C. 杜甫《春望》D. 白居易《长恨歌》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自:A. 李白《静夜思》B. 张继《枫桥夜泊》C. 杜牧《秋夕》D. 白居易《问刘十九》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出自:A. 王维《鹿柴》B. 王之涣《登鹳雀楼》C. 李白《望庐山瀑布》D. 杜牧《秋夕》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A. 王之涣《登鹳雀楼》B.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 杜甫《春望》D. 白居易《长恨歌》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
”(张继《枫桥夜泊》)2. “______,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3. “______,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4. “______,______。
”(王之涣《登鹳雀楼》)5. “______,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三、古诗词鉴赏(每题5分,共20分)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温州高一期末考试卷语文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恣意妄为锱铢必较一诺千金B. 揠苗助长栉风沐雨怙恶不悛C. 筚路蓝缕箪食瓢饮嗤之以鼻D. 踌躇满志踌躇不前踌躇不定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B. “你明天有空吗?”他问我。
C. “你明天有空吗?”,他问我。
D. “你明天有空吗?”他问我。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既生动又有趣,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4-20. (类似题型,根据需要设计)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中的《_________》。
2. “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3. “_________,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4-10. (类似题型,根据需要设计)三、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内容略)1.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5分)2. 文章中提到的“坚持”一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3. 请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10分)4.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5分)5. 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分)四、古文翻译(共10分)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内容略)五、作文(共30分)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目:《我眼中的传统文化》要求:1.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 语言流畅,结构清晰,有适当的文采。
3.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六、结束语本次考试到此结束,感谢同学们的参与。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013学年第一学期职业高中高一《语文》期末模拟考试4一、选择题:2’*10=20’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瞥.一眼(piē)打了蔫.(niān)污秽.(huì)抹.(mǒ)眼泪B.模.具(mó)哽咽.(yè)廿.位(niàn)饿殍.(pǐao)C.角.色(jué)笨拙.(zhuó) 字帖.(tiě)湍.急(tuān) D.踽.踽而行(jǔ)一绺.(liǔ)头发狭隘.(yì) 奖券.(quàn)2.下列各项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坚困。
B.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掂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
C.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
D.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骇散地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学校准备举行秋季运动会,大家都兴致勃勃,体育委员更是推波助澜....,积极组织班级同学报名参加。
B.他把相敬如宾....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他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
C.一个流浪老人,乞讨在深圳罗田一带,居无定所,食不果腹....。
D.老师们对我们的无所不至....的关心,深深地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这样毫无节制地玩电脑游戏,势必将危害你的身心健康。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次迎新会。
C.为了更系统地掌握学过的知识,集中一段时间复习是必要的。
D.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各国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中国艺术家演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5.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她为人坦诚,贻笑大方,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B.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C.他把相声演员的话转述得历历在目,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
D.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别出心裁,既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
6.下列词语既有近义词又有反义词的一组是()A.拥有丧失崇高卑鄙B.喜悦苦难奸诈纯洁C.高尚高雅影响感化D.幸运幸福睿智愚蠢7.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依次应是()人们从《论语》中学得______,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______,从马克思学得______,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______……A.道德的执着人格的刚烈入世的激情智慧的思考B.智慧的思考入世的激情道德的执着人格的刚烈C.智慧的思考人格的刚烈入世的激情道德的执着D.入世的激情人格的刚烈智慧的思考道德的执着8.对《文艺随笔两篇》的解说,不妥当的一项是()A.《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
B.“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C.从阅读和创作方法的角度看,马先生教我们精读的方法,教我们阅读写作时严谨创新的精神。
朱先生教我们泛读的方法,告诉我们阅读时重在积累和会意。
D.《咬文嚼字》侧重写,《不求甚解》侧重读,但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也要同时具备,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译文:躲藏着不现身,急得人抓耳挠腮,不往地徘徊。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译文:我的心忧愁得很痛苦,我从军后一直无人来慰问。
C.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也没有过失了!10.下列表达有误的一项是()A.朦胧诗是中国现代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舒婷、顾城、北岛、艾青等都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家。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后人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成为“四书”。
D.荀子主张“性恶论”,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恰恰相反,但荀子认为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这种观点在《劝学》中也可见一斑。
二、填空(1’*15=15’)11、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分别是:国(国别)的(人名),国的,国的。
12、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可分为、、三类。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昔我往矣,____ ______。
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2)锲而舍之,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3)谁言寸草心,。
(孟郊《游子吟》)三、阅读题(25’)(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1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这样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而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火。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富有韧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烈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长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14、课文用大量笔墨叙写了挖红柳根的情形:由用利斧斩到用炸药炸。
这有什么用意?在这似乎平静的叙写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15、第二段写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运用了哪两种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红柳是平均海拔5000米高原上仅有的树种,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作者称之为“高原的精灵”。
B.司务长为了节省开支,只得砍红柳作燃料,通过算经济账,他说服了反对砍伐红柳的“我”。
C.作者介绍了砍伐红柳的过程,赞扬了那些“男子汉们”的艰苦劳动以及高科技的强大威力。
D.红柳有巨大而顽强的根系,它们与沙子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从而起到固定流沙的作用。
E.文中以“千年古木”、“亿万颗沙砾”来形容红柳生存年代之久远与沙山之巨大,这并非夸张。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7’)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7、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3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用几个词语准确表达。
(2分)答:19、诗中的橡树象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棉象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
(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写出它们的本字(2分)①通假字,本字。
②通假字,本字。
21、上文的中心句应是。
(1·分)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四、写作题(40’)23、生活中有浪漫、轻松,也不乏鲜花和掌声;生活中有困苦、艰辛,也不乏忧伤和郁闷……生活就像万花筒,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请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撷取你生活中的一些小浪花(包括你见闻的、经历过的),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余姚市职业学校基础模块(上册)期末考试答案二、填空题:(1’*15=15’)11、俄契诃夫,美欧亨利,法莫泊桑。
12、《诗经》赋、比、兴。
13、(1)_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2)_朽木不折__,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3)报得三寸晖。
(孟郊《游子吟》)三、阅读题(25’)(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11’)14、赞美红柳具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突出了人们亲手毁掉了离太阳最近的唯一能固住流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鞭挞了人类的野蛮、愚昧。
(3分)15、运用了衬托和拟人的手法,用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暗示了红柳在雪域高原中的珍贵。
“微笑”一词将红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柳面对“酷寒”和“缺氧”时,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
(4分)16、B、C (4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