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50
83117 临床医学论文神经外科介入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xx年12月~20xx年12月经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xx年12月~20xx年12月共行神经介入手术治疗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17~72岁,平均(48.0±4.5)岁。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心电图及相关化验室检查等,均无介入手术治疗禁忌证。
其中8例患者为脑血管栓塞,28例患者为动脉瘤,10例患者为脑动静脉血管畸形。
1.2 手术方式神经介入手术方法首先在局麻或全身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后,全身进行肝素化,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病变位置,根据病变性质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或溶栓药物注入病灶部位或在狭窄部位置入支架治疗使病灶闭塞或病变血管再通,以达到治疗目的。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术前评估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询问是否有肝素、抗血小板因子和碘过敏药物过敏史。
术前行CT、MRI、心电图、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及血糖等检查。
2.1.2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构建良好护患关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耐心、细致地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术后注意事项,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对该技术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保障[3]。
2.1.3 术前准备(1)备皮:范围包括双侧大腿上部、双侧腹股沟区和会阴部;(2)遵医嘱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如造影剂过敏试验及必要时用到的抗生素等;(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患者用力大便;(4)术前1~2d进易消化的食物,次日晨禁食禁饮,不禁药(降压药和降血糖药等);(5)选择在左上肢(或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4];(6)遵医嘱静脉微泵泵入血管扩张剂;(7)必要时留置尿管。
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围手术期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护理时,将综合围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其中,对患者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
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入的130名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选择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设置65名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应用综合围术期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记录,评估组间差异。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护理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进行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时,选择综合围术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并发症状况和生活质量,临床可应用价值良好。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治疗;并发症;生活质量脑血管病在目前临床上属于一种发生于脑血管的恶性疾病[1],患者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机体功能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并且脑血管病的恶性程度较高,所以及早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配合是保障患者康复的关键[2]。
本次研究探探讨分析在进行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护理时,将综合围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其中,对患者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入的130名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选择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设置65名患者。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共有39例,女性患者共有26例,年龄介于53-75岁之间,平均年龄(61.8±4.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共有28例,女性患者共有37例,年龄介于55-78岁之间,平均年龄(64.2±4.8)岁。
本次实验中全部患者均排除精神异常,同时并知晓此次实验,签署有关协议,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病程等一般信息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内科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目的围绕神经内科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接收并诊治的100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主体,对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选择随机方式,分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各组患者均给予神经介入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
分析各组患围术期护理情况。
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护理效果尤为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给予神经介入治疗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血管;神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伴随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是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致使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开始出现年轻化趋势。
脑血管病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针对该疾病采用神经介入术治疗,优势比较明显,表现在创伤小、疗程短等方面,因而在神经内科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这一手术治疗对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且容易出现并发症,为此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血管并患者在行神经介入治疗后实施的护理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主体来自我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共100例。
采用随机方式对所有患者分两组,每一组均50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8例、22例,年龄在45-73岁区间,平均年龄(59.35±2.53)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30例、20例,年龄在44-75岁区间,平均年龄(59.58±1.46)岁。
结合对各组患者基本信息情况的对比和分析,差异不明显,故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本文研究具有可比性。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用药介入诊疗已经成为脑血管病不可或缺的检查和冶疗手段,但其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术前评估不全面、围手术期治疗不规范,可能将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伤害。
一、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保证脑血管介入手术安全的前提,通过对患者基础状况、脑功能储备的评估,可以筛查出真正需要手术、能够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病变局部情况及手术入路的评估,可以准备手术器材、合理设计手术方案。
1.基础状况患者基础状况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及手术的必要性。
①一般状况:年龄过大恶性肿瘤晚期或其他恶病质、期望寿命小于2年,责任血管已导致严重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变化(mRS≥3)、或影像显示责任血管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手术风险较大,患者获益小。
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体内有明显活动性炎症者,均暂时不宜手术。
②心肺功能:心功能III级以上、明显肺功能异常者全麻耐受差,手术风险大;基础心率≤50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或动态心电图监测有长间歇者,需在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下手术。
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者,应避免术中、术后长时间低血压,以防低血流灌注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③肾功能:可根据患者的基础肾功能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单纯血肌酐升高者,术前、术中、术后应充分静脉补液加强水化;减少肾毒性药物,如利尿剂、甘露醇及多巴胺的应用;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如低渗或等渗含碘造影剂;尽量限制造影剂用量;术后监测肾功能。
对正在服用二甲双胍者,若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raion rate , eGFR)≥60ml/( min . 1. 73m²),术前不需停用二甲双胍,用造影剂后停用2 ~3天,根据复查肾功能恢复用药;若eGFR为30 ~ 59ml/(min.1.73m²)者,术前需停服二甲双胍48小时,术后48小时根据重新评估的肾功能决定是否恢复应用;当eGFR<30mL/( min .1. 73m²) ,避免使用二甲双胍及碘造影剂。
一份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护理清单,请查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脑血管介入作为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手段也被广大患者认可,那么一套全程、精细、完整的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护理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术前:1术前常规禁食4-6小时;2穿刺区域备皮(备皮范围: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大腿上1/3处), 交代患者在术前半小时排空小便,必要时导尿。
术前3日训练床上排便,教会家属便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3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完善输血前检查、血常规、凝血、血糖、肝肾功、电解质等血液检查及CT、心电图等;4术前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失语等神经功能情况,足背动脉波动及皮温情况,以便与术后进行对比,测双侧血压,术前血压不宜过高;5在不插导管侧留置留置针,方便术中给药,一般留置于左上肢;6心理护理: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介绍治疗必要性,治疗前准备措施,治疗基本方法,治疗后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等,以取得病人配合[1]。
术中:1术中患者取平卧位,头下垫软枕,固定头部的同时保证患者舒适;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尿量、颜色,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紧急处理;3心理护理:术中及时给患者保暖,保持沟通,取得患者合作,减轻和消除患者紧张心理[2]。
术后:1术后平卧,术侧下肢制动24小时,保持伸直,绝对卧床休息,穿刺点使用1~2kg盐袋加压包扎6-8小时,过早活动有可能导致渗血或皮下血肿;2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或遵医嘱观察意识,瞳孔,有无失语,肢体活动情况);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皮肤颜色,足背动脉搏动,与术前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如搏动减弱,皮肤紫绀,发凉,肢体麻木等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术后多饮水。
研究表明,水化治疗可有效预防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 并且口服水化预防CIN的方式已被广泛认可,并得到了推广应用[3]。
另外,口服补液总量需根据患者心功能状况与术中造影剂用量而定,术中使用造影剂200ml,术后24h补液1500ml;术中使用造影剂 300ml,术后24h补液2000ml;术中使用造影剂400ml,术后24h补液 3000ml[4],专家建议每次饮水100~150ml,不超过200ml为宜,以免引起胃部不适[5],同时要观察排尿情况,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注意会阴部,尿道,肛门清洁,必要时留置尿管。
1.目的规范医院神经介入诊疗,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确保医疗安全。
2.范围开展此技术的所有医务人员。
3. 定义(无)4.标准4.1人员准入4.1.1 严格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准入。
开展神经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技术人员必须有相关的资质,目前我院具备相关资质的人员有张琪、李振并、祝胜、刘春,其他无相关资质的人员一律不准独立从事该项技术操作。
4.1.2 各病区指派“神经介入围手术期管理员”(以下简称管理员)参与神经介入诊疗围手术期管理,“管理员”由管床医师或助理医师担任。
4.1.3 “管理员”必须跟台,可以参与一助或二助的工作,甚至可以在有资质的人员指导下完成部分操作。
4.1.4 单纯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检查结束后送返原病区,由“管理员”参与围手术期管理;行介入手术的患者,术后视情况转ICU或7B脑血管病区,由7B医生及ICU医生完成围手术期管理工作,稳定后转回原病区。
4.2院内会诊4.2.1张琪主任、刘春医师负责全院除5楼病区、6楼病区外的所有病区DSA 检查的会诊,会诊流程参照医院手术会诊管理办法。
4.2.2所有需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均由张琪主任会诊后决定是否手术,相关病区根据要求完成术前检查及药物准备。
4.3术前讨论全院各病区所有需要做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必须由病区主任为组长,组织术前讨论并做好相关记录,严把适应症、禁忌症,杜绝安全隐患。
4.4术前准备确定有手术指征并且排除手术禁忌的患者,可以由患者所在病区医师沟通手术必要性,但必须由张琪主任或刘春医师谈话沟通手术风险,病区“管理员”负责各项术前准备,完成签字、开医嘱、送手术通知单等工作,具体流程如下:4.4.1术者与病区主治医师确定介入诊疗方案及实施时间,提前通知导管室负责人员具体手术时间;如需全麻,提前通知手术室麻醉医师具体手术时间。
4.4.2“管理员”按规定完善各项术前医疗文书,术者做好手术穿刺标识。
4.4.3 术前由病区护士按医嘱做好会阴备皮、造影剂过敏试验,护士完善术前护理文书。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进展【摘要】:利用文献综述法,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
通过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工作,患者的康复效果和时间明显提升。
脑血管疾病不仅发病率较高,同时致残率、致死率也较高,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的疾病。
一旦得了脑血管疾病,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介入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段,为了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必须做好护理,以此避免或者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脑血管病是指发生在脑部血管部位的各种疾病。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压迫、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过高、癌细胞栓塞等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脑血管病严重危及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一定要做好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工作。
1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术前护理工作1.1术前准备脑血管病患者在做介入治疗手术前,通常需要做一系列的常规检查,如凝血指标、心电图、肝肾功、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
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做介入治疗手术前三天对患者进行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抗凝治疗,并且还需要为患者做药物过敏试验。
在做手术前三十分钟按照医嘱给患者使用镇静药物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为患者做好备皮,告知患者术前不可以喝水,同时为患者行导尿术等。
1.2心理护理虽然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所造成的创伤比较小,并且比较安全、有效,但是对于患者来说,介入治疗手术都是较大的应激源,其需要一个人在陌生的手术室中接受治疗,所以患者难免会在术前感到紧张和恐惧。
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为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术前交代工作,将患者手术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手术的整个过程、术前注意事项等耐心的告知患者。
并且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性格特点、接受教育的程度等与患者之间展开有效的沟通。
让患者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术有所了解,这样,其在手术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配合。
精细化护理在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在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68例脑血管介入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
常规组34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实施精细化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脑血管介入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脑血管介入术;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脑血管疾病属于常见老年人疾病,该疾病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发病率均较高,会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造成严重精神压力以及经济负担。
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时多采用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脑血管介入术实施后患者极易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基于上述情况,需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1]。
本研究就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脑血管介入术患者,所有患者选取时间均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患者同意参与研究,签署研究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组34例,观察组34例。
常规组中,男女比例为21:13,年龄45~70岁,平均(54.51±2.14);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9:15;年龄46~69岁,平均(55.34±1.12);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
给予患者术前以及术后饮食规范,并做好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检测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
(1)制定护理方案。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介绍医院设施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等,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并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护理方案。
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的精细化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的精细化护理效果。
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3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精细化护理。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在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2%(51/53);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3.0%(44/53),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92.3±5.3)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2.1±4.2)分;观察组患者无论是护理满意度还是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结论:针对于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而言,在围手术期中加强精细化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改善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在临床中脑血管疾病尤为常见,针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为主。
但在对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同时,由于手术方法较为复杂、同时患者血管分布丰富、再加上颅内神经丰富[1],在手术时产生的刺激会使患者发生血压降低、发生痉挛以及心动过缓等多种不良反应,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了较大影响[2]。
本次研究将分析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的精细化护理效果,现将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4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3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精细化护理。
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8.3±3.5)岁;观察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0.2±3.9)岁。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以其有效、安全、微创、损伤小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脑部正常功能,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效果显著,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若护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
关键词:DSA;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诊疗;护理;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共参与缺血性脑血管并血管内诊疗术5O例,本组50例全部采用Seldinger改良法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5±8)岁。
DSA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28例,颈动脉夹层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椎动脉狭窄5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l0例,颅内动脉夹层3例。
受检患者中,完成颈动脉支架植入25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2例,椎动脉支架5例,颅内动脉支架2例。
患者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脑血管痉挛、术后低血压及过度灌注综合征各1例。
受检患者均无高颅压、肢体永久瘫痪、感觉障碍及癫痫等术后并发症。
2.方法,患者平卧,1%利多卡因局麻一侧腹股沟区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采用Seldinger改良法穿刺置管,DSA监视下应用5F造影导管行主动脉弓及超选择弓上造影,导引导管辅助下分别完成球囊扩张、远端保护装置及支架释放,复查造影无异常后撤出导管。
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安返病房,保留血管鞘,继续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平稳至拔管。
二、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1.术前及术中患者护理管理,(1)心理护理术前多数患者会有精神紧张、恐惧等心理反应,会希望近亲或护理人员在场,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思想工作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可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手术目的和意义,手术简单过程,术中的某些不适及配合要点,增强患者信心、达到最佳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