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南北朝民歌一、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多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多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二、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一、吴歌与西曲。
(一)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二)《乐府诗集》引《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引《古今乐录》:“按西曲歌出于荆(湖北江陵县)、郢(江陵县附近)、樊(湖北省襄樊市)、邓(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1、这些民歌本是徒歌,乐府机构采集后才入乐;2、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地区不同,音乐声节和歌唱方式上有差异;3、时间上,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居多。
4、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
二、南朝民歌内容较狭窄,多数是情歌(《乐府诗集》引《宋书·乐志》:“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原因:(一)南朝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
汉代采集民歌有“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的目的,南朝采集民歌完全为满足声色需要。
汉魏雅乐至西晋之乱已渐散亡,其曲、辞也不能满足享乐需要,而此时南方民间已产生大量新声歌曲,尤其民间男女恋情歌唱,更适合统治者的生活情调;经统治者提倡,此类民歌更发达。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比较法)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一、保存与篇数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
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
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
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
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称为"北朝乐府民歌",其实并不确切,事实上现存的歌辞中,有不少是十六国时代的作品,有些乐曲可能在晋代就有演唱,而北魏、北周的乐歌并不很多,有些不一公平在北朝音乐机关演唱过,因此沿用"梁鼓角横吹曲"或称"北朝民歌"或许更确切些。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含蓄缠绵,更多地反映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一、南朝民歌的存在状况与分类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 2 6首,西曲共14 2首。
另外还有神弦歌18首。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原因有二:1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
现存南朝民歌就是由这些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
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风俗,知薄厚” (《汉书〃艺文志》)的目的,而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南齐书〃萧惠基传》载:“自宋大明以来,声伎所尚,多郑卫淫俗。
雅乐正声,鲜有好者。
”2、南朝民歌中多含蓄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本自多情的青年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油然生发出怀春之情,正如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初阳正二月,草木郁青青。
蹑屐步前园,时物感人情。
(《读曲歌》)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内容:南朝民歌,大部分就是城市中的产物。
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凡4 2首)、《子夜四时歌》(凡7 5首)、《华山畿》(凡2 5首)和《读曲歌》(凡8 9首)最为重要。
1、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一、名词解释1、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
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2、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
今存142首。
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3、《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
北朝民歌。
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
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
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
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二、论述题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女恋情。
吴歌和西曲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见基本知识部分)。
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比较广泛。
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描写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三是反映了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
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参考答案: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
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参考答案:南朝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
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词》里也保存了少量的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
多数为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南北朝时期民歌风格对比作者:刘旭刘冉李国昊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2期摘要:由于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方处于一种长期对峙的状态,长期没有沟通和交流,加上本就存在的地域原因,这就导致了两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导致了南北朝的民歌风格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吴歌;西曲;清丽缠绵的情调;直率朴素;刚健豪放南朝民歌较为清丽缠绵,大多描写人民的爱情生活;而北朝民歌多粗犷豪放、刚直朴素,多描写北方的战乱的现实生活以及边塞风情。
正如《乐府诗集》中所言:“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南朝中的很多吴歌都是清丽缠绵、艳雅非常的,这其实和当时南方的社会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没有后世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以后的繁荣,但是相对于北方而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是它最大的优势。
李延寿曾这样描写南朝宋、齐盛世:“方内晏安,氓庶藩息……十许年中,百姓无犬吠之惊,都邑之盛,仕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
”再加上本身南方清幽美丽、水秀山明的自然地理环境,这就使得很多男女之间的情感喷薄而出:初阳正二月,草木郁青青。
蹑屐步前园,时物感人情。
《读曲歌》绿荑带长路,丹椒重紫茎。
流吹出郊外,共欢弄春英。
《子夜四时歌》在现存的吴歌中,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华山畿》最为重要,而这些作品,都是采用较为清新的语言,表现了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虽然哀怨缠绵,但却哀而不伤,多以女子的口吻去诉说。
这些作品都将女子对待感情时心中复杂的感情、以及患得患失的辗转反侧表现的非常充分,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而西曲描写的主要是水边船上旅客妇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多为诉说离别之苦。
其重要特点是将离别、爱情与人民劳动结合到了一起。
这就使得西曲相對于吴歌而言,它的风格较为开朗明快,而且情调上也没有了哀怨缠绵的闺阁气息。
如: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石城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浅析南北朝民歌的差异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由于时代政局势动荡,文学艺术在政权更迭中不断融合和发展。
他们摒弃单一的文学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
各种文艺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艺在不同的地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南北朝民歌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两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同,所以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
南朝民歌细腻婉转,而北朝民歌粗犷奔放,在内容、语言和艺术特征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差异从宋武帝刘禹到隋文帝九年(公元589年),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一般持续了170年。
在这170年中,南北朝创造了非常独特的中国文化。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
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
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南朝文学被概括为华丽的形式主义,这是有偏见的。
南朝文学的总趋势是社会功能逐渐弱化,而审美价值则被所有作家所追求。
南朝末年,很少有作品能强烈地激发或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心灵。
作家们追求和创造的大多是精致、华丽和柔和之美。
南朝文学的根本弱点不在于作品的主题狭隘,也不在于作品中强烈而平和的情感。
最致命的是,作家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导致作品缺乏深刻的内涵。
北朝的文学思想与南朝完全不同。
它从强调政治和宗教的运用开始,转向抒情,没有像南朝那样崇尚装饰和娱乐的倾向。
它追求的是一种苍凉而苍劲的美,不同于南朝的明媚而清澈;它仍然是质的、坚实的、经典的,这与南朝不同。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宗族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普遍较高,与普通人的生活格格不入。
由于他们的政治自由和独立,他们的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 * 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影响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来说,它篇幅短小,抒情务于叙事。
南北朝乐府民歌虽然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朝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到鲜卑族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也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正扼要地说明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中央政府也有岳父机关,收集民歌延长,现在记载下来的有四百余首(其中“吴声歌”326首,“西洲曲”142首),数量比汉、北朝乐府民歌多。
内容比较狭窄,绝大部分都是情歌,十之八九出身女子之口,原因有二:一、采集地点在城市,都市之歌;作者是商人、妓女、船夫及市民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生活及思想感情。
荆州、扬州(武汉、南京)城市最繁荣。
据宋书记载: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
城市盛行歌谣、舞蹈。
二、采集目的完全是为了娱乐: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于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分二大类:一类:吴歌: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326首,东晋,宋二类:西曲:长江中游汉水两岸城市,142首,齐梁小类:神弦歌:祭神歌曲,18首,不具体,产生地点不同,调子也不同。
思想内容吴歌西曲神弦歌吴歌主要是写情歌。
南北朝乐府大部分以女子口吻写,写爱情欢乐、<a name=baidusnap0></a>相思</B>痛苦、婚姻不自由,谴责男子负心背约。
(1)爱情欢乐(2)相思</B>痛苦:(3)婚姻不自由的苦闷:(4)谴责男子的负心、背约:(1)爱情欢乐:这类作品往往对爱情作赤裸裸的天真而大胆的抒写,最能显示出南朝情歌的特色。
第二节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前面我们学习了南朝乐府民歌,下面我们来学习北朝民歌。
南朝是指的宋齐梁陈,北朝是指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北朝,包括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和北周。
关于北朝诗歌,就文人诗而言,既少又不好。
就王褒和庾信还是从南朝转移过去的,所以严格地说,北朝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
以北魏末年号称“北地三才”的温子升、邢邵、魏收而论,所作都不过寥寥十首左右,大都模拟齐梁,毫无特色。
《北齐书•魏收传》载邢邵诋魏收偷窃任昉,魏收则又讥邢邵在沈约集中作贼。
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术造假一样,现在经常有某某大学的知名教授著作涉嫌抄袭,在《儒林外史》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可见这种抄袭的弊病在中国是由来已久了。
总之北朝的文人诗是相对落后的,正如萧涤非先生所说“北朝一代,实无所谓文学,如曰有之,则厥为乐府。
”但是,这时北朝民歌却大放异彩。
一、北朝民歌主要保存于《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七十首左右。
所谓《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文学史上说“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
”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今存的北朝乐府民歌大多是北魏时期所传,其中也有部分为十六国时的作品。
当时有相当一部分是用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语言创作的,后来才译为汉语,所以《折杨柳歌》中有“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之语。
也有一部分可能原来就是用汉语创作的。
北朝民歌在数量上不及南朝的清商曲,北朝民歌大约70首左右,而南朝的民歌近500首。
但内容却丰富得多,北朝民歌相当全面而生动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酷似汉乐府民歌,它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北朝那个时代的特征。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摘要]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
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
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新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
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
《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
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
(《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
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这就是南朝民歌得以问世和流传的根源。
2.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一样,是统治阶级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民歌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种,现存歌辞471首。
皆为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且大多以女性为主体,用女性的口吻唱出这一时期都市妇女的悲歌。
从所描写的生活状况考察,她们的社会成份复杂,大多为城市中、下层和不幸沉沦在社会底层的女性。
这是在中国民歌史上独树一帜的。
3.北朝乐府民歌——血沃北国中的豪言北方独有的苍茫气象的自然背景,游牧民族的豪放粗犷秉性和独特的社会经济,这是北朝民歌得天独厚的生长土壤。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失控,黄河流域便成为西北各民族互相攻杀的战场,血雨腥风,岁无宁日。
但是,是时的民歌却放出了异彩。
4.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
现在能供我们研读的歌辞仅存十八曲六十七首,这在量上远远逊于南朝乐府民歌。
但产生在兵刃、马背和战火中的北朝乐府民歌却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晶。
战争引起人口迁徙及各种灾难,北方各民族在战争中又增进了融通,风俗人情、生活习性、语言文化均在互相渗透。
南方的吴歌和西曲也在北魏时期传入北方,为统治阶级所接受所赏识。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也设立乐府,“兼奏赵、齐、秦、吴之音”。
北魏统一北方后,扩大乐府规模,现存的乐府歌辞大多是民间采集而来。
较之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的作者大多是男儿,且主要是鲜卑族和北方其他民族汉子。
《折杨柳歌》说:“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便是佐证。
歌辞中提到的慕容垂、广平公、高阳王、琅琊王等,便是“虏家儿”的豪酋贵族。
鲜卑诸民族的歌,原是所谓“其词虏音,竟不可晓”的,而现存的歌辞全是汉语,这一方面是由通晓鲜卑语和汉语的人的翻译;另一方面是由于鲜卑诸民族的汉化,现存部分歌辞原来就是用汉语创作的。
二、民歌的主题各异1.南朝民歌皆为一色的情歌。
这些情歌从女性的视角审视社会,解读男女风情,民歌反映社会生活面狭窄,但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也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丰富多彩的女性群像。
这固然是江南繁荣都市中商业社会中主流思想的反映,其中所抒发的情感仍不失真纯,且朴质健康,这与六朝那些宫体诗所描写的女性及情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歌辞中所描写的女性形象包括那些被歪曲的女性形象更是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其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矛盾更是深刻幽邃,耐人寻味。
例如:那些热烈的大胆的爱情追求者便唱出了“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憐”(《子夜歌》)。
那些坚贞执着的爱情守望者唱道:“朝思出前门,暮思出后渚。
语笑向谁道,腹中阴忆汝。
”(《子夜歌》)特别是那些封建礼教的判逆者和在沉沦中又不甘沉沦者所唱的歌,更是悲切哀艳,酣畅淋漓而发人深省,聊录几首为证: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夜来冒风雨,晨去履风波。
虽得叙微情,奈侬身苦何。
(《初度娘》)郎为傍人取,负侬非一事。
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子夜歌》)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
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
(《寻阳乐》)2.北朝乐府民歌虽在数量上远不及南朝乐府民歌,但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相当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战斗性也较强,酷似汉乐府民歌,这便是南朝乐府民歌不及之处。
如:《琅琊王歌》中所反映出来的是战争与孤儿;《企喻歌》表现了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紫骝马歌》所揭示的是婚姻和人口问题;而《地驱乐歌》中则是描写出北国的畜牧生活等等,录几首歌来证实。
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婆,剧于十五女。
东山看西水,水流磐石间。
公死姥更嫁,孤儿正可憐。
(《琅琊王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西向波。
(《企歌喻》)烧火焚野田,野鸭飞上天。
童男聚寡妇,壮女笑杀人。
(《紫骝马歌》)青青黄黄,雀石颓唐。
槌杀野牛,押杀野羊。
(《地驱乐歌》)此外,还有反映人民疾苦的和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在六十七首歌辞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
是为“千古绝唱”。
北方民族中的另一“绝唱”当推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了,诗歌正是战事频繁时代环境的产物,但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三、各具风格的南北朝乐府民歌1.缠绵曲折、清丽婉转的南朝乐府民歌。
这种风格的形成,同其主题是相互相成的,南歌主要写爱情生活,特别是写对爱情的执着和痴心。
我们诵读这些歌辞,就仿佛听到花前月下、江畔舟头的呢喃私语,感受到热烈跳动着的心灵。
像“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瞑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这种天真近乎痴傻的浪漫情调正是南朝民歌的风格所在。
正如《大子夜歌》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所谓缠绵曲折、清丽婉转,也是指感情浓冽但又表达得细腻曲折、流露婉转。
这里既有感情因素,又同艺术手法密切联系,歌中多用比喻、比拟、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法,且融合使用,达到曲折含蓄的表达效果。
例如“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作蚕丝》)。
双关谐音是南朝乐府民歌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它充分利用汉字同音的特点,使一个词同时表达出两种不同的意思。
如“莲”谐“怜”,“藕”谐“偶”,“丝”谐“思”。
此外还利用多义词,如“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苦心”一词表面上讲黄蘖树的味苦涩,实际上说思念情人的“苦心”随日而长。
比兴引用与双关谐音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严格的表述形式,这种表达技巧被后人誉之为“吴格”,它的大量运用,使南朝乐府民歌情调哀艳,越发显得缠绵婉转。
例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石阙生口中,含碑不得语”,“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等等,不胜枚举。
民歌中有部分歌辞是男女的唱和赠答,这种形式在我国南方民歌中运用较广泛,在“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的唱和中,突出民歌的本身风格。
《西洲曲》标志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但研究者们疑为文人之作。
2.粗犷豪放、朴质刚健的北朝乐府民歌,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在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突出北方战乱生活的特有气质,以北方广袤苍凉的大自然为背景的诸因素下的形成的产物。
其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充满着批判现实精神,视野广阔得多:兵官对立,民风土俗,战争惨景,英雄人物以及爱情都有涉及,老女、孤儿、寡妇,男汉,种种人物都在诗中出现。
歌辞描写的也正是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情结,抒发一种悲慨激愤的情调。
民歌用朴实爽朗、掷地有声的语言,塑造出慓捍英武的新刀、快马、健儿、冲天鹞子、呼天怨地的女子等诗歌形象,连本该委婉缠绵的爱情生活也是快人快语,快刀斩乱麻。
诗歌整体呈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美,秉燕赵慷慨悲歌之遗风,以豪放雄健的气概引吭高歌。
试录几首为证: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
黄禾起羸百,有钱始作人!《幽州马客吟歌》)陇头流水,呜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头歌》)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白羊在前。
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地驱乐歌》)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是显著的、深远的。
其现实主义诗风,在北朝乐府民歌中尤为突出。
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出现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南北朝乐府民歌体制短小精悍,大多为四、五言句,杂以七言,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
当时著名诗人二谢、鲍照模仿于前,而唐代李白、王昌龄拟作于后而蔚为大观。
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对唐代歌行体的发展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总之,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虽只局限于男女爱情一隅,但其所呈现的感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