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家的好邻居》教案知识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案课题:我家的好邻居第一课时研究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快乐,重视邻里关系。
2.能力目标:研究邻里之间的相处常识,敢于结识新邻居。
3.知识目标:学会结交新邻居,懂得如何与邻居相处。
重点:懂得如何与邻居相处。
难点:懂得如何与邻居相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邀请邻居参加聚会,和邻居小伙伴一起玩耍》。
2.导入语:你们家举办过这种邻居见的小聚会吗?你和邻居相处得怎么样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聊一聊和邻居的故事吧!讲授新课【邻居家的小伙伴】:1.小小故事会:分享自己和邻居小伙伴相处的故事。
2.邻里相处回忆录:回忆与邻居小伙伴相识的过程。
3.军军的新家:介绍军军搬家后不认识邻居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军军结识新朋友。
4.经验分享会:分享结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如平时热情打招呼、主动帮忙、互相分享等。
5.怎样与邻居相处:通过对具体情境进行探究,了解一些相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导入。
探究如何与邻居相处,通过具体情境进行探究,了解相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我们应该主动去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要感恩邻居的帮助,也要尽自己的力所能及去帮助邻居。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视频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暖和互助精神。
同时,通过讲述个人故事和评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良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互动和参与,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和评选活动中去,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思考邻里矛盾的危害。
讲解正确处理邻里矛盾的重要性。
分享经验,初步了解如何处理矛盾。
故事研究《六尺巷》,掌握处理邻里矛盾的方法。
过渡:邻里矛盾处理不当会带来很多麻烦,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呢?探究避免邻里矛盾的方法讲解避免邻里矛盾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方法。
总结:避免邻里矛盾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多沟通,理解包容。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 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 我家的好邻居》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邻里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邻里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对话,引导学生了解邻里之间的互动,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对邻里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邻里关系紧张、不善于与邻居互动等问题。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认识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学会与邻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邻里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重要性,认识到邻里关系对自己的生活影响。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与邻居互动,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邻里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邻里关系。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邻居互动,实际操作中体现尊重、关爱、帮助等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邻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邻里经历,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
3.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邻里案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邻里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邻里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一些关于邻里互动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课堂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关于邻里互动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邻里关系。
提问:“你们平时是如何与邻居互动的?邻里关系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邻里之间的互动行为。
提问:“案例中的邻里关系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邻里经历,讨论如何与邻居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6. 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 我家的好邻居》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邻里意识,使学生能够与邻居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与邻居相处,如何处理邻里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交能力,对于与邻居相处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
但学生在处理邻里矛盾和问题时,可能还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邻里意识,使学生能够与邻居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在邻里之间发生矛盾和问题时,如何有效地沟通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与邻居相处,如何处理邻里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与邻居相处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与邻居相处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场景和道具,用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故事或视频,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与邻居相处的经历,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与邻居相处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6《我家的好邻居》教案3一. 教材分析《我家的好邻居》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的内容。
本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邻居关系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学生学会与邻居相处,尊重和理解邻居,形成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故事、漫画、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邻里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有过与邻居互动的经历,对邻居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与邻居沟通、交往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学会与邻居相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漫画、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爱邻居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学会为邻里着想,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爱邻居的道德品质,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故事、漫画等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学会与邻居相处,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具:准备教材、投影仪、漫画、故事课件等。
2.教学资源:搜集一些关于邻里之间的真实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教学环境:布置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关于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漫画,引导学生关注邻里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家的好邻居-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邻居是我们身边重要的人,了解邻居的功能和需要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提高合作能力,在交往中互相关爱、尊重、帮助他人。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小处落实爱国、守法、自律、勤奋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了解邻居的功能和需要,提高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
2.难点: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质,培养社交技能,具备关爱、尊重、帮助他人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
四、教学内容1.名词解释邻居:指住在隔壁房子、附近的人,也可以指住在同一个小区内的人。
2.观察和发现教师在教室展示不同类型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体会邻居的功能和需要,例如:1.帮助搬家、照料花园、代收快递等。
2.分享生活、传递信息、组织社区活动等。
3.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邻居关系的好处,如:1.邻居之间相互照应,可以提高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加深相互关系。
2.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例如邻里之间互相关照,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和文明秩序。
4.小组探究和分析总结教师让学生自由分组探究和讨论什么样的邻居是“好邻居”,如:1.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常常前来帮忙。
2.待人友善,公正客观,有互信、尊重、宽容和刚正不阿的品质。
3.文明礼貌,安静有序,爱护公共设施和保持干净卫生。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到邻居是我们身边重要的人,我们需要与邻居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和帮助他人。
这样有利于改善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
对于学生来说,善良的品质和良好健康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个教案,孩子们能够更好的认识社区文化,从而更好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感情的渗透,形成养成良好品质的习惯和信念。
我家的好邻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邻里关系,培养学生与邻里和谐相处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邻里关系的认识2. 尊重他人的重要性3. 良好邻里关系的建立与维护4. 人际沟通技巧5. 实践活动:我与邻居互动的故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懂得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建立和谐邻里关系。
2. 难点:培养学生在与邻里交往中的沟通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邻里关系的认识、尊重他人和良好邻里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邻里互动的实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与邻里相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邻居互动的过程,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邻里互动故事,引发学生对邻里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邻里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了解邻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邻里互动的实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与邻里相处,培养学生与邻里和谐相处的能力。
5.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邻居互动的过程,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在与邻里交往中更好地尊重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邻里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水平。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态度、分享观点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邻里关系和尊重他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延伸:1.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邻居、参与社区清洁等,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
我家的好邻居-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邻居的作用和重要性;2.能够表达对邻居的感激和尊重之情;3.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的基本礼仪。
教学重点1.学会表达对邻居的感激和尊重之情;2.掌握与邻居友好相处的基本礼仪。
教学难点1.能够真正理解邻居的作用和重要性;2.学会以友好的方式与邻居相处。
教学内容导入1.让学生想一想:你们家附近是不是有热心的邻居?是不是有时候他们会给你们家送来好吃的东西或者帮你们照看小动物?2.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或者图片,向他们介绍邻居的重要作用。
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来演绎如何与邻居友好相处的场景。
场景可以是向邻居借物品、帮邻居搬运、主动进行回报等。
同时,其他组员可以提供评价和建议,讨论如何才能更好的与邻居相处。
2.学习道歉与感谢的基本表达方式,并在小组中进行练习和角色扮演。
3.安排学生编写一封感谢信给予热心帮助的邻居,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读与分享。
巩固1.在课堂巩固环节,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答题:•你为什么要感谢邻居呢?•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觉得还可以怎样更好的和邻居相处?2.让学生在课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行动计划。
可以是与邻居交流、主动帮助邻居或者制定友好相处的规定等等。
教学方法1.向学生介绍相关的道德和礼仪知识;2.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解和掌握;3.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增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是否能够广泛听取意见、礼貌待人等;2.书面作品评价:查看学生写下的感受和行动计划,并评价其能否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拓展1.邀请社区有关人士到班级给予讲解和讲解相关知识;2.安排学生到社区学习、观察和调查邻居的生活,形成综合性学习体验。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6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我家的好邻居》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合作共处的良好品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邻居,学会与邻居和谐相处,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邻里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与邻居产生矛盾,对于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与邻居和谐相处,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合作共处的良好品质。
3.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邻居,学会与邻居和谐相处,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合作共处的良好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与邻居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与邻居相处的经验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如与邻居打招呼、借东西、解决矛盾等。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准备纸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好邻居?你认为好邻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2.呈现(10分钟)呈现生活情境,如与邻居打招呼、借东西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在这些情境中,应该如何与邻居相处?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与邻居相处的经验和感悟,讨论如何做到尊重邻居、关爱邻居、合作共处。
4.巩固(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邻居们是如何相处的?他们做得好在哪里?5.拓展(5分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与邻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邻里之间的误会?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如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方法技巧等。
6 我家的好邻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邻居与自己的关系,了解邻居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够感性认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与邻居相处,增强共情能力,培养感恩的情感。
3.能够学会简单的邻里交往礼仪。
二、教学重点1.理解邻居与自己的关系,了解邻居的作用和重要性。
2.进一步认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怎样与邻所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2.如何进行简单的邻里交往礼仪?四、教学方法1.观看视频,了解好邻居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了解邻里关系。
3.观看案例视频,讨论如何与邻居相处。
4.角色扮演,学习邻里交往礼仪。
五、教学过程1. 观看视频,了解好邻居的重要性。
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好邻居的重要性。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什么是好邻居,以及好邻居对自己、对邻里关系以及对整个社区的作用。
2. 小组讨论,了解邻里关系。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如下问题展开讨论:1.邻居对我们有哪些帮助?2.你家的好邻居有哪些特点?3.你与邻居之间会出现哪些矛盾?4.你认为怎样才能与邻居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方法。
3. 观看案例视频,讨论如何与邻居相处。
让学生观看案例视频,对如何与邻居相处进行讨论。
讨论范围包括:1.如何主动与邻居打招呼?2.如何向邻居借东西并表达感谢?3.如何维护自己与邻居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分析案例并讨论解决方法。
4. 角色扮演,学习邻里交往礼仪。
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扮演邻居的角色,教新增加的邻里交往礼仪,例如:1.打招呼礼仪2.借东西礼仪3.说谢谢礼仪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些礼仪的正确的操作方法并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邻居与自己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感受到邻里关系的具体实践,使学生学会与邻居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需要更多地策划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让学生感受到邻里关系的具体实践。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6. 我家的好邻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6. 我家的好邻居》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课。
本课以家庭和邻居为背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家庭道德观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对家庭和邻居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与邻居相处时的困惑和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知道如何与邻居建立良好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邻居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原则和技巧处理具体的邻里关系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家庭和邻居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邻里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分析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邻居沟通、交流。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邻里关系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则和技巧解决问题。
4.总结提升: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与邻居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5.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与邻居相处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与邻居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1.尊重他人2.善于沟通3.互帮互助4.宽容理解5.保持良好心态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精品文档
居相处有哪些技巧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家的好邻居”。
二、探索新知邻居家的小伙伴
活动一:做一个有礼貌的好邻居
1.师: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去邻居家玩,有没有因为不礼貌被邻居或父母说过?你觉得我们在与邻居相处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3.(出示教材35页图片)师:你觉得哪种行为不恰当?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对这几种行为进行评价,并改正行为的不当之处。
【设计意图:以演一演的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的人。
】邻居间的温暖
活动二:感受邻居间的温暖
1.阅读课本第36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图1:小红放学回家忘带钥匙,张奶奶请她先到自己家里,等待父母回来。
图2:小丽的父母去出差,小丽的邻居请她到家里吃饭。
图3:李奶奶的孙子生病了,孩子的父母没在家,邻居张叔叔帮李奶奶把孩子送到了医院。
通过图片我们看出了,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是邻居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请同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