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库伦旗蒙古族的荞麦文化库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中部,是一个美丽而且富饶的地方。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蒙古族的荞麦文化。
荞麦是库伦旗的特产,也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荞麦是一种冷凉作物,适应各种环境,尤其在寒冷盛行的库伦旗,荞麦栽培得非常成功。
据说,在明代之前,库伦旗的地区还没有荞麦的栽培。
直到明代中期,随着蒙古族的迁徙和商业交流,荞麦才被引进到这里。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荞麦在库伦旗成为了重要的农作物,也成为了当地人家庭日常饮食的主食。
荞麦因其耐寒性和产量高的特点,受到了库伦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他们用它来制作各种食品,如荞麦面、荞麦粥和荞麦饼等。
荞麦面是最常见的食品之一,它色泽黄亮、香味扑鼻,口感独特。
荞麦粥则是一种健康养生的食物,它富含纤维和维生素,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益。
荞麦饼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小吃,它酥脆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食物之外,库伦旗的蒙古族人还将荞麦应用于其他方面,使荞麦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十字绣,这是一种用荞麦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图案精美、色彩鲜艳,非常吸引人。
荞麦还可以用来制作茶具、烟具等工艺品,它们既实用又美观,成为了库伦旗的特色产品。
荞麦文化也影响着库伦旗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
每逢荞麦丰收季节,库伦旗都会举办盛大的荞麦节,人们穿着传统服饰,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欢庆丰收的喜悦。
荞麦节上还有各种荞麦制品的展销和品尝活动,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荞麦文化的魅力。
库伦旗的荞麦文化不仅弘扬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也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荞麦成为了库伦旗的标志,也成为了库伦旗人民引以为傲的特产。
在现代社会,库伦旗的荞麦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品尝。
荞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库伦旗的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库伦旗的荞麦文化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也为库伦旗的经济和旅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库伦旗蒙古族的荞麦文化库伦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旗,位于锡林郭勒盟的东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要民族的地区。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而在库伦旗,荞麦文化是蒙古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荞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它对于蒙古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荞麦的种植和食用在蒙古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库伦旗,荞麦文化作为当地的一种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采,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蒙古族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表现。
荞麦文化在库伦旗的蒙古族社区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
荞麦在这里已经种植了几百年的时间,成为了当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蒙古族人把荞麦种植、收获、加工和食用等各个环节都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库伦旗的村庄中,人们可以看到屋前屋后的荞麦地,还可以看到人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对于荞麦文化的生动表现。
荞麦文化也在蒙古族的节庆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米勒格尔节、那达慕、白石山祭祀等重要的节庆活动中,荞麦都被视为重要的食材,人们会用荞麦制作出各种传统美食,如荞麦面条、荞麦馕等。
而在日常生活中,荞麦也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他们把荞麦磨成面粉,用来制作各种面食和点心,既美味可口,又富有营养。
荞麦文化在节庆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独特表现。
荞麦文化还在蒙古族的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在蒙古族的传统工艺中,荞麦的加工和利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艺和工艺,如荞麦面的制作、荞麦馕的烘烤等,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技艺和经验。
而在民间艺术中,荞麦也成为了蒙古族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素材,人们会在刺绣、壁画、雕刻等装饰品中加入荞麦的元素,体现了对于荞麦的热爱和崇敬。
荞麦的工艺和艺术在蒙古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挖掘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作者:耿选珍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2期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和谐的新途径。
特色饮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是彝区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这一资源应有价值未得充分体现。
因此,凉山州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让富含少数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资源更好的转化为经济资源,服务于当地新农村建设。
本文审视了凉山州彝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结合彝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开发策略。
饮食是乡村旅游六要素的重要要素之一,它不但能满足旅游者基本的生存需求,丰富旅游者的旅游内容,同时也能迎合旅游者追求享受、体验新奇、回归自然的心理愿望。
目前,饮食消费在旅游六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国外旅游市场仅次于购物消费,在国内旅游市场已经超过消费购物而高居榜首。
凉山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总面积6.03万平方公里,有14个世居民族,彝族人口为16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42.53%,约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23%。
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旅游者瞩目。
一、凉山州彝族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彝族是一个在西南繁衍、发展数千年的一个民族,是西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彝族特有的饮食文化。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这里有完整的彝族特色饮食文化。
(一)凉山州彝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种类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礼仪、习俗、时尚等文化内容。
彝族特色饮食是指植根于彝族聚居区(村寨)这一特定的地域,能激发人们产生消费动机并有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地方特有的或有一定知名度的彝族菜品、点心、饮料、餐饮原材料及饮食习俗、特色加工烹饪方法等。
—食中圣物、五谷之王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神农书》上就有记载“苦荞乃五谷杂粮之首也”。
还是联合国界定的世界性新兴粮药兼用作物,它不仅降三高,而且对便秘、抗氧化、去斑和增强免疫力有着神奇的效果。
我们的祖先使用苦荞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将苦荞奉为“开国圣物”,日本人更把中国的苦荞称为长生不老之食物。
一次,一位营养学家出差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发现这里的少女个个身姿娇艳俊美,肌肤红润,青年妇女皮肤白皙,男人则体魄健壮。
极少有人患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儿童青少年发育良好,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多身轻体壮。
营养学家以为他们有什么独特的养生之道,经州里一位干部介绍,才知道原来这里的男女老少常年食用苦荞。
有如此身体和食用苦荞有很大关系。
在四川凉山海拔2500—3000米的高寒深山谷地,是世界上至今发现最适合苦荞生长的唯一净土。
当地气候特别,白天20摄氏度以上,夜晚0摄氏度以下,昼夜温差高达20多度。
雨季三个月不停,旱季三个月干旱无雨,一种神奇的远古生物在这里顽强地生长着,它就是苦荞。
早晨太阳初升时苦荞的叶面上会笼罩着一片紫色光环,傍晚这道紫色的光环又照在苦荞的根部,十分神奇。
更神奇的是苦荞的果实剖开后就是一幅类似的阴阳八卦图案,一半是白色阴粉,一半是黄色阳粉,各有一颗阴阳鱼小眼睛,在加工时,阴阳粉和小眼睛都会自动分离,不混合在一起,使人们至今无法理解其中奥秘。
由此苦荞又被称为食中圣物。
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疗胃疾、除湿解毒、治肾炎、蚀体内恶肉(癌细胞)、美容等功效。
苦荞七大营养素完全集于一身,不是药,不是保健品,是能当饭吃的食品,却有着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非凡的食疗功效。
陕北地方特色之苦荞苦荞简介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
苦荞即苦荞麦,学名鞑靼荞麦(鞑靼,读音dádá,是对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别名荞叶七、野兰荞、万年荞、菠麦、乌麦、花荞。
比甜荞即荞麦的营养价值高出很多。
特别是生物类黄酮的含量是荞麦的13.5倍。
苦荞--七大营养素完全集于一身,不是药,不是保健品,是能当饭吃的食品,却有着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非凡的食疗功效。
它不属禾本科,而属蓼科,与人们所熟悉的“何首乌、大黄”等同属蓼科,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
苦荞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
苦荞拥有独特、全面、丰富的营养成份,而且药用特性好,有人体所必须的多种营养成份。
苦荞有通便排毒的功效,民间又称其为“净肠草”。
苦荞还可以炒制后做成茶饮,每日饮用对三高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苦荞营养成品---苦荞茶经过脱壳、晾晒、烘干等工艺制作而成的代用粮食茶,不是传统的茶叶茶。
苦荞茶内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如:钙、磷、铁、镁、硒等氨基酸。
据《本草纲目》记载“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键胃的作用”。
长期饮用,可改善身体状况,降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能有效防治糖尿病,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
民间传说相传在古晋朝时,国君育有九子,分域而治。
有年,瘟疫流传甚广,病者四肢乏力,高烧不止,吃药也无济于事。
短短十日,死伤无数。
顿时,军民人人自危。
且说八太子殊,治国有方,素有贤名。
目睹百姓食不果腹、病魔缠身,心如刀割。
每日必焚香求神佑民。
殊遂上书为民请命避祸,随后携民众三千,入雁门地带。
苦荞麦的大概介绍苦荞麦喜凉爽,耐瘠薄,多生长在高寒山区,海拨1500米以上,籽粒供食用。
苦荞在所有谷类中营养最为丰富,按照东方人倡导的"药食同源"原则,当推苦荞麦为百谷之冠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之渣秽;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作用日本专家片山虎之介在《不老长寿的苦荞》一书中指出:苦荞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习惯性疾病方面是普通荞麦的100倍,比银杏叶好150倍。
日本人称苦荞为“长生不老的荞麦”,是“二十一世纪人类自己能种植的灵丹妙药”。
苦荞的历史: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零星可以发现关于荞麦的记载。
1975年,考古学家在咸阳市杨家湾考古发掘四号汉墓中,意外地发现有随葬的荞麦籽粒,这表明汉代时期的关中地区已经开始种植荞麦。
“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归家。
”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荞麦产区的歌谣,生动地描绘了荞麦的特性。
荞麦漫漫连山路,豆荚离离映版扉”这是陆游的诗。
适应性强,生长期短,一般为60余天,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荞麦常以备荒作物的面目出现,一旦遭了灾,农作物全都指望不上了,但即使到了三伏,仍能种荞麦以补救。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苦荞麦的起源地之一,而凉山的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苦荞麦主产区,被誉为“苦荞麦之乡”。
彝族同胞长期以苦荞麦为主食,身体健壮,肌肤红润,很少有人患高血压病。
随着苦荞麦被人们广泛接受,我国的晋东北等高原地区也渐渐地广泛种植荞麦了。
苦荞麦在山西又被民间百姓称为"土四环素",有个小病小灾的,不用求医生,吃点苦荞麦就行。
作为民间餐饮,苦荞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却如此实惠,有一种原始的稚拙和素朴的关怀蕴含其中,能不喜欢它吗?苦荞的亩产量只有300-400斤,黑苦荞更低,只能在海拔1500米以上生长独特的自然环境,大气造就了独特的品质,苦荞的分布在山西、陕西、安徽、内蒙等省,尤以山西较多,但最主要的产地是在四川的凉山州,约占全国产量的75%,而且凉山苦荞的内在品质最优,主要指苦荞黄酮的含量最高,苦荞的分类:人们常说的荞麦,太笼统,仅说荞,就有甜荞和黑苦荞。
荞麦发展历程
荞麦,又称为苦荞、黑麦,是一种古老的农作物,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5000年。
荞麦原产于东亚地区,最初在中国和
日本得到栽培和推广。
在中国,荞麦种植起源于陕西和山西等地,早在宋朝就有了大规模种植。
随着时间的推移,荞麦的种植逐渐向东部地区扩展。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荞麦的主产区之一。
而在日本,荞麦在奈良时代(8世纪)被引入,并发展为一种
重要的粮食作物。
荞麦在日本的种植以北海道和东北地区最为广泛,这些地区的寒冷气候和独特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荞麦的生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荞麦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改进和提高。
传统的荞麦栽培方式通常是在山区进行,而现代的种植方式则更多地采用机械化和化学肥料的应用。
虽然荞麦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但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使其在饮食文化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荞麦面和荞麦粥等传统食品在中国和日本等地常常作为特色菜品出现在餐桌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保健意识的提高,荞麦的消费量有所增加。
荞麦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和维生素,被认为具有降低胆固醇、促进消化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因此备受健康倡导者的青睐。
总体而言,荞麦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作物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荞麦有望继续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更多美味和健康的选择。
荞麦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作者:宋英杰龙春林来源:《科学》2019年第02期无论是人类诞生的初期,还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植物都是人类直接或间接获取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来源荞麦与彝族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它从未退出彝族人的生活作为彝族人历史记忆的承载物,日常生活中傳统习俗的象征、感情表达的媒介,荞麦维系着彝族人精神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人类对植物的认知过程就是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直到建立一整套与环境相适应的传统知识体系。
这样的知识体系不但为更好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依据,而且也成为目前制定保护植物资源策略的重要基础。
以传统植物学知识和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族植物学,具体研究的植物有很多,例如云南石梓、地涌金莲、七叶一枝花、粉花羊蹄甲、铁刀木、马缨花、胡椒、水冬瓜等,其中,寥科荞麦属的荞麦作为一种具有悠久栽培和驯化历史的作物,是被彝族人民种植最久的植物,也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良好材料。
荞麦具很高的营养价值,兼有药用功效,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日本、北美及巴西等地,其栽培种类有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和苦荞(F.tataricum)[1]。
中国被认为是最早栽培荞麦的国家,荞麦属大多数野生近缘物种也分布在中国[2]。
栽培苦荞从中国南部到西伯利亚均有种植,特别是在喜马拉雅山脉较高海拔地区。
有关苦荞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观点。
较早的认为苦荞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及中国西北部,新近的观点认为川滇一带是荞麦的起源中心[3]。
出土的实物、文字记载都表明中国种植荞麦及荞麦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荞麦农家品种(指经过长期驯化的、在当地环境中选育或演化形成的、已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与其他种群相区别的传统遗传资源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并与当地文化相互作用)及其传统知识和文化也正面临着流失。
苦荞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
简介苦荞即苦荞麦,学名鞑靼荞麦(鞑靼,读音dádá,是对中国古代北方少数名族的统称),别名荞叶七、野兰荞、万年荞、菠麦、乌麦、花荞。
比甜荞即荞麦的营养价值高出很多。
特别是生物类黄酮的含量是荞麦的13.5倍。
苦荞--七大营养素完全集于一身,不是药,不是保健品,是能当饭吃的食品,却有着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非凡的食疗功效。
它不属禾本科,而属蓼科,与人们所熟悉的“何首乌、大黄”等是亲兄弟,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
苦荞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
出产于高寒山区,中国西南、西北及山西晋北一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产地有:甘肃通渭华岭山[1]、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
绿色天然,纯净无染,且因产地不同而营养价值不同。
苦荞拥有独特、全面、丰富的营养成份,而且药用特性好,有人体所必须的多种营养成份,所以被世界营养学家誉为人类的“天然黄金搭档”!苦荞能抗菌消炎,有“消炎粮食”的美称。
苦荞有通便排毒的功效,民间又称其为“净肠草”我国每年死于和药物直接有关的疾病的人数为25万!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既有药物的功效,同时又没有药物的副作用的食品应用于临床,现在,人们终于找到了苦荞麦这一理想的食品。
苦荞营养保健活性成分:(苦荞面)一、黄酮类化合物。
在叶、花、麸皮中含量最高,比面粉中高8倍多。
主要为芦丁、槲皮素、桑色素、坎菲醇、金丝桃苷、牡荆素、儿茶素、白藜芦醇。
苦荞黄酮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1. 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2. 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作用;3. 增强免疫力;4. 抗氧化作用;5. 抑菌杀菌、防止脑细胞老化,用作抗癌药剂;6. 保护胃黏膜、修复脑损伤、抗抑郁;7. 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
库伦旗蒙古族的荞麦文化美丽的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地方。
在内蒙古的库伦旗,生活着蒙古族这一独特的民族。
他们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荞麦文化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荞麦是库伦旗蒙古族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他们日常饮食的主要原料。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库伦旗蒙古族的荞麦文化吧。
荞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在内蒙古的库伦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蒙古族人民把荞麦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荞麦来制作各种美食,比如荞麦面条、荞麦饼、荞麦粥等。
在库伦旗的蒙古族家庭里,荞麦食品是家常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待客的主要招待食品。
在农耕生活中,蒙古族人民利用荞麦来酿造美酒。
他们将荞麦进行发酵,然后蒸馏成美酒。
这种用荞麦酿造的美酒被称为“木札”或“白酒”,是蒙古族人民家宴上必不可少的饮品,也是款待客人的主要饮品之一。
蒙古族人民常常用美酒来款待客人,表达他们的热情与好客之情。
除了食品饮品之外,荞麦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用途。
在农田里,蒙古族人民会用荞麦秸秆为牲畜搭建临时的住所,为它们遮风挡雨,保护它们的安全。
荞麦秸秆还可以作为生活燃料,用来生火取暖。
荞麦文化不仅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还富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艺术表现。
在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中,荞麦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蒙古族人民通过歌舞表达对荞麦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将自己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荞麦文化之中。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荞麦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一年一度的丰收节庆祝活动中,蒙古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和表演,来感谢土地的恩赐和祈求来年的丰收。
而荞麦则成为了这些庆典活动中的主角之一,蒙古族人民会用荞麦来装饰祭坛,献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在蒙古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荞麦也有着特殊的地位。
传说中,荞麦是由来自天上的神明所赐予的,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食物和农作物。
蒙古族人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传承和弘扬这些古老的传说,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这些故事传承下来,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理解荞麦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解密苦荞苦荞又名绿荞,也称鞑靼荞,属我国独有的古老作物,与何首乌、大黄同属蓼科,因食用方法与禾本科的粮食作物相似,人们通常将其列入谷类。
苦荞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具分枝。
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宽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微波状。
总状花序腋生或项生,花被白色或淡粉红色。
或淡粉红色。
小坚果圆锥状卵形,具三棱,灰褐色。
花果期6-9月。
栽培于我国东北、内蒙、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
苦荞性喜冷凉,适宜在高海拔、高紫外线地区生长,绿色天然,纯净无染。
种子供食用或作饲料。
花为蜜源植物。
根及全草入药,能除湿止痛、解毒消肿、健胃,主治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疮痈肿毒。
祖国医学《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能练五脏滓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
”《备急千金要方》、《群芳谱谷谱》、《齐民要术》等都有苦荞麦治病养生之说。
现代临床医学观察表明,苦荞麦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疗胃疾、除湿解毒、治肾炎、蚀体内恶肉的功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胃病患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苦荞集七大营养素于一身,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着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非凡的食疗功效。
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
苦荞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
苦荞食品适用面广,既可作为青壮年的早餐和加餐食品,补充脑力体力,又可作为孩子们的营养食品,增强免疫力,提高智力,促进生长发育。
更能作为中老年人特别是三高患者的食疗佳品,长期食用。
苦荞具备美容排毒功效,其优秀的营养保健价值尚未被大多数人知晓。
目前已被专家学者证实的苦荞功效主要有:1、降血糖作用。
苦荞生物类黄酮能够促进胰岛β细胞的恢复,降低血糖和血清胆固醇,改善糖耐量,对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同时它还能够抑制醛糖还原酶,因此可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2 、降血脂作用。
五谷之首——苦荞
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
苦荞集七大营养元素为一身,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
出产于高寒山区,绿色天然,纯净无染。
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
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
苦荞富含生物类黄酮、硒、维生素C、维生素E四类抗氧化元素,能有效的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
国家谷物研究所研究表明,荞麦特别是苦荞麦,其营养价值居所有粮食作物之首,并且含有其他粮食作物所缺乏的特种微量元素及药用成分(生物类黄酮、硒、铬、锰),对现代“文明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及几乎所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均有预防和治疗功能。
适宜人群有老年人、年轻人、少年儿童、妊娠期的女士、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疾病的人士、糖尿病患者、习惯性便秘者、牙龈出血、口腔溃疡者、有胃炎和胃溃疡病史的人士、肥胖者、经常久坐或驾驶汽车的人士、经常精神紧张的劳动者和饮酒过量人士。
苦荞富含的芦丁、亚油酸、槲皮素、植物固醇、硒、铬、锰等元素,具有调节血糖血脂、抗疲劳、抗缺血、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结实、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保肝等作用。
苦荞可以做主食吗?荞研社荞粉有哪些特点?从苦荞起源来讲,我国西南地区是苦荞最早的生长地。
长期以来,西南地区的人们将苦荞作为粮食作物,并习惯的将苦荞归属于禾谷类、麦类,其实苦荞属蓼科,与“何首乌、大黄”等同属蓼科,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
苦荞是完全可以作为主食的,不过,苦荞的口感发苦,性平寒。
所以,如果把苦荞当做生活中的主食,就需要两大前提。
其一,或者食用者接受苦荞的口感,对于简单加工发苦的苦荞食物具有强大的包容能力,坚持食用,作为其生活日常的主食;其二,或者对苦荞进行既能保留原有功效,又可以将其发“苦”的口感进行改良。
相比较而言,后者的加工措施才是苦荞成为主食而更值得探讨或者是更容易普及其成为主食的更佳选择。
荞研社荞粉便是以现代科学工艺进行加工,不仅解决苦荞发“苦”的口感问题,同时将苦荞营养成分及价值做到精炼及增效。
荞研社自主创新的“脱苦增效”工艺,为苦荞成为大众主食打造了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风景线。
工具/原料:荞研社荞粉精选大凉山优质苦荞,同时加入了牛奶蛋白粉、圆苞车前子壳分、黑芝麻粉、魔芋粉和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等成分。
方法/步骤1.荞研社荞粉的冲调方法简单高效。
独立包装,每次一袋。
60℃左右的热水,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2.荞粉不仅保留了苦荞的营养价值,同时加入蛋白质、高膳食纤维及水苏糖等营养成分。
水苏糖被誉为“天然超强双歧因子”,其不为人体消化,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显著降低血糖水平。
注意事项:作为健康饮食,荞粉具备0糖、低热量等特点。
作为功能性代餐饮食,荞粉不仅满足主食饱腹,又兼备健康、科学、营养的特性。
为更好的体验荞粉作为主食代餐的功效,食用荞粉后可适量增加饮水。
因为,荞粉中的膳食纤维遇水膨胀,从而增加饱腹感觉。
据《西南彝志》记载,公元前二世纪凉山彝族从原始的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由游牧走向定居生活,此时开始种植苦荞。
苦荞是凉山彝族定居后接触最早的粮食作物之一。
彝族的民间传说和歌谣都认为苦荞自古有之,如一首古彝诗说:“人间最伟大的是母亲,庄稼最古老的是荞麦”,苦荞中有称“额阿母”的品种,彝语“额”是荞麦,“阿母”是母亲。
凉山苦荞历史源远流长、生态环境良好、品种资源丰富、产品高产优质、加工企业众多、产业体系健全、消受范围广泛,凉山被誉为“中国苦荞麦之乡”。
凉山苦荞之优势苦荞麦在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中榜上有名,被世界粮农组织誉为二十一世纪新的健康粮源。
而凉山苦荞的内在品质最优。
凉山苦荞茶的历史《神农书》记载:为“五谷杂粮之王”.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
除白浊血滞,积泄泻。
我国种植苦荞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
中国是世界唯一的苦荞麦起源国和大面积种植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华北等地山区,四川、云南、贵州和山西。
凉山是中国苦荞麦主要产区和起源地之一,全世界荞麦有15个种和2个变种,凉山州就有10个种2个变种。
凉山苦荞常年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1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
世界苦荞在中国,中国苦荞在凉山。
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中,凉山彝族是最早种植、开发苦荞的民族,也是唯一具有浓重苦荞情节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
由于凉山苦荞麦生长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无污染高寒山区,加之日照期长,雨水充沛,春秋均可收成,喜冷凉、耐瘠薄,籽粒供食用,苦荞的质量最为上乘。
是一种稀有、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