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仑定律教案(精选5篇)
- 格式:doc
- 大小:23.35 KB
- 文档页数:16
库仑定律教案【电费大战】库仑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2. 能够应用库仑定律计算点电荷间的电力;3. 了解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2. 库仑定律的表达方式;3. 库仑定律的应用;4. 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静电现象,例如摩擦之后发生的吸附现象,吹气球顶端会吸引小碎纸屑等等。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教师给学生讲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库仑定律是描述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点电荷之间的电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之间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
b. 老师介绍库仑定律的表达方式:F = k * |q1 * q2| / r^2,其中,F代表电力,k代表库仑常数,q1、q2代表电荷量,r代表点电荷之间的距离。
3. 计算练习(20分钟)a. 老师给学生出示几个具体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计算点电荷之间的电力。
b. 学生们进行计算练习,并相互讨论,解答问题。
4. 实验展示(15分钟)a.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准备两个等量的小球,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将它们放在一定距离内,并用一个金属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用一个小球靠近它们,然后观察实验现象。
b.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
5. 拓展活动(20分钟)a. 老师介绍电场的概念:电场是指电荷所建立的在空间中的力场,它对周围的带电粒子产生作用。
b. 老师给学生讲解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电场强度E等于电场力F对试验电荷q的比值,即E = F / q。
c.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拓展活动,调查和了解电场的应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a. 老师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的未完成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b. 布置完成时间。
高中物理库仑定律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库仑定律并能够应用它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理解库仑定律的物理意义。
3. 能够应用库仑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库仑定律的公式和物理意义。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库仑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用一个实例引出库仑定律的概念,并提问学生对库仑定律有何了解。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介绍库仑定律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2. 讲解库仑定律的公式:F=k|q1*q2|/r^2。
3. 解释库仑定律的物理意义: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利用案例让学生进行计算,解释库仑定律的应用。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库仑定律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进一步理解库仑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五、讨论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总结库仑定律的概念和应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巩固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同时要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点电荷、元电荷、感应起电等基本概念。
2.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运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运用库仑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2. 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库仑定律公式的推导。
2. 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2.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新课讲授1. 认识电荷:介绍电荷的概念、性质和种类,如正电荷、负电荷、中性电荷等。
2. 点电荷:介绍点电荷的概念,强调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适用于电荷分布均匀、距离较远的情况。
3. 元电荷:介绍元电荷的概念,即电子的电荷量,用e表示。
4. 感应起电:介绍感应起电的原理,即电荷在电场作用下,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6. 库仑定律:介绍库仑定律的内容,即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名电荷相斥,异名电荷相吸。
7.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强调库仑定律适用于真空中,对于非真空环境,需要考虑介质的介电常数等因素。
三、实验演示1. 演示静电感应现象,如用验电器检测物体是否带电。
2. 演示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如使用两个带电小球,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课堂练习1. 根据库仑定律,计算两个带电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分析一个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库仑定律的重要性。
2. 拓展:讨论库仑定律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库仑定律教案幼儿园
一、背景介绍
库仑定律是电学中的经典定律之一,用来描述电荷之间的互作用。
对于幼儿园的学生来说,去理解这一定律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用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将学会:
1.理解电荷的概念;
2.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内容;
3.能够通过简单实验和活动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内容
1. 电荷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来帮助幼儿理解电荷的概念,比如我们的身体、衣服、书等都有电荷,而我们普通人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2. 库仑定律的基本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来讲解库仑定律的基本原理,比如讲解两个相同电荷互相吸引,而两个不同电荷会互相排斥等。
3. 相关实验和活动
根据幼儿的实验能力和年龄,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幼儿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拿两个带电球,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让他们放在一起,让幼儿观察它们的互动。
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在胶带上放一些纸屑,然后用橡皮擦子在胶带上擦拭几下,再让纸屑接触胶带,幼儿可以看到纸屑会被吸附在胶带上。
4. 总结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总结课程中学到的内容,让幼儿对电荷的概念和库仑定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
通过绘画、口头回答和简单测试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教学评估,让幼儿在参与活动时学到更多知识。
五、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学会了电荷的概念和库仑定律的基本内容,也能够通过实验和活动来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可以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和感知周围事物,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授课对象:大学物理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库仑定律的物理意义,掌握库仑定律的基本公式和适用条件。
2. 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库仑定律的提出背景和物理意义2. 库仑定律的基本公式及其推导3.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4. 库仑定律的应用实例教学重点:1. 库仑定律的基本公式及其推导2.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教学难点:1. 库仑定律公式的推导过程2. 库仑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和推导过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库仑定律的应用。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静电学基本概念,如电荷、电场等。
2. 引出库仑定律的提出背景和物理意义。
二、库仑定律的基本公式及其推导1. 介绍库仑定律的实验基础和理论推导。
2. 讲解库仑定律的基本公式:F = k |q1 q2| / r^2,其中F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k为库仑常数,q1和q2为电荷量,r为电荷间距离。
三、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1. 分析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之间。
2. 讨论库仑定律的局限性:在非真空介质中、电荷分布不均匀时,库仑定律不再适用。
四、库仑定律的应用实例1. 计算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分析带电球面上的电荷分布对电场强度的影响。
五、课堂讨论1. 学生提出与库仑定律相关的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加深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六、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库仑定律的基本公式和适用条件。
2. 强调库仑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2. 选择一道与库仑定律相关的题目进行计算,并提交作业。
库仑定律教案课时:一节课教学目标:1. 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计算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3. 建立正确的科学实验观念和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1. 掌握库仑定律的公式及其在计算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中的应用;2. 建立正确的实验观念和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库仑定律解决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际问题;2. 发展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荷计、电荷发生器、导线等;2. 实验材料:金属导体球、带有绝缘杆的金属导体球等。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出示两个带有电荷的金属导体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当这两个导体球靠近时,你们有什么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什么猜测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回答。
步骤2:讲解库仑定律(15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讲解库仑定律的概念和公式,并强调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间距的关系。
步骤3:示范与实验探究(20分钟)1. 教师示范用电荷计测量两个金属导体球上的电荷量,并记录下来;2. 教师通过改变两个金属导体球的距离,实验测量他们之间的作用力;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测量结果与库仑定律之间的关系。
步骤4: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计算不同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督促学生互相纠正。
步骤5:拓展与应用(10分钟)教师给出两个具有不同电荷的金属导体球,在黑板上给出两个电荷量和球的距离,让学生计算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并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吸引还是排斥。
步骤6:归纳与总结(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对库仑定律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了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计算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同时,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库仑定律的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库仑定律的背景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库仑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适用条件。
3. 培养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背景,如静电力、电荷等。
2. 库仑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q1q2/r^2,其中F表示静电力,k表示库仑常数,q1和q2表示两个电荷量,r表示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
3.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电荷量不变,距离不变。
4. 库仑定律的应用:举例说明库仑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分布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适用条件。
2.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数学表达式和适用条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展示库仑定律的应用。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库仑定律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公式、案例等。
2. 教学器材:准备实验器材,如电荷、导线、电压表等,用于演示实验。
3. 教学资源:搜集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电荷和静电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2. 讲解库仑定律: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讲解数学表达式和适用条件。
3. 演示实验: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库仑定律的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库仑定律进行解答。
5.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总结与复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复习库仑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适用条件。
2. 运用库仑定律解决课后习题,如计算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思考库仑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现象、电子设备等。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等。
《库仑定律》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库仑定律》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库仑定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主线有两条:第一条为知识层面上的,掌握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库仑定律;第二条为方法层面上的,即如何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如何间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物理量,如何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材的处理:本单元内容可分为两节课处理,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库仑定律的建立和库仑定律的简单运用,侧重点为体会研究物理的方法和研究物理规律建立的一般过程;第二课时为库仑定律的加深理解和运用。
二、学生分析知识基础分析:(1)掌握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2)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并会简单地运用。
(3)会处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并通过偏转角度的变化判断受力的变化。
学习能力分析:(1)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初步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2)具有初步的归纳重点,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
(3)已经初步具备基础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能力。
学法分析: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类比总结,习题巩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2)理解库仑定律;(3)会计算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的库仑力;(4)初步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2)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制定和操作,加深对研究物理问题一些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等实验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学生会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2)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的一些常用基本方法。
高中物理库仑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库仑定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和公式。
2.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内容和适用范围。
2. 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库仑定律。
3.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背景,回顾库仑实验。
2. 库仑定律的内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库仑定律的公式:F = k Q1 Q2 / r^2,其中F为电荷间相互作用力,k 为库仑常数,Q1和Q2分别为两个电荷的电荷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个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库仑定律的学习。
2. 讲解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背景,回顾库仑实验。
3. 讲解库仑定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4. 讲解库仑定律的公式:解释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和关系。
5. 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库仑定律。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库仑定律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库仑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库仑定律公式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库仑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o理解库仑定律与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o能够应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静电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观察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距离、电荷量的关系。
o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o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库仑定律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库仑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及适用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库仑扭秤、带电小球、绝缘细线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库仑定律的相关内容、实验演示视频、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电荷的概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库仑定律的探究。
o简要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及其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研究。
2.新课内容讲解o库仑定律的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o库仑定律的表达式:F = k * (q1 * q2) / r^2,其中F为作用力,k为静电力常量,q1和q2为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o适用范围:库仑定律仅适用于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3.实验探究o演示库仑扭秤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距离、电荷量的关系。
o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库仑定律的正确性。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进行计算和问题解决。
o讨论库仑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库仑定律在静电学中的重要性。
o提醒学生注意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o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库仑定律的历史背景和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交流。
《库仑定律》的优秀教学设计《库仑定律》的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库仑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库仑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和电势差概念的基础,也是本章重点,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对库仑定律的讲述,教材是从学生已有认识出发,采用了一个定性实验,进而得出结论。
库仑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和电势差概念的基础,也是本章重点。
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起电的知识,万有引力定律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这些内容学生都已学过,本节重点是做好定性实验,使学生清楚知道实验探究过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定性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库伦定律建立的过程。
(2)库伦定律的内容及公式及适用条件,掌握库仑定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了解库伦扭秤实验。
(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感悟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2)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认识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其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探究教学难点的突破措施:定性实验探究与定量实验视频及理论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毛皮,橡胶棒,气球,玻璃棒,丝绸,易拉罐,泡沫小球,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橡胶棒、玻璃棒摩擦起电,靠近易拉罐,会发生什么现象?(易拉罐被橡胶棒、玻璃棒吸引滚动起来了。
)既然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新课教学:一、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决定因素(一)定性实验探究:探究一: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可能与距离、电荷量、带电体的形状等。
教学目标:1. 理解库仑定律的物理意义,掌握库仑定律的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2. 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导,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库仑定律的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2. 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库仑定律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库仑定律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扭秤实验装置3. 带电体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电荷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 提出问题: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二、库仑定律的提出1. 介绍库仑定律的提出背景和实验过程。
2. 引出库仑定律的公式:F = k q1 q2 / r^2其中,F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k为库仑常数,q1和q2分别为两个电荷的电量,r为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
三、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1. 引导学生思考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
2. 强调库仑定律适用于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四、库仑定律的应用1. 举例说明库仑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吸附、静电除尘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五、实验演示1. 介绍扭秤实验装置,讲解实验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库仑定律的正确性。
六、总结与拓展1. 总结库仑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2. 拓展讨论库仑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磁场理论等。
七、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库仑定律的应用。
2. 查阅资料,了解库仑定律的发展历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库仑定律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其适用条件,引导学生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库仑定律的正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库仑定律教案教案5篇库仑定律教案教案篇1学问目标:1.把握库仑定律,知道点电荷的概念,并理解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2.会用库仑定律进展有关的计算.力量目标:1.渗透抱负化方法,培育学生由实际问题进展简化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力量.2.渗透掌握度量的科学讨论方法德育目标:通过元电荷的教学,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和库仑力的教学.教学难点:关于库仑定律的教学教学方法:试验归纳法、讲授库仑定律教学过程: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提问:那么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什么有关系呢?结论、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与电量的大小、电荷间距离的大小有关,电量越大,距离越近,作用力就越大;反之电量越小,距离越远,作用力就越小。
作用力的方向,可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规律确定。
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它们带的电荷量以及距离有关,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会不会与万有引力的大小具有相像的形式呢?早在我国东汉时期人们就把握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定性规律,定量争论电荷间相互作用则是两千年后的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库仑做了大量试验,于1785年得出了库仑定律.二、库仑定律: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跟它们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库仑定律表达式:3.对库仑定律的理解:(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a: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详细分布,可视为集中于一点的电荷.b:点电荷是一种抱负化模型.c:介绍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d:库仑定律给出的虽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一带电体都可看成是由很多点电荷组成的,据库仑定律和力的合成法则就可以求出带电体间的静电力大小和方向.(2):静电力恒量。
重要的物理常数=9.0×109c2,其大小是用试验方法确定的。
其单位是由公式中的f、q、r的单位确定的,使用库仑定律计算时,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需是:f:n、q:c、r:。
《库仑定律》教案(5篇材料)第一篇:《库仑定律》教案《静电力库仑定律》教案莆田十中吴珍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利用有关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启发引导法【教学过程和内容】<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 活动一:思考与猜想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 的增大而减小。
库仑定律优秀教案章节一:库仑定律的基本原理及研究对象一、学习目标1、了解库仑定律的提出背景及相关内容。
2、掌握库仑定律的基本原理及公式。
3、了解库仑定律的研究对象及其运用。
二、教学内容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库仑定律是什么。
库仑定律指出,两点电荷之间的电力C可能被描述为它们之间距离r的函数:C=kq1q2/r^2,其中q1和q2是电荷,r是两条电荷之间距离的大小,k是常见量,代表电荷之间的耦合强度。
这个力具有方向,由每个电荷的符号和并行物体之间的质量吸引力(抗拒力)的表现方式。
库仑定律以物理学家查尔斯·奥古斯特·德库仑的名字命名,他是这个法律最早的提出者之一。
十九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用数学方式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描述,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库仑定律。
库仑定律是静电学的基础,是电场和电势的计算的必备公式。
它还可用于描述单个电荷周围的电场及其对其他物质的影响,包括机械力、磁力和化学反应。
三、教学重点2、库仑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以图表的方式说明问题。
2、通过探究来引出知识点。
3、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六、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环节1、探究问题:我们如何判断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2、寻找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强度。
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我们放置着两个带电体,我们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可以将带荷体放置在静电荧光屏上,在原处留下一个明显点,从而观察电荷分布情况。
第二阶段:正文讲解1、基本原理:2、公式推导:通过对库仑定律的公式推导,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带电体之间力的大小是和它们的性质成正比的。
电荷Q的大小越大,它之间吸引或排斥的力就越强。
3、应用范围:世界各地许多领域应用了库仑定律,例如生物物理学、电动力学,等等。
其中,库仑定律在静电学、磁学、电势、电容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实验目标:掌握库仑定律的基本原理及公式,如何测量电荷,发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库仑定律教案范文【教案】库仑定律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荷和电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库仑定律的成立。
二、教学重点:1.理解库仑定律的物理概念;2.掌握库仑定律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电场强度、电荷量和力的关系;2.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引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张两个带电粒子之间相互排斥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引发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理论讲解】1.提供近似推导库仑定律的公式,并解释每个变量的物理含义。
2.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讲解电荷量、电场强度和力的关系。
3.引导学生理解库仑定律所描述的力的特性(比如大小、方向等)。
【实验】1.安排小组实验,每组两名学生参与。
2.实验材料准备:a.两个小球,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电子秤、电荷仪等实验器材;c.导线和电源。
3.实验步骤:a.将小球用导线和电源连接起来;b.测量小球的电荷量,并记录下来;c.分别测量带正电和带负电小球之间的距离;d.通过改变距离,测量带正电小球上的反作用力,并记录下来;e.更换带负电小球,重复实验步骤d;f.通过数据分析,验证库仑定律的成立。
【讨论与总结】1.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力与距离、力与电荷量的关系曲线。
2.通过讨论,总结出库仑定律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引导学生思考库仑定律的局限性和扩展应用。
【拓展延伸】1.将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类比比较,讨论其异同之处。
2.探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场强度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实验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然而,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于库仑定律的深入理解还有欠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化。
高中物理库伦定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库仑定律的内容和作用;(2)掌握用库仑定律计算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方法;(3)掌握用库仑定律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勇于探索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核心概念:库仑定律;(2)教学资源:实验仪器、实验装置;(3)教学环境:实验室或视听教室。
2. 导入通过一个小实验或观察,引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让学生感受库仑定律的重要性。
3. 学习内容(1)库仑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2)用库仑定律计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3)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库仑定律的应用方法。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库仑定律,锻炼学生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5. 案例分析通过几个库仑定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库仑定律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强调库仑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对库仑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应用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课堂互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库仑定律一、提出目标:探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什么规律?探索这个作用力的表达式,怎样探索?力中推动,动中找力:可以从运动中进行推出这个力的可能表达式。
二、提出运动原型并联想:电子绕核运动电子绕核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三、类比推理法介绍: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某个A 具有a 、b 、c ,另有d ;某个B 也具有a 、b 、c ;所以,B 也具有d 。
四、类比推理过程:1. 电子绕核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都是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的相似性可能由于受力的相似性造成2. F =G m 1m 2r 2→F =G q 1q 2r 2→F =k q 1q 2r 2五、实验验证:1. 粗略验证:用起电机配合验电羽来定性演示库仑力与距离、电量之间的关系。
2. 精确验证:库仑扭秤实验六、库仑定律的理解 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1. 真空中→空气中2. 相互→等大反向3. 距离r :对于电荷均匀分布的带电球体来说,可以用球心间距来代替“r ”进行计算。
4. 点电荷1) 当两个带电体的间距远大于本身的大小时 ,可以把带电体看成点电荷。
当r →0时,任意带电体都不能被视为点电荷了。
2) 结合质点概念→抽象→分解→带电体→叠加原理3) 叠加原理:对于两个以上的点电荷,两个电荷间的作用力不受其他电荷影响.其中每一个点电荷所受的总的静电力,等于其他点电荷分别单独存在时对该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强化理解:1)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壳a、b的半径为R,质量为m,两球心之间的距离为L=3R。
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为q,那么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F引km2L2,库仑力F库kq2L2(填<、>或=)2)两个直径为r的带电球,当它们相距100r时的作用力为F,当它们相距为r时作用力为()A.102F B.104F C.10F D.以上结论都不对七、两种力的对比1.相同点:都遵循平方反比规律,表达形式也十分相似。
库仑定律教案(精选5篇)库仑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明白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明白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明白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明白明白点电荷模型,明白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2、经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经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梦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
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下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构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必须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样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当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复习初中知识: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
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
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并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
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之后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库仑定律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明确点电荷是梦想实验模型以及带电体视为点电荷的条件;掌握库仑定律资料及表达式;掌握对两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2.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科学研究中的梦想模型法。
3.经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库仑定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万有引力定律提问:结合之前学习的资料,万有引力的研究对象学生: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作用;继续提问:两个电荷间作用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否与万有引力相似引出本节课课题——库仑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库仑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猜想——类比推理教师提问:结合万有引力的资料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学生: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有可能与点电荷之间的距离以及电荷的带电量有关。
(2)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教师追问:如何经过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学生:研究多种变量时借助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演示实验——间接测量法教师多媒体演示:带电小球靠近悬挂在丝线上的带同种电荷的泡沫小球的实验。
并提问学生如何根据所展示的实验仪器确定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
学生:转换的思想,将作用力的大小转化为小球的偏转角度。
教师提问:实验中要改变的量为学生:距离或电荷带电量不一样时小球的偏转角度。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请学生总结影响因素。
(二)库伦定律(1)库仑定律资料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讲解物理学史中库伦对静电力规律的探索。
并指导学生经过对课本的阅读找出库仑定律的资料进行分享。
(2)库仑定律的条件教师:结合上述的实验过程推测库伦定律的适用条件。
学生:小球可类比为之前所学的点电荷的概念,并最终参考为静止时小球的偏转角度,猜测条件为静止的点电荷。
教师肯定其发言并补充静止的条件。
(三)扭成实验(1)库伦扭杆实验教师:库仑定律所得出的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是如何测量的其难点可能是什么并提醒学生能够参照之前所学的卡文迪许扭称实验。
学生:偏转量很小不宜测量,可用放大转换法。
教师经过多媒体介绍库伦扭杆实验,经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探究力与距离的关系。
学生定性分析后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到比例系数为静电力常量和其单位。
(四)库仑力与万有引力大小关系教师:结合导入课题时的问题以及两种力的比例系数,猜测万有引力与库仑力的大小关系。
学生:一般情景下,库仑力远远大于万有引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练习:经过课后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库仑力和万有引力的计算并进行比较,体会万有引力和库仑力的大小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思考库仑力是否能够使用机械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四、板书设计(略)库仑定律教案(三):任务分析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选修3-1。
本课的资料是第一章和第二节库仑定律。
本节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研究电场强度的基础,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库仑定律阐明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整个电磁学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本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本课资料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粒子梦想化模型的思维方法,并且明白两个轻而小的带电体经过相互作用而被吸引或排斥。
育才中学是一所扶贫寄宿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宁夏南部。
他们缺乏自我操作本事、合作探究意识和交流评价习惯。
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这节课的教学资料有两条主线。
第一个是知识层面。
首先,经过“演示”栏中“探索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因素”的定性实验进行介绍。
在此基础上,展示了库仑定律的历史背景。
掌握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库仑定律;第二个是方法层面,即研究多个量之间关系的方法,间接测量某个物理量的方法(1)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掌握库仑定律的资料和应用。
(2)经过演示实验,我们首先定性地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然后定义库仑法律和适用条件。
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观察和演示实验,总结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本事。
(2)经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比较,体验自然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体验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梦想模型法、类比法等。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的距离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应用库仑定律的资料和适用条件。
第四,教学资源1.视频剪辑:库仑扭转平衡2.演示实验:探索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因素的实验3.课件:PPT幻灯片V.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和应用自我,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
在本课中,用《三国志吴书》中写的“琥珀不带烂芥末”和手摇静电传感器来演示放电现象,并将其引入新课,为课堂实验做必要的准备。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观察演示实验现象,猜测影响带电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教师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制定F与R、F与q定性探究的实验方案。
经过演示实验对F与R、F与q的关系进行定性研究。
然后,经过比较万有引力,结合类比法和库仑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探索,引入库仑扭转平衡实验,得出库仑定律。
本文回顾了人类探索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历史,并进行相应的人文教育。
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参与开发实验,验证F与R2成反比,并进行实验验证。
六,教学过程1.教学的主要环节这门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链接场景引入了两个电荷之间的强大交互作用。
第二个环节,经过猜想、学生的定性实验进行定性探究,得出两个电荷之间的力和距离与电荷之间的关系。
在第三个环节中,作者经过比较引力并结合前人研究的历史背景,定量地探讨了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第四步是经过简单的例子巩固库仑定律的应用。
2.教学流程图3.教学过程描述(1)情景:《三国志吴书》写道“琥珀不带烂芥末”,手摇静电传感器演示了放电现象,并引入了新的一课(2)活动一经过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哪些因素与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有关,并经过讨论得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和电荷数量有关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和组织小组实验,对上述猜想进行定性探索,并经过每个小组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交流。
(3)活动经过以往的研究历史,并与万有引力相比较,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定量研究了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的距离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经过讨论,得出库仑定律。
(4)活动三经过常识和现有知识讨论库仑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
(5)经过简单的例子巩固对库仑定律的理解,并根据库伦力的计算公式比较微观粒子之间的引力和库伦力的大小。
库仑定律教案(四):(1)教材分析:库仑定律不仅仅是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定律,也是学习电场强度和电势差概念的基础。
这也是本章的重点,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定性地了解,还要定量地理解和应用。
对于库仑定律,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定性实验,然后得出结论。
库仑定律是研究电场强度和电势差概念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
展示库仑定律的资料和库仑发现这必须律的过程,并强调其条件和意义。
(2)学术条件分析: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的概念,带电的知识,万有引力定律和卡文迪什扭转平衡实验都是学生们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