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线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3
路线交叉说明
一、路线交叉概述
本项目路线交叉设计依据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要求,结合路线沿线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筑路材料等因素,本着因地制宜,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二、路线交叉类型及设置位置
本项目平面交叉共计2处采用加铺转交和对老路顺接;与其他生土路交叉时进行土方顺接。
交叉口位置需设置标志牌,提示道路使用者安全行驶。
根据外业调查情况,沿线交叉现状较好,设计时除与主要道路相交时进行交叉口设计,其它交叉不再单独考虑交叉口设计,平交口以顺接为主。
交叉平面位置和工程数量详见平面交叉设计图及《平面交叉设置及数量表》。
三、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时应注意复核交叉位置、交角、标高和设计图各部分尺寸。
2、交叉应保证道路顺接,避免高程突变。
3、平面交叉范围内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应清除。
4、注意平交口标高控制,保证平交范围内的路面积水迅速排除。
5、平面交叉口处的路面结构层施工,应按路面施工的有关规定执行。
6、平面交叉口处的路基工程施工,应按路基施工的有关规定执行。
说明书一、概述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交通运输局《工程建设勘察设计委托书》及温宿县2017年度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建养一体化”中标通知书,我院对恰格拉克乡三大队六小队-恰乌热克买里村(一大队)道路进行了勘察设计工作。
本项目包含18条路,测设总里程9.340km。
本项目的建设将对该自然村产生重大作用和积极的影响,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区域公路网,提高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当地农、林、畜牧业等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2.1任务依据《项目中标通知书》;2.2测设经过我公司收到项目中标通知书后,于2017年2月19日,迅速安排平面地形测量人员进驻现场,进行平面、纵断面、高程控制测量,并展开控制点布控、地形图测量等工作。
对沿线采用GPS、全站仪配合水准仪等进行了高精度测量采集数据,并对跨路杆线净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并对沿线路面类型、路基干湿状况、居民房、杆线、桥涵、不良地质、筑路材料及水电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于2017年3月18日完成本项目外业勘测。
三、技术标准3.1主要标准及规范(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4)交通部《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5)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6)交通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7)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8)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9)交通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10)交通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 D32-2012);(11)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12)交通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3)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14)交通部《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15)交通部《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6)交通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17)交通部《公路桥涵养护技术规范》(JTG H11-2004);(18)交通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19)交通部《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20)交通部《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 J23-2008);(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JT/T 279-2004);(2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路面标线涂料》(JT/T 280-2004);(2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轮廓标技术条件》(JT/T 388-1999);(26)交通部《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27)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新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指导手册》;(29)交通部颁发的其它有关规范及标准。
总体说明(一)路线概况盐亭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东,是绵阳市靠东南的一个县,周围与三台、梓潼、遂宁射洪、南部等五县接壤。
盐蓬路是盐亭、射洪、蓬溪三县的大通道;施工中的成德南高速公路,在盐蓬路麻秧附近的打鱼嘴经过。
本项目是盐蓬公路盐亭县境内红砖厂(即梓江三桥桥头平交)至盐蓬路麻秧附近打渔嘴处的成德南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连接线,是对现有盐蓬二级公路在进行的改建工程。
本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盐蓬路盐亭县城区近郊段行车舒适度、充分发挥连接高速公路的重要快捷通道作用、也是连接盐亭县月圆坝开发区的重要通道,而且还是打造盐亭县城景观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路线起点位于盐蓬公路盐亭红砖厂(即在建梓江三桥桥头平交)处,起点桩号为K0+000,经月圆坝、蒙子垭、止于盐蓬路麻秧附近打渔嘴处的成德南高速公路互通立交(K4+500),路线全长4.500公里。
(二)测设依据1.该项目的公路勘察设计合同。
2.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关于本项目建设的相关文件。
3.已批准的方案设计。
4.交通部部颁J T 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其相关规范。
(三)技术标准根据原盐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该路段交通量2002年为1800辆/昼夜,2025年远景交通量为8989辆。
但城区近郊路段交通量随着城区扩展、月圆坝开发区的建设、紫江三桥的建设以及高速公路在麻秧附近的打鱼嘴与盐蓬路交汇等,对本路段通行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次改建一级公路,就是为了适应盐亭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打造盐亭县快速干线及景观大道的需要而进行的建设。
根据盐亭县城市发展及规划,该连接线兼有盐亭景观大道迎宾大道功能,根据相关会议精神,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53米,路幅形式为:行车道为双向六车道宽23米+2×4米人行道+2×11米绿化带,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本项目设计内容包括路基路面及排水工程、人行道以及沿线照明系统、绿化按照基本造价列出,实施时再根据具体情况细化。
总说明书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受巫山县交通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重庆市巫山县交通勘察设计室承担了官阳镇单家洼至普子坪烟路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任务。
本路段全长2.099589公里,泥结碎石路面。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
东邻湖北省巴东县,西接奉节县,南与湖北省建始县毗连,北与巫溪县及神农架林区接壤。
巫山地形十分复杂,南北高中间低,峡谷幽深,岩溶发育,山地面积占百分之九十六,丘陵平坝占百分之四。
本项目现为宽度2~3米的泥结碎石道路,道路纵坡陡,宽度不够,弯道急。
本次对该段道路进行改扩建,对于改善项目区农村居民交通,加强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居民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当地居民尽快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水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巫山县经济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也将对项目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影响。
总之,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按照业主的要求2012年6月初我单位组织测设人员进入现场进行踏勘和测量,于2012年6月底完成施工图设计。
二、路线走向及工程概况1、路线基本走向本次设计的官阳镇单家洼至普子坪烟路工程,路线长2.099589km,为双向单车道四级公路。
征用土地25.73亩,挖方5049.2立方米,填方2536.2立方米,弃方2562.6立方米,路基防护工程780.0立方米,路基排水工程495.18立方米,涵洞30.5米/6道;路面采用泥结碎石。
按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由于这段道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道路的纵坡大,回头弯道纵坡大,建成后建议不通行大型车辆,其他车辆局部地段限制时速10km/h。
2、旧路现状本次测设的道路是在原旧路上进行改建的,原道路路基宽度在2~3米间不等,道路等级低,交通极为不便,为了保障烟区道路的畅通,所以对该段道路进行修建。
3、技术标准依据巫山县交通开发有限公司与我单位签订的委托书的要求,按照农村公路技术标准执行,其主要技术指标表见表(一):4、设计采用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01-2003)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8)、《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0)、《公路小桥涵手册》(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所编)1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 F80/1-20041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1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18)、《公路交通安全实施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1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6)20)、《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94)2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及《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施工图设计)(交公路发[2007]358号)2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999)23)、《公路基本建设项目概预算编制办法》(JTGB06-2007)、《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B06-03-2007)24)、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及标准。
1 概述1.1 任务依据受xxx交通局的委托,我公司对xxx新建工程进行了勘察设计。
全线分为3段进行设计,第一段为K0+000-K7+170,第二段为K7+170-K10+455.424,第三段为AK0+000-AK0+735.296。
1.2 技术标准本设计执行交通部标准,同时执行辽宁省“十一五”公路技术政策,主要设计技术标准包括:1.2.1 K0+000-K7+170公路等级: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 km/h;最大纵坡:5%最小坡长:200m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250 m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凸):3000 m(凹):2000 m设计安全等级:二级;环境类别:Ⅱ类桥涵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设计洪水频率:桥涵为1/100;路基、路面宽度:全线路面宽度为21.5米,两侧各有0.75米的土路肩,路基宽度为23米;小桥涵与路基同宽,大中桥与路面同宽。
1.3 测设经过根据委托要求,我公司设计人员于2009年2月进入现场,进行外业勘测。
首先用1:10000地形图做路线方案选定,然后依据选定方案沿线布设控制点及水准点,并结合实际地形、环境等进行选定方案的局部调整。
导线点采用北京54坐标系统,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统。
依据交通部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等标准进行施工图设计。
1.4 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第一段(一级路部分)K0+000-K7+170路线起于xK34+100处,终点位于x,起讫桩号为K0+000—K7+170,长度7.17公里。
路线途经夹xxxx中间控制点有大沙河、引碧入连工程引水工程水渠、鹤大公路沿线交叉的公路:xxx沿途所经河流:大沙河流域。
2 沿线地质环境2.1沿线地形、地质:本工程路线通过山区台地,纵向有起伏,但高差不大,地表层为种植土和砂砾土,1.0m以下为碎石土及强风化片麻岩。
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之一,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总里程2.606Km。
1.1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非等级路,总长为2.606Km。
其中过村段1.01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为20cm,无路面基层;野外段长度为1.596Km,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面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骨等,现状如下:露骨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
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面结构为: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
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m,路面宽6.5m,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方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干人员进行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工作。
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方面,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
路基方面,侧重于沿线填土调查;料场方面,积极与保定市徐水区交通局以及地方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大调查范围,满足道路施工需要。
勘测中,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并与环保、土地、水务等部门先行进行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
项目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
1.3技术标准1.3.1本路段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1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技术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二、工程概述与设计标准2.1 路线地理位置图见平面设计图。
2.2 工程概况设计时间:2011年9月15日-2011年10月29日设计地点: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设计公路路段:公路AB段2.3设计公路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平原微丘区三级公路)(JTGB01—2003)2.4 主要设计技术指标:设计车速:30km/h停车视距:110m路基总宽度:8m三、道路线形设计过程规范要求(部分):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为65米,最短缓和曲线长40米,最短平曲线长度250米,纵断面最大纵坡5%,纵坡长度限制为最小为130米,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凹形)400米和(凸形)400米。
3.1平面:(1)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为65m,极限最小半径30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路拱≤2%时为350m,当路拱>2%时为450m。
(2)平曲线长度一般值为270m,最小值为90m。
(3)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为40m,最小值为30m。
3.2纵断面:(1)最大纵坡为5%,最小坡度为0.5%,最小坡长130m;纵坡为5.5%时的最大坡长为300m。
(2)凹形竖曲线半径一般值为400m,极限值为250m;凸形竖曲线半径一般值为400m,极限值为250m,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5m。
四、平面设计4.1平面选线的原则(1)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路线设计应注意立体线形设计中平、纵、横面的疏顺、合理配合。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可能的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或极限指标,也不应片面采用较高指标。
路线设计说明SII-1一、路线平面、纵断面线形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交通部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2、路线主要技术指标确定了如下设计原则:1)在路线布设时,符合本区域公路网规划的要求。
2)高速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
线形设计组合所考虑的因素应周全,以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
3)路线布设时充分体现“服务社会,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当地交通现状、沿线乡镇规划的具体情况,少占良田好地,既要连接所经地区的重要城镇,又不能造成大量的拆迁,影响沿线群众的正常生活。
能较好的照顾了路线与地方规划的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总之,本路段路线布设时坚持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注重了安全、环保、景观新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认真贯彻“一个确保”、“两个灵活”、“三个协调”的原则,即:从根本上确保行车的安全;灵活应用技术指标和灵活结合沿线条件;以及公路线形自身的协调,线形与结构物的协调和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按照要求,全线技术标准按高速公路技术标准执行,设计车速80km/h,根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执行。
其主要技术指标及指标执行情况如下表主要技术指标表XX高速公路路段2.91公里,XX高速公路起于桃江县近桃村,终于马迹塘县。
二、路线平面、纵断面线形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交通部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路线布设路线设计按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的规定执行,结合地形、地质、工程量、拆迁赔偿、环境保护等具体问题进行路线平纵面布设。
目录[摘要]本设计是山岭重丘地区一级公路方案设计,根据给定的交通量确定道路的等级。
第一,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主要控制点进行选线工作。
第二,初步拟订两种方案,然后进行方案比选,确定一个最佳方案进行定线工作,然后进行设计工作,其中包括: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路基设计(确定路基标准横断面图,绘制一般路堤,路堑,半填半挖路基设计图,最后进行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路面设计(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最后根据路面结构设计情况进行路表排水设计和路面内部排水设计。
第三,进行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关键词]初步设计;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路基及路面设计;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Abstract]The design is high mountains heavy area first-class highway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traffic volume will determine the level road. First, according to the terrain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ajor control points in the alignment work. Second,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Of the programme and then proceed to plan selection, set a best solution to the alignment work. Third, the design work,including: graphic design, Profile Design, roadbed design (the standard cross-sections identified roadbed, rendering the general embankment, Cutting, half-filled half-dug roadbed design, a final calculation of the number of passers-by Rock and deployment), the roadbed and drainage design and road design (rigid and flexible pavement surface), the final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oad conditions Road drainage design table internal drainage and road design. Second,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budget.[Keywords]preliminary design;graphic design ;Profile Design;Roadbed and pavement Design;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budget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届道桥专业毕业设计设计:杨厚波审核:陈果元第二篇总说明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届道桥专业毕业设计设计:杨厚波审核:陈果元2.1、任务依据2.1.1、任务依据根据所给的参数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考虑到该路段处于山岭重丘地区,线性设计较为简单,由规范查得此路设计车速为100km/h,整个路段的最大纵坡不大于5%,同时为满足纵向排水的需要,纵向坡度不低于0.5%。
总说明书一.概述本设计为广东省城市道路设计的全线,设计任务段为K0+000~K2+874.401,全长共为2874.401m,在整个设计中包括城市道路纵横设计、路基与路面的设计、交叉口的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等。
全线按城市道路主干路II级设计,设计车速为50公里/小时,道路红线35米,本设计参照《广东省城市道路设计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及其它各种设计规范的要求而做的。
二.路线1路线平面设计:本路段给定了8个点,其中1个是起点,1个终点,其余6个是要经过的点,其半径分别为1000m、1000m、1000m、300m、826.0472m、467.1113m。
当圆曲线半径大于1000m时可不设缓和曲线,接着计算出平曲线要素。
2路线纵断面设计:快速路纵断面设计应符合城市竖向规划控制标高,与城市设计相协调,与环境相协调。
纵断面设计应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管线、水文、地质等条件,纵坡要均匀、缓顺,并应满足规范要求的纵坡、坡长、竖曲线指标。
三.路基设计1路基横断面布置:本设计的路基宽度35m,具体断面形式为:(2.5+4.5+1.5+18+1.5+4.5+2.5)即为,硬路肩+非机动车道+左分隔带+机动车道+右分隔带+非机动车道+硬路肩。
硬路肩横波度-3%,非机动车道2%,机动车道1.5%。
2路基施工时,开挖合回填均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机压实度(重型压实标准):换填后的土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按重型击实标准,路面以下0-80厘米范围其压实度不小于94%,80-150厘米不小于93%,150厘米以下不小于90%,零填及路堑路床0-80范围的压实不小于94%。
3施工过程中如发现不良地质情况,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到现场处理。
四.路面及排水1.路面工程路面结构设计本工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以下结构: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抗滑表层5cm中粒式改性沥青抗滑表层6cm粗粒式沥青下面层洒铺透层油15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 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本工程路面结构按照新建路面计算确定,面层设计弯沉43;基层顶面设计弯沉75;底基层设计弯沉200。
第二篇 路线说明
1 路线平面、纵断面设计说明
1.1 技术标准
省道雅澧线改线(刘家场龙河线),路线全长4.086km 。
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表:
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1-1
1.2平、纵面设计原则
经对本项目的现场实地踏勘,深入分析研究,在总体设计原则基础上具体布设路线方案时,要综合考虑路线平、纵、横关系,妥善处理桥涵、路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路线平、纵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平面设计时,合理运用技术标准,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减少路线迂回,
缩短里程,改善行车条件,使干线公路尽可能顺适、快捷,同时顺应沿线地形地物,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保证线形指标的均衡与连续,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2)在纵断面设计时,在保证最大纵坡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填挖平衡,节省工程量,减小取土困难。
3)对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桥位、平交位置以及地方道路规划和水利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协调,统筹兼顾。
4)尽可能适应路网、工业园区的规划要求。
1.3 线位敷设情况
本项目位于松滋市,起点与沙渔线桩号K84+530龙潭桥村交叉,跨洛溪河,向西走田地约2km 后,向北进入林地,在规划中的葛洲坝松滋水泥有限公司间穿过,与松宜地方铁路平交后,跨洛溪河终点与雅澧线桩号K49+400河田坪村相交,路线全长4.086km 。
1.4 线形指标
1、平面线形指标
本项目是全新建路段,平面线形均采用了较高的平曲线指标。
路线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如下表:
平面线形指标表 表1-2
2、纵断面线形指标
本项目为新建工程,纵断面设计时主要根据、拟建结构层厚度、起终点被交路标高、
内渍水位和规划中的葛洲坝松滋水泥有限公司控制标高进行拉坡。
纵断面线形技术指标如
下表:
纵断面线形技术指标 表1-4
1.4 平纵组合设计
本项目平面线形均采用了较高的平曲线指标,纵断面线形竖曲线半径均达到了视距所需的竖曲线半径值。
平纵组合均能满足平包纵。
据统计,本项目平曲线个数为6个,竖曲线个数为9个,竖曲线均采用了适宜的曲线半径,平、纵面技术指标大小均衡,配合较为合理,无线形扭曲或去向不明现象,在视觉上能自然诱导驾驶员视线,保持视觉连续,线形平顺圆滑。
本项目路线平、纵面组合设计符合规范要求,经路线驾驶员透视图检验表明,平、纵配合适当,视觉诱导良好。
2 施工注意事项
1、本项目采用假定坐标系和假定高程系。
2、施工放样必须采用设计文件所提供的导线点、水准点成果资料,施工前必须对导线点、水准点进行复核联测,如需恢复或加密导线点时,应严格按照二级导线测量方法进行,全线统一平差。
中桩放样采用极坐标法敷设中线桩位,导线点作为极坐标原点,并使用高精度的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
当进行下一站放线时,必须对前一站所放中桩点进行至少两个点位复测。
在移动测站之前,必须进行仪器归零校核,归零误差应在限差之内,否
(JTJ061-99)办理。
4、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对沿线管道、地下电缆、光缆等隐蔽设施进一步核查,并与
有关部门协商施工保护方案与措施。
5、靠近村庄路段,应加强施工管理,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免造成对人、畜的伤
害及房屋的破坏。
6、切实做好施工组织安排,确保施工期间老路交通及排灌系统的畅通,减少与地方的矛盾。
3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3.1 设计依据
根据有关技术标准、规范以及项目交通需要,并考虑到项目建设和营运特点,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置原则: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应坚持“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理念,采用合理的、能体现驾驶员及其他公路使用者需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对公路出行的安全性、方便性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美化路容,增加出行的愉悦、舒适性。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应安全合理、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经济适用。
遵照以上设置原则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对本项目的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进行了设计。
3.2 交通标志
1、交通标志的设置
交通标志是以确保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为目的。
给道路使用者提供方便为原则,结合道路线性、交通状况、沿线设施等情况,按交通标志的不同种类进行设置。
主要设置有:
警告标志:交叉路口标志、有人看守铁路道口 禁令标志:减速让行标志 指路标志:交叉路口告知标志
交通标志沿公路纵、横向设置的位置应符合现行《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的规定,公路路侧安全净区内的交通标志宜进行必要的诱导。
公路交通标志的任何部分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以内,路侧柱式交通标志的安装高度应考虑其版面规格、所在位置的线形特点和地形特征、是否有行人通行等因素。
交通标志安装时,标志版面的法线应与公路中心线平行或成一定角度。
路侧安装的禁令标志和指示标志为0°~45°,指路标志和警告标志为0°~10°。
2、标志版面设计
标志版面设计应符合《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的规定,警告、禁令、指示标志的板面尺寸和指路标志的文字高度应由公路的设计速度决定。
应符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的要求。
3、交通标志材料
一、反光材料
①公路交通标志板均应采用符合现行《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 18833)要求的反光膜制作。
②交通标志反光膜材料采用二级反光膜。
二、标志板
交通标志板可采用铝合金板、挤压成型的铝合金型材,所用材料应符合现行《公路交通标志板》(JT/T 279)规定。
三、支撑结构
①交通标志立柱、横梁等可采用钢管、H型钢、槽钢及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制作,钢管顶端应设置柱帽。
钢构件应进行防腐处理。
②交通标志立柱应设置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位于桥梁段的单柱式交通标志可采用钢结构附着在桥梁上。
四、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中主要考虑风荷载,风荷载采用25m/s(约500Pa)。
标志下缘至路面高度≥5m。
3.3 交通标线
公路设置的交通标线其分类、定义及颜色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3-2009)的规定。
交通标线的宽度应符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的规定。
本项目标线材料采用反光性能好的“热熔型涂料无熔剂”,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路面标线涂料》(JT/T 280)和《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 16311)的要求。
标线厚度应符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的要求。
3.4 护栏
本项目在陡坡路段、高路堤路段和圆曲线极限半径路段设置波形梁护栏,护栏立柱一般采用Ф140mm打入式圆柱,在无法打入的地段设混凝土基础。
路侧护栏的起终点处采用加强型护栏。
护栏板采用310*85*4mm变截面波形梁,长度一般为4320mm。
路侧护栏立柱为Ф140*4.5mm钢管立柱,
防阻块采用4.5mm厚的钢板焊接而成的六棱锥形。
护栏板、立柱、防阻块等护栏构件均采用Q235钢,外表用热镀锌防腐,镀锌层厚度不小于600g/m2。
护栏板之间的拼接螺栓采用高强螺栓(20MnTiB),其它螺栓采用普通螺栓(Q235)。
螺栓、螺母、垫片等紧固件也采用镀锌防腐,其镀锌层厚度为350g/m2。
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在镀锌后,必须清理螺纹或进行离心分离处理。
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相关规范、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