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知多少
- 格式:ppt
- 大小:563.00 KB
- 文档页数:14
沪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课题6 探访昆虫世界活动三瓢虫知多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课题6 探访昆虫世界活动三瓢虫知多少》是沪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瓢虫的特点、分类和习性,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对于昆虫这一主题,他们兴趣浓厚,好奇心强。
但学生在观察和研究昆虫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瓢虫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研究,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瓢虫的特点、分类和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瓢虫的特点、分类和习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访问,从而深入了解瓢虫的生活习性。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实践法: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掌握瓢虫的相关知识。
3.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教案、课件、瓢虫相关资料、实践活动指导手册。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实践活动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瓢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瓢虫的外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瓢虫的分类和习性,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调查、访问等活动,深入了解瓢虫的生活习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成果分享,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加深对瓢虫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瓢虫和生态环境?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并提出环保建议。
七星瓢虫课外知识七星瓢虫,属于鞘翅目甲虫科,是一种昆虫。
它的身体小巧玲珑,通体黑色,体背上有七个鲜艳的红色斑点,因此得名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在很多国家都被视作吉祥的象征,被广泛地喜爱和保护。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七星瓢虫的有趣知识。
七星瓢虫是一种害虫的天敌,主要以各种植物上的蚜虫为食。
由于蚜虫繁殖能力强,喜欢吸食植物汁液,并对植物造成危害,因此七星瓢虫在农业上被广泛应用。
它们以大量的蚜虫为食,帮助农作物减少害虫数量,起到了生物防治的作用,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七星瓢虫的斑点数量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可能出现斑点数目不满七个的情况,也有可能多于七个。
这与个体的基因遗传和环境条件有关。
但七个红斑点的七星瓢虫是最为典型的形态,也是最为常见的。
据研究发现,七星瓢虫的红色斑点对于其生存有重要的作用。
这些斑点在天敌的攻击中发挥着警示色的作用,使得天敌会对其敬而远之,从而保护了七星瓢虫的安全。
这种现象被称为“拟态”。
此外,七星瓢虫的红色斑点还有可能具有其他功能,比如吸引异性交配等。
七星瓢虫也是一种冬眠动物。
随着天气变冷,它们通常会在秋天开始寻找合适的栖息地,并进入冬眠状态。
七星瓢虫的冬眠地一般选择在树木的树皮下、地面下的凋叶堆中等处。
在冬天的寒冷时期,七星瓢虫的新陈代谢减缓,体温下降,进入休眠状态,以节省能量并保护自身。
除了作为害虫的天敌和冬眠动物,七星瓢虫对于人类的美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七星瓢虫被视作幸运的象征,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财富。
它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绘画、雕塑、手工艺品等艺术作品中,为人们带来美好的愿景和祝福。
总结起来,七星瓢虫是一种具有昆虫特点的小型甲虫。
它们以蚜虫为食,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他们独特的红色斑点具有警示和拟态的功能;冬天时进入冬眠状态,以适应寒冷的环境;此外,七星瓢虫在美学上也是一种受人喜爱的图案。
通过了解七星瓢虫的课外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保护它们,同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七星瓢虫知识
七星瓢虫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昆虫,它们属于瓢虫科,体型较小,有着漂亮的斑点图案。
以下是一些关于七星瓢虫的有趣知识:
1. 名称由来:七星瓢虫的名字来源于它们背部的七个黑色斑点,这些斑点像极了七颗明亮的星星。
2. 保护色:七星瓢虫的鲜艳斑点有着警示作用,预示着它们体内含有苦味的化学物质,可以防止被天敌捕食。
3. 食性:七星瓢虫主要以植物为食,尤其喜食蚜虫,因此在农业上具有一定的益虫作用。
4. 防御机制:当受到威胁时,七星瓢虫会释放出带有刺激性的黄色液体,这种液体具有腥臭味,可以将天敌赶走。
5. 冬眠习性:在寒冷的冬季,七星瓢虫会进入冬眠状态,聚集在树干、岩石等处,等待来年春暖花开时苏醒。
6. 繁殖方式:雌性七星瓢虫会在植物叶片下面产卵,孵化后的幼虫需要经过几次蜕皮才能长成成虫。
7. 观赏价值:七星瓢虫因其可爱的外形和活泼的性格,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观赏昆虫,在一些地区甚至被当做吉祥物。
小学综合实践《瓢虫知多少》教案瓢虫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也是小学生们常常能见到的生物。
它们的外形可爱,色彩斑斓,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
本篇文章将针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教案《瓢虫知多少》,介绍一些关于瓢虫的有趣知识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瓢虫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生物的兴趣。
第一节:瓢虫的基本知识1. 瓢虫的外形特征瓢虫的外形呈椭圆形,通常有六对发达的腿。
它们的身体被坚硬的外壳环绕着,外壳上有颜色鲜艳的斑点。
瓢虫的天敌见到它们色彩鲜艳的外表会敬而远之。
2. 瓢虫的生活环境瓢虫主要生活在草地、田野和花园等地方。
它们常常躲藏在叶子的背后,通过捕食小昆虫维持生活。
瓢虫是一种有益的昆虫,它们以蚜虫和其他害虫为食,对农作物的保护有很大的作用。
3. 瓢虫的生命周期瓢虫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成熟的瓢虫一般寿命较短,大约只有几个月。
在幼虫阶段,瓢虫会通过捕食昆虫来获取养分,并逐渐长大变换成蛹。
第二节:瓢虫的实践活动1. 瓢虫观察和记录安排学生们观察一只瓢虫的外形特征,并帮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引导他们观察瓢虫的颜色、斑点、腿的数量等。
此外,让学生们将观察到的瓢虫图片绘制出来,并标注上关键的外貌特征。
2. 瓢虫的捕捉和释放在合适的环境下,带领学生们去草地或花园捕捉瓢虫。
提醒他们温柔地捕捉,避免对瓢虫造成伤害。
捕捉到瓢虫后,可以带领学生们观察其行动、触摸它们的触角和背部的硬壳,以及它们可能会飞翔去寻找食物的行为。
3. 瓢虫保护区的搭建给学生们讲解瓢虫的重要作用后,引导他们建立一个瓢虫保护区。
这个保护区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草地或花园,保证有足够的光照和鲜花来吸引瓢虫的到来。
学生们可以参与整理和维护这个保护区,并观察保护区内的瓢虫数量和种类变化。
第三节:瓢虫的生态意义1. 瓢虫的捕食行为瓢虫主要以蚜虫为食,每只瓢虫一天可以吃掉大量的蚜虫。
蚜虫是农作物的害虫之一,它们会吸取作物中的汁液导致作物生长不良。
《瓢虫知多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瓢虫种类,了解瓢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昆虫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任务:学生需要在家中仔细观察瓢虫标本,记录瓢虫的体色、斑点、触角、足部等特征,并拍照或画图进行辅助说明。
2. 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瓢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天敌和益处等知识。
3. 分类整理:学生将观察和查阅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制作一份关于瓢虫的小报,包括瓢虫的种类、特征、习性等,并附上相关图片。
4.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观察到的瓢虫种类和数量,分析瓢虫的生活环境和数量变化的原因,提出保护瓢虫的建议。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观察、查阅、整理和制作小报的任务,家长可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2. 真实记录:学生需真实记录观察到的瓢虫特征,并附上相关图片,以便教师和同学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察成果;3. 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时,学生需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共同探讨保护瓢虫的方法;4. 提交作业:学生需将制作好的小报在课堂内提交,以便教师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作业是否真实记录了瓢虫的特征,是否掌握了瓢虫的基本知识和生活习性;评价学生的小报是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2. 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分数或等级评价;在课堂上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
3. 反馈方式:学生对作业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作业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瓢虫知识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课题6 探访昆虫世界活动三瓢虫知多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探访昆虫世界》是沪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的一个课题,瓢虫是昆虫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研究瓢虫,让学生了解瓢虫的生活习性、特征和分类,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对昆虫世界充满好奇。
但学生对瓢虫的了解有限,对瓢虫的生活习性和分类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提高他们对瓢虫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瓢虫,了解瓢虫的生活习性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学会探究瓢虫的特点和习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增强保护生物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瓢虫,了解瓢虫的生活习性和分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探究,掌握瓢虫的特点和习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观察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瓢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世界,激发学生对瓢虫的兴趣。
2.探究瓢虫的特点:学生分组观察瓢虫标本,记录瓢虫的外形特征,如翅膀、脚、颜色等。
然后各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瓢虫的特点。
3.学习瓢虫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课件,了解瓢虫的生活习性,如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
4.探究瓢虫的分类:学生分组讨论瓢虫的分类,了解瓢虫的种类和分布。
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瓢虫的分类。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户外观察,寻找瓢虫,记录瓢虫的生活环境、行为等。
然后各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
6.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观察、探究等方面的表现。
瓢虫知多少
活动目标:
1、重点了解瓢虫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情况,增长有关瓢虫的知识。
2、学会通过看书、上网、采访等多种途径,收集瓢虫各方面情况的资料。
重点:了解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情况,增长有关瓢虫的知识
难点:学会通过看书、上网、采访等多种途径,收集瓢虫各方面情况的资料。
活动过程:
1这次昆虫主题展板比赛,你们打算介绍哪个方面的内容?
2我们想让大家来认识一下瓢虫。
3小组讨论。
经过小组讨论,认为做展板时,可能需要以下几方面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4收集资料。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
有书上或网上得到的资料;有采访得到的资料;有拍照或网上下载打印的图片。
5安排展板内容。
先确定展板的尺寸和形状,然后根据资料的情况,对展板内容进行具体安排。
6制作展板。
7填写成绩单。
《瓢虫知多少》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了解瓢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观察瓢虫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尊重和关爱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了解瓢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年龄为8-9岁,他们对于自然界的生物还没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还不够发达,对于分类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太熟悉。
但是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和参与集体活动,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结合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老师出示一张瓢虫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小动物吗?它是什么动物呢?学生:瓢虫!2. 老师提问学生,瓢虫有什么特点?学生:它有颜色、斑点和翅膀。
二、瓢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1. 观察瓢虫的外形特征。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瓢虫的外形特征。
请仔细看这张瓢虫图片,告诉我它的颜色是什么?学生:红色。
老师:好,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它有黑色的斑点。
老师:非常好,还有什么?学生:它有翅膀。
2. 呈现瓢虫的生活习性。
老师:除了外形特征,瓢虫还有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性。
请看这些图片和文字,瓢虫喜欢吃什么?它们生活在哪里?学生:瓢虫喜欢吃小虫子,它们生活在草地和花丛中。
三、实践:观察瓢虫的外形特征1. 分组活动。
老师:现在,我们将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
请同学们自己组队。
《瓢虫知多少》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瓢虫种类,了解瓢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和尊重,树立珍爱生态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瓢虫图片和实物,识别常见瓢虫种类。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瓢虫的生活习性,并探究瓢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若干瓢虫图片和实物,以便在教室上展示和识别。
2. 准备讨论问题和相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 教室安置:将教室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模拟瓢虫的生活环境,以便学生观察和记录瓢虫的行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瓢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瓢虫的外形特征,并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昆虫。
教师简要介绍瓢虫的种类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了解瓢虫。
2. 观察瓢虫教师出示实物瓢虫,引导学生观察瓢虫的颜色、斑点、触角等特征,并让学生尝试描述瓢虫的外形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放大镜观察瓢虫的细节特征,如足部、翅膀等。
3. 比较瓢虫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瓢虫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瓢虫之间的区别。
教师简要介绍瓢虫的进化历程和分类地位。
4. 探究瓢虫的生活习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瓢虫的生活习性,如吃什么?住哪里?如何珍爱自己?等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总结出瓢虫的主要生活习性。
5. 了解瓢虫的生活环境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瓢虫的生活环境,如栖息地、活动处所等,让学生了解瓢虫与环境的干系。
教师简要介绍瓢虫的生态价值,如捕食蚜虫、传播花粉等。
6. 实践活动教师安置课外实践活动,如观察不同种类瓢虫的生活习性,记录观察结果;制作瓢虫标本等。
鼓励学生与家长、同砚共同参与,提高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瓢虫知多少》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瓢虫种类,了解瓢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昆虫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瓢虫种类,了解瓢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瓢虫的生活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常见瓢虫标本,如六斑环瓢虫、异色瓢虫等。
2. 准备放大镜、镊子等观察工具。
3. 准备PPT课件,介绍瓢虫的基本知识和生活环境。
4.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选派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教师出示瓢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的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瓢虫的生活环境、习性等。
3.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关于瓢虫的知识?”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二、活动一:探究瓢虫的特征1. 教师准备一些瓢虫标本,分发给各小组进行观察。
2. 小组内讨论并记录瓢虫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大小、斑点等。
3.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4. 教师总结瓢虫的主要特征,并补充一些可能被忽视的信息。
三、活动二:了解瓢虫的生活环境1. 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并了解瓢虫的生活环境,如食物、栖息地等。
2. 小组内绘制瓢虫的生活环境示意图,并讨论他们的合理性。
3. 教师检查并评价各小组的成果,鼓励他们改进和完善。
四、扩展与延伸1. 教师介绍一些有关瓢虫的科学研究,如瓢虫的分类、习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瓢虫及其生活环境,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3. 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瓢虫,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4.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分享今天的课程内容,增强亲子互动。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瓢虫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