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15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重要形式,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时代。
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深厚的文化意义,对中国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特点1.旋律简单朴实:乐府民歌的旋律通常简单朴实,易于人们记忆和传唱。
这种简约的旋律使民歌更容易在群众中传承流传,成为口耳相传的文化载体。
2.节奏明快活泼:乐府民歌的节奏一般明快活泼,具有明显的舞蹈性。
这种活泼的节奏给人以轻快愉悦的感觉,使乐府民歌成为欢庆和宴会等场合的必备音乐。
3.抒发真挚感情:乐府民歌以抒发真挚感情为主要特点。
歌词中通常表达着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的真切体验,旋律和唱腔则以情感的高低起伏和抒情的多样性来表现。
4.具象描绘:乐府民歌往往会运用具象的描绘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词藻和音乐表现手段,描绘出具体的人物、景象和事件。
这种具象描绘使得乐府民歌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文化意义1.民俗文化的载体:乐府民歌作为古代民间歌曲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
它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源。
2.历史变迁的见证:乐府民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研究乐府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3.文化传承的媒介:乐府民歌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它不仅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还培养了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后代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艺术审美的享受: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优美的旋律,成为人们欣赏艺术和享受美的一种途径。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培养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敏感度。
总之,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意义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我们应该加强对乐府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领略到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第八章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背景1、经济背景2、时代风尚3、统治者的有意采集与提倡二、南朝民歌的分类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洲曲”为主。
大体可分为三类:吴声歌,西曲和神弦歌。
三、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都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爱情几乎成为唯一主题,有些民歌还有色情描写。
四、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从内容上看,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且多作女子口吻,基调哀怨缠绵。
并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
2、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
3、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4、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五、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是北朝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晋末至北魏初。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少部分保存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共70首左右。
所谓《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北朝民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和北方游牧生活的民歌,如《敕勒歌》。
2、表现尚武精神、征战生活的战歌。
3、反映婚恋生活的恋歌。
4、反映人民苦难和贫富对立的诗歌。
二、北朝民歌的特点北朝乐府民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自由灵活。
多叙事,但感情强烈,且直抒胸臆。
语言质朴无华,气盛词质,不像南朝民歌,它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放。
三、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赏析(一):南朝的老百姓似乎都在谈恋爱在现代人的印象里,诗是高雅的艺术,作诗是非常高雅的活动,诗人们都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形来看,这个观点大体不错。
无论是谁,想要做诗,不敢说学富五车,起码也要识文断字,很难想象不识字的人会写诗。
然而,在诗歌最初诞生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已确认年代的甲骨文大约在3600年前。
而中国人类存在已有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历史,远远超过文字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一定会有交流,也一定会产生艺术,这其中就包括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杭育杭育”不过是人在劳累时候的呻吟声,只是恰好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触发了人的美感,令人产生美学体验。
最早唱出“杭育杭育”的人,就是最早的文学家,也是最早的诗人。
那时候连文字还没有诞生,系统的语言是否诞生也不好说。
因此,最早的诗歌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释放情绪的一系列语音组合,最早的诗人都是文盲。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人类社会渐渐地诞生了语言和文字,一些人则变成了精通语言文字的文学家。
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分则对诗这种文学形式情有独钟,他们成为诗人。
他们作的诗被称为“文人诗”。
与“文人诗”相对的概念是“民歌”,也就是民间百姓编写传唱的一些诗歌。
自“文人诗”诞生以来,便和民歌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两大传统,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同时也互相影响和借鉴。
中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实际上就是“民歌”和“文人诗”的优秀代表诗集。
《诗经》的精华部分——“国风”,基本上都是民歌;而《楚辞》则是“文人诗”总集。
“文人诗”的赏析我写过不少,接下来,写几篇“民歌”赏析吧。
先秦时期的民歌主要集中于《诗经》,关于《诗经》的赏析我写过几篇:。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
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懊恼奈何许。
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
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
【篇一】精选乐府民歌代表作赏析木兰诗/木兰辞南北朝: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整体赏析《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唧唧是叹息声。
木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示木兰此时已无心织造。
唯闻女叹息,进而暗示木兰内心忧思深重。
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一暗示,效果突出。
起唱已见出手不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问实是一问,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得那样关切,回答却如此平静,可见木兰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兰内心之忧思,经过激烈冲突后,已毅然下定决心。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征兵文书连夜发至应征人家,这说明军情十分火急,显然是敌人大举进犯。
《南北朝乐府民歌·绵州巴歌》译文及赏析导读:【原文】绵州巴歌——《南北朝乐府民歌》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注释】绵州:地名,隋置,治所在巴西县,即今天的四川省绵陽县。
巴歌:蜀地的民歌。
巴,原来是我国古代西南的一个民族及其居住地区的名称,这里指蜀地。
豆子山:即窦圌(chuán)山,在今四川绵陽县。
先名猿门山,因山上猿猴较多,山形如门得名。
后又因山极似豆子大的石子构成,山形如圌(草屯),便称豆圌山。
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县)主簿窦圌(字子明)隐居于此,故得名窦圌山。
瓦鼓:陶制的鼓。
这句形容瀑布飞落的声音。
杨平山:在今四川,具体地址不详。
撤白雨:形容瀑布飞一溅的情状。
下白雨,取龙女:由打鼓联想到要娶新娘,由下雨联想到娶的是龙女。
取,同“娶”。
龙女,神话传说中龙王的女儿。
织得绢,二丈五:由龙女引出织绢,意思是说,瀑布好似龙女织成的一匹长长的白练。
绢,比喻瀑布。
罗江、玄武:都是蜀地的地名。
意思是说,瀑布一半流到罗江县(今四川绵陽),一半流到玄武县(今四川中江)。
【翻译】在豆子山听瀑布的流声好像是在打瓦鼓,在扬平山看到的瀑布飞落好像是在下白雨。
那瓦鼓声热闹喧天,好像是在迎娶天上的龙女做新娘;那从山上垂挂下来的瀑布好像是新娘子织成的白色*的绸缎,一半流进了罗江,一半流进了玄武。
【赏析】巴歌,顾名思义是指巴地民歌。
绵州处于涪江流域,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也正是古代巴、蜀相互争夺,势力此消彼长的地带。
特别是鉴于四川盆地这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巴歌应是早于湘楚在这一带传唱。
传唱于绵州一带的民歌实际上已应叫做巴蜀民歌或四川民歌;但绵州曾为巴西郡,所以人们还是习惯称为绵州巴歌。
本篇是一首传唱于古代巴蜀地域的`民歌小调,歌词唱的是绵州的瀑布。
这首歌谣语言朴素,象是脱口唱出,毫无润饰,但是读起来却令人觉得既生动活泼,又瑰丽多彩,这主要是取决于歌谣自身丰富奇特的想象。
南北朝民歌赏析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主要作品有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等。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民歌读曲歌逋发不可料,憔悴为谁睹。
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华山畿长鸣鸡,谁知侬念汝,独向空中啼。
【鉴赏】诗中以鸡啼隐谐啼哭,女子说她因为思念情人,一夜悲啼,直到天明。
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华山畿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华山畿啼相忆,泪如漏刻水,[1]昼夜流不息。
【注解】[1]漏刻:古代计时器,又叫壶漏。
华山畿啼着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
【译文】我哭着到天明。
泪流的可以让枕头浮起来。
华山畿相送劳劳渚[1],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2]。
【注解】[1]劳劳渚:地名,当在建业(今南京)城南,为女子送别情人之地。
[2]许:如此,这样。
华山畿夜相思,投壶[1]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注解】[1]投壶:古代游戏,多在宴饮时举行。
以箭投入特制的壶,中多者为胜,负者饮酒。
华山畿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1]是所欢来。
【注解】[1]言:谓,以为。
华山畿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1]。
浅析南北朝民歌第一篇:浅析南北朝民歌浅析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
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
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
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
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
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
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夜四时歌·秋歌》赏析及原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子夜四时歌·秋歌——《南北朝民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注释】子夜四时歌·秋歌: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属南朝民歌。
罗帐:闺房一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翻译】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一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
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赏析】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为代表。
本篇所选是《子夜四时歌》之三,是一首秋歌,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风格哀怨而又缠一绵。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两句从表面上看实在写秋风,而是则借助于写秋风以渲染一种气氛。
凄凉的秋夜,孤独的留守思妇,飒飒秋将将窗前的“罗帐”吹得高高地飘起来,使寒冷皎洁的皓月将幽幽的银光倾洒满屋,这怎能不换气她忧伤哀怨的情怀呢?“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两句是借助于明月直接写思妇的情怀,意境高远,令人遐想。
“仰头”,写思妇看到月光之时的动作行为,由月光洒满床榻而引起思妇“仰头看明月”,看着明月,自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亲人,思念之情愈加难以平复,无奈之中不得不寄希望于千里月光。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诗,十个字,竟然将思妇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描述得鲜活而又明晰。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内容的分析分析南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答:南北朝民歌是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出现的民间口头创作,它不但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且在艺术上创造了新的形式和风格,是我国诗歌的一个新发展。
南朝乐府民歌由当时的乐府机关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民间诗歌创作。
它主要产生于东晋和宋、齐、梁时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是民间的祭歌,三是西曲歌。
南朝民歌中极少反映下层人们的悲苦之音,而使情歌成为唯一的主题,部分作品有浓厚的脂粉气以至成分。
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南朝社会生活的现实,客观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罪恶也有一定揭露。
南朝内容虽单调,但由于其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爱情生活,并且所写之情极其真实,多如流水,颇具感人力量。
北朝乐府民歌其内容分为:第一是社会的离乱,战争的残酷,以及表现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第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使他们固有的勇敢刚毅性格和尚武精神有了充分的发展;第三是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四是揭露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第五是大胆而直率的婚恋内容;第六是反映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北朝民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色。
《子夜四时歌夏歌》赏析《子夜四时歌夏歌》赏析1原文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南北朝乐府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赏析这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委婉地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辛苦与幽怨。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这位农家妇女辛辛苦苦地下田耕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收获多少姑且不说,单是丈夫在外,她一个人在家里支撑门户,原本就很辛苦,可是“田蚕”忙过之后,依然不能像别的妇女那样得以短暂的修整和喘息。
“犹苦身”,即仍然要继续劳作,也就是说她没有时间和条件休息。
她的丈夫为什么外出?出门干什么去了?是出征疆场了,还是不得已出去谋生了呢?诗中虽未点明,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不能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从“思妇”归拢整理的家织粗布衣服我们不难想象,她虽然种地养蚕,但是她仍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之类的好衣服,最多也只能穿那些“絺服”——细密一点的葛布衣服,这说明她的收获除了苛捐杂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她只能自己穿那些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出门在外的丈夫。
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哪!这首民歌语言凝练优美,生动流畅,自然率真,委婉含蓄,恰切地表达思想感情,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暑理絺服”是一个情景场面描写,也是一个极具色彩的细节描写,你看:骄阳当头,酷暑难耐,一位农家妇女,在院子里,细心地拍打晾晒着一件件准备给丈夫寄去的细密的家织葛布缝制的衣服,浸着汗津俊俏的脸庞,有欣慰,有期待,也有幽怨。
此时,虽然没有像别的妇女那样躲在凉爽的屋檐下乘凉,但是她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她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牵挂与思念,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中妇女的伟大之所在。
《子夜四时歌夏歌》赏析2【原文】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南北朝乐府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西洲曲的赏析西洲曲的赏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西洲曲的赏析,供大家参阅! 西洲曲的原文赏析南北朝:佚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的赏析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敕勒歌》译文及赏析《敕勒歌》译文及赏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敕勒人的一首民歌。
下面是《敕勒歌》译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敕勒歌》译文二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敕勒歌》注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敕勒歌》赏析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导语】“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的⼀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起的⼀种新诗体。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乐府民歌代表作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精选乐府民歌代表作赏析 ⽊兰诗/⽊兰辞 南北朝: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叹息。
(作:惟) 问⼥何所思,问⼥何所忆。
⼥亦⽆所思,⼥亦⽆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军书⼗⼆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声,但闻黄河流⽔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头,不闻爷娘唤⼥声,但闻燕⼭胡骑鸣啾啾。
万⾥赴戎机,关⼭度若飞。
朔⽓传⾦柝,寒光照铁⾐。
将军百战死,壮⼠⼗年归。
归来见天⼦,天⼦坐明堂。
策勋⼗⼆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兰不⽤尚书郎,愿驰千⾥⾜,送⼉还故乡。
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伴,⽕伴皆惊忙:同⾏⼗⼆年,不知⽊兰是⼥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整体赏析 《⽊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的⼀⾸长篇叙事民歌,也是⼀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兰⼥扮男装,代⽗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彩。
此诗产⽣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润⾊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
第⼀段,写⽊兰决定代⽗从军。
“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叹息。
”唧唧是叹息声。
⽊兰当户织,却不闻机杼声,这暗⽰⽊兰此时已⽆⼼织造。
唯闻⼥叹息,进⽽暗⽰⽊兰内⼼忧思深重。
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则此⼀暗⽰,效果突出。