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3.85 KB
- 文档页数: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过程设计树叶振动——哗哗响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问题1:蝈蝈的鸣叫声,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雄蝈蝈是用两前翅摩擦振动发声。
问题2:青蛙叫时,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青蛙气囊的振动产生鸣叫声。
问题3:蝉鸣叫时,产生振动的部位在哪?雄蝉腹部的发声肌的收缩,引起发音膜振动发声。
学生思考题1:你知道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吗?学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
学生思考题2:你能想办法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思考、交流、总结思考、交流、总结思考、交流、总结教师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熟知声音的发声体的振动情况,以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振动吗?实验器材:水杯、水、纸片、鼓(桌面)、长条桌例:桌面的振动可以通过观察桌面纸屑的跳动或者桌面上水杯中水面的波动来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的振动。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微小振动实验)有机的结合,深刻体会转换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声音的传播:教师提问:在声源发出声音和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声音经历了怎样的传播过程?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交谈?◆探究活动2:真空可以传声吗?实验器材:真空罩、抽气机、电铃实验步骤:(1)把电铃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真空罩中,用抽气机将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听铃声的变化和观察电铃的振动情况;(2)去掉抽气机,逐渐打开阀门,逐渐放入空气,仔细思考、交流观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利用演示实验推进课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如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 知道回声现象,会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小电铃、塑料袋、小闹钟、水、水槽、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钢尺、橡皮筋、音叉、橡胶锤、水、水槽【教学过程】(1)鼓声(3)笛声【课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声音的光记录声音的数字记录(设计意图:开拓学生视野,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图1 图22.如图2所示,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强调】水波是在水面上传播的是一种平面波;声波是向四周传播的是一种球面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认识声波与水波的“同”与“不同”)【想想议议】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在固朵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1.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需不需要时间?2.声速是用来描述什么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什么?15℃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3.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分析小资料与你的结论是否相同?4.分析小资料,你能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声速大小有什么关系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强调】【设疑】视频中好像有人在“学话”,“学话”的人存在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0第二自然段,找出有人“学话”的原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案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乒乓球、音叉、小鼓、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名师讲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
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具、学具: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提醒注意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即停止
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最后简单介绍声音的保存:就是保存振动规律
(一)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真空演示实验(视频)
根据视频里提出问题,并得到结论
1.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闹铃声会(“减弱”或“变得更响亮”)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你仍然能听到声音吗?。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2.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
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真空不能传声。
从敲桌子和钓鱼要安静的例子引出空气可以是介质,液体固体也可以是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统称为介质。
声音的传播形式:以水波为例,从中间发出向四周散开,类似水波。
所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
(三)声速。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的现象。
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习声音产生的条件并提出问题:在太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他们近在咫尺,为什么不直接对话却靠无线电进行交流呢?(因为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引导:声音是怎么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的人耳呢,需要什么媒介呢?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第二课声音的传播。
环节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传播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教师演示: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其声音的变化。
学生听声音的变化并记录:①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
②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③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的闹钟声逐渐变大。
实验结论: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的呢?多媒体出示动画:音箱设备上面放的小颗粒物质随着音乐舞蹈。
教师讲解:音箱面的振动带动小颗粒物质的振动同时带动我们看不见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进行传播,与水波类似,所以声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固体传声实验教师引导:用一张桌子做实验,教师引导同桌为一组:一人轻敲桌子(不能使附近的学生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是否能听见敲击的声音。
学生总结:固体可以传声。
生活实例:为什么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为什么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可以听到音乐?(液体可以传声)教师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真空中不能传声。
2.声速提出问题:为什么先看到闪电,过一会才能听见雷声呢?(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绘,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试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难点:对声波的理解教学方法:比较归纳法教具:鼓纸屑音叉尺教学过程引入一、声的产生看图1。
1-1,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1、探究活动:声是怎样产生的.现在就做,你把手放在喉头的位置上,不说话时有何感觉?你说“声音”二字,感觉如何?观察到的现象:现象说明:你还可以去找一些日常生活中发声的实例吗事例一、事例二、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指导学生看书3、想想议议:夏天伏在枝头叫个不停的蝉是靠什么、怎样发声的呢?蝉也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这一器官位于蝉的腹部.雄蝉有发声器,它会鸣叫,雌蝉没有发声器,不会鸣叫.雄蝉发声也是靠物体的振动的原理.其腹部下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肌振动,声音通过共鸣室的放大变得非常大.蝉长时间的鸣叫会使人心烦意乱,你是怎样听到蝉的鸣叫的?二、声音的传播1、探究活动:你可以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把两张桌子紧紧地挨在一起,甲敲桌面,乙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观察到的现象:现象说明如果把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你再试试,观察到的现象:现象说明:实验结论:声的传播需要。
物理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声音产生后,可以通过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传播到接收处.2、现在我来问你,如果没有了介质,声音是否还能传播?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吗?做出图甲的装置,线一端拴着铃铛,另一端穿过橡皮塞,再把它放到瓶子中,像图乙那样,如果用抽气筒抽出瓶中空气,摇铃时将会听不到铃声.由此可知,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也就是说:不能传声.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你要注意慢慢地读下面的描述,最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图像,便于理解.我们以击鼓为例,研究声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让学生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橡皮锤、水槽、水、声波传感器、示波器等。
2. 多媒体课件:包含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动画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物叫声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课讲解】(30分钟)1. 知识点详细讲解(15分钟)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形成声音。
强调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声音的传播特性: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反射、折射等现象。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探究(15分钟)实验一:观察音叉的振动用橡皮锤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并听取声音。
将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波动情况。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将声波传感器分别置于空气、水和固体中,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示波器显示声波波形,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且波形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应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
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
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
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
)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活动一—
:
事,天下事,事事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
但在太空
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声音的生成、传播和特性。
(2) 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各种现象:共振、回声等。
2. 能力目标(1)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观察、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释汽车噪音、喇叭声等日常生活现象。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特性、产生与传播。
2.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回声和共振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反复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和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
2. 回声和共振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述法。
2. 实验探究法。
3. 课外实践和调查法。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阅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文,学习声音、噪音、声音的产生方式、物体振动和振动的特性。
(2) 实验探究:(1)自制简单发声器材料:瓶盖、橡皮筋。
(2)实验过程:将橡皮筋缠在瓶盖上,拉动橡皮筋,让其震动,同时保持瓶盖接触某个物体表面使器件完成回路,听到发出的声音。
(3)实验记录:针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让学生自主记录实验过程并发现问题以及实验过程的仪器说明。
(3) 学生探究:课外实践和调查:调查周围的声音和噪音源,制作一份记录和分析报告。
2.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1) 阅读《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课文,学习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1)自制简易共振仪,材料:橡皮木板、心形弹簧。
实验过程:将弹簧挂在橡皮木板上,用钢珠敲击弹簧,听到其产生共振声音。
(2)实验记录: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共振现象其实现的原理。
(3) 学生探究:示范调查家用音响等设施的原理和构造,各种声音的特点和用途,制作记录和分析报告。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讨论、交流,寻找发声体的共同特征)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师生共同活动小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再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当振动停止时,发声是否也停止了?)(教师演示):实物投影观察:在正在发声的喇叭上撒上碎纸屑,可以发现喇叭上的碎纸屑在跳舞;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水面,发现水面荡起了涟漪。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学生活动: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
进行猜想????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观察课本、录像里的发声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 课本14页的探究实验观察分析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课题声音的传声与传播知识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 1.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教学 1.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教学准备教师:音叉、橡皮锤、细线、小球、透明水槽、塑料袋、手机、自制土电话、鼓、锣、学生:钢尺、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纸屑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学情记录(学案新课引入欣赏古筝乐曲“高山流水"引出课题一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熟悉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新课讲授(一)声音的产生问题①我们每天所听到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1.K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让学生运用身边的器材,采用不同的方法(敲击、碰撞、吹)使这些器材发出声音。
A: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上下、左右往返运动)发出声音。
B:全班同学配合,把手放在喉结处,发出“啊”的声音,手指会感觉到声带振动。
C:把一塑料尺压在桌边,一半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上下往返运动)发出声音。
D:用音叉锤敲击音叉,音叉振动(乒乓球被弹起)发出声音。
E:用手敲击桌面,桌面振动(纸屑跳动)发出声音。
F:用鼓桂打击鼓面,鼓面振动(用手摸鼓面,手有“麻”感)发出宏亮的击鼓声。
2.自主学习记录声音的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通过小组归纳讨论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翻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设计〔一〕认知目标1、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实验、电脑模拟演示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声波这种抽象的物理概念直观化,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声波。
4、让学生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二〕技能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用因特网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通过对贝多芬介绍,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发奋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完入门篇和测量后介绍的第一个物理现象,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根底上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知道声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每秒。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是传声的物质。
虽然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已学过声音的初步知识,但本节课要在小学知识的根底上进行适当的拓宽与加深。
本节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由于课本中介绍的抽气实验,一般学校都不一定有这套设备,或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用电脑模拟了这个抽气实验,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抽气过程中声音由强到弱的过程,再配合音叉共鸣实验,根本可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空气。
然后用学生敲桌面用耳听实验、讲解贝多芬的小故事、电子捕鱼让学生知道声音一样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由于声音是一个用语言不好描述的物理现象,本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对象分析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一〕重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步深入,让学生的认识水平自然而然地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二、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
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
能
传
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
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